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2016-11-12吕有金

中国市场 2016年37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

吕有金

[摘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节节攀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逐渐暴露出来,文章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探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对此,文章选取14个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WIOD数据库提供的2003—2011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来表示融合度,运用动态GMM方法来实证分析产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融合度对制造业竞争力有正向影响,因此本文认为产业融合可以为制造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关键词]产业融合;制造业竞争力;动态GMM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051

1文献综述

目前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产业融合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一方面可以加强自己的专业化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规模化效应。通过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理论方面,周振华(2003)以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部门为融合对象,认为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带来新产品、新市场、新机遇,而这些势必会带来产业发展的新动力。路红艳(2009)认为在现代分工体系下,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我国制造业面临内外交困的环境下,必须注重以知识和技术为载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从而改善我国制造业的结构,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周丹,应瑛(2009)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以后,通过分工视角、价值链视角、创新视角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能力。

实证方面,陈光,张超(2014)把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效率提升作用最显著,同时,把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可以发现金融对制造业的效率提升最为明显。冯泰文(2009)运用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但他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完全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面对国际竞争环境,当前迫切需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体质进行改革,引导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江静,刘志彪等(2007)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一种高级投入要素,在自身效率提升的同时,也降低了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最终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2产业融合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21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的效率

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制造业在与信息传输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以及商务服务业等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于这些服务业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性、技术性的特点,能够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效率,使得企业一定的资本量和劳动力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由于这些高知识性和高技术性服务业具有天然的高门槛特性,使得单个企业投资这一行业的机会成本比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建立长期合作的外包方式,使得这一环节融入到产品生产的价值链中,从而也会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制造业在与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产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这些服务业在达到一定的量以后,能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可以借助与这些服务业本身规模效应的溢出效应,来获得效率的提高。同时,由于企业无须在这方面进行投资,可以减少企业的资本被无效地占用,从而提高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率。制造业通过与这些服务业形成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后,也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并且可以灵活地使用这些服务业来为自身服务。

22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

产业融合加速了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般地我们认为传统制造业生产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福特式”流水线的生产模式,随着人们对于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差异化逐渐成为产品新的竞争优势来源,而传统制造业的同质化产品势必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手段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的改造,使得产品按需生产,形成差异化产品,这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库存的压力。而信息技术天然具有这方面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然后把这些技术渗透到制造业中去,不断地改进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同时,在需求端不断的拉动下,企业也会主动寻求对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改造。在这一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夕阳产业的朝阳化”现象,因为夕阳产业可能就是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转变而变得落后,通过智能化的改造,这些产业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这对于当下我国的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也是一个新的思路,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原有的产业,这样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可以避免一些“阵痛”。

23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的产业形态

这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融合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的产业形态就是增长点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产业之间共享统一个技术平台,产业之间交叉形成的“化合物”形态不断涌现,比如最新的“互联网+”形态,包括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甚至互联网城市,这些都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形态。通过与传统的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得这些传统产业表现出更高的获利,更加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同时,我们看到需求端的拉动效应也会给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这将反过来进一步促进需求端的升级。因此,本文认为新的产业形态之所以得以形成并且不断发展,主要是供给端的融合效应和需求端的需求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端的拉动效应会更加明显,这也是我国当下国内的需求发展乏力,而国人纷纷到国外购买更高端产品的原因,也就是供给端的融合发展没有满足需求端的需求,这为我们进一步看待“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思路。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不管哪一方发展乏力,势必会影响另一方的发展甚至整个经济的运行。最后,根据前人的研究,这些产业交叉处的产业形态可以表现出更高的增长速度,出现高增长的原因也就是这些交叉发展的地方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从而助推新产业的高速发展,为经济大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为制造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3实证分析

31变量、模型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是借鉴袁志刚,饶璨(2014)的分类标准,通过归类合并,把制造业分为如下的14个大类:农副产品加工业(H1);食品饮料和烟草业(H2);纺织业(H3);皮革及其制品业(H4);木材及其制品业(H5);造纸和印刷业(H6);焦炭和石油冶炼业(H7);化学材料及其制品业(H8);橡胶和塑料业(H9);其他非金属冶炼业(H10);金属及其制品业(H11);机械制造业(H12);电子及光学仪器制造业(H13);运输机械制造业(H14)。本文选取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制造业的竞争力,这里通过使用DEA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用TFP表示,进一步,本文将全要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化EC和技术进步的变化TC。本文的融合度是用WIOD数据库提供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直接消耗系和需求系数来表示的,用CON1和CON2表示。同时,本文引入的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国有企业规模GM,科技研发投入RD。

基本计量模型如下:

本文采用2003—2011年的14个制造业行业的动态GMM回归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WIOD数据库统计年鉴,并且对各个变量进行了平减处理。

32回归结果与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融合度1和融合度2对制造业的效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融合度1,每提高1%,会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上升00216%,对于融合度2,每提高1%,全要素生产率上升00393%。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有助于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从而能够使得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和国有企业规模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获得了外商投资的正向溢出效应的影响,并且国有企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发现科技研发投入对制造业效率有一个负向影响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科技研发投入具有很强的滞后效应,并且存在一定的沉没成本,在2003—2011年,我国制造业主要以加工转出口的模式在发展,制造业主要以比较优势在发展。科技研发投入的加大可能抑制了企业在其他方面的投入。

实证分析结果表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2)表中所列为变量在各自模型中的系数值,括号内为t统计值;(3)LNY(-1)表示各个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变量,LNCON1(-1)和LNCON2(-1)表示融合度的滞后一期变量。

4政策建议

基于本文的结论,笔者认为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第一,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这主要在于为两者的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破除行业的垄断发展。第二,引进国外的优质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加强了国内服务业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享受外商投资带来的正向溢出效应。第三,积极合理地引导国有企发展,利用国有企业的规模优势,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2]路红艳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J].财贸经济,2009(9):126-131

[3]周丹,应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综述与展望[J].情报杂志,2009(8):200-206

[4] 陈光,张超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2):18-24

[5] 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本为中介变量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56-65

[6]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52-62

[7]袁志刚,饶璨全球化与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4(3):10-29

[8]张少辉分工、生产服务业和产业融合的因果辨析[J].中国市场,2010(13)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
美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美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