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墓葬形制和墓室壁画等级研究
2016-11-12张宇轩ZHANGYuxuan王美艳WANGMeiyan
张宇轩 ZHANG Yuxuan 王美艳 WANG Meiyan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430070 Wuhan)
唐代墓葬形制和墓室壁画等级研究
张宇轩 ZHANG Yuxuan 王美艳 WANG Meiyan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430070 Wuhan)
唐代墓葬属于贵族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唐代墓葬的形制承袭了汉魏墓葬,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所简化,被认为是对地上皇城府邸的模仿。往往等级越高的墓葬,其规模也越大。墓葬之中所绘制的墓室壁画,根据墓主人身份等级的不同,在其内容和等级性配置的数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唐代厚葬的风尚,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丧葬观念。
唐代;墓葬;贵族文化;儒家思想;形制;壁画;等级
一、引言
受到儒、释、道观点的影响,中国自秦汉以来便实行厚葬制。而“东汉末年、三国、西晋、十六国丧乱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统治者倡导薄葬”[1]15。
隋唐以后,社会步入安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提升以后,厚葬的习俗又日渐成风。在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其中,儒家思想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的观点,对中国古人的丧葬习俗影响最为深远。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唐代墓葬的形制上,而且表现在其墓室壁画上。
二、唐代墓室形制及壁画
1.贵族文化的呈现
关中京畿地区是唐代都城长安的所在之地,这里是往来唐朝与东罗马帝国丝绸之路的起点,东西文化在此汇聚,使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这里不仅市井文化相互杂糅,而且作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长安城更是汇集了众多皇室成员和贵族高官。
在中唐之后,官员数量迅速增多,科举考试使得读书人也能步入仕族,贵族阶层的数量进一步增加,长安城的宫殿、佛寺道观、高官府邸数量庞大。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唐代墓葬中含有墓室壁画的墓葬,主要集中在关中京畿地区,且主要分布在唐代帝王陵墓的陪葬墓之中。从各个墓葬中随之出土的墓志铭来看,这些墓葬分别属于不同的贵族阶层,可以看出唐代墓室壁画流行于贵族之间,属于贵族文化。
2.儒家思想的影响
唐代下葬观点受到儒家礼之思想的影响,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孔子所说的礼,最早是代表“尊重”的含义。在东周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礼崩乐坏,在这个情况之下,孔子提出了要“克己复礼”,这里的礼指的便是周礼。荀子则进一步强化了礼在政治中的作用,认为礼是治国之根本。
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弱化了儒学中平等的观念,强化了君臣思想。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进一步服务于统治阶级。此后,儒家思想一直影响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常年的纷争战乱,使得佛、道思想盛行。隋朝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遂而提出了“三教合一”,三教合归儒,道、释思想为儒学服务。
唐代不仅继承了隋朝的儒家思想,同时也提出了“三教并行”,在丧葬观念上,接受并吸纳了佛、道的生死观念,认为“灵魂永生”,同时与儒家思想之中“事死如事生”的观点相融合。
唐代在墓葬的形制与墓室壁画的配置上,合乎儒家所强调的礼之思想,表现了封建制度下严格的等级观念。其形制与壁画的配置,又是对墓主人生前生活的一种模仿,甚至高于生前的规格,让墓主人于死后仍然可以享受贵族奢靡的生活。
3.唐代墓室壁画的分期
中国是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虽然早在东汉时期造纸术就已被发明,但是在宋朝以后,绘画才开始以纸本为主,唐代纸本绘画真迹少之又少。已知最早的传世纸本绘画,是1 300年前唐代宰相韩滉所做的《五牛图》,它是唐代为数不多的传世纸绢画作真迹之一。
随着我国20世纪初至今,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陕西关中地区和其他省份唐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使沉睡了一千多年的唐代墓室壁画重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它不仅弥补了唐代纸本绘画真迹缺失的遗憾,而且也为研究者对于唐代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之上而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早在西汉早期,墓室壁画就已经流行于汉代的贵族墓葬之中。魏晋南北朝受到汉代的影响,借墓室壁画来表达“引魂升天”的思想。隋唐承袭了前朝墓葬习俗,将墓室壁画艺术发展到了顶峰。而南宋以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由于南方地理气候等诸多原因,使墓室壁画没有在宋朝流行开来。
研究者齐东方、张静在《唐研究》第1卷中的《唐墓壁画与高松冢古坟壁画的比较研究》中,凭据唐代墓葬墓室壁画题材、画面布置的方式、绘画造像手法和艺术特性,把墓室壁画分为4个时期[2],具体陈述如下。
第一时期。隋至唐初,这一时期唐代墓室中多绘有四方神兽,带有十六国的遗风,采用分栏式布局,人物造像“秀骨清像”,代表墓室壁画为李寿墓。
第二时期。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这一期间最为普遍的现象,是在墓室壁画中影作木构,可以看到盛唐建筑之结构。
第三时期。为唐中宗至唐玄宗开元时期。此间墓室壁画中大多以象征式的廊柱为背景,车马、仪卫的场面有所简化。而墓室壁画中的人物造像则更加写实,其壁画人物体态丰满,线条复杂多变。
第四时期。为唐玄宗天宝以后。其间墓葬形制发生了变革,少见长斜坡墓道的形式,墓室壁画大多出现在墓主人的墓室四壁。唐朝由盛转败,墓葬也开始从简,影作木构建筑、仪卫出行图已然淘汰,转而流行屏画,而题材也更偏向于体现与世无争的自然境界。
三、唐代墓葬形制及等级比较
1.墓葬形制的参照物
唐代长安城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古代城市,不仅建造工艺受到西域之影响,同时整座都邑灵巧、高妙地遵循了《周礼·考工记》里所规定的古代城市建造的制度,符合儒家礼数规范。在此之中,不仅有高官贵族的深宅高墙,而且也有普通百姓的民居。皇城两侧,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同时,佛教的兴盛使得佛寺遍布城坊。
具体来说,城内由坊墙分隔成类似棋盘的108个坊,呈现出正方形的布局。长安城以皇城为中心,以朱雀大街为分界线,贵族、宫人的府邸,基本在朱雀大街以东,而朱雀大街以西,则为平民百姓的生活场所,形成了“东贵西富”的城市格局,而皇城位于长安城的北方。
“太极殿正对着北极星,天子上应天帝,受命治国。太极殿前承天门外的大街,即名承天街,从承天门经过皇城的正门朱雀门,到长安外郭城的正门明德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构筑了一条国家礼仪的延长线,以皇帝所在的宫城为中心,整个长安都是左右对称的布局(见图1)”[3]。
图1 唐代长安城复原图[3]
唐代秉承了汉魏墓葬形制,但有所简化。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小龛、甬道和墓室,构筑了墓主人的地下宫殿或府邸。自斜坡墓道往里走,一条中轴线,直至整座墓葬的墓室,墓道口在墓葬南方,而墓室在北,与长安城布局极为类似。
过洞代表了皇宫和府邸的数重门,在过洞两侧一般绘有门楼图,表示对地上宫殿的模仿。天井则通常绘有门禁、仪卫图等一系列礼仪性的配置。小龛则用于存放陪葬冥器,如唐三彩、陶俑等。墓葬由外向内依次展现了贵族皇宫、府邸之外的生活与贵族皇宫、府邸之内的生活。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掘报告和资料,笔者选取了4个典型的唐代墓葬,对其进行比较,来分析唐代墓葬形制和墓室壁画等级。这4个墓葬,分别为献陵陪葬墓中的虢王李邕墓、昭陵陪葬墓中的阿史那忠墓,乾陵陪葬墓中的懿德太子墓,以及并非皇陵陪葬墓的韦浩墓。
2.唐代表性墓葬的等级比较
唐代墓葬形制是对地上宫殿府邸的模仿,其中过洞代表了宫苑的数重门,而天井则除去它的实用功能以外,也是一种礼仪性的象征。朝廷对于墓葬的过洞和天井的数量不大可能做出具体的规定,而往往规模越大的、墓道越长的墓葬,其过洞和天井的数量就越多。墓葬等级越高,则墓葬的规模就越大,因而过洞和天井的数量,可以作为我们判断墓葬等级的条件之一。
(1)李邕墓。唐嗣虢王李邕是虢王李凤的嫡孙,李邕墓是唐代嗣王的墓葬,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唐献陵陪葬墓区[4]。
李邕墓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6个小龛、前甬道、前墓室、后甬道、后墓室组成,李邕墓全长47m。其中,他墓中的前、后双墓室,高过于唐代嗣王的所下葬之规格。根据《唐嗣虢王李邕墓发掘简报》结语中的推测,“在位皇帝之长辈具有特殊身份,亦可用前室较小的双墓室葬制(见图2)”[4]。
图2 李邕墓平面、剖面图[4]
(2)阿史那忠墓。阿史那忠是唐右骁卫大将军,为突厥族的后代,因立有战功,唐太宗李世民赐其名“忠”,死后追赠镇国大将军薛国公。阿史那忠墓坐落于陕西省礼泉县,昭陵的陪葬墓区。该墓葬同样也是坐北朝南,全长55 m,由斜坡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2个小龛、甬道和墓室构成(见图3)[5]。
图3 阿史那忠墓平面、剖面图[5]
(3)懿德太子墓。根据《旧唐书》中记载:“懿德太子重润,中宗长子也,本名重照,以避则天讳,故改焉。开耀二年,中宗为皇太子,生重润于东宫内殿,高宗甚悦,及满月大赦天下,改元为永淳。是岁,立为皇太孙,开府置官署。及中宗迁于房州,其府坐废。圣历初,中宗为皇太子,封为邵王。大足元年为人所构,与其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则天令杖杀,时年十九。”[6]
李重润和李仙蕙,都是当时武周王朝和李唐王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唐中宗李显登基即位后,追赠李重润为懿德太子,李仙蕙为永泰公主。他们两人死后墓葬都超出了生前的规格,是唐代历史上最早的两座“号墓为陵”的墓葬。懿德太子墓全长100.8m,分成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8个小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等8个部分(见图4)[6]。
图4 懿德太子墓平面、剖面图[6]
(4)韦浩墓。韦浩是中宗韦后的二弟,中宗在位期间韦后专权,将韦氏家族墓由岭南迁至长安,并追赠扬州大都督。韦浩墓等级较低,墓葬全长41.5m,由斜坡墓道、1个过洞、1个天井、4个小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构成,坐北朝南。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这4个典型的唐代墓葬进行比较,来研究唐代墓葬形制和墓室壁画等级,具体如下(见表1)。
表1 墓葬等级比较
由表1我们不难看出,这4个墓葬之中,懿德太子墓的等级最高,规模庞大,且懿德太子墓“号墓为陵”,其墓葬形制的等级,采用了皇帝的下葬等级,此类墓葬比较少见。唐嗣虢王李邕墓等级次之,但李邕作为唐中宗的长辈具有特殊身份,因此墓室采用了双墓室葬制。唐代功臣右骁卫大将军阿史那忠墓葬等级与李邕墓相似,但略低于李邕墓,且陪葬于昭陵。而韦浩墓无论是在墓葬规模,还是过洞、天井的数量上,都要少于前者,且墓葬不属于皇陵陪葬墓,等级相对较低。
四、唐代墓室壁画比较
1.墓室壁画的等级参照图
唐代的墓室壁画,通常为墓主人生前最辉煌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过,由于有死后追封的现象,所以墓室壁画中所绘的礼仪性的配置,往往会相应高于墓主人生平的等级。
例如,此次比较中的唐昭陵陪葬墓阿史那忠墓、唐乾陵懿德太子李重润之墓和韦浩墓,便是如此。靠近墓道过洞和天井的地方,绘制有仪卫图、列戟图、门卫图、内侍图等,也有少数犊车图、担子图、牵马出行图等穿插其间。墓室壁画所表示的等级,往往便是由过洞、天井这些壁画来判断。
(1)李重润死后中宗追赠其为懿德太子,作为太子身份,李重润本应享用门庭设置18戟这一规格,而在其墓室壁画中却绘制了24戟(见图5、图6),且列戟前面有门卫,属于天子所享用的规格,从壁画的配置来看与《旧唐书》中所描述的“号其墓为陵焉”的说法一致[6]。
图5 懿德太子墓第二天井东壁之《列戟图》①
图6 懿德太子墓第二天井东壁之《列戟图》手绘图②
(2)李邕墓确有列戟图,但是因为壁画损毁严重,所以我们无法判别。不过,根据李邕作为嗣王这一身份,笔者推测其原始的壁画中,应该含有14戟,属于第4个等级。
(3)阿史那忠官品不低于三品,且死后追赠为“镇国大将军薛国公”,立有显赫战功,墓室壁画中列戟的数量合乎其身份为12戟。
(4)韦浩墓中无列戟图,验证了初唐时期唯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门庭列戟的规定。
同时,通过比较和资料对比,笔者发现,“在初盛唐时期,明确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在门庭设置列戟,并将戟数分为24、18、16、14、12、10这几个等级,分别对应于天子;太子;正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嗣王、郡王、若上柱国、柱国带职事二品以上;上柱国、柱国带职事三品以上;国公及上护军、护军带职事三品(见表2)”[1]157。
表2 列戟数与官职品级对照表
另外,李星明在《唐代墓室壁画研究》一书中,将仪仗出行图分为4个等级。其中,懿德太子墓的仪仗出行图其规模十分庞大,属于第1个等级;阿史那忠墓的卫仪出行图为第4个等级,且有卫仪队伍中含犊车的壁画出土(见图7)。李邕墓因壁画损毁严重,无法判定其仪仗出行图等级。韦浩墓等级较低,含有狩猎出行图,而由于未有考古发掘报告,其具体数量不明[1]153-154。可以肯定的是,这4个墓葬中,均绘有内侍图。只不过根据墓葬等级,各个内侍图中人数的多寡有所不同。其中,就有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之《调鸟仕女图》(见图8),以及韦浩墓之《群侍图》(见图9),等等。
图7 阿史那忠墓之《犊车图》③
图8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之《调鸟仕女图》[4]
图9 韦浩墓之《群侍图》④
2.墓室壁画的等级比较
笔者根据以上研究,将这4个墓室壁画的等级之比较,具体分析统计如下(见表3)。
表3 墓室壁画等级比较
五、结语
唐代墓葬的形制和墓室壁画都表现出唐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体现了儒家礼数思想对唐朝的影响。墓葬的形制事实上是对地上宫殿、府邸的模仿,传递了唐代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唐代墓葬带有明显汉魏遗风,经过逐步演变和简化而形成了唐代特质,即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小龛、甬道及墓室所构成。通常等级越高的墓葬,则其占地面积和规模也越大。
唐代墓室壁画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墓主人生平的生活,墓室壁画上礼仪性的配置,如仪仗出行图的人数、列戟数、内侍的数量等,也视墓主人身份等级而定。研究唐代墓葬的形制和墓室的壁画,有利于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
注释
① 图5来源:http://upload.8mhh.com/2013/0711/ thumb_1000__1373508394399.jpg.
② 图6来源:作者手绘.
③ 图7来源:http://upload.8mhh.com/2013/0711/ thumb_1000__1373507494447.jpg.
④ 图9来源:http://upload.8mhh.com/2013/0711/ thumb_1000__1373509317927.jpg.
[1] 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 齐东方,张静.唐墓壁画与高松冢古坟壁画的比较研究[A]//荣新江.唐研究: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47-472.
[3] 荣新江.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3.
[4] 张蕴,卫峰,马明志,高明韬,张明惠,赵赋康. 唐嗣虢王李邕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2(3):22-25,67.
[5] 王玉清,苟若愚,雒富荣.唐阿史那忠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7(2):132-138,80.
[6] 陕西省博物馆唐墓发掘组,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7):26-32.
(责任编辑 孙玉萍)
Studies on Burial Custom and Hierarchy of Tomb Murals in Tang Dynasty
As an aristocratic culture,the burial of Tang Dynasty is infl uenced by Confucianism and refl ectsa strict system of hierarchy. Its structure inherited the burial of Han and Wei and had been simplifi ed on basis of the later one.It is regarded as an imitation of the imperial mansion on the earth. Usually, the higherof tomb's hierarchy, the greater of its scale. Tomb mural's content and the number of hierarchical equipment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 accordingto theclass of tomb's owner. Prevailingcustom of burying with full honors in Tang Dynasty refl ects an ancient Chinese concept towards death:"Honoring the dead as the living."
Tang Dynasty;burial;aristocratic culture;Confucianism;structures;mural;hierarchy
J2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5.020(0114-09)
2016-08-11
张宇轩,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本科生;王美艳,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