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三板斧
2016-11-12蓝玫
蓝玫
新的一学年开始,孩子们就像被风吹来的一粒粒种子,从一个叫“家”的地方,落到了一片叫“学校”的土壤里。
如果父母和教师合力,以此为共同目标,以信任架桥,从不同侧面关注孩子,进行引导和帮助,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会事半功倍。
一、疏导自私娃
我不给你用
布置带抹布,是开学前给新生父母的一封信里就说到了的。一大早,还是有孩子们忘记了。我告诉大家,同桌或是前后桌,可以互相借一下,先擦桌子准备上课。
坐在靠窗户跟前的一个个子高挑的小姑娘却没动。她就是诺。她的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桌子上。她的同桌豪却还在不停地东张西望,不时偷偷瞅我一眼,一看就知道是在等抹布。
我问诺:“诺,你的桌子擦了吗?”“擦了。”诺响亮地回答。
“哦,那豪的还没有擦吧?”我把目光投向豪。豪听见我问他,脸有点红,轻轻地点了点头,没有
吭声。
“诺,把你抹布给豪用一下。”我开始还以为豪不好意思提出来跟诺借抹布呢。这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老师,我的抹布是新的,我妈妈说,只能擦我的桌子,不能借给别人。”诺回答。
“嗯?”说实话,诺的回答让我一下子愣住了。我瞪大了眼睛盯着诺,诺平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样子绝对不是故意捣乱。
坐在豪前面的妍扭身把自己的抹布递给了豪。豪赶紧擦干净桌子坐好了。
“妍,你的抹布是不是新的?”我叫起了妍。
“是,我妈妈给我准备的。”妍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但是自己借了抹布给豪,所以面对我的问题,她一点也不慌,小脸上甚至还有几分神气。
“哦,那你怎么肯借给豪啊,他会给你弄脏的。”我逗妍。
可毕竟是孩子,妍只是笑,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妍,你现在回头看看豪的桌子,那么干净,豪坐在那里那么舒服,这都是因为你帮助了他!现在告诉我,因为帮助了豪,你心情怎样啊?”
“很高兴。”妍有几分羞涩,但眼神里分明放着光。
“哦,原来帮助了别人,能让我们这么快乐啊!那希望同学们都找机会体会一下这样的快乐!”我对着大家说,“现在,我们就先快快乐乐上这节课吧。”
我调整了一下情绪,先开始上课。诺呢?整节课都表现得很自然,丝毫没有受到这件事情的任何影响。
诺这样的表现,反倒让我整节课都有些心神不宁。如果妈妈这样教育下去,会是一个怎样的诺出现在大家面前呢?
下课后,我叫住了诺:“诺,是妈妈告诉你不许借抹布给同学的?”“嗯。”诺很认真,使劲冲我
点头。
这一次,我有点哭笑不得了。“那你告诉老师,你觉得妈妈的话对不对?”
“对。”诺一脸无辜地看着我。
“你也会有需要同学帮助的
时候,如果大家也不帮你,你会不会难过?”我又问诺。
这一次,诺不说话了,但分明还是很迷茫。我于是选择了暂时放弃,不再“逼问”诺了。
共读故事和儿歌
到了我的自习课时,我准备了《我不给你》这个绘本故事走进了教室。这是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我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绘声绘色地开始讲故事。讲完我问大家:“小狐狸啊小狐狸,什么是你今天最开心的事啊?”“是我和朋友们一起玩跳绳,我最喜欢跳绳了。”“是我救了我的朋友小熊。”……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是都离不开“朋友”。
我看了诺一眼,诺的神态不再像之前那么平静和漠然了,我知道,故事开始有作用了。但是我并没有结束,继续问大家:“孩子们,你们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有没有分享过什么?是不是也体会过和小狐狸一样的快乐啊?”
“有,我把我的棒棒糖送给萍一个,她是我的朋友。”胖胖的慧一向是个可爱的孩子,她和萍是邻居,平时在一起玩的比较多。
“我也把我的跳跳豆给慧吃
了。”萍也赶紧说。
“我让枫玩我的卡片了,我们一起玩的。”钰也站起来说……
就在大家纷纷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诺显得有些坐不住了。我趁势说:“是啊,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快乐就每个人都有一份了,这的确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情啊。就像早晨,妍把抹布借给豪,让豪用上了干净的桌子,豪很快乐,妍也觉得很快乐。那今天回去,就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也给你们讲一讲他们和朋友分享快乐的故
事吧。”
放学后,我给父母们发了一个校讯通:“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故事《我不给你》。记得让孩子讲给您听一听,然后和孩子交流一下。我想父母们都明白,孩子智商高成绩好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情商,孩子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交流,当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让孩子知道,懂得分享才是快乐的。”
第二天,我还惦记着诺的事情。一大早,我选择了一个《做好事的小鹿》的儿歌和大家一起来读:小鹿小鹿乐呵呵,天天都把好事做。帮小兔,找萝卜,小兔将给花一朵;帮山羊,拔青草,山羊奖给花一朵,小鹿做的好事多,身上藏满花朵朵。我让孩子们一边读儿歌,一边和周围的同学表演。
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这只小鹿吗?为什么喜欢她呢?”
孩子们有的说“她喜欢做好事,所以我喜欢她”,有的说“她喜欢帮助别人,所以我喜欢她”,只有诺,还是不吭声。
我干脆叫诺起来,让她把儿歌读了一遍。然后我对诺说:“小鹿诺啊,帮助了小兔和山羊,你还想去帮助谁呢?”
诺先是一愣,然后呆呆地看着我,没有说话。
我没有继续“难为”诺,而是转头叫了另外一个同学鹏。鹏回答:“我要帮小鸟在树上做个窝。”
我赶紧表扬他:“小鸟有了你送的窝,就不怕风吹雨打了,一定也奖励你一个花朵朵。”鹏满意地坐下了。
这时候,诺忽然举手,我叫了她的名字。诺说:“我要帮老牛
拔青草,这样我们就可以喝到牛
奶了。”
我没有立刻表扬她,而是问:“哦,诺,你是为了让老牛挤奶给你喝才来帮老牛的吗?”
诺被我问得有点发愣,她先是茫然地点了点头,又轻轻地摇了摇头。看到诺这样,我转身问大家:“你们觉得,帮助别人是为了
从对方那里得到些什么吗?”
“不是。”这声“不是”,孩子们回答得有点没底气。
或者,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这样辩证地看问题吧。但我还是决定,把我想说的话说完,哪怕只为了给这些孩子在心里埋下一粒等待发芽的种子。
“我们付出,不能为了回报。可是,你们不只想着得到的时候,却一定会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东西!”我转头看着妍,“妍,告诉
大家,你帮助了豪之后,你得到了
什么?”
“我……”妍有点愣。
“妍告诉过我们,她帮助了豪之后,心情是很愉快的。这就是妍得到的啊!”
妍脸上的表情,瞬间释然了。大家也都会心地笑了。
其实我知道,孩子们并没有真正懂得我说的话里的含义,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切美好,终归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大家在一起
诺的事情,是我心里的一个结。但我不能贸然找诺妈妈来,我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
一天早晨,诺妈妈来给我请假,说诺把脚崴了,需要休息几天,满怀期待、又有几分不好意思地问:“老师,我想能不能麻烦您到时候帮诺补补课啊?”我说:“你放心吧,我不会让诺落下课的。”她听了我的话,没有再说什么,但分明也带着几分狐疑。
最后一节课,我问孩子们:“诺生病了,你们谁愿意帮诺补课啊?”孩子都显得很兴奋,嘴里喊着“我、我”。
我又问:“你们谁家和诺家离得近?”其实我知道,蔷和慧就住在诺家隔壁的那个大院里,但是我装作不知道。还好,这两个孩子也举手了,我以离诺家最近为由,安排了她俩。
我对她们说:“你们只负责每天陪诺背诵我们学的儿歌,然后把我们讲的故事给诺讲一遍,让她根据身体的情况来选择是否完成写绘作业。好吗?”我又嘱咐她们一定先回家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征得父母的同意。
第二天一大早,我叫蔷和慧到我办公室,问了诺的情况。她们告诉我,诺的脚肿了,但是心情挺好。诺很喜欢听她们带去的儿歌和故事,诺还托她们带了写绘作业来给我看……
两个孩子七嘴八舌地讲起来,很兴奋。我提醒她们:“咱们班里的同学一定也很想知道诺的情况,你们也要给他们讲讲,然后问问他们有什么需要你们捎去给诺的问候没有。”两个孩子欢天喜地地跑出去了。
这天晚上,我分别给蔷和慧的父母打了电话,向他们表示了感谢。之后,给诺的妈妈打了个电话,让她一定要好好谢谢蔷和慧这两个小姑娘,是她们主动要求去帮助诺,还征得了爸爸妈妈的支持。
诺来上学了。孩子们都表现得很热情,大家纷纷围着诺,给诺讲这段时间班里发生的那些在我们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琐事。诺妈妈很感动,我能感觉得出来,诺妈妈看孩子们的眼神,显得很柔和、很温暖。
我趁机说:“你就放心吧,我们这个班级就是一个家,如果诺遇到什么需要帮助的,不光有我,还有这么多孩子呢!”
诺妈妈连连点头。看诺妈
妈的神态,我最终没有再提起那
块抹布的事情,我只是乐观地信任着……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还是比较注意观察诺,我发觉她和大家相处的关系越来越融洽的时候,我渐渐放下心来。那是我判断她是否改变的一个重要参照。
为父母支招:
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走进一个新的环境,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与人交往和沟通,学习怎样融入生活融入环境,并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如果我们灌输给孩子的是自私和吝啬,那么自私和吝啬就将成为这个孩子的底色;如果我们灌输给孩子的是宽容和慷慨,那么宽容和慷慨就将成为这个孩子的底色。
其实人最终的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情商决定的。所以,如果您爱自己的孩子,请让孩子学会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对周围的人、事付出关心和帮助,并从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
为老师支招:
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老师切忌用自己固有的标准进行简单的衡量判断并作出处理。老师必须冷静,应当明白孩子身上烙着其家庭教育的烙印,需要慎之又慎地对待。否则不仅会让孩子陷入无所适从,更容易激化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老师对妍的表扬,其实是对诺的第一次提醒。面对老师对妍有心而为的“表扬”,虽然诺没有太大的反应,但实际上这是危险的。这种提醒的危险在于,很有可能让那些敏感的孩子立刻对诺产生一种排斥。在以后诺和整个班级同学的相处中,留下隐患。
课下老师继续追问“是妈妈告诉你不许借抹布的”这句话,更是失败。因为从逻辑上推断,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了答案。再问诺,老师不过是证实了一下自己的怀疑或者猜测。但对孩子来说,却还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尝试撒谎,不承认是妈妈说的,以避免老师对妈妈产生恶感——这种情况,一般会发生在那种年龄大一些的、敏感的、能够揣摩别人心理的孩子身上。
解决问题需要寻找时机。诺的问题虽然源自母亲,但是老师很冷静,没有贸然找诺的妈妈来“兴师问罪”。因为越是这样的父母,越应该要谨慎对待。
二、调动霸道娃
矛盾的根源
敏真是不愧这个名字。她说话“敏”,和蹦豆子一样;动作“敏”,总是那么风风火火;做起事来,也“敏”,比如我课上留了作业,很多时候她都是第一个站起来:“老师,我写完了。”你要看吧,她的作业倒也整齐、干净,字体优美、舒展。可是遗憾的是,她的作业往往是因为追求速度而导致“质量”不高。不过从这也看得
出来,其实敏是一个很好强的女孩子。
敏有个和她只差一岁多的弟弟。据敏的妈妈说,其实敏在小的时候,和弟弟的关系没有这么“紧张”的。她会在妈妈出门的时候,照顾好弟弟,就是出去等妈妈,也要拉着弟弟的手。越是长大,居然越是什么都想要和弟弟争个你高我低了,常常把弟弟弄哭。还总是批评妈妈:“你们凭什么要我让着他,为什么他就不能让着我。”
我告诉敏妈妈:“遇到姐弟两个闹别扭的时候,你不要只说要敏让着弟弟,你要先问他们到底怎么回事。”敏妈妈说:“我问了,没用。因为我根本就断不了他们的‘官司。最后说来说去,他俩都有理,我成了没理的了。”
一天早晨,敏眼睛红红地来到了学校。我一问,敏哭了:“就是我弟弟呗,我妈妈总是向着他,他总是欺负我。他和我抢一个鸡蛋,非要吃那个大的,凭什么他就得吃大的啊!”
听敏这样说,我差点没笑出来。是啊,对孩子们来说,一个大一点的鸡蛋和一个小一点的鸡蛋,可不是一件小事呢!这些,我们成人又怎么能够理解啊!但是,敏的反映是她心灵的真实流露,解铃还需系铃人。
旁敲侧击的解决法
没过几天,敏妈妈见到我就说:“老师,我们敏在学校是不是也不听话啊?在家总是跟弟弟闹别扭,什么都要抢。什么都得比一比,就是买双鞋,都得价钱一样,不然就闹。那天吃个鸡蛋,竟然还为谁的大了谁的小了哭了一顿,我可真是没法了。”
我问:“那有没有一些事情让你觉得敏还是比较乖巧懂事的?”
敏妈妈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有,敏其实挺勤快的,平时都帮我干活。也挺懂事的。那天我说带她去超市,她很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要买一条围巾。我就觉得奇怪,因为我刚给她买了新围巾。结果我们敏对我说,‘妈妈,是给你买。平时都是你给我们买
了,今天去了,我也帮你买一条。
你别说,姑娘的话还挺让我感
动的。”
敏妈妈一边说,一边笑了。
我赶紧对她说:“是啊,敏是个懂事的姑娘。不过敏比较有个性,好胜心强,所以平时您总是让她要让着弟弟,让她感觉你们向着弟弟忽略了她,她才会越来越不服气的。”
“哦,也许真是老师您说的这样呢。她有时候也说我们重男轻女。”敏妈妈开始反思了。
“不如我帮你想一个办法。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让姐弟两个比赛,谁赢了谁先选择。”我对敏妈妈说,“你就让他们比赛讲故事,你和爸爸当裁判,谁讲得最好,就让谁先来选择。”
敏妈妈听了,有些疑惑,但还是对我说:“嗯,我回去了试试。”
敏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跑出来了。我拉过敏对她说:“你妈妈刚才告诉我,因为你和弟弟总是为了一些小事闹别扭,她决定让你们比赛讲故事,每天和弟弟一人讲一个故事,讲得好的就得到一次选择的机会。谁赢了,第二天遇到的事情,谁就有决定的权利了。你觉得好不好啊?”
毕竟每天都在坚持读故事书,听我这样说,敏兴奋起来,脆生生地回答:“行!”
敏妈妈看着女儿的样子,
笑了。
没过多久,敏妈妈给我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老师,我按你教我的去做了,可我儿子不干了。他说姐姐的书多,所以讲得好。他也要买好多书,这就非拉着我去图书市场给他买书不可。上周去了图书市场,光给他买书就花了一百多块钱呢。”
敏妈妈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焦虑,反流露出几分欣喜。是啊,谁不会为孩子喜欢读书而开心呢!
为父母支招:
两个孩子的家庭问题在于,怎样让孩子们之间形成尊重、谦让、和睦的关系。尤其是年龄不相上下的两个孩子,就比较麻烦。
老大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会跟老二争。其实争的过程也是试探的过程,试探父母是不是还爱自己?爱自己还有多少?比老二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这些微妙的心理活动,孩子自己都未必很清晰,父母一旦不明白,就会让老大觉得自己失去了父母的爱,便加剧了争斗。
这时父母不能一味地用自己的想法认为姐姐大得让着弟弟。因为一岁的差距,不会让姐姐真正体会到这一点。而应该在公平对待的方式上,引导老大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且积极帮助老二,从而让彼此间的关系和美起来。
为老师支招:
了解孩子,还是了解孩子!如果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老师不仅无法帮助父母纠正孩子的某些问题,更无法处理好孩子在学校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敏在遭遇了和弟弟“抢”鸡蛋的事件之后,老师及时给予了关注,虽然并未真正解决敏的问题,但是让敏有了一个宣泄的机会,对敏来说,这已经是目前最好的帮助了。而且我们可以仔细想一想,孩子们有多少问题是真正需要成人去介入解决的呢?
孩子的情绪,需要疏导而不能压抑。如果一味地“教育”敏,让她拿出姐姐的样子让着弟弟,敏会越来越不服气,最终有可能或者变得抑郁,或者更加逆反。老师建议父母让姐弟之间展开竞争,而且是阅读、讲故事的竞争,其实是将两个人之间的“计较”引导到了一条相对有价值的途径上来。当然了,竞争本身绝对不是目的,否则两个人会一直这样争下去了。真正的目的,是让两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都转移到阅读上去。因为只有阅读,只有那些伟大的经典和故事,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三、帮父亲归位
文静的缺失
欣是个小男孩儿,人和他的名字一样文静、秀气。他的胆子很小,属于特别听话的那种类型。不知道是学前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的“强大”力量,让这个孩子有着特别强的规则意识。
比如他的坐姿永远是最端正的一个,只要一见到老师走进来,不管他正在做什么,会马上挺直了身子坐好,目视前方,等待老师发号指令。比如他的作业永远是最工整的一个,只要老师留的作业,他每一样都会认真地完成。有时候甚至还觉得老师留的作业少,要求妈妈给他多布置一些作业来做。
但是慢慢地,我就发现了问题。我发现欣喜欢写的作业,大部分都是那种抄抄写写的,如果是那种需要动脑筋的,他的“喜欢”就会大打折扣。
她妈妈告诉我:“其实欣每天的作业都是我陪着他写的,遇到那种需要自己动脑筋回答的问题,他就会问我,我提示一句他写一句,好像那样的题目对他来说太难了。我不提示,他就不会写。”
“就算孩子就是再喜欢写,如果只是没有思考抄抄而已的作业,有多大价值呢?恰恰是那些需要他动脑筋的问题,你都提示了,他自然也就不用自己想了。反正有妈妈呢,他还愁什么。时间一长,自然就换成你这个妈妈发愁了。”我忍不住批评她。
欣妈妈知道我的用意,也不计较,好脾气地笑了笑没说话。我提醒她说:“以后,要试着让孩子自己对自己的事情做出决定,妈妈别什么都包办。以后如果孩子写完了固定的作业,就去挑战一些有难度的,这样慢慢积累,应该会让孩子真正树立起自信心来。”
欣的妈妈性格很温柔,也属于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的类型。她没有固定的工作。她说自己不去离家远的地方找工作,因为那样的话就照顾不了孩子。
欣爸爸是欣生命里缺失的“一角”。欣爸爸是个厨师,而且在离家很远的一个饭店工作。常常是早晨欣还没有起床他就走了,晚上欣已经睡了他才回到家。听欣的妈妈讲,孩子常常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都见不到爸爸一次,父子俩能说说话或者一起玩玩什么的,更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其实虽然欣被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却总是感觉到在这个孩子身上缺少了点什么。比如他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从来不在地上爬呀或者躺啊,衣服也总是干干净净的。他从来不和别的孩子吵架、打架,也没有一般小男孩儿的那种淘气和顽劣。就是和小朋友生起气来,他也一定是最先妥协的那一个。甚至连跑起来都少了一些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有的那种放松。他总是很拘谨,拘谨得让人看了着急;他也一向都很懂事,懂事得让人觉得心疼。
欣还特别惧怕失败。他为了不让自己因为回答错问题而尴尬,上课的时候很少举手。尤其那些需要动脑筋的问题,除非答案是唯一的,且他笃定自己是正确的,否则他宁肯做个单纯的“听众”。
我建议欣妈妈:“你还是要和欣爸爸好好谈谈,让他尽量抽时间陪陪孩子。平时你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要注意让爸爸这个角色的形象在孩子心里丰满起来。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就是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尤其要注意的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来做。总是你来包办一切,孩子怎么长大啊!”
在我的反复说服下,欣妈妈有了行动。
做了小事大变化
有一次放学,欣乐颠颠地跟我说“再见”之后,并没有立刻就走,他绕过讲桌站到我面前,扬起小脸对我说:“老师,今天是我爸爸来接我。”
有了父亲的陪伴和关注,欣的确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
秋天到了,我们班做完“踏叶寻秋”的小主题课程之后,美术老师给周末亲子乐园布置了制作落叶贴画的任务。
周一的时候,孩子们的作品都带来了。当我看到欣的作品的时候,简直惊呆了。
欣和爸爸妈妈做的,是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那只“公鸡”高昂着头,尾巴翘得高高的,浑身的羽毛呈酱红色,是用狭长的枫树的叶子做成的。欣显得很兴奋,小心翼翼地捧着他的“公鸡”给我们看,脸上甚至还难得地流露出几分得意。
“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公鸡哦!”
我和美术老师都赞美着欣。
欣更兴奋了:“这是我爸爸、妈妈还有我一起做的。”
我一听,故意用有几分夸张的语气问他:“欣,快给我们说说,你们是怎么做成这件伟大的作品的?”
欣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了起来:那个周末,欣妈妈和班里另外几位妈妈,带着孩子们一起去了附近的公园。她们组织孩子们背诵了我们那段时间学习的关于秋天的儿歌,让孩子们进行绘本表演、结成小组做游戏……最后在小树林里捡了很多落叶,各自回家制作贴画了。
欣爸爸因为生病正在家休息呢,就和妈妈陪欣一起做起了树叶贴画。做大公鸡的创意,是欣想出来的。他觉得那一条一条的枫叶,很像公鸡的羽毛。公鸡的轮廓是爸爸先贴出来的,然后欣和妈妈一起贴出了公鸡的身子,最后爸爸又帮忙做出了脑袋贴上眼睛,整整一个下午,他们一家人都沉浸在制作树叶贴画的乐趣中……
欣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讲,大约是太激动了,说话都有点打磕巴。
看着眼前手舞足蹈的孩子,百感交集的我忽然失语了。
为父母支招:
父母有时候为了自己“省心”,对孩子的问题总是习惯性地选择用最简单的方法处理,最常见的就是要求孩子“听话”。但是,听话的孩子一定是好孩子吗?其实父母更应该做的,是在孩子们有某种让自己感觉意外的表现的时候,好好儿想想,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我们给予孩子的,真是他们需要的吗?如果仅仅把答案给孩子,会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懒惰”起来。
父母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只需要在孩子遇到困难的地方拉一把,而不用时时刻刻事事都盯着孩子。关心孩子,但不能过度关注。因为在我们的关注中变得太过听话的孩子,往往容易失去自我,做事没有主见,遇事胆怯畏手畏脚。
为老师支招:
其实,老师比父母更喜欢听话的孩子。但是最终老师会发现,如果不是养成了遵循规则做事,而是一种单纯的盲目的重复,对孩子的成长即便不能说是毫无作用,但也绝不能说有多大的意义。老师一方面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一方面还要了解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供真正对孩子有帮助的学习方法给孩子。
缺少父亲陪伴的童年,对一个男孩子的成长来说极有可能成为一种遗憾。加上妈妈没有及时借助阅读或者其他的兴趣爱好给予孩子“安抚”,欣形成这样柔弱的性格,也就不难理解了。老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男孩子读的绘本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找到父亲这一角色所“依附”的那个形象,并不时从中汲取到力量。但是父母还是要尽量创造条件陪伴孩子。欣在父母陪自己做完手工作业之后那种兴奋,是很难得见到的。老师要及时把孩子的表现反馈给父母,帮助父母了解孩子,更好地陪伴孩子。
(作者单位:新家庭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