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商投资大陆对两岸贸易的引致效应研究

2016-11-12周东洋

中国市场 2016年37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

周东洋

[摘要]台商对大陆投资从1991—2014年累计14396亿美元,为大陆第三大投资来源地,同时台湾是大陆第七贸易伙伴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而大陆也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文章依据贸易与投资的相关理论,从产业升级和产业关联角度出发,利用1991—2014年台商投资和两岸贸易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台商投资大陆对两岸贸易、大陆对台湾出口和大陆自台湾进口都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台商投资大陆对大陆向台湾出口和大陆自台湾进口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对大陆自台湾的进口影响程度更大。

[关键词]两岸贸易;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引致效应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02

两岸经贸发展已经有35年的历史,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2015年1—6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9082亿美元,占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48%,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2175亿美元,自台湾进口6907亿美元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别报告网。。台湾是大陆第七贸易伙伴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而大陆也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从台商投资来看,台商对大陆投资从1991—2014年累计14396亿美元,为大陆第三大投资来源地,对大陆的产业升级转型特别是对两岸贸易均产生了积极的引致效应。

1文献综述

贸易与投资的关系最初是由蒙代尔(Mundell,1957)提出的,他认为在贸易壁垒存在的情况下,贸易和投资具有替代关系。而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Kojima,1973)和蒙代尔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认为贸易和投资是互补的,相互促进。直到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帕特瑞(PPatriie)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同的投资动机对贸易的影响不尽相同,他将投资动机分为市场导向型、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市场导向型投资与贸易之间形成替代关系,而其余两种动机的投资一般会促进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贸易。

目前国内对国际贸易和外来投资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种,首先是将外商投资作为整体与国际贸易进行关联研究。王少平,封福育(2006)[1]利用1992—2003年东部、中部、西部的样本面板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分析FDI对中国不同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FDI对东部地区出口有显著的创造效应,而在中、西部的创造效应不明显,并且FDI对东部地区进口贸易表现出较强的替代效应,对中、西部的替代效应相对较弱。其次是分行业研究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的关系,范芹(2013)[2]基于台湾 25 个制造业在1992—2011 年的面板数据,探究台商投资大陆与两岸贸易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内,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趋势,且两者之间保持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短期内,在全部制造业中,台商投资与台湾出口大陆之间促进与替代效应共存且促进作用大于替代作用,与自大陆进口之间则为互补尽管并不显著。还有学者例如段小梅,张宗益(2011)[3]分地区研究投资对两地贸易的影响,这些研究投资与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中国经贸往来密切的美国、日本等。

对于台商投资大陆和两岸贸易的关系,学者们有两类观点。一是台商投资大陆与两岸贸易是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台商投资大陆会减少两岸的贸易。如王华(2008)[4]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台商投资大陆与两岸贸易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台商的投资于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促进和替代效应并存,与台湾自大陆进口则表现为替代效应。另一类观点是台商投资大陆会拉动两岸贸易。张冠华(2003)[5]从投资、贸易理论及实证研究角度,分析得出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已成为拉动两岸贸易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台湾对大陆的出口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张传国(2004)[6]认为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互补关系,其中台商投资的贸易驱动效应是不平衡的,对大陆是逆差效应,而且大于两岸贸易对台商投资的诱发效应;段小梅,张宗益(2011)[3]用脉冲响应函数法与方差分解法,分析了台商投资大陆与两岸贸易的关系,表明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互为影响,但台商投资对两岸贸易的拉动效应更为显著;而武力超,陈曦(2013)[7]以台湾金融发展、台商投资和两岸贸易相关月度数据为样本,基于VAR模型分析台湾金融发展、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间协同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台湾金融发展和台商投资已经成为推动两岸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台湾金融发展和台商投资相互促进。本文将从投资对产业结构进而对贸易结构的传导机制入手,借助协整及回归检验深入探讨台商投资大陆对两岸贸易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2台商投资大陆与两岸贸易基本现状

21台商投资大陆现状及特点

211台商对大陆投资规模增幅变动较大

近年来,台湾地区对大陆的投资在所有地区对大陆的投资中一直处于前列,但是台商投资大陆的规模并不稳定。从整体上看,1991年,台商对大陆投资174亿美元;到2014年,台商对大陆投资已经达到了10277亿美元,为1991年的5906倍。从时间段看,1991—1997年,台商对大陆投资规模整体上升,1997年,台商对大陆投资达到4335亿美元;1997年后,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有所减少,1999年时仅有1253亿美元;但大陆对投资的吸引力很快战胜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0—2003年,台商投资大陆快速增长,2004年、2005年,台商投资大陆金额再现下降势头,而2006年开始,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了14618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峰,之后的几年一直在百亿美元的规模徘徊,见表1。

212台商对大陆投资结构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

首先是制造业投资比重的大幅下降。早期台商投资大陆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由图1看出,制造业在台商投资大陆的行业中占有绝对比重,1991年,台商对大陆制造业投资为173亿美元,占到总投资额的9937%,至2014年,台商对大陆制造业投资为6579亿美元,占到总投资额的比重已经降到6402%。除制造业外,台湾对大陆投资最多的行业为金融及保险业和批发零售业。2014年,台商对大陆金融保险业、批发零售业分别投资1659亿美元、1096亿美元。

其次,台商投资大陆的不动产业、资讯及通信传播业、专业技术科学服务业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1991—2014年24年间,台商对大陆不动产业、资讯及通讯传播业、专业技术科学服务业累计投资分别为3813亿美元、2194亿美元、1645亿美元,但是在这三个产业中,台商对大陆不动产业投资的涨跌幅度很大。此外,电力及燃气供应业、矿石及土石采取业、农林牧渔业在台商对大陆投资中处于很低的水平,1991—2014年累计投资分别为149亿美元、226亿美元、291亿美元。

213台商对大陆制造业内部的投资也出现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1991—1995年间,食品、皮毛皮革制品在台商对大陆制造业投资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电子零件组件和电脑、电子与光学制品在台商对大陆投资中处于中等的水平;而台商对大陆的汽车及其零件制造业、石油及煤制品等行业的投资很少。1996年以后,台商对大陆的电子零组件制造业和电脑、电子与光学制品的投资相对较多,分别为1613亿美元、133亿美元,占台商对大陆制造业投资的4474%;化学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也在台商投资大陆制造业中有着一定的比重,在2014年分别占据制造业的1019%、1038%;而台商对大陆纺织业、皮毛制品、木竹制品、橡胶制品的投资则普遍较少。见图2。

22两岸贸易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221两岸贸易总额及逆差额均呈现不断扩大态势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布开启了两岸贸易的航道。1979年,两岸贸易额仅为05亿美元,大陆向台湾出口额为06亿美元,大陆自台湾进口额02亿美元,到了1987年,两岸贸易额达到152亿美元,大陆向台湾出口额29亿美元,进口额为123亿美元,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逐渐扩大,在1987年达到94亿美元。

1987—2000年,两岸贸易深化发展,以民间方式逐渐放开两岸贸易往来,两岸的贸易额迅速增长,由1987年的152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3053亿美元。2000—2014年的14年间,两岸贸易快速发展,随着2000年年底两岸“小三通”实现和2001年年底中国大陆加入WTO,台湾对大陆也实行了积极开放的经贸政策。2008年,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全面启动,两岸“三通”基本实现;2010年两岸《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进一部加深了两岸经贸合作的力度,《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及其后续协议的签署,则从制度层面促进了两岸双向投资及贸易的快速发展。

在2014年,两岸贸易额达到了1983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点,大陆向台湾出口贸易额为4628亿美元,大陆自台湾进口贸易额为15203亿美元,在两岸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也迅速扩大,2014年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额为10575亿美元。

222两岸贸易主要商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大陆自台湾进口的商品中,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附件金额最多,2014年达到26775亿美元,占大陆从台湾总进口额的347%,2006—2014年,大陆自台湾进口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附件金额及比重均逐渐上升。除此之外,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塑料及其制品、有机化学品也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在2014年分别占到总进口额的17%、103%、94%。铜钢铁金属及相关制品、矿物燃料、车辆及其附属零件在大陆自台湾进口金额的主要前20种商品中。

大陆向台湾出口的主要商品则既相似又不同。大陆向台湾出口金额最多的也是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附件,2014年出口金额为18498亿美元,占到出口总额的386%。除此之外,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钢铁,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是大陆向台湾出口相对较多的商品,2014年出口金额分别为6222亿美元、3258亿美元、264亿美元。而且有机化学品、车辆、珠宝等出口额也是在大陆向台湾出口总金额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3台商投资大陆影响两岸贸易的相关理论及传导机制31台商投资大陆影响两岸贸易的理论

蒙代尔(Mundell)在1957年发表的《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一文中指出,对外投资与国际贸易存在相互替代关系。在他看来,贸易壁垒的增加会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换句话说,即存在贸易壁垒,国际贸易会相对减少,而对外投资则会相对增加。这就是投资贸易替代理论。

小岛清(KKojima)在1973年提出了与蒙代尔不同的观点,即贸易与投资为互补关系。在他看来,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仅是货币的转移,还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转移。这一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会从本国的边际产业进行,因为边际生产与东道国产业差距较少,容易被吸收,从而促进东道国本地产业的发展升级,而投资者会集中生产要素生产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形成新的技术差距,从而扩大两国的贸易水平。他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贸易前先投资的观点,他认为贸易前的投资会和贸易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从进口到进口的完整循环,进口-国内加工生产-出口-海外直接投资-进口。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投资贸易理论有了新的发展。Markuson 和 Svensson(1985)利用要素比例模型阐述了投资和贸易之间是替代还是互补,取决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关系是合作的还是非合作的,如果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的,商品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就会相互促进;如果是非合作的,二者的流动就会有替代关系。

32台商投资大陆影响两岸贸易的传导机制

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会使生产要素在两岸间进行流动和转移,使两岸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关联效用进而影响两岸的贸易,使两岸贸易规模扩大,结构更加合理。

321投资使产业结构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根据科学技术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数据来源: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v10666486htm。。而产业内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的规模经济以及产业内创新水平的提高,台商对大陆一个产业的投资并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入。不仅如此,部分台商的进入也带来新的生产链和不同产品工艺,能够满足产业发展创新的需要,优化自身产业的结构。

产业自身结构的优化反过来也会促进产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的差异化和产品的多样化,使大陆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受到大陆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这样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大陆的需求,也会返销台湾,从而扩大大陆对台湾的出口贸易。从两岸贸易中看出近年来两岸贸易的主要行业为机械与运输设备、杂项制品与制成品等,从表2中也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高,机械与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在2014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084、098,这表明产业内贸易在两岸贸易中占了较大比重。与此同时,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大陆产业的规模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大陆的产品在两岸产业内贸易中更具有竞争性。

在台商进入大陆的同时,也带来了台湾的技术、管理经验及竞争机制,从而激发了大陆企业的创新与研发潜力,促使大陆产业结构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而且由于台商的投资,台湾地区相对边缘的产业转移到大陆,释放出劳动力,其中大部分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促进了台湾服务业的扩张,并促进了台湾的产业升级。大陆对台湾进出口工业制成品中高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14年,大陆向台湾出口高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额度为25548亿美元,占总工业制成品的6076%;并且大陆自台湾进口高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额度为52712亿美元,占总工业制成品的7324%,而在1995年,大陆对台湾出口和进口高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仅分别占总工业制成品的2606%、4297%。

322台商投资的产业关联效应显著

台湾对大陆投资的行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同样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是指由大陆的厂商为台湾公司的子公司提供原材料,造成技术向大陆厂商的溢出,引起大陆上游部门的生产变化导致大陆中间产品生产种类增多;前向关联效应是指由台资公司的子公司为大陆厂商提供产品市场营销服务,或对其半成品、零部件、原材料提供加工组装服务,也造成技术向大陆厂商的溢出,导致大陆下游部门有更多的新企业进入,引起东道国生产效率的增加。[8]

具体而言,台资进入后,大陆相关企业会使生产经营方向与台资引导的产业结构变动保持高度的相关性,对原有生产和产品结构产生冲击和推动作用,并逐步通过各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的相互传导推动产业升级。[9]并且因为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多为合作关系,所以会以较高的标准要求与之前、后关联的企业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和工艺。通过与台资的合作,大陆企业也了解到海外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销售渠道等,更利于开拓外部市场,扩大产品的出口。

值得关注的是,鉴于美国与欧盟金融危机后“再工业化战略”实施的全新国际背景,中国大陆的产业结构开始从劳动、资本密集型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对外来资金的资本与技术含量要求迅速提高。反观台商投资的行业轨迹不难发现,台商对大陆投资初期以轻工、纺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后逐渐转为消费性的家用电器、运输为主导,[10]高新技术类投资的总体比重依然较低,难以与美国欧盟等进行竞争。这就要求西进大陆的台商适时调整投资结构,提高自身的资本及技术含量,共同促成两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台商投资大陆影响两岸贸易的实证分析

41数据选取与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的是1991—2014年台商投资大陆投资额与双向贸易的数据,台商投资大陆投资的数据来源于台湾“经济部”投资业务处,两岸贸易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及商务部。本文用Eviews 71的回归方程来分别检验台商投资大陆对两岸贸易、台商投资大陆对大陆出口台湾、台商投资大陆对大陆自台湾进口的影响程度。在进行回归前首先应对各指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即ADF平稳检验法,如果ADF检验不平稳,则需做约翰森(Johansen)协整检验,检测这些时间序列是否长期存在均衡关系。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台商投资大陆与两岸贸易的关系,因此设置台商投资大陆额TDI、两岸贸易额IX、大陆对台湾出口额EX、大陆自台湾进口额IM四个变量。

42实证分析

421ADF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变量TDI、IX、EX、IM取对数LTDI、LIX、LEX、LIM,然后对它们以及各自的一阶差分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422约翰森(Johansen)协整检验与回归

一些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它们的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因此,我们对LTDI与LIX、LTDI与LEX、LTDI与LIM分别做协整检验。原假设r=0表示没有协整关系,备选假设r=1表示有一个协整关系;原假设r≤1表示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备选假设r=2表示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由表4可以看出约翰森协整检验的结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TDI与LIX协整检验的似然比即检验统计量数值中,第一组数值3407744>2587211,拒绝原假设,接受备选假设,有一个协整关系,第二组数7198041<1251798,接受原假设,LTDI与LIX之间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同理可得,在LTDI与LEX、LTDI与LIM之间也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因此在LTDI与LIX、LTDI与LEX、LTDI与LIM这三组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变动趋同,可以分别对它们进行回归。

从回归结果来看,回归系数都为正值分别为0807971、0870013、0795399,表示台商投资对两岸贸易、大陆对台湾出口和大陆自台湾进口都存在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台商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推动0807971个百分点两岸贸易的增加、0870013个百分点的出口及0795399个百分点的进口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台商投资对大陆出口台湾的引致效应比对大陆自台湾进口的引致效应强;但近年来台商投资大陆总额保持百亿美元左右,没有大规模地增加,并且回归结果显示,大陆自台湾进口与台湾投资大陆的截距3092123明显大于大陆对台湾出口与台湾投资大陆的1276717,也就是说,累计的台商投资对大陆自台湾进口拉动效应更强,因此整体上台商投资大陆对大陆自台湾进口的引致效应更为显著。

台商投资大陆会促进大陆对台湾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台商投资大陆后生产的产品返销台湾,而且台商投资加快了大陆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资本、技术含量,加大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得大陆对台湾的出口增加。台商投资大陆促进大陆自台湾进口主要是因为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需求,投资越多,需求越大。台商投资大陆对大陆自台湾进口影响更大,说明台商的投资正处在使大陆生产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而不是返销产品更多的阶段,也表示大陆应该继续加大吸引台商投资的力度。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第一,台商投资会促进两岸贸易的增长。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台商的投资会促进两岸贸易的发展,台商对大陆的投资逐步扩大,两岸贸易额度也不断增加。一般而言,台商投资大陆初期是为了大陆的低价的劳动力成本,往往需要从台湾进口机械设备等原材料,会增加大陆的进口;但随着投资的增加,大陆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当大陆的产品具有出口竞争力后,会向第三方出口或者返销台湾,增加大陆的出口。

在大陆产业不断转型过程中,台商对大陆投资结构也在相应发生转变,与此同时,台商投资结构的转变会影响两岸贸易的格局。两岸贸易量增加同时也会拉动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目前由于东南亚地区的低劳动力成本,大陆的劳动力优势逐渐弱化,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也转变为寻求大陆的市场和产业的规模经济,大陆自台湾进口商品越多,需求越旺盛,诱发的台商投资越多,从而在台商投资和两岸贸易间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台商投资对大陆自台湾进口的拉动效应更明显。检验结果表明,台商投资大陆对大陆向台湾出口和大陆自台湾进口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对大陆从台湾的进口影响程度更大。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台商投资大陆正处在发展阶段,在这个期间,投资更多的是促进大陆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而不是产品的返销,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其中一部分用来满足内需,一部分用于出口,而出口产品中只有一部分能达到台湾当地进口的标准或者在台湾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此外,台湾当局对大陆方面所推行的“出口放宽、进口严控”的限制性贸易政策可能也导致了台商投资对两岸贸易驱动不平衡,尽管台湾当局逐渐放宽了两岸的贸易政策,并在2010年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货物贸易降低部分关税,制定保障货物贸易的相关措施。但是大陆的商品进口仍然受到质量、技术壁垒的限制,商品竞争力不如岛内的商品。

第三,台商投资会加快两岸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不仅有资金的投入,还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入,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大陆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产业的科技创新,促进大陆产业结构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另一方面,台商投资将台湾的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到大陆,使劳动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这些被释放的劳动力大部分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使得岛内服务业具备了扩张的劳动力基础,为台湾岛内的产业升级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52建议

纵观20多年来台商投资的发展变化的动态轨迹不难发现,台商对大陆投资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投资产业层次不断提高,从初期的以制鞋、塑胶、纺织、基本金属等传统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到第二波以消费性电子产品、化工、运输工具、建材水泥、玻璃、食品饮料等产业为主,再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波以电脑、电子信息、半导体、精密机械等资本与技术密集行业为主导。除在制造业领域的层次提高外,台商投资范围与领域也不断扩大,涉及房地产及土地成片开发、商业、金融、保险、证券、风险投资、旅游、专业服务、信息广告、医疗、教育、媒体等诸多领域。

与此同时,台商投资大陆的企业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数千万美元甚至数亿美元的投资项目明显增多,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体的技术密集型的投资成为主流趋势,内销市场成为台商积极争取的新目标。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全球范围内高端产业的竞争愈加激烈,台商对外投资格局也必须进行全方位调整,因此,台商对大陆投资今后理应向中高端产业迈进,以适应世界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封福育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的效应与区域差异[J].世界经济,2006(8):23-30

[2]范芹台商投资大陆与两岸贸易动态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13(12):33-39

[3]段小梅,张宗益替代抑或互补: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的动态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2):80-86

[4]王华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与两岸贸易间的动态关系——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8(1):77-83

[5]张冠华台商投资大陆对两岸贸易影响探析[J].台湾研究,2003(4):48-54

[6]张传国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互动效应的实证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4(4):61-67

[7]武力超,陈曦金融发展、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基于两岸金融贸易相互依存性的VAR模型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2013(2):54-63

[8]王文治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产业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08(5):82-86

[9]刘恩专外国直接投资产业带动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1998(10):44-50

[10]徐一茗台湾两岸贸易发展及其中产业内贸易因素的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11]王安静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3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产业结构
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
中国两种引资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