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山地布依民居研究*

2016-11-12周政旭罗亚文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布依布依族民居

周政旭 罗亚文

◎传统聚落与人居环境

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山地布依民居研究*

周政旭 罗亚文

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民居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研究旨在通过实地探勘、调查访谈、详细测绘等方式,系统归纳该地区布依民居建筑的特色。在分析聚落建筑的群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处民居实例总结出布依民居的基本形制,分析归纳其“上人下畜”的竖向空间格局、“一正两侧”一字型的平面布局、以石材为主的立面形式以及木屋架承重的石木结构等4方面的特点。以基本形制为基础,进一步考察布依民居形制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其平面、立面以及屋架系统的衍生体系。同时,还对建筑的细部与装饰进行归纳。文章最后总结出布依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扩展性强以及汲取外来文化不断演化的特点,力求为传承山地聚落、民居的人居智慧提供借鉴。

民居;山地;布依族;白水河;贵州

周政旭, 罗亚文. 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山地布依民居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5): 98-105.

1 白水河谷地带布依聚落

黔中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区之一。区域内峰峦起伏,地形多变,北有乌蒙山屏障,南有云雾山诸峰,珠江水系之北盘江、南盘江、打邦河等蜿蜒于群山峡谷之中。江河流经的河谷地带形成大小坝子,土地肥沃,宜于农耕,是贵州省的主要产粮区之一[1]。

白水河位于贵州省中部六盘水市与安顺市境内,是黄果树大瀑布的上游。在地形条件以及水流冲积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上至六枝县城,下至黄果树瀑布的长约30km,宽约1km的河谷平坝地带,形似“槽子”,因此当地常称该区域为“扁担山槽子”或“白水河槽子”。

素有“地无三尺平”之称的贵州,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耕作的土地极其匮乏。可供耕作的土地是农耕民族定居与生存的基础,对于早期迁徙至贵州的少数民族祖先而言,合适的可供耕作的土地是定居与生存的最基本因素[2]。白水河谷地带平缓的地形、充沛的水源与肥厚的土壤,都使其成为黔中地区喀斯特山地地貌中耕作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因此,布依族祖先选择定居于此。经过世代的耕作与聚落营建,白水河谷地带成为黔中布依聚落的主要聚居区,形成数十个不同规模的布依族村寨。据当地史志资料记载,该河谷地带素有布依族“四十八大寨”之说,此外还散布着若干小村寨。在白水河谷独特的喀斯特山水基底和布依族农耕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独具特色的布依聚落总体(图1)。

笔者在对白水河谷地带的数十个布依聚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实地对高荡、革老坟、布依朗、孔马、关口、大洋溪、殷家庄、果寨等较集中体现山地布依民族聚落特色的村寨进行了测绘,着重对其民居建筑进行探析。

2 聚落建筑群体特征

2.1 依山就势的有机布局

黔中地区绝大部分地形为山地和丘陵峡谷,喀斯特山地地表错综复杂,可耕作的土地极为匮乏,这些都成为少数民族定居发展的天然障碍。临近可耕作的土地,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成为布依聚落选址的关键考量因素。“最大程度上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造就自己安居的乐土”[3]。因此,布依聚落大多选址在依山傍水、背山面田的山脚或山腰地带。

聚落发展受到喀斯特山地地貌的影响和环境容量的制约,村寨的空间要素与自然地理有机结合,建筑布局呈现因地制宜、随山就势的有机性。聚落建筑群体在布局上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一是建筑群体布局基本上沿等高线自由布置;二是充分利用竖向空间,空间紧凑;三是群体立面层次丰富,正立面与山墙交错出现。通过建筑依山就势的有机布局,聚落建筑群体因山地高差的变化而展现出多重的空间层次和起伏有致的轮廓线条,穿插其间的街巷、陡坎和植物,进一步丰富了聚落空间构成元素,呈现出与山地环境高度融合的建筑群体特征。

2.2 就地取材的石头村寨

布依民居除木柱外,从基础到墙体都用石垒砌,屋顶也盖石板,布依语“干阑升”,意为石头房[4]。喀斯特山地的岩石为民居建筑提供了地方化的建构材料,布依族人民就地取材,形成地域特征鲜明的石头建筑群体。

岩石是喀斯特山地聚落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水成岩(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在贵州广泛分布,具有岩层外露、材质硬度适中、节理裂隙分层3个特点[1]。黔中地区尤其盛产可层层揭开的优质平整石板,十分便于整块或片状取用,因此当地人广泛将此石材运用于民居之中。

黔中布依聚落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对于石材充分的运用,聚落内几乎所有空间界面都由石材构成,依据石材的特性,巧妙赋予其功用。石材筑造的民居建筑,形制相似,材料相仿,由于石材的形状和色彩不同,各个建筑又显示出独有的特色。同时,石材质朴而粗犷的特色赋予布依石板房自然朴实、敦厚、稳固的气质。远眺村寨,层叠起伏的石板房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形象简朴;灰白色的墙体与深灰色的屋顶交错分布,灰色调的石材演绎出丰富的肌理与和谐的色彩变化(图2)。

3 民居建筑基本形制

经过世代的发展,黔中白水河谷地带布依聚落的民居建筑已经发展成具有浓厚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的建筑群体,受到环境和资源的限制,民居建筑的形制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在形制不同的建筑单体之中,可以清晰地辨识出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制。

3.1 竖向空间格局

布依族的民居建筑在竖向空间的利用方面显示出对山地地形的适应性。自下而上依次布置圈养牲畜空间、人的生活空间以及储藏空间,这是布依建筑最基本的竖向空间格局。

布依民居一般沿等高线布置,在建造时多就地取材,通过挖山取石、筑台为基的方法取得建筑材料,同时扩大基地空间。石板房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楼房(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5]。房屋的上层一半直接立于修筑过的台地之上,一半则架空,利用地形高差形成底层空间。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能减少土石方量,同时可以增大使用空间。

建筑单体一般分为3层,底层空间常常作为饲养牲畜或者存放农具、杂物、杂草的空间,下层的地坪一般低于室外地坪;上层是主要的人的生活空间;在上层又额外增加一层,顶层阁楼一般作为储藏粮食的空间,在家族成员较多的情况下,顶层也作为居住空间,但不设置固定楼梯,通过梯子上下连接。“上人下畜”的竖向空间布局以及清晰划分的功能空间,有利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图3)。

图3 竖向空间格局Fig.3 vertical space pattern

3.2 平面基本布局形式

布依民居建筑单体在平面布局上体现出明确的形制特点,一正两侧三开间的长方形平面是布依建筑最基本、最普遍的平面布局形式。

建筑上层平面的主要布局形式与功能为:正厅分前后两间,前间空间较大,作为堂屋,后间用作取暖间或厨房,或用作老人卧室;两侧一般也分为前后两间,面积大致相同,前间作为卧室或起居室,后间则分别为卧室和厨房。

堂屋是整个民居建筑的核心空间,位于平面居中的位置,开间大于两侧房屋,大致范围为3.0~4.2m。堂屋空间较为高大开敞,上部中央空间一般不做隔层,因此可以直接看到房屋的屋架结构。从功能上来看,堂屋是布依族供奉祖先的重要场所。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活动空间,堂屋平日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神像,在重大节日或招待贵客时才会在此用餐。堂屋也作为建筑空间的交通枢纽,作为穿堂联系宅院前后,两侧开门联系两侧卧室及厨房,通过垂直交通联系上下。堂屋后侧空间多作为厨房使用,并且厨房向外开门,与宅后平台直接相连,这既有沟通交通的作用,同时也是出于防御功能的需要,在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从后门街巷逃脱。两侧房屋主要通过堂屋开门进入,两侧的门一般对开,在平面布局上讲究对称与均衡。两侧前间一般都作为卧室使用;后间的功能比较灵活,可以用作卧室,或者用于放置农具、储藏杂物等,也可以作厨房使用,部分向外开门联系宅后空间。

建筑底层平面由于功能单一,布局十分简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筑前半部分底层全部架空,划分成两个空间单元,中间全部隔断或者半隔断;另一种是堂屋下部没有底层空间,两侧侧房下部形成底层空间。

建筑顶层平面的布局十分灵活,一般堂屋空间上方不设隔层,侧房均设置阁楼作为贮藏空间,也可根据需求自由布置空间,作为卧室使用。

“一正两侧”是白水河谷布依民居建筑平面的基本布局形式,构成元素较为简单,空间划分相对灵活,体现出布依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图4)。

图4 平面基本布局形式Fig.4 proto plan layout

3.3 立面基本形式

白水河谷布依聚落的民居建筑以三开间为主,建筑体量较小,立面造型简单,通过石材的质感与纹理丰富的造型,形成挺括粗犷、朴素自然的建筑形象。

3.3.1 立面基本形式构成

从建筑立面结构来看,布依族建筑分为屋顶、墙体、地基3部分。屋顶一般为悬山,以薄石板铺砌,形成轻盈之感;墙体是立面的主要部分,一般以堂屋的大门为中轴,两边侧房各开一扇狭小的窗户,墙体用石块砌筑而成,墙体最外侧以石柱和龙口装饰;地基即为建筑底层,用长条形石块砌筑而成,中部有通向堂屋的台阶,台阶两侧各开一扇低矮的小门。这是白水河谷布依民居建筑最基本的立面形式(图5)。

图5 立面基本形式构成Fig.5 proto facade form

3.3.2 立面基本构成要素

布依民居建筑从立面构成要素来看,包含屋面、墙体、门窗、台阶4大要素,其材质的选择和砌筑方式充分体现出布依族民居在石材运用方面的智慧与技能。

(1)屋面:屋顶多是悬山顶,屋面材质广泛使用层状的石片。一般将1.5~3cm厚的片石,搁置于经过处理的木椽子上,上下片石彼此搭接,片石规格有加工成50cm左右见方的规整方形[1],也有的采用未加工的、多种规格的自然石片,由匠人根据情况适当使用。屋顶为双坡面排水,坡度一般约为30°。从房檐到屋脊,片石层层铺砌,形成鱼鳞状的构图,自然朴素又富于美感。随着布依族经济的发展以及汉族建筑所带来的影响,部分布依族人家开始使用瓦片作为屋面材料,将瓦片单独使用或与片石混合使用。自从开始运用瓦片,屋脊的装饰性也逐渐增强,布依族人开始用瓦片搭建屋脊造型。

(2)墙体:墙体根据所用石材的形状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大致分为3种:片石、块石及料石。片石墙的用料为未经处理的片石,得益于页岩的特性,其规格较为平整,厚度一般为3~10cm,通过片石叠砌筑,形成粗犷自然的片石墙。块石墙在布依民居建筑中最为常见,它们较为坚固耐久,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能。对品质要求高的建筑,需要用精心凿平的料石进行砌筑。料石规格相似,表面平滑,可以直接砌筑成坚固美观的石墙,挺括的轮廓与统一的色泽体现出布依族人精湛的营造技艺。

(3)门窗:由于石墙墙体较厚,防御性能突出,不利于采光,因此开窗很小,窗户形式一般分为长方形、圆拱形和尖形拱。部分建筑在屋檐下方通常开3~6个小型方形气窗。门窗由石块砌筑,造型大都简单朴拙。

(4)台阶:台阶多数沿底层墙面修筑,用长条形石块铺设。台阶一般宽度为1.2~2m,踏步宽度20~40cm不等,踏步高度15~30cm不等,多数家庭台阶尺度因材料而定,随机性较强。部分宅前台阶下部留空处理,可做储物空间(图6)。

图6 立面基本构成要素(屋面—墙体—门窗—台阶)Fig.6 proto components of facade

3.4 屋架结构

黔中白水河谷地带布依民居大多采用石木结构,木构屋架为承重体系,石墙只是围护结构,部分建筑的山墙也为承重结构。

建筑的屋架为穿斗式结构。屋架的立柱排列比较密集,柱间距一般不超过1m,因此立柱用料较小,柱径约为15cm,为了防潮通常立于石制的柱础之上。穿斗式屋架结构受力均匀,构架较多,片石屋顶重量适中,因此檩条和椽子用料也较小,木材直径约为10cm(图7)。

图7 民居建筑基本形制Fig.7 proto form of the dwellings

4 民居建筑衍生形制

民居建筑的形制受到地理环境、建造技能、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布依族人民生产力的提高、对生活空间需求的提升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的增加,民居建筑不断发展演进。以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制为基础,衍生出更为多样的建筑形制。

4.1 平面衍生布局形式

随着布依族经济的发展和家族成员的增多,基本的一正两侧布局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部分家庭的需要。面对使用需求的增加,布依族人不断拓展平面的构成要素和布局形式,以更好地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4.1.1 衍生构成要素

布依族民居在发展中衍生出的构成元素主要有以下3种。

(1)堂屋凹进空间(吞口):吞口是布依族民居中堂屋向内凹进的部分,因此被形象地称作“吞口”。吞口与楼梯平台一起组成外檐空间,形成一处方便交流与停留的灰空间。吞口进深一般约为0.6~1.2m。进深较浅的吞口作为单纯的灰空间使用,较深的吞口则通常设有通往两侧房的门,使吞口成为联系交通的空间。吞口的出现,突出了堂屋的重要地位,加强了整个建筑空间的有序性和对称性。

(2)山墙侧衍生空间:该空间是附生在建筑山墙侧比较重要的辅助空间,常为单坡屋顶,一般进深和开间都小于正厅。作为建筑单体的次要空间,一般为后来加建,多用作卧室或储物间。

(3)其他侧衍生空间:此空间是在建筑后侧等通过屋顶的延伸形成的空间,形制较为灵活,随用地条件与功能需要附加披檐于正房结构之上,依附于正厅和两侧房,多用作厨房或杂物间(表1)。

4.1.2 衍生布局形式

布依族民居根据地形及建筑规模的不同,在平面基本布局形式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较为复杂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五开间一字型、凹字型与口字型的布局形式。

(1)五开间一字型:易于建造的一字型平面建筑是最主要的布局类型,随着布依族经济的发展及家族人口的不断增加,白水河谷地带的布依民居可将三开间扩展为五开间。由于家庭成员组成情况不同或者是建造时间不同,五开间一字型因房间排布序列的不同形成两种布局形式:一种是一正两侧形式的扩展,在两侧房外侧各增加一间侧房;一种是一正两侧形式的重复,形成“侧房—堂屋—侧房—堂屋—侧房”的布局模式。

(2)凹字型(三合院):由于基地空间的限制和使用需求的增加,在一字型布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在两侧房前面各增加一间房屋,形成“凹”字形的建筑平面布局形式。按开间分,常见的有三开间凹字型布局和五开间凹字型布局。一般来说,增加的房间用作卧室,从吞口空间进入。整个平面中间围合成院落空间。虽然布依族建筑的建造场地比较局限,院落空间比较狭小,并且部分空间被通向堂屋的台阶所占据,但是院落空间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被作为放置农具、处理柴草、劳作小憩的场地。凹字形的布局使建筑在有限的建筑基地内争取到了尽可能大的使用面积,这是显著的优势;然而,对于采光不甚良好的布依石板房来说,侧房进深增大,侧房中部空间的采光更加无法得到保障。

表1 平面衍生构成要素Tab.1 derivative components of plan

(3)口字型(四合院):口字形的建筑布局在布依族村寨中十分少见,多是受附近汉族建筑的影响,并且只有在处于平坦地势的大户人家中才能见到。革老坟村的四合院建筑,据说当时是专程从安顺城请来汉族能工巧匠,经过精细的布局建造,形成四合院的形制,并且大量采用汉族的装饰艺术。口字型布局形成一个内向性较强的院落空间,通过廊道和朝门与外界联通。口字形平面布局虽然形式较为封闭,但是布局也比较自由,不同于北方民居建筑有严格的轴线控制,更多的是基于地形和实用性所做的考虑(表2)。

图8 立面衍生形式Fig.8 derivative types of facade form

4.2 立面衍生形式

从布依族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作为具有包容性文化传统的民族,布依族逐渐受到了外来民族的影响,布依族的民俗文化也随着时代不断发生着变化。建筑作为物质生活和文化精神的载体,在布依民居建筑的材料、形式、装饰等方面清晰展现出变化的轨迹。从建筑立面材料来分析,立面衍生形式大致有以下3类。

(1)木石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民族的影响,布依族人逐渐开始使用木材作为正立面的材料。墙面一般用木板拼接而成,并不承重,两柱之间布置门窗,木质材料的轻便性使开窗的尺度和数量都更为灵活,门窗的形式也不断变得精致。在木构架的墙体下方,嵌入大块的、打磨平整的合棚石作为墙面裙板使用。对于较为贫穷的家庭,由于木材相对难得,配合使用竹编材料,抹上一层粘土和牛粪的混合物,增加墙体的密闭性和保温性。木石材料的结合使立面更为轻巧丰富,同时也促进了吞口空间的形成,吞口增加了立面的凹凸和阴影,立面造型得到进一步丰富。

(2)木石分层:部分家庭由于建筑基地面积有限且对使用面积要求较高,因此选择在竖向上争取空间,也就是增高顶层高度来满足储藏居住等要求,因此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立面形式,即中层及底层墙面用石块砌筑,顶层正立面墙面全部用木材。这样的立面设计在保证顶层空间采光的同时,减轻了建筑的自重,节约了木材用量。

(3)木材为主:对于比较富有的家族,正立面墙体全部使用木材,建造方法也更为精细。墙面用加工精良的木板拼接而成,木板采用暗红色的漆面,或者直接采用原木色。门窗隔扇雕刻精致,但不过于繁复,整体造型典雅大方,显示出布依族人民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艺术成就(图8)。

布依民居建筑在演变的过程中,立面材料得到拓展,布依族人充分考虑材料的性能、色彩及质感,运用构成法则将材料有机组织起来,使建筑体现出自然质朴的美感;立面构成元素更加丰富和精细,装饰性逐渐增强,在朴实的建筑形象中增添了精细典雅的气质,展现出布依文化独特的美学视角和布依族人精湛的手工技能。

高荡村伍沉虎宅革老坟村王玉宅五开间一字型五开间一字型高荡村伍泽鹏宅殷家庄村 罗启儒宅三开间凹字形五开间凹字形革老坟村四合院口字型

表2 平面衍生布局形式Tab.2 derivative types of plan layout

4.3 屋架衍生类型

部分黔中布依民居在构造体系中采用了减柱法,自中柱开始隔一柱而减柱[6]。减柱法既节约了木料,同时方便开门,使室内空间布局更为灵活。

穿斗式木构架的结构基本相同,根据不同的房屋进深和结构不同,需要调整立柱的数量和其他构件的数量。民居建筑在形制上要求不严格,在基本的木结构基础上,常根据需要调整建筑构件的布置,比如立柱的数量及檩条的高低等,结构体系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体现出自由灵活的特征。根据建筑立柱的数量和跨数,最常见的屋架是八跨,此外还有九跨、十跨、十三跨、十五跨等多种形式(表3)。

布依民居建筑的细部装饰形式多样,内涵深厚,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布依族世代崇拜自然,因而民居装饰艺术也多取材于自然,同时也从蜡染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要素,发展成民族风格独特的装饰体系,简约朴实,典雅大方[7-15]。布依族的建筑装饰主要表现在屋脊、门窗、龙口、石裙板、柱础等建筑构件上;从材料看大概分为木作和石作两大类。

屋脊:对于石头建造的布依建筑,如何使建筑形象不显得粗糙笨重,屋脊起到重要的美学作用。屋脊可用片石堆叠,亦可用小青瓦铺砌,两侧适当升起,中央还可形成一定的花纹样式。

门窗:木质隔扇窗造型多样,题材丰富,窗框多为方形或正方形,窗棂格有横向、斜向、方格网、回字网,雕刻稻谷、花朵、枝条等纹样,不同元素组合形成精美典雅的窗格形式。白水河谷的布依民居中有雕刻精致的四扇隔扇门,隔扇门一般上部为方格状的棂格,配以题材多样的雕花图案,是整个门的装饰重点;下部为门板肚,以简洁的线条装饰。布依民居中还有一种特色的腰门,门扇上部用棂格和纹理装饰。

龙口:龙口是指在山墙的挑檐突出部分的上端,雕刻简洁的曲线线条,象征龙口,并且雕凿出半球的形状,象征龙口衔珠,反映出布依族人祈求祥瑞的愿望。

石裙板:大块的合棚石做立面裙板,上面雕刻一系列动植物的形象,组成浮雕墙面,给朴素的石板增添生动的画面,丰富立面的细节。

表3 屋架衍生类型Tab.3 derivative types of roof truss

柱础:贵州地区气候潮湿,木结构的构件需要防潮处理,最常见的就是立于石块之上,也就是制作石头柱础棱锥体,柱础的形状有长方体、圆柱体、棱锥体及其变体,上面雕刻网格纹案及植物图案(图9)。

图9 细部装饰Fig.9 decoration and details

6 结 论

黔中白水河谷地带布依聚落民居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出喀斯特山地环境下的人居智慧。白水河谷地带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地貌,成为布依族建筑的环境基础。布依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地特点营造竖向空间。同时,白水河谷地带的布依族聚落就地取材,广泛利用当地石材,依据石材的特性,砌筑成不同的建筑界面,赋予布依石板房朴素粗犷的建筑形象,和谐地融入自然的山地环境中。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白水河谷地区布依民居存在明显的基本形制。在竖向上表现为下层饲养牲畜、中层居住、顶层(阁楼)储物的功能划分;平面上的体现主要是一正两侧三开间长方形平面;同时,穿斗式木构架为其基本结构体系,石材构成其主要的维护体系。

随着使用需求的日益增加和环境资源的局限,布依民居不断在基本形制的基础上形成衍生类型。扩展一正两侧的平面布局,增加使用面积;面对木材缺乏的资源限制,采用减柱法优化屋架结构;布依民居在平面、结构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可扩展性,体现出民居建筑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此外,布依民居建筑在适应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来文化和外来营建技术的影响,并从中汲取经验,丰富建筑形象,完善建筑体系。白水河谷地带布依聚落的民居建筑在其不断发展的时空过程中,不仅仅是为满足生存需要而营建的物质构造,也是承载居民日常生活、地域生存智慧、民族文化信仰的精神空间。

(致谢:本文是“2015年贵州安顺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调查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该课题基于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合作搭建的“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项目平台。课题团队成员为周政旭、封基铖、程思佳、李修竹、刘加维、刘玮琪、刘志强、卢玉洁、罗亚文、王训迪、许潮。感谢研究所诸位老师,感谢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安顺市建筑设计院、镇宁县以及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感谢北京林业大学钱云老师。)

[1]罗德启. 贵州民居[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174.

[2]周政旭, 封基铖. 生存压力下的贵州少数民族山地聚落营建:以扁担山区为例[J].城市规划, 2015(09): 74-81.

[3]吴良镛. 广义建筑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4]陆元鼎, 杨谷生. 中国民居建筑[M]. 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 2004: 1080.

[5]白一凡, 吕爱民. 贵州布依族石板房的生态性分析[J]. 华中建筑, 2009, 27(11):150-152.

[6]夏勇.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以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和花溪镇山村为例[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5:103.

[7]杨俊. 布依族村寨乡村景观发展变迁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7.

[8]马启忠, 王德龙. 布依族文化研究[M].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8.

[9]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0]伍忠纲, 伍凯锋. 镇宁布依族[M]. 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 2014.

[11]吴承旺. 布依族农耕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J]. 贵州民族研究, 1993(04): 99-101.

[12]吴良镛. 山地人居环境浅议[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4): 1-3.

[13]赵万民. 论山地城乡规划研究的科学内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启动会学术呈述[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4): 4-8.

[14]杨宇振.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 重庆大学, 2002.

[15]周政旭.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及建筑研究综述[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12(07): 74-79.

图表来源:

图1、3-4、7-11:课题组绘制

图2、6、12:课题组拍摄

图5:课题组拍摄绘制

表1-3:作者绘制

(编辑:袁李姝)

Study on the Buyi Mountainous Dwellings in Baishui Valley in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

ZHOU Zhengxu, LUO Yawen

Baishui valley area, which lies in central part of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ain habitat places of Buyi nationality minority. Based on the surveying, interviewing and mapping work, this paper studied the folk dwellings of Buyi people from several aspects as follow: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yi dwelling group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illage, mountain and paddy field; finding the proto type of the house, from vertical space pattern, plan layout and facade form; summarizing several derivative types adapted to the different topography; It also studied the details and material of the folk dwellings.

Folk Dwellings; Mountain; Buyi; Baishui Valley; Guizhou Province

TU982.29

B

2095-6304(2016)05-0098-08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51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0829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5T80091)

周政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huihuang121@hotmail.com

罗亚文: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6-04-19

猜你喜欢

布依布依族民居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山水布依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布依少女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请到布依茶乡来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