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2016-11-12唐玮
唐玮
题目
静
题解
此文题以单字形容词为题。在理解了“静”的基本含义以后,把抽象的“静”具体化可分析出:“静”的表面意思是视觉、听觉上的静态、静止、寂静等,深入的意思指心态和性格上的宁静、平静、沉静等。因此,审题难度不大,可写范围较广。在这种情况下,篇章布局结构尤显重要,考生可采用常见的纵式结构:1.详写眼前事(景)一引发思考一抒发感悟一结束全文;2.眼前事(景)一引发回忆一回到现实一抒发感受。
当记叙的内容不是单一的某个人、某件事、某处景物时,如何安排结构才能让文章更有序呢?下面三篇例文在横式的“块形”结构上有一定启示,归纳出以下三种类型可以操作和借鉴。
一、总分式
“总分式”的结构一般由“总起一主体分写一总写”三部分构成,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文章主体分别从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福楼拜四位大作家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四方面分别记叙。唐亦舟同学的作文也分别从“初经巷口停驻脚步、如愿以偿深入探访、魂牵梦萦重访小巷”三方面展开。
二、正反对照式
正反对照式结构主体部分一般由两两相对的两大板块构成,可以是人物对照,也可以是场景对照(如果写议论文,可以是事实对照、理论对照)。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采用了这种结构方式,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从“自由快乐的百草园”和“枯燥的三味书屋”两方面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有趣的少年生活的追忆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而包文倩同学的作文也有意识地从“言”和“无言”正反两个角度表现婆婆对妈妈与“我”的不舍。
三、主次式
主次式结构运用的是点面结合的构思,这涉及处理材料详略问题。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作者略写了“美丽、温柔、教跳舞”等几件事后,详写了“一件小事”,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关爱学生及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质。宋雨欣同学的作文详写“吊唁当天”,略写“几天后的雪天”,一个活泼又懂事的哥哥形象跃然纸上。
总之,用“块形”的方式结构全文,“块”与文章之间应该是“众星拱月”的关系;“块”与“块”之间的关系则相对灵活,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主次关系等。
例文一
静
唐亦舟
我们早就适应了繁华都市里车水马龙的声音,穿梭在霓虹闪烁中的人们,有谁会关注那些幽深僻静的小巷呢?小巷中,只存在着“静”。
细心的人总会发现“静”。街头喧闹嘈杂,早已习惯了的你无动于衷地前行,却在经过一个小巷口时不禁停下了脚步。你或许发现了一位卖糖葫芦的中年大叔,或许看见一对卖糖炒栗子的老夫妇,他们的宁静生活与繁华的城市似乎毫不相干,他们的神态是安静的,只微笑着轻轻对你说一声“你好”。你走过去买一串糖葫芦或一小袋栗子,早有一种感觉涌上心头,“牛衣古柳卖黄瓜”,是“静”!
细心的人总会珍惜“静”。你离开巷口,却纠结着想进入小巷深处,这样寂静的地方,在繁华都市里可不多见。这么想着,你急促地跑回家,决定明天再来探路。洒满阳光的第二天,你又来到巷口,老夫妇会说:“又来了?”你笑着回应,接过他们手中的栗子,付过钱后便往小巷深处走去……你发现了树下对弈的老人,一位笑吟吟、一位紧锁眉头,却不说话;你发现了坐在墙边洗衣服的阿姨,两人相视一笑;你发现了躺在摇椅上的老爷爷,一把蒲扇悠闲地晃着,一脸安详……你越发珍惜这片“静”,希望永远没有人打扰这片“静”。
细心的人总会感悟“静”。好几天过去了,你又想起那个小巷,觉得那里的生活是自己向往的,于是,你连忙跳上自行车,迫不及待地朝那里冲去。而这次,巷口多了一位卖烧饼的大爷,他满脸皱纹,乐呵呵的,似乎每道皱纹里都藏着快乐的回忆。“小姑娘,来个烧饼吗?可好吃了!”大爷笑着对你说。你笑着点点头,不一会儿,热乎乎的烧饼便送到你的手里。你啃着烧饼,推着自行车往小巷深处走去。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是青砖绿瓦间袅袅升起的炊烟;小院里传来的阵阵饭香;还是那个种满丁香的小花圃;孩子们的笑声和花香醉了你的心;还是巷子深处的每个人都朝你微笑?你感悟着,“静”,也是一种美啊!或许是小巷里的慢生活感染了你,你越发沉醉……
“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不易发现也不难发现,不易珍惜也不难珍惜,而且它是那样美好,让人梦寐以求。
细心的人终会发现“静”,珍惜“静”、感悟“静”,即使静静的小巷早已不在,心中仍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静”。
“静”,也是一种美,是属于细心的人的美。
教师点评
小作者分别从“初经巷谚停驻脚步,如愿以偿深入探访、魂牵梦萦重访小巷”三方,面记叙。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多角度细致描摹小巷里普通人的生活,“卖板栗的老夫妇”“对弈的老人”“洗衣服的阿姨”“卖烧饼的大爷”......这些市井“小人物”在作者笔下串联起来竞如此动人。充满了人情味。“时间”和“情感”两条线将文章各种素材紧密相连,人物景物众多却毫不散乱,凸显结构布局、巧妙紧凑。
(林静)
例文二
静
包文倩
情中有静,静中有情,只有细心品味,才能体会到情的真谛——静。
我们离开了婆婆家,准备回到城里自己的家。这一路山花遍地、河水涓涓,婆婆用三轮车推着我们的行李,执意送我们到埂上的车站。婆婆推着三轮车和妈妈一前一后走在前面,沉默不语。我好奇地看着她们的背影,也不说话。老旧的三轮车行驶得很吃力却悄无声息。
又爬了一个小坡,妈妈不让婆婆再送了。我向强烈的阳光下睁不开眼的婆婆挥了挥手,说“婆婆再见”,婆婆也挥了挥手,一言不发。她眯起的眼睛里仿佛隐藏着深深的不舍,我好像听到了她的一声叹息,又好像那叹息声只是我的想象。我突然被这“静”的魔力黏住了脚,寸步难行,我的心中激起一阵涟漪、一阵苦涩,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
妈妈终于推了推我,我才缓缓地转身离去……
我仍感到背后炽热的目光,她在无声地目送着我们离去。
可我错了,婆婆突然冲着已经走远的我们大声丢出一句:“照顾好小孩子!上车注意手机!”
这份“静”被打破了,我第一次体会到语文老师说的“有声更衬静”,我转回头望着她,她的双眼凝视着我,我从那眼神中又体会到绵绵的不舍与难过。
“无言”与“言”,一路上,我回想着那份情,像有一泓湖水波澜起伏。
静中有情。亲情就这样静静地隐藏在“言”或“无言”的眼神中,待你静心去发现、体悟。
教师点评
文章紧扣题目,从“无言”到“言”,婆婆那一句“照顾好小孩子!上车注意手机”打破了“静”,正是小作者构思布局的巧妙之处。就像南朝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写的那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动”衬托下的“静”,谁说不比“鸦雀无声”显得更“静”呢?
(林静)
例文三
静
宋雨欣
寂静的夜里,暖黄的灯光映在搁置许久的名著《百年孤独》上。在这片安静的温暖中,我想起了他。
书中说,父母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一道帘。果真如此,外公的去世让我深切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从殡仪馆回来后,我就把自己关在外公以前居住的房间里。外面来吊唁的人很多,亲人们的哭泣声、嘈杂的交谈声被这扇紧闭的门阻挡住了。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安静得仿佛没有生命的气息。
突然,门被打开了一道缝。我毫不理会,对付大人们,只需要点头摇头,不用开口,他们自然会离开。我以为这片小小的“静地”不会有“入侵者”。门外探进来一个小脑袋,是一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男孩,稚气未脱的脸上一对细长的丹凤眼,水灵灵的,似两块黑曜石碎片。他见我抬起头看他,立马笑得见牙不见眼,一下子推开门,向我招了招手。我安静地坐在原处没理他。他皱了皱眉,冲了进来,抓住我的手腕,把我拽出门外。
四周嘈杂的声音一下子拥过来,灵堂上静静地摆着外公的遗像,脸上依旧是安静和蔼的笑容。他把我拖到身边坐下,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吃饭时,他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说各种有趣的事逗我笑,一旦我有扬起嘴角的迹象,他就更努力地“耍宝”。我终于忍不住问他的名字,他神秘地笑笑,一句话也不说,用筷子蘸着汤汁在桌上工工整整写了一个“魏”字。安静的他,一脸温柔。
之后几天他天天找我玩。有一天外面下大雪,我们打雪仗累了,他见我心情好了许多,一改平时温润的样子,表情严肃地对我说:“有时候,安静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你只是逃避现实罢了……”简单朴实的一句话让我深受触动。他的眼睛如深潭,让我不由自主地陷进去,犹如失聪者重新听到声音。雪地里一片寂静,但声音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拥来,将我包围。他淡淡笑着,在安静的雪地里洒下一片暖阳……
《百年孤独》里有一句话形容人生:“买下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一列永无终点的火车……”我想,我手里捏着车票,心中装满回忆,穿过了寂静沉默的隧道,前方是幸福的阳光。很多孤独与无奈,只因内心的苦闷无法言说、无法倾诉。打开封闭的心门,打破沉静,何尝不会看到幸福与远方。百年参透,百年孤独。
教师点评
本文选取了“吊唁当天”和“几天后的一个雪天”两个场景,详略得当地向读者呈现出一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远房哥哥的活泼与懂事。在他的关爱下,小作者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对“孤独”有了独到的见解。文章结尾引用《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让文章立意更加深远。有意识的首尾呼应也使得结构严谨清晰。
(林静)
片段一
我第一次遇见它,是在书店里。可能是被它的封面吸引了:落叶满地,一个孩子在慢慢地、静静地走着,仿佛世界上一切的嘈杂都与他无关,映衬着书名——《孩子你慢慢来》,作者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
翻开书,扉页上写着这样的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南京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初三
李昕辰片段二
她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携一缕思念;她写“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扯一丝小女儿娇态;她写“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作一番娇羞;她写“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铺一席安静平和。李清照是静谧诗词世界里的温婉江南女子,多少壮志男儿吟山咏水抒满腔豪情热血,而那锦绣青山绿水却随她款款而来。
他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写“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明月楼”。一个喜爱明月的才子,却错生在帝王之家。世代君王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上指点江山,他却用墨色晕染江南碧水,泼墨挥毫一幅幅静好江山。人称他是亡国之君,可谁知他心中的苦?李煜,李煜!每见他安静凄美的词句,每读一次《南唐书》,我都仿佛见到一白衣男子飘然而至,眉眼问尽是温润美好,风扬起他的袖口与鬓发,可他只欣赏眼前的山峦如黛,眼眸里装着两个世界——社稷黎民与诗词。
——南京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初三云可菡
片段三
有人说,静就是沉默,换句话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我不这么认为。我想,静不完全代表沉默。沉默只是一种方式,一种外在的方式,而更重要的则是内心的静。我们正值读书季,需要静心,做到心无旁骛,不能放纵自己,也不要浮躁。而年长者,心静就更重要了。俗话说,冲动是魔鬼,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要做到心静。因此,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当然,要用最合适的方法……
——南京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初三葛振宇
素材提示
1.性格饱满的书中人物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葬花吟》,我四五岁时就会背了,我只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叫林黛玉,并不了解作者的背景。当我进入初中,接触到“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时,终于知道,她原来只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然而,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活灵活现地活在我心中。
我忘不了林黛玉刚进贾府时的温柔安静、沉默不语。她曾经是贵族少女,可天灾人祸使她寄人篱下,因此她变得郁郁寡欢。她孤高自许,在爱情面前不够大胆;她愁病缠身,流泪哭泣成了家常便饭;她甚至不了解贾府中的大人物……
2.朝夕相处的儿时伙伴
她是我的好友。课间,她和往常一样坐在我旁边聊天,我正灌墨水,有人跑过,撞到了我的桌脚,我看到了一大片墨水洇在她洁白的衬衫上,极刺眼。“你的衣服……”我盯着那片墨迹,想着如何补救,她连忙跑出去冲洗衣服,我只好收拾桌上的残局,她很快回来了,袖子上的蓝印记变浅了,可依旧醒目。“对不起……”我低着头,用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说。她什么都没说,转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