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学思品课中形成成熟自我防御机制的教育建议

2016-11-11关雨晴

考试周刊 2016年84期

关雨晴

摘 要: 自我防御机制作为自身调节和协调不良情绪的重要方面,对于自我乃至超我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不仅不能够解决自我认知矛盾等问题,反而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演变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帮助青少年形成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 自我防御机制 中学思想品德课 教育建议

一、何谓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概念首先由弗洛伊德提出,这是一种通过扭曲或篡改事实实现个体摆脱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和愤怒等,进而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其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又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自我防御机制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使自我不仅能摆脱不快情绪与焦虑,更能控制过度的行为、欲望、情感等,从而达到调节自我内部的矛盾,并实现自我与外界现实之间的协调。现有对于防御机制的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vaillant的防御机制三级分级理论,他将防御机制划分为成熟型、中间型(或称神经症防御机制)和不成熟三个层级,在这三个层级当中,虽然都是以满足自我能摆脱不快与焦虑的情绪,但是在控制过度行为、欲望、情感等,达到调节自我内部的矛盾,并实现自我与外界现实之间的协调这一目标中,明显成熟型防御机制要优于中间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要优于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个体采用哪种防御机制与其成熟程度、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持续性特征,防御机制的发展受成熟程度的制约。但这并非意味着随着年龄增长就自然获得了成熟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无数已经在生理年龄上达到成熟的人,在遭遇某些不快和焦虑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依旧是在不成熟型自我防御机制,即便这些行为使得他们暂时获得了心理协调,但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会累积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不成熟自我防御机制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有着较为共性的特点,在他们心理发展过程当中往往充斥来自于“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得心智与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采用一些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缓解或抑制痛苦,进而很有可能陷入“过激防御机制——暂缓痛苦——更为痛苦——更为过激防御机制”的循环,布莱克曼在《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一书中提及DB先生童年遭遇一例中,清楚表现出来这种在青少年时期所遭遇到挫折及焦虑后采取不成熟防御机制后对成年个体的影响有多大。“在他的童年时光里一直都遭受他母亲的严重忽视,对于哥哥对他的欺负母亲从不干预。在他上初中的时候,他亲眼目睹了处于青春期的姐姐进行卖淫活动。从15岁开始,他就开始酗酒。所有因素已经使得DB先生在情感容忍度方面出现了严重缺陷。如今在大学,当被要求完成一项额外的作业时,他认为是自己的无法集中注意力和组织自己的思维而被人针对,因此感到非常愤怒。他无法学会怎么样去驾驭自己的强烈愤怒和抑郁情感,他防御性地指责其女朋友,因为她曾鼓励自己上大学。他也变得自大,并开始酗酒”[1]。在这案例中,DB先生由于母亲忽视、哥哥欺负等行为所造成的不快情绪,通过酗酒这一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到暂时排解,但是这一不成熟防御机制使得DB先生获得盛怒情绪,在排解盛怒这一不快情绪时,他选择了投射,将自身遭遇的不快认为是因为女朋友鼓励他上大学造成的,从而继续选择了酗酒这一防御机制。笔者在初中实习期间遇到的初中男生小B的则更加典型,小B由于能力较强,比较认同班主任,因此被选为班长。但在某日晨读班主任例行检查手机时,他与班主任发生口舌冲突,进而辱骂老师。平日一向尊重老师的学生为何会有如此举动?在详细分析这名学生的情况后,我们不难发现这名学生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小B所处的班级是年级中成绩较差的一个班级,在这个班级中,虽然小B被任命为班长,但同学们对其的信服和认可程度没有同班“老大”高,因此时常存在同学们对于小B所传达的事务及指令懈怠或不搭理的情况。一边肩负着班主任的厚望,一边是班级当中实际威信不高的事实,使得该生时常产生难以调节的不想负责又担心教师失望的矛盾心理。这种不良情绪积累越来越多,最终爆发在班主任检查手机这件事中。

三、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帮助青少年形成成熟自我防御机制的教育建议

自我意识及观念的形成是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注意培养学生作为主体对于自身的意识,即如何考察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自我,学习如何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及自己在群体中、在他人关系中的位置和意识活动。教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当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防御机制,这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个体逐步分化为‘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前者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往往代表了社会的要求,在头脑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我的形象;而后者则站在被观察者的角度,表现为‘现实的我的形象。自我意识的矛盾性,就是体现在‘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可能存在的冲突与对立之中,这些矛盾有可能给个体带来焦虑不安的情绪”[2]。中学思想品德课中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这种不快情绪或者说学生已经感觉到这种不快情绪后自发产生的不成熟防御机制转变为积极情绪和成熟型防御机制。在此提出这样三点教育建议:

首先,要充分发挥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独特优势。虽然在校内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诊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独谈话、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帮助青少年形成成熟自我防御机制有一定成效,但范围小、不全面。在当今中学开设的课程当中,只有思想品德课程能够系统、较大范围和较为专业地进行自我防御机制的教育和引导,因此教师,尤其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要把握住本学科在这方面的优势,不能单纯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就是对品德的灌输而忽视在其中自我、情绪等内容的影响力,而这些对于一个人能否具有控制自己情绪,实现自我完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觉察到学生已经启动自我防御机制。以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子来看,DB先生的酗酒行为,小B同学顶撞老师的行为,从表面来看似乎都是个人行为,或将DB先生的行为简单认为是不良行为,小B同学出现了道德问题,进而简单处理,如强制DB先生戒酒,警告或劝退对于小B同学,但是这些未能从最本质的方面解决问题。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觉察到是否在学生反常行为为已经启动了自我防御机制。如果有自我防御机制的启动,那么要能够判断出来这些防御机制属于哪种类型,进而才能继续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在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理想教育效果都是在学生已经深刻理解自我防御机制及对于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基础上才能达到的。

最后,要注重父母与教学工作的有效配合。父母始终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于青少年在自我防御机制的选择上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或许比学校中单纯的教授更能够使学生信服和接受,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父母与教学工作的有效配合,在孩子出现不快情绪或困惑时,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能够耐心倾听他的困惑和苦恼,并采用温和的指导方式,而不是忽视或一味指责。

参考文献:

[1]J·布莱克曼,著.毛文娟,王韶宇,译.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许思安.中学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心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