APP下载

厚壳红瘤果茶分布区植物区系研究

2016-11-14袁丛军戴晓勇

贵州林业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果茶分布区植物区系

杨 冰 袁丛军 戴晓勇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贵阳 550005)



厚壳红瘤果茶分布区植物区系研究

杨 冰 袁丛军 戴晓勇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贵阳 550005)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厚壳红瘤果茶分布区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科属种的组成及区系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种子植物129种,分属于51科94属,蕨类植物11种,分属于6科9属;(2)科和属的区系成分中,都以热带分布为主,属的区系成分中出现了中国特有分布,说明该区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并且有一定的特殊性;(3)种的区系成分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所占比例最高,温带成分占9.49%、热带成分占18.25%,热带性质较为突出,反映了该区位于东亚森林区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的特征;(4)该区东亚成分中,中国-日本成分所占比例最大,说明该区区系成分与日本关系密切,另外中国特有种较多,南方性质较为明显,这与该地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气候有很大关系。

厚壳红瘤果茶;植物区系;种子植物;蕨类植物

厚壳红瘤果茶(CamelliarubituberculataChangex Lin et Lu),又名红花瘤果茶,是贵州特有种,仅分布于黔西南州晴隆和兴仁两县交接地的喀斯特山区,资源分布区极为狭窄,分布区总面积在 49.6hm2左右[1]。该种生长良好,可作为石漠化地区的造林树种;其花颜色鲜艳、花期长、树形优美,是珍贵的园林植物;其木材坚硬、细致,是农具、细木工的优良用材;其叶、油、花作为化妆品原料有重要的科研价值[1,3]。

目前关于该种的相关报道较少,仅见于基本情况调查、果实特征及种子萌发特性方面的研究[1~3]。本文对该区的所有维管束植物进行调查,进而分析本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旨在摸清厚壳红瘤果茶分布区的区系特征,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晴隆县的栗树乡上捧碧和兴仁县的田湾乡新寨村),地处云贵高原中段,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雨量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平均气温13.9℃~15.2℃,≥10℃积温在 4098.0℃~4531.2℃之间,年日照时数为151.2小时,无霜期281~290天,霜日9.7~11.3天。年均降水量在1323.7~1577.2mm,4~9月降水量1065.1~1249.7mm,占全年降水的80%[1]。

该种分布地属于喀斯特与砂页岩镶嵌的丘陵地貌,但生长的地点均为石灰岩山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达70%~90%。土壤类型为石灰土,从山脚至山中上部都可见生长厚壳红瘤果茶,相对高差100~200 m[1]。

2 研究方法

采取路线调查法,于2011年和2015年对2处厚壳红瘤果茶集中分布的斑块进行了调查,分别位于兴仁县新寨村石峩厂和晴隆县栗树乡上捧碧,斑块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斑块基本情况表

依据《中国植物志》、《贵州植物志》等文献资料鉴定所有维管束植物种类,应用植物区系学原理及植物区系的数值分析方法,对厚壳红瘤果茶分布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地理成分等进行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植物组成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本文研究的两个厚壳红瘤果茶斑块共有种子植物129种,分属于51科94属,蕨类植物11种,分属于6科9属。

由于人为干扰和破坏,本区植物较为单一,种类较少。根据科内属和种的数量,将该区植物的57科分为4个级别(表2)。含种数最多的是樟科Lauraceae,有13种,其次是壳斗科Fagaceae,有8种,这两个科的一些种类常常成为优势树种,对该区的区系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

表2 本区内植物科、属、种组成

若将科内种数大于等于5种的科列为优势科,则本区植物优势科包含8个科,分别是樟科、壳斗科、蔷薇科Ros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鼠李科Rhamnaceae、木犀科 Oleaceae、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科数占本区总科数的14.0%,所含种数仅占本区总种数的37.9%,优势科并不明显。本区植物受人为干扰较大,破坏严重,多数森林是之前遭受砍伐后重新生长的次生林,虽然现在已经受到保护,村民不再砍伐,但由于时间较短,森林正处于演替的初期,并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种群。

3.2 科、属的分布区类型

种子植物根据吴征镒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的观点[7~9]进行区系成分划分,蕨类植物根据戚得奎和陆树刚对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划分原则[10,11],结合蕨类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12]进行划分,本区维管束植物57个科划分为7个分布区类型,103个属分为13个分布区类型(表3)。

表3 科、属的分布区类型

注:*百分比计算不包括世界分布的科和属

在57个科中,有14个是世界广布的科,占总科数的24.56%,如百合科Liliaceae、唇形科Labiatae、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荨麻科Urticaceae等。世界广布的区系成分广布于世界各地,难以体现地区的区系特点,因此在进行区系比较统计时被扣除。除世界广布科外的其他科的对比关系中,热带分布的科占总科数的74.88%,其中以泛热带分布为主,占总科数的51.62%,如山茶科Theaceae、天南星科Araceae等。典型温带性质的科占总科数的25.58%,其中以旧世界温带分布为主,如胡桃科Juglandaceae等。

在植物类群中科的组成情况反映了该地区年代比较久远的环境状况,其成分变化是缓慢的;属的组成情况反映了一个地区现代的地质、环境状况,其成分的变化相对科较快[10],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比科更能具体地反映植物的演化扩展过程、区域分异及地理特征。从表1可以看出,属级分布区类型数量明显增加,世界广布属的数量明显降低,仅占本区总属数的7.77%。除世界广布属之外,热带分布属占61.05%,仍以泛热带成分为主,如金星蕨属Parathelypteris、菝葜属Smilax等。典型温带分布占24.21%,以北温带分布为主,如栎属Quercus、杨属Populus等,这与科的成分比例关系较为一致。另外,在属的成分中,出现了古地海分布、中国特有分布的一些特有成分以及东亚分布这样的过渡性成分,这说明本区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逐渐向特有化发展。

3.3 种的分布区类型

种的分布区类型组成能反映较小区域的植物区系性质和特点。因此,在研究地区性植物区系时,对种分布区进行分析更为准确,因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10]。本区129个种,可归并为12个分布类型(表4)。

表4 种的分布区类型

注:*百分比计算不包括世界分布的种

按分布区类型计算,世界分布的成分显著减少,仅有3种,占本区总种属的2.14%。其他分布类型的数量以东亚分布最多,占本区总种数的36.50%,如灯台树Bothrocaryumcontroversum、青荚叶Helwingiajaponica、刺楸Kalopanaxseptemlobus等,中国特有分布次之,占本区总种属的35.77%,如厚壳红瘤果茶、青檀Pteroceltistatarinowii、单叶铁线莲Clematishenryi等,其他类型成分比例都较小。按分布区类型统计,同样是过渡性质的东亚成分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国特有成分。此外,温带成分占9.49%、热带成分占18.25%,热带性质较为突出。种分布区类型的这种构成特点一方面仍呈现出了多种地理成分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特点,但同时也显示了厚壳红瘤果茶植物区系与东亚植物区系联系最为紧密,也反映了本区位于东亚森林区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的特征。

3.4 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分析

东亚成分指东喜马拉雅一直分布到日本的类群,这一分布区范围一般界定在:东北不超过原苏联的阿穆尔洲,西南不超过越南北部、喜马拉雅东部,向南最远可达菲律宾、苏门答腊、爪哇,西北以我国各类森林边界为界。本区中除广泛分布喜马拉雅至日本的类型外,因种的分布中心不同,还可划分为中国-日本成分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表5)。

表5 东亚成分分布亚型

本区植物有50种属于东亚分布,占本区除世界广布种外植物总种数的36.50%。在东亚成分中,中国-日本成分所占比例最大,占东亚成分的60%,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和东亚广布成分占东亚成分的比例都为20%,这说明本区区系成分与日本关系密切,与喜马拉雅地区联系不大,这可能是由于横断山脉的隔离所造成的。

限于分布在中国境内的植物种,称为中国特有种。本区中国特有种有49种,占本区植物种数35.77%,是仅次于东亚成分的本区第二大区系成分。划分为4个地区分布亚型:南北片、南方片、西南片、贵州特有(表6)。

表6 中国特有种分布统计

南北片指分布于长江以南和以北的植物种,本区有18种,占中国特有种数的36.74%,如青檀Pteroceltistatarinowii、毛黑壳楠Linderamegaphyllaf.touyunensis、响叶杨Populusadenopoda等;南方片指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植物种,本区有21种,占中国特有种总数的42.86%,如:圆果化香Platycaryalongipes、多脉猫乳Rhamnellamartinii等;西南片指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的植物种,本区有8种,如云贵厚壳树Ehretiadunniana、川黔润楠Machiluschuanchienensis、红花茜草Rubiahaematantha等;本区贵州特有的植物有2种,分别是厚壳红瘤果茶和贵州青冈Cyclobalanopsisargyrotricha。

本区中国特有种较多,有49种,占本区总种属的35.77%,这与该地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气候有很大关系。其中南方片、西南片和贵州特有占特有种总数的63.27%,南方性质较为明显。

4 结论

(1)本文调查的两个厚壳红瘤果茶斑块共有种子植物129种,分属于51科94属,蕨类植物11种,分属于6科9属。科的区系成分中,以热带分布的科为主;属的区系成分仍以热带性质的科为主,并且出现了中国特有分布等一些特有成分,说明本区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逐渐向特有化发展。

(2)本区种的区系成分同样是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所占比例最高,显示了厚壳红瘤果茶植物区系与东亚植物区系联系最为紧密;温带成分占9.49%、热带成分占18.25%,热带性质较为突出,反映了本区位于东亚森林区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的特征。

(3)本区东亚成分中,中国-日本成分所占比例最大,说明本区区系成分与日本关系密切,这可能是由于横断山脉的隔离所造成的。本区中国特有种较多,南方性质较为明显,这与该地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气候有很大关系。

厚壳红瘤果茶目前仅发现分布于黔西南州晴隆和兴仁两县交接地的喀斯特山区,资源稀少且分布区极为狭窄。由于人为干扰和破坏,本区植物较为单一,种类较少。本区区系东亚性质明显,并且体现出温带和亚热带过渡的性质,但是由于当地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气候的影响,本区中国特有成分比例较大,体现了一定的特殊性。

[1] 邓忠治,潘德权,刘正本,杨成华. 贵州省厚壳红瘤果茶初步研究[J]. 贵州林业科技,2011,39(2):39~42.

[2]安明态. 贵州自然分布山茶属植物的资源现状[J].贵州林业科技,2005,34(2):25~29.

[3] 周丽,王苑,张应祝,周娅琳,李尚兵. 厚壳红瘤果茶果实特征与种子萌发特性[J].北方园艺,2015,(02):34~37.

[4] 张秀实.贵州植物志(四)[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5] 兰开敏.贵州植物志(五)[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6] 徐亮,陈功锡,张代贵等.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0,30(11):2307~2316.

[7] 吴征镒,王荷生.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8]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 1~139.

[9] 吴征镒.《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的修订[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5): 535~538.

[10]戚得奎.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8,18(3):459~465.

[11]陆树刚.中国蕨类植物区系概论[C].李承森.植物科学进展(第六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40.

[1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1~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004.

Study on the Flora of Distribution Areas of Camellia rubituberculata

YANG Bing YUAN Cong-jun DAI Xiao-yong LIN Ze-xin

(Guizhou Academy of Forestry, Guiyang, Guizhou 550005)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the composition of families,genera and species , and the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ed plants and ferns in Camellia rubituberculata distribution area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ere 129 seed plants belonging to 51 families and 94 genera, 11 species of ferns belonging to 6 families and 9 genera in this area. (2) dominant tropical characteristic both in the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 families and genera, and Chinese endemic distribution in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 genera , indicates that the flora of this area is mainly composed of tropical elements and has som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3) in the species floristic composition ,East-Asia and Chinese endemic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 with temperate elements 9.49% and the tropical elements 18.25%. Prominent tropical characteristic indicats this area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temperate to sub-tropical in East-Asia forest zone (4)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China - Japan components of the East Asia element in this area indicate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Japan. Many Chinese endemic species and obvious southern characteristic showed the relationship with Karst landforms and climate in this area.

Camellia rubituberculata, flora, seed plants, ferns

2016-05-16

杨冰(1988~),女,硕士,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及生态学研究。E-mail:1371439775@qq.com

戴晓勇,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生态研究。E-mail:dxy5198@163.com

贵州省社会发展公关项目(编号:黔科合sy字[2012]3028号)。

Q948.5

B

猜你喜欢

果茶分布区植物区系
恩平市植物组成及区系特征研究
广东地区夹竹桃科植物区系分析
物种分布区特征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揭示云南被子植物区系形成原因
句容市果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上海植物区系新资料
大力提升我国果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在我国的时空分布概述
农村果茶产业化发展途径探索
LAviva乐维饮冰果茶全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