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
2016-11-12袁文琼
袁文琼
(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基础科学系物理教研室,副教授)
永远的怀念
袁文琼
(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基础科学系物理教研室,副教授)
一转瞬,光宇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但在我的感觉中,他好像并没有离去,因为他的音容笑貌随时都在我脑海中浮现。平时走在路上碰到认识他、熟悉他的人,提到他都无不感叹:“黄教授走早了!太可惜了!”是啊,他计划了很多事要做,在医院住院时仍心系工作,有教授来看他,还商量要合作一个研究项目;2005年专门去了一趟丽江古城,补充收集了许多关于丽江的照片和资料,并请叶如棠先生写好了书名——《丽江古城考》,计划着2006年8月开始动笔;在退休前争取带出100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学科建设发展方面的考虑……可是这些计划都在2006年10月15日永远搁浅了。
光宇出生贫寒。据他说,读小学时由于家里没钱给他买课本,他就借同学的书来抄,而且特别努力,每学期因为成绩优秀获得学校一担米的奖励,他母亲每学期都会到学校领回这担米来补贴家用。因为他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6个弟妹,于是他小学毕业后就打算读中技校,希望早点工作挣钱,减轻父母的负担。中技校毕业后,因品学兼优,他于1954年被保送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学习,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5年,家里寄不出一分钱给他,他是享受甲等助学金和甲等生活补助费完成学业的。毕业后的工资42.5元,转正后53.5元。每月领到工资后第一时间,他就给家里寄20~25元,帮助父母扶养弟妹,留下的钱只够自己的基本生活费。所以,到1967年我们结婚时,他去做了一件粗呢外套却没有钱去取,那个月也没钱给家里寄,我去取了回来,替他往家里寄了20元钱。由于没有积蓄,从1954年到重庆上大学直至1964年,光宇10年没有钱买票回家探亲。1964年,他带领部分学生为唐山铁道学院峨嵋分院做校园规划,工作结束后,唐山铁道学院给了他一张铁路免费乘车票,他才得以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看望家人。
光宇深知自己能有机会上大学,全是党和国家的培养,所以整个求学期间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和体育锻炼,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每周坚持步行10多公里路去跳伞塔跳伞,还取得了跳伞证书。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3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实行粮食定量供应。由于营养不良,很多人得了肿病,光宇也不例外。尽管自己每月的粮食供应只有27斤,但他还是常常把钱粮支援给学生。
光宇虽然个子小,但平时总是显得生龙活虎的,所以有“小老虎”之称。1964年在峨嵋搞规划时,他带着几个学生,一天上下峨嵋山,很多人不相信他们真的上了金顶。事实上,他每次带领学生到现场踏勘地形时,都是跑得最快的,危险的地方也照样上,有一次差点从山上摔下来。每年他都有几个月的时间带领学生到现场实习,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20世纪60—80年代,学生实习都是自己带铺盖、粮票,住在工地的工棚或敞棚礼堂、仓库等空出来的临时住所,而且都是打地铺,条件非常艰苦,有时半夜还会有老鼠啃脚后跟,大家爬起来赶走老鼠再睡……虽然条件艰苦,大家却干劲十足,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他当班主任,对学生关怀备至,学生们甚至亲切地称他为“黄妈妈”。
求学时期Guangyu's school-days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地处山城重庆,而我国又是山地占70%左右的国家。重庆的山地特征十分突出,光宇很早就开始思索山地规划的问题。他喜欢地理,曾经以徐霞客为偶像,特别推崇徐霞客对每个地方独特地貌特征的观察。1959年毕业后的第二年,他就参加了第一个“大项目”——重庆大山城的总体规划。他从那时候就提出了多中心分区发展的思路,形象地称之为“红苕”结构,非常生动地概括了城市特点。这种“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格局很好地适应了城市发展的需求,现在的重庆市总体布局仍然基本是沿用这个格局布置的。
光宇早年工作照Guangyu's working photo in early years
在海南三亚搞亚龙湾规划时,条件也是很艰苦的,自己搭帐篷,自己带的图板既画图又当桌子,自己捞鱼水煮吃,美其名曰“水煮鱼”,其实没有用调料烧制的鱼既腥又不好吃。我们现在看到的亚龙湾美景就是他们当年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用心规划出来的。
文革中他被寃枉关押批斗了一段时间,平反后对批斗过他的人不计前嫌,以极大的热情与这些人一道投入到专业恢复与重建工作中去,力争要把失去的10年里没有做的事补回来。
1983年,光宇带领10多个学生承担了云南丽江古城的规划任务。调研踏勘回来后他说:“丽江古城太美了,一定要保护下来!”当时的地方政府干部要求把古城拆了建新城,他极力说服对方,阐明保护古城的重要意义,最后终于达成协议,由他们精心编制了一个古城保护方案,在古城旁边规划了新区,还制作了电教片《雪山胜景、古城新天》,并获得好评。由于他们的坚持,丽江古城得以完整保留下来,1986年被国家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名城,后来又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许多中外游客不远万里去丽江古城游览,真要感谢他们当年的远见和坚持。在丽江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他先后撰写了《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丽江古城考之一》《丽江古城考之二》,本来还计划2006年8月开始写专著《丽江古城考》,不料病魔袭来,短短两个月就夺走了他的生命,让他抱憾九泉!
在近50年的工作中,光宇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教学,他认为城市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纸上谈兵。所以,他总是带着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教学。他每接一个规划设计任务,都是结合教学考虑的,从来没有一个是私活。每接一个规划设计任务,他从踏勘地形开始,每个环节都是亲自带着学生做,方案设计、图纸制作、说明书的撰写,连标点符号,甚至页码编号放的位置都严格要求。每次去甲方汇报方案前,他都要仔细审图和文本,发现问题必须马上更正,为此,有几次差点误了火车、轮船。每一个项目他都安排多个学生参与其中,他的考虑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参加到各个不同环节中去实地学习,体验。与平原地区不同,由于山地的特殊性,各个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地规划编制出优秀的方案,学生只有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案例,才能学得扎实,以后才能举一反三地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凡是跟随过他的学生都深有体会,特别是那些不是规划科班出身的学生,跟随他走南闯北、深入具体的规划实践中摸爬滚打,几年下来都感觉到受益匪浅。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他们接的规划设计任务是不收费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收取一点设计费。开始收取报酬时,也是象征性的,记得第一次得到所谓的设计费,就是半斤茶叶,几个参加工程的教师一人分了不到1两茶叶。光宇不善管理,更不善于管钱,每个项目设计费的收取由办公室主任去谈,他管工程设计的总负责,每个项目他安排一个学生做项目负责人,工程的成本核算、酬金的分配都是项目负责人根据参与该项目每个人的工作量,提出一个初步分配方案,他过目后提出修改意见,他的酬金最多时与项目负责人相同,有时还会少于项目负责人。整个过程透明、公平、合理,学生们都很满意。
光宇是一个十分好学且又很谦逊的人,从来没有架子,“能者为师”在他身上处处都能体现出来。对我这个完全不懂规划的人,有时在帮他抄写或者打印文章时,对他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术语或观点发表一些看法,他也会认真倾听或解释,甚至我的某些“谬论”,只要他认为有道理,便会采纳,修改在文章中。
光宇也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争分夺秒地工作,才能写出那么多的文章和著作。20世纪80年代前,没有电脑,文章都是写在稿纸上,交到印刷厂铅字排版、校对后再印刷装订,每篇文章出来比较费时。好几次他的文章写了一半又要出差,于是他利用路途上和会议间隙时间继续构思,想好一段就打电话回来让我记下添加到文章中去,就这样,他人还没回来,文章已经由我交到印刷厂弄好拿回来了。
光宇对事业充满热情enthusiasm for his career
对待学术问题,光宇是很严谨的,为了写书到处搜集、查找资料、核对数据,引用别人的某句话出自哪篇文章哪本书,何时发表在什么刊物等等都反复核对。一个新观念、新思想的提法也要请人帮忙在网上去查新,确认是首次提出才会写进文章中去,否则会注明引用自哪里。有人建议他把要写的书或文章分成几部分,交给学生去写自己汇总就行了,不必自己亲力亲为。他坚决反对,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必须由自己亲自完成,不然那就不是自己的东西。就连自己写的手稿,他也是几易其稿,几十万字的书稿往往要打印出来几次,反复修改,作废的书稿一大摞,为此我们专门买了一个碎纸机,把作废的书稿碎掉。
对待学术会议,光宇也是极为重视,认为这是交流学习的好机会。每次参会前他一定要写一篇文章带去,他说“不能总拿着筷子去夹别人的菜,自己也要带点东西去。”对写的每篇文章,也是斟字酌句反复推敲进行修改。记得有几次头天晚上写好初稿交给我说:“不改了,你打印装订10份,我先去睡了。”不料他睡在床上又思来想去,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又要我把某个地方,某个字改一下,我只好又重新改好,重打10份让他带走去参加会议。
除了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任务外,光宇还经常接到要他评阅的论文、书稿,这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看,才能写出自己的意见,有的文章送来时往往在节假日之前,而3、5天之后就要写出评阅意见。所以对他而言,经常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甚至大年初一忙着改稿也是家常便饭。我有时抱怨:“这些人怎么这样,不让人过周末,连春节都不让过了。”但他却总是有求必应,从来不拒绝。
光宇是一个办事非常执着的人,认准了要办的事情,千万百计都要想办法办成。1992年他带着院系师生搞的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城市”的规划获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赞扬。为了参加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全球最高级论坛“未来生态城市”学术会议,他们精心制作了多块展板,并提交了论文,可是学校系领导认为没有必要去参会,不批准、也不给办理去巴西的费用借款。他找建设部领导,也不行,最后甚至给当时的李鹏总理写信求助都没用,非常遗憾地没能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然而他们的成果却获得了联合国科技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颁发的“发明创造科技之星”奖。通过这件事,他感觉到经费问题是影响科研深入开展的大问题,于是他决定要成立规划院。为此,他上上下下跑了多个部门和相关领导,反复游说。最后学校没给一分钱启动经费,他找当时的北海分院借了5万元,租了工会的一间房子,就这样把规划院办起来了。学生有了实习的地方,他们也向产、学、研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规划院逐渐壮大,不但解决了科研经费问题,还逐年向学校上缴可观的规划设计费。后来山地中心,生态学会等的成立,他也是花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筹建起来的。
2006年3月体检查出光宇胆管有扩张,由于他之前做过胆囊切除,医生说胆囊切除的人胆管有些扩张问题不大,建议他复查。但是他接着就去日本参加国际会议,回来后就忙着写《山地城市学原理》一书,计划每天3000字,把复查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们两个人每天从早到晚在书房忙碌着,他写初稿,我替他输入电脑,然后打印出来他再作修改,这样反复多次才定稿。这期间他实际上是带病坚持工作的,只是那时候我们一门心思在写书上,认为他每天显得疲惫是写作太费脑子,尿液发黄是水喝少了或者是喝茶所致,赶着8月6日把书稿交到出版社才松了一口气。8月7日去东京大学参加一个他合带的中国学生的博士论文答辩会,8月13日晚回到家才说这几天腹泻严重。第二天到校医院拿药吃了不见好,医生建议到新桥医院看消化科,到了新桥医院正好赶上是消化科主任看病,一见他就说:“你不用看门诊了,住院检查吧。”他住院后信心满满地拍着胸脯说:“我这个身体,绝对不会癌起!”两天后医生告诉我,检查结果出来了,是胆总管癌!我们怕他有思想负担,一直瞒着他实情,只说他胆管有个大石头,须动手术。为此专门把他转院到西南医院肝胆科,由给他做胆囊摘除的科主任亲自动刀。医生打开胸腔10多公分长的口子一看,整个肝脏全变绿了,即是由于胆总管被癌细胞堵塞,肝内的细胆管被胆汁撑破了,胆汁把肝全染绿了,不能手术,只能缝回去。但是还骗他说:“黄教授,你的手术很成功,石头都取出来了!”后来我们才知道是胆汁随尿排出体外,所以尿液呈碘酒色,眼睛呈黄色,全身皮肤呈现黄色。开刀后推进重症监护室的那几天,他嘴里和全身都插着管子,不能说话,家属只能每天下午去看15分钟,他给我写条子:“半日不见,如隔千年!”为了早日出院,他挺过了最艰难的几天,回到普通病房。医生说他吃不下东西是胃里没有胆汁帮助消化,为了治好病,他真的让我把引流出的胆汁倒在碗里喝下去!他太渴望好起来了!所以凡是能治好病的手段他都接受!我非常后悔,后来中、西医的医生都说,如果半年前采取措施及时治疗,他的病有救。半年前正是查出胆管有扩张的时候,如果那时不赶着写书,立即去复查,积极治疗,癌细胞就可能控制住,不会扩散,甚至有可能治癒!即使不能治愈,也可延长若干时日的生命!
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就这样嘎然而止。
我常想,如果光宇仍健在,该多好啊!女儿女婿事业有成,还有两个可爱的外孙女绕膝,我也愿意再协助他完成他想做的各种事情,虽然忙碌,但每天都很充实!
(编辑:苏小亨)
Eternal Memory
YUAN Wenqiong
201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