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戏剧明星幕后的铺路人
2016-11-14魏树生
◎魏树生
在影视、戏剧明星幕后的铺路人
◎魏树生
1979年10月,中央指示在全国挑选“毛泽东”特型演员,时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著名剧作家胡可来到昆明军区宣传部,偶然发现文化科科长胡诗学(即古月)长相酷似毛泽东,立即要求为他化妆造型试一试。张培英经过认真准备,第一次给古月化了“毛泽东”妆。化妆造型照片寄到北京后,叶剑英在全国20多位“毛泽东”候选特型演员的照片中,一眼看中了云南送来的“毛泽东”,重重地在下面画了一个圈……不久,古月随即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一个戏就是饰演《西安事变》中的毛泽东,接着古月先后在《四渡赤水》、《开国大典》、《大决战》、《父亲》、《咱们领袖毛泽东》、《南阳大会战》等影视片中一路走红,1990年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赢得了最佳男主角奖。1991年在北京古月的家中,张培英不无揶揄地对古月说,你现在已成了大演员,我也沾了你的光,古月马上说:“ 哪里,是我沾了你的光,饮水思源嘛,我怎能忘得了第一个成功为我造型的化妆大师呀”。
历数她为影视、戏剧明星艺术造型的人物,从毛泽东、朱德、周总理、宋庆龄、张学良、贺子珍,到古今中外名作名剧的艺术形象郑和、蔡文姬、武则天、曹操、曹植、费加罗、基度山、洛神女等等,至少也有两百多位。这些明星和所涉及到的名作剧目大多都获国家和省级的各种奖励。而影视圈里为化装造型艺术设置的单项奖几乎为零。所以,她在这些明星背后所倾注的心血汗水、艺术情怀、精湛技艺和酸甜苦辣,往往鲜为人知。她就是云南省话剧院的高级化妆师张培英。
从矿工、演员、演奏员到化妆师
张培英1937年生于《五朵金花》的故乡云南大理,白族。从小喜好文艺、能歌善舞,还能演奏二胡。1954年初中毕业,阴差阳错当过两年云锡矿工,由于本人天生勤奋、工作认真、表现突出,1956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与王崇伦、孟泰等劳动模范上过天安门,受到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的接见。与此同时,还参加过全国职工文艺会演,荣获民歌演唱二等奖。北京回来后先后分在省工人文工团,昆明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演奏员、化妆师。这期间,由于她多才多艺,聪慧好学,1959年组织上选送她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影视戏剧化妆。这么好的机会,这么重的担子,无疑对她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她欣然受命,然而又心急如火,生怕有违使命。在从昆明到上海学习的火车上,她就开始了幼功补缺,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抓捉人物、静物,写生素描,几乎一刻不停地挥笔涂鸦,努力提高绘画基本功。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期间,她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全身心投入学业之中,极少上街,更不敢外出游玩,星期天也不休息,总是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练习化妆造型。就连最繁华的南京路也只是仅仅去了一次。毕业时她的各科成绩几乎全是满分。学成 归来后(昆明电影厂已下马)她被分到了省话剧团,专业从事化妆工作。
认定了的事,就要努力去做好
云南省话剧团是一个长期活跃在五彩缤纷、少数民族之中的省属专业话剧团,1956年正式建团。主要演职人员来自部队的转业文艺骨干,中央和上海戏剧学院历届毕业生,以及50年代以后以团带班成长起来的年轻演员。有较强的演出阵容和实力。能够排演大、中、小型中外古今名作名剧。加之云南是一个有着26个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地区、更适宜于戏剧生长,为有志的各类艺术人才提供施展技艺,成就事业的广阔天地。所以,张培英便很快就融入了这个艺术团体。
进团以后,从1959年到1988年退休的三十年间,张培英先后参与并主持了该团上演的大中型话剧《青春之歌》、《雷雨》、《万水千山》、《桃花扇》、《蔡文姬》、《武则天》、《抓壮丁》、《哀牢山的春天》、《南海长城》、《霓红灯下的哨兵》、《基度山恩仇记》、《费加罗的婚礼》、《琛姑娘》、《末代土司》、《梅普家的婚事》、《唐人街上的传说》、《西安事变》、《爱的风采》等一百多部大中型话剧的化妆工作。与此前后,还应邀赴全国多地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电视剧组担任化妆主持,拍摄了《郑和下西洋》、《洛神赋》、《明姑娘》、《彝山女儿》、《葫芦信》、《野店》等40余部影视剧,同时为云南大型滇剧花灯《朱德与唐怀源》、《风雪马樱花》担任特型化妆。三十年来,她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更新知识,开拓创新,在继承民族传统,又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技法上,认真研究了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艺术造型,走出了一条中西交融、汇通古今,又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新路。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观众的欢迎,粉丝的热棒。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对张培英来说,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这里浸透着她痴迷的艺术情怀,也有太多的心血汗水。
在为明星艺术造型中,她感到难度最大的莫过于为人们所熟知的特型人物造型。化妆师不但要有娴熟精湛的造型技术,更重要的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艺术素养。用著名雕塑家罗丹的话来说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发现”。发现什么呢?一般人看不到的亮点。在艺术造型中,就是演员和角色之间最关键最重要的差距。然后巧妙、准确地去改造弥补这个差距,使之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为此,她不知经受了多少不眠之夜,放弃了多少休息时间,去苦练基本功,收集图片资料,翻阅历史文献,研读剧目文本,绘制案头小样,制作造型零件,有时为制一个特型头套要五十多个小时,在纱绢上穿套数以万针的头发丝。经常下午三四点进化妆室,一干便是十一、二点。累得手肿脚麻、腰酸背疼,这其中的况味难于言表。
在为历史名剧《蔡文姬》、《武则天》、《桃花扇》等古装剧的艺术造型中,对她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为了较好的达到形似和神似,她从我国古代浩繁的有关化妆的书海中,认真研究了春秋战国、秦汉随唐、乃至宋元明清的化妆演变流程,涉及到发型、脸谱、纹身、用料、佩饰、色彩、技法等各个领域,翻阅了汉、唐、明清的有关历史文献,查找了四十年代上演的郭沫若戏剧的图片资料……最终,选择摒弃中国古装戏的脸谱化造型模式,采用“五四”以来“新文明戏”的化妆造型艺术,使剧中人物形象达到既有真实可信的历史感,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的艺术效果。
在话剧《费加罗的婚礼》《唐人街的传说》和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中,面对众多的亚、非、欧、美各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物,她探索使用了现代最先进的化妆技术,把传统的绘画法和立体的粘贴法、牵引法、揑塑法、填补法结合起来,充分使用头套、胡套、乳胶、塑胶、石膏、鼻油灰等各种零件材料,进行立体塑型化妆,以改变头发、鼻子、下巴、耳垂、眉弓等人体外型,更逼真的达到以假乱真,又惟妙惟肖的理想效果。这就要做大量细致繁杂的准备工作,制作 大、小不同的零配件,甚至与特型人物,有关厂家共同试验,采用石膏模子浇注乳胶,经流化制成假鼻子、下巴、耳垂等零部件。尤其在《郑》剧中,仅编织的头套就有七十多个,化妆起来一干就是七、八小时。有时连续赶场,风险横生。也就是该剧在江西鄱阳湖拍摄时,天空开始降雪,剧组半夜起来化妆,乘船向湖中心的“宝船”驶去,不料中途突然刮起8级大风,船随风浪激烈飘摇,待船驶到湖中心时,准备好拍摄的“宝船”不翼而飞,此刻风势越刮越烈,归程渺茫,只能就地抛锚。几十人在船上待了十几个小时,万般无奈,船长只好下令冒风行驶,船终于平安归来,在岸上盼了一天的人们与剧组成员抱头痛哭。
随后她一直全程跟班在外景地拍摄。一天突然接到母亲去逝的恶耗……。其时剧组正在为纪念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赶拍挡期,时间紧,任务重,她强忍失亲的悲痛,没有回家奔丧。这是她一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不忍让一人影响全剧组),也是她终生的内疚和不能原谅自己的心结。看着她泪流哽咽的提及此事,也许她大概只好用“百事孝当先,论心不论事”这句古话来解脱自己了。
在拍摄电视剧《洛神赋》中,由于女主角暂时空缺,全剧组七八十人被困在扬州半个月,是她挽救了剧组、慧眼识珠、大胆将一名个子瘦小,皮肤黝黑原定饰演丫头的演员,经过精心化妆,神奇地变成了美妙绝伦的洛神女……真是救场如救火,因此,在剧组中传为佳话。
然而,就在拍摄该剧的最后一集时,惊闻姐姐患癌症病危,她赶回去看望,明知不久于人世,又不得不赶回剧组,含泪告别,留下了一生未能为姐姐送葬的遗憾和愧疚。
与此前后,她还在话剧《西安事变》、花灯剧《风雪马樱花》、滇剧《朱德与唐怀源》等大型戏剧中成功的塑造了周总理、朱德、康克清、张学良、贺子珍和多个“毛泽东”的艺术形象。曾有“云南演员塑造出一代伟人形象”的美誉。199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云南玉溪滇剧团赴京演出《朱德与唐怀源》。张培英同时应邀主持化妆并被特邀参加纪念大会。朱德夫人康克清大姐欣然前往观看,康大姐越看越激动,以往只坐个把小时的她,超乎寻常地坐了三个小时。演出结束后,她挪动病体颤巍夕地走上舞台与演员合影。第二天又唤儿女前往观看。那时,全国有多个朱德的扮演者,康大姐观看后说:云南的陈光星最逼真。
培养新人,义不容辞
随着明星的一路走红,张培英也在全国声名鹊起。全国各种媒体纷纷报道了她的事迹,还为她拍了各种专题片。先后受邀于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中央戏剧学院、民盟中央、湖北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化妆盛会。到全国多地艺术院校讲课,办班培养新人。粗略统计下来,她开办的各种化妆培训班达五十多期,培养的后起之秀至少也有三千多人。这些年轻学子有的在影视,剧院剧团肩负重任,有的在各类生活化妆艺术部门当主管或教师,有的受聘于影视剧组,综艺晚会,大型文艺活动,各种艺术赛事担任化妆。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传承化妆艺术,她先后编写出版了数万字的化妆教材,撰写发表了《溯古追源谈化妆》《古代女子发髻和妆面》《特殊造型》《种族装化妆浅淡》《塑型化妆》《化妆与发型》《舞台化妆漫谈》《谈戏剧化妆》《舞台美术杂感》《我国古代妆面及其他》《为演员巧装扮》《美容化妆中色彩的妙用》《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现方法》等等,具有学术价值极高的论文数十篇,受到专家的关注和同行的欢迎。
回望张培英五十年的艺术生涯,她感到无比的欣慰、自豪和幸福,因为她的一生——
是服侍人,美化人的一生,
是幕后英雄默默耕耘的一生,
是不断探索进取,勇于实践的一生,
是痴迷执著,锲而不舍的一生。
世间,还有哪种工作比在幕后服侍人、美化人的美差更神圣,更好玩呢?
(作者系大理州剧作家)
责任编辑:胡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