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联结,一线串珠
2016-11-12王代福
王代福
原文
西施的眼泪 李思奇
鱼对水说,你不懂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水对鱼说,我懂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的心中。
西施,我懂你那伤心欲绝的眼泪;我懂你那精忠报国的眼泪;我更懂你那忍辱负重的眼泪。
随着狂乱的马蹄声、兵器的撞击声、勾践沮丧绝望的叫喊声,越国覆灭了。夫差亡越,勾践成了夫差的马奴。吴王夫差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迷失了自己,却不知勾践早已暗下决心复国雪耻,而你成了勾践最恰当的复国希望,我懂得你国破家亡的肝胆欲碎的泪珠。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你生就一副倾国倾城的容貌。那天,你身穿水蓝色素裙,腰间系一条彩带,犹如出水芙蓉,有沉鱼落雁之美。你莲步轻移,围绕在夫差身旁,你的每句话语,似乎都用尽所有的心思,你的每个举动,无不表现万种风情。那情景,好似一层淡淡的光芒笼罩在夫差的宫殿上,若隐若现,真可谓“步步生莲,魅惑人心”。刹那间,你笑了。这一笑,更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一笑,天地芳华为之失色,日月星辰为之变幻。可一转身,你眼角的泪珠却无声滑落。我知道,你外表强颜欢笑,内心却是无尽的无奈和委屈,身上却藏着超越男人的担当
正如勾践预料的,夫差对你一见倾心,你成了他身边最宠爱的妃子,真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夫差对你的宠爱使他的嫔妃嫉恨于你。你怎是那群争宠宫女的对手,只有默默忍受着她们的辱骂,可你不能哭,只能笑,你必须坚强,不然怎能完成这一惊天使命?谁也不会明白,你的心中该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啊!
你在那个敌国君主的沉迷中,开始施展你舍身报国的计划,对夫差讨好卖乖,进尽谗言。于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你用温柔的水袖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血雨腥风,江山动荡。水袖一挥,敌过千军万马。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你用纤弱的身躯成就着一场“美人与江山”的壮举。面对暴虐的夫差和不可一世的吴国,你自感力量弱小,因此我懂你那时流下的眼泪。
事态完全向你计划的那个方向发展。终于,越王勾践起兵灭了吴国。你的美,让万人膜拜,却又把你推向令人恐怖的深渊。你哭了,哭得那般断然决绝;一转身,你又笑了,笑得那么哀婉悲壮。西施,我懂你那一滴滴尽忠报国的眼泪。
你完成了惊天动地的历史使命。然后,你向人们挥泪告别。西施,你那被世人误解的泪我懂,你在国家最需要你的时候挺身而出,完成使命之后,你隐居田园,创造另一段传奇,你的一生胜过别人的两辈子!我知道,你的眼泪融入浣纱的溪水中,为世间更多人敬仰。
看遍繁花似锦,云卷云舒。西施,我懂你的眼泪!
诊断
这篇习作在众多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选取了一个,加以描述和解析。西施的名声,与吴越春秋、与卧薪尝胆、与“红颜祸水”联系在一起。她身上承载着诸多的历史文化负荷,本身就充满争议和神秘色彩。小作者在文中运用“一线串珠”的结构技巧,从历史的角度、用辩证的视角,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情操。无论是结构技巧选用,还是主题提炼,无疑都是难能可贵的。
习作的主要不足表现在:一、假若给这篇习作的三个事件材料命题的话,可分为:“含泪赴难”“忍辱报国”“神秘归隐”。作文对这三个画面的描述不够清晰,比较模糊。二、文中的“眼泪”是串联文章三颗珍珠的线索,这一线索和事件联系不够紧密。三、文尾的“神秘归隐”,由于历史没有定论,此处可模糊处理,但本文结尾给人的想象空间不够,不能表达作者对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四、文中有些诗句的运用,给人以堆砌之感。
升格文
西施的眼泪 李思奇
鱼对水说,你不懂我的眼泪,因为你在水中;水对鱼说,我懂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的心中;我想对西施说,你的眼泪我懂。
随着狂乱的马蹄声、兵器的撞击声、勾践沮丧绝望的叫喊声,越国覆灭了。夫差亡越,勾践成了夫差的马奴。此时此刻,浣纱溪畔伫立着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她沿着溪流踏着焦虑的碎步,想到家破国亡,就连父亲砍柴维持生计都难比登天,伤心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吴王夫差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迷失了自己,却不知勾践早已暗下决心复国。他做梦也不会想到,那个曾经被他毁了家园、流离失所的文弱女子,而今却成了勾践复国的希望。她脸上的滴滴泪珠早已被吞咽到肚子里,谁也不知道。然而,我懂得此时西施的眼泪。
“鸟惊人松萝,鱼畏沈荷花。”你生就一副倾国倾城的容貌。你身穿水蓝色素裙,腰间系一条彩带,莲步轻移,围绕在夫差身旁,你的每句话,都用尽所有的心思;你的每个举动,无不表现出万种风情。你的容颜,好似一层淡淡的光芒笼罩在夫差的宫殿上,若隐若现。刹那间,你笑了。这一笑,真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一笑,天地芳华为之失色,日月星辰为之变幻。这银铃般的笑声,犹如泪珠流淌着,让夫差的整个宫殿都在颤抖。我知道,你外表强颜欢笑,内心却有无奈的泪水化作坚韧,身上却有超越男子汉的担当……
不负众望,夫差对你一见倾心,你成了他身边最受宠爱的妃子,“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夫差对你的宠爱,使他的嫔妃嫉恨于你。你成了那群争宠宫女的眼中钉,只能默默忍受着她们的辱骂,可你不能哭,只能笑,你必须坚强,不然怎能完成这一惊天的历史使命?谁也不会明白,你的心中该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啊!
你用你的心血和泪水,一次又一次感动那个敌国的君主,从此开始施展你舍身报国的计划:对夫差讨好卖乖,进尽谗言。于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你用温柔的水袖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血雨腥风,江山动荡。你的水袖一挥,敌过千军万马。
你用纤弱的身躯成就着一场“美人与江山”的壮举。面对暴虐的夫差和不可一世的吴国,你自感力量弱小。因此,我懂你此时此刻的眼泪。
终于,时机成熟了!越王勾践起兵灭了吴国。你超凡脱俗的美丽,让万人膜拜,可那些流言蜚语却又把你推向了“红颜祸水”的深渊。你哭了,哭得那么断然决绝;但一转身,你又笑了,笑得那么哀婉悲壮。西施,我懂你那一滴滴隐忍委屈的眼泪。
西施,你那被世人误解的泪我懂。勾践灭吴复国,你功不可没。你在国家最需要你的时候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你功高至伟却不居功自傲,当你完成了惊天动地的历史使命后,向人们挥泪告别,泛舟五湖,可以说,你这一生胜过别人的两辈子!我知道,你的眼泪已经融入美丽的浣纱溪水中,汇入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之中。功过留给后人评说,一生起伏任人遐想,你的眼泪定会被世间更多的人理解。
看遍繁花似锦,云卷云舒。西施,我懂你的眼泪!
“笑”也是“泪”,西施这种矛盾的表情,应该归结到一种情感。前半部分一些词语和诗句的运用不准确,模糊和淡化了“眼泪”包含的情感,没有让“眼泪”把诸多人物联结起来。
“你的美,让万人膜拜,却又把你推向令人恐怖的深渊”这句含义模糊。
文尾写主人公“归隐田园”,将传说写实,拘囿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引用“鱼和水的故事”里的经典对白,直入主题,紧扣线索。
运用合理联想,描述历史背景中的历史人物,并用“眼泪”这一线索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巧妙勾连起来。
肩负使命,含泪赴难,着意铺展,暗扣主题。
笑中含泪,物境勾连,围绕线索,拓展意旨。
“忍辱报国”是该文的核心内容,用“眼泪”纵横联结,一线串珠,物事勾连,意蕴深刻。
“泛舟五湖”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意味隽永。
教师点评
升格文与原文比较,有如下亮点值得借鉴:
一、线索更加分明。小作者不仅将“眼泪”这一线索细化到具体人物,而且还将“眼泪”细化到人物的具体情感上,赋予“眼泪“以特殊的内涵:无可奈何,忍辱负重、舍己报国……行文时由点连线、再由线到面,既有广角镜头,又有特写镜头,脉络清晰,细节感人。
二、立意更高远,小作者独辟蹊径,撷取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运用多向思维的方式对西施进行超乎常理的评述,使作文的选材达到了“新”“奇”的取材层面。
三,文章更有底蕴,小作者和辩证、灵活的运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文中大量引经据典,尤其巧妙化用大量古诗词名句,给文章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升格启示
“纵横联结,一线串珠”要求由人物到事件、由事件到情感,贯穿转换自然流畅,一处处看似毫无准备,其实准备到了圆满;看似没有安排,其实安排到了极致。如果这种方法在写作中运用得当,会使文章纵横捭阖,天衣无缝。当然,要使作文达到这种境界,确实非“斟酌再三,增删数次”不能成功。
从升格文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着意铺设,加强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一篇文章的线索,不能片面地把它当作“道具”看待,从大处说,有的线索本身就是事件。文章的线索或人或物或事,这种“小东西”往往更具体可感,能将事件、人物,甚至整篇作文的意蕴都聚焦到某一点上,使读者看得见、摸得着。作文时要让这“小东西”能像网一样笼络全篇。如文中的“眼泪”既可以说是物,也可以说是事,是一种情感,它使西施悲痛了一生,又因此流传千古。其次,线索的运用还要注意“纵横”的关联。如本文写西施的“眼泪”是线索的“纵”,由西施的眼泪”触及勾践、夫差、宫女则是“横”。文章的线索把握,要做到“纵横联结,一线串珠”。
二、精选材料,立意求新,传递正能量。关于西施的故事很多,有喜、有忧,有褒、有贬,有定论的,也有不确定的。如果大家能把视角抬高一点,站在国家和民族、正义与人文的视角,为在国难当头、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人喝彩歌唱,那立意就高人一筹。如本文站在正义的立场评判人物,是非曲直的价值取舍符合人文主流,从而生发出耐人寻味的正视历史的观点。
三、一线串珠,平中求变设波澜。“人贵直,文贵曲。”要求作文在构思时既要设计好开头和结尾,形成呼应;又要对文章的主体精心布局,使故事线索明了,过渡自然,情节波澜不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升格文运用“一线串珠”的技法,对主人公西施进行“表里情感变化”的塑造,从而尺水兴波,收到较强烈的表达效果。
四、准确引用古典词句,力求文风朴实生动。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典词句,不仅能给文章的“立意”提供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能增强文章的厚重感。本文即辩证、准确、灵活地运用了历史材料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丰富了文章的历史内容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