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在哪? One The Way
2016-11-12聂雨辰
聂雨辰
自打《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走红以来,虐翻了一众留学狗:红烧肉、麻辣锅、糖醋排骨、煎饼果子……一边想一边咬被角,也不知道是口水还是泪水把被子浸个透湿。这些美食,有些人想想也就算了,每天仍旧靠着全世界最火辣的女人——老干妈聊以度日;有些人却灵光一闪:为什么不把国内的美食带去国外呢?
真有这么一批吃货,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煎饼果子、重庆小面、烤羊肉串……通通搬上国际舞台!不但吸引了“同是天涯吃货人”的中国留学生,更是吸引来了不少洋吃货。究竟这些人凭啥俘获了外国人的胃?这还得从他们的奇葩创意开始说起。
请用英语说“麻辣”
据说,英文里没有“麻辣”这个词。我泱泱中华文化里,如此重要的一个词语,英语里,竟!然!没!有!于是,一帮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娃不干了:“如此美味,你们竟然不知道?不行,我们必须教会你说‘麻辣这个词!”怎么教呢?简单,一包辣条就够了。
就是靠着这么一个靠谱的主意,和要把家乡味道传播到英国的决心,一群中国留学生攻入了利物浦大学的校园,见人就塞一包辣条,然后问:“你觉得该怎么形容这个味道?”
据无辜路人Taizhen Wang在脸书上发布的状态,他觉得吃完辣条之后,感觉不到自己的舌头了。然而,被这种蜜汁味道迷住的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只能求助万能的网友:“有谁可以告诉我英文里该怎么描述这种味道?”没有一个英国人给出解答。最后,还是他的中国朋友告诉他,这种味道就叫做“mala”。
虽说到最后这帮留学生也没找到英文里的“麻辣”一词,不过他们极有可能为英文的发展史写下了重要一笔:说不定,以后牛津大辞典就要把“mala”收入词条啦。
和这帮创意大学生一样,身处美国的Yolanda,也有着把最美的家乡味道传播到海外的心愿。不过她心心念念的家乡美食不是辣条,而是所有北方人的挚爱——煎饼果子。她开了一家“飞天猪煎饼”餐车店,在纽约曼哈顿街头流动摆摊,每天来买煎饼的食客络绎不绝,不只有北京、天津出身的华人,还有不少美国本土人。
之所以要做煎饼果子,是因为乡愁。“我小时候在北京上学,每天上学放学肚子饿了都会买一份煎饼果子,选择做煎饼果子可能是因为我怀念那种味道吧。”
为了做出最贴近家乡的味道,Yolanda专程回了一趟国,去山东和天津拜师学艺。在山东和天津的街上,Yolanda只要看到煎饼果子的摊子,就一家一家地挨着吃,吃到喜欢的,就去央求师傅教她手艺。许多人直接拒绝了她。但一个吃货的决心是无可估量的,在试吃了100种以上的煎饼果子之后,Yolanda的“厚脸皮”不仅为她带来不吝赐教的老师,也带来了更专业的味觉。她发现,同样是煎饼果子,但是北京、天津、山东等各地的用料和口感都不一样。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饼,在透彻地研究了各处的“煎饼果子奥义”后,Yolanda独创了一种适合美国人口味的酱料,还发明了宫保鸡丁、牛排、火腿、肉松、红烧肉等各种馅料的煎饼。
没多久,Yolanda的煎饼果子就彻底征服了曼哈顿。她变着花儿地招揽顾客,不但每天花很长的时间熬制酱料,坚持手工烹炸煎饼果子里夹的薄脆,还常常根据每天进货的种类变换口味。
现在的“飞天猪煎饼”,每天能卖出近200份煎饼果子,营业额有1500多美元(约合9000人民币)。但Yoland对煎饼果子还没做腻,也没吃腻。“煎饼很神奇,只要觉得好吃,什么材料都可以放。”变的是煎饼果子馅儿,不变的她那颗永恒的怀乡的心。跟着流动餐车一起流浪
在国外,流动餐车是大街小巷一道常见的风景。每到午餐时间,美食餐车旁边经常人头攒动。尤其是在美国的文化中心纽约,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售卖墨西哥卷饼、韩国烤肉、土耳其炒饭、意大利面条、法国面包等等各种各样的美食。上文提到的Yolanda就是受到这幅光景的启发,于是在一辆黄色的流动餐车上开始了自己的煎饼果子生意。
要适应国外这种流动餐车形式并不容易,因为流动餐车没有固定地点。“我们每天早晨5点就要开始做准备工作,主要是占摊位。”不过,占摊位可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并不是搬个小板凳“占位子”就可以的。
在纽约,要想合法地出售食品,首先得获得健康与心理卫生局发放的售卖许可,但想拿到这个售卖许要经过重重审查,在等待发放许可的名单上,最新的申请已经排到了5年以后。当然,也有别的办法,比如申请有区域限制的流动食品售卖许可,这类申请所需的办理时间大大减少,但对售卖地点有严格限制。如果没有在指定区域内摆摊,就会面临罚款。但是这类指定区域,往往也是大量店主觊觎之地。这就是为什么Yolanda不得不每天一清早就去抢占摊位的原因,去晚了可就只能流浪去别的地方了!
和Yolanda一样选择从流动餐车开始自己的美食之旅的人还有不少,住在美国卡尔沃市的林诗诺和她的日裔朋友真理就是其中一员。那时还是留学生,两人手头拮据,想着“干不了大的,咱们先干小的”,于是就从成本较低的餐车开始做起。
两人筹集了5万元买了一辆二手餐车,把车体漆成了充满日式风情的大红色,每当开张时,还在餐车周围挂起唯美的日式灯笼,如果是夜晚遇见了她们的餐车,一定会以为自己从美国穿越到了日本。
林诗诺二人卖的也是日式的食物——拉面。但她们的拉面与众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摇摇拉面”。面用透明塑料杯封装好,吃前“摇一摇”,等里面的调味料摇匀之后,用筷子“噗”地一声戳破面杯上的塑料膜,就可以开吃了。这种“摇一摇”再“噗”一下的吃法,一面世就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现在的“摇摇拉面”,和她们招牌的大红卡车一道,已经是卡尔沃市最潮的风景了。老板、厨师、服务生,都是我一人
留学生在国外开中国餐厅,最常遇到的窘境不是没有客人,而是没有员工。朋友大多都是学生,或者是社会新鲜人,没有时间来帮忙;在当地找员工,也不一定能立马找到懂得中国美食烹饪诀窍的人。纠结来纠结去,大部分的留学生创业者,最后只能马力全开,只身上阵,一举担起老板、厨师、服务生等全部重任。
曾在波士顿巴布森学院留学的刘晓就是这么一个“全职老板”。他在波士顿读书时,因为太过思念家乡的烤羊肉串,于是萌生了自己开店的想法。可是没想到,当他的“无二烤肉”烤串店开起来的时候,他自己是唯一的全职员工。“最开始,进货啊,自己串串儿自己烤,自己开餐车,给(兼职)员工发工资啊,什么都是自己做。”
和刘晓一样拼的还有在英国卖小面的周正波。他本来安安心心地在重庆开面馆,去年意外收到来了来自英国重庆商会的邀请,请他带着重庆小面去伦敦参加中国美食节。于是周正波就一个人乐呵呵地去了,还带着30多斤的花椒、干海椒面、鸡精等食材。去了才知道,“重庆小面太疯狂了,地球人都已经阻挡不了它前进的脚步!”周正波根本忙不过来,还是靠着中国留学生的热情帮忙,才让所有的食客尽兴而归。
美食节不过短短3天时间,周正波就卖出了1500多碗重庆小面,营业额折合人民币10余万元。看样子,是在利物浦大学义务科普“麻辣”的中国留学生起到了宣传作用,英国人已经彻底陷入麻辣小面的味道不可自拔了!
虽然一个人在海外开店,初期会耗尽一个人的洪荒之力,很多人回想创业初期的经历时都说——“鬼才知道经历了什么”。但好在大家最后都很满意。比方说,刘晓的“无二烤肉”已经上了正轨,每天有4000美元左右的销售额,并且刘晓也不再是“光杆司令”,已经有了20多名雇员了。他还打算把烤串店开到波士顿西边的布鲁克林市去,把美味传递给更多的美国人。而周正波也因为美食节的满载而归,而有了把重庆小面馆开到英国的想法。“美食节上有人问我店在哪里,我说on the way(在路上)。”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