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未来领袖,清华要基因改造?
2016-11-12晓园观茶
晓园观茶
世界一流大学都把本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so清华也是。
清华校长写了一篇宏文,透露了本科生教育新面貌。
邱勇校长的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字数不算多,类似纲领性文件,字字句甸都是干货;
不追求文采,但铿锵有力。
“自主”“多样”,这说的是清华?
“自主选择、多样成长”,这是校长说出的两个新的关键词。以前一提起清华,人们脑海里闪现的都是“厚德载物”“又红又专”这样的词。“自主”“多样”更多是隔壁的大旗。这次邱校长在复述了清华传统后,重点放在对这两个词的阐发,这是要基因改造的节奏吗?
邱校长从哈佛和清华两位前校长那获得理论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家、做过40年哈佛大学校长的艾略特强调,大学应该给予学生三样东西:一是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二是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使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清华大学任期最长的老校长梅贻琦在其《大学一解》中明确提到,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何以故?日,无闲暇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
这两人的选择暗合清华汇通古今中外的传统,一位古、外,一位近、中。特别是引用梅老校长的话,是要说明清华原来就是有“闲暇”的传统风度吗?
邱校长得出判断:“有了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所长、施展才能,也才能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审视自身、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自主后,便能个性化发展,园子里便呈现出多样性。
邱校长说这是改革:克服原来培养体系过于刚性、给学生空间不足的问题。
怎么改?校长一口气说了一大段,而且还是大纲,每一句都可延伸出一大篇文章。确实,校长文章发表后,清华十多位老师,从教学管理部门到院系,各自写了一篇文章阐发校长的某段、某句观点。
“清华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先从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入手,变百分制为等级制,建立更加凸显个性化、人性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开展本科生奖励荣誉体系改革,树立个性榜样,带动多样成长。增加培养方案的柔性,在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更多学分的任选课程,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成长路径。建设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转系和转专业的自由度,推动第二学位、辅修和交叉学科认证课程项目。学校还成立了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让学生能制度化地、稳定地在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进而在整个校园营造积极的、主动的、交融的学习氛围。”
简单归纳,主要是几点:考试分数从百分制变为等级制,树立多样化的榜样,学生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自主选择专业。未来领袖特质:创新、国际、人文
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邱校长认为,要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
“清华大学正处在第二个百年发展的起步时期,正努力构筑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新百年发展格局。”一百年要干的事定了!
对同学来说,就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人文底蕴。
为啥是这三点?因为未来的领袖要具备这三点。“这是培养未来社会领袖人才的重要基础。”
创新不仅是开公司创业,清华要把创新融入课程中,一个有意思的举措是“挑战性示范课”,“重点建设一批挑战性示范课,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
国际化看起来比较容易,清华鼓励本科生出国学习,但有个特色,不仅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到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去学习交流。大国青年,不能只盯着欧美,要看到整个世界,以前是跟着欧美学习,以后要携手亚非拉一起进步。清华还办了一个目标明确就是要培养世界领袖的项目:苏世民学者项目,“旨在培养了解中国,有志于为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未来领袖”。
邱校长论述清华人文传统时,很有文采,他剖析了“清”“华”两字:“清华大学的‘清‘华两字本身都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含义。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张九龄在一首诗里曾经这样写道‘清华两辉映,闲步亦窥临。这里的‘清是纯洁、安详的意思,‘华是茂盛、希望的意思。王国维先生在《人月圆·梅》中写到‘殷勤唤起,大地清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清华一定会呈现出‘清华两辉映的景象,‘大地清华也一定会是所有的清华人的理想。”
邱校长的结文也很有文采:“‘万物得其本者生”,因此清华会好好教本科生。
继续阐述
校长发声后,学校里各部门头头脑脑纷纷写出文章,阐释其中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内容。让人们对清华教学改革的图景看起来更加细致。
教务处首当其冲,有三位老师出来谈课程改革。一位重点谈“挑战性学习”。他说清华做过一项调研,调研对象都从清华本科毕业,且在美国一流大学读博士或博士毕业,他们感到清华一些课程学得容易、忘得也快,其核心是课程挑战度不够。
于是清华从2012年着手建设了15门校级和一批院系级挑战性学习示范课(简称挑战性课程)。挑战性课程的核心是挑战性问题,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都围绕挑战性问题展开。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几天时间内,解决一个当下全球热门的跨学科的复杂任务。挑战(challenge)的主旨是激发自我、调动潜力、克服困难、享受成功,即“痛并快乐着”。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期待接受挑战的兴趣,远远超过了教师们的预期。
另一位教务处老师重点谈“柔性学习”,即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柔性学习包括专业柔性、课程柔性和时间性。
专业柔性是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基础教育。清华不少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都进行了大类招生和培养,在入学一年后甚至更晚的时候进行专业分流。学校在大一末和大二末提供两次全校性的专业调整机会。作为学校探索本科教育改革的创新项目,新雅书院今年正式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接受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为核心的文理通识教育,一年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继续发展。在主修专业以外,还可从13个二学位、10个辅修专业中选择学习。还可以挑战学校的本科荣誉学位项目。
课程柔性,清华大学新的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0~20学分的自主发展课程,可以是本专业开设的高阶专业选修课程,也可以是外专业的主修课程、研究训练或者创新创业活动。
时间柔性,学生在学习时间安排上也将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可以自己掌握学习发展的节奏。很多院系的专业主修课都在春季和秋季学期同时开课,给与学生更多的时间选择。
挑战性学习和柔性学习看起来有些差异甚至是对立,但教务处老师解释这两者是不可分割两个方面。如果教育改革中只讲培养体系的“选择性”,减了课程,减了学分,而课程质量没上去,极大可能导致“放羊”;如果只讲课程的“挑战性”,而现状是课程多、学分高、培养体系刚性大,则挑战性课程无法推广。必须同时做好两者。
国际交流在同学成长中是什么角色和定位?已经不是学习之外的补充,而上升到了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层面。从清华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老师的文章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一点。清华大学将“全球胜任力”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全球胜任力”内涵丰富,包括在全球背景下的国际视野、跨文化认知及对自我文化的再认知、世界历史和现状知识、外语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及领导力,等等。核心是“培养造就有志于奉献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全球顶尖人才”。
清华教学改革的雄心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