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兆霖的三个10年

2016-11-11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6年9期
关键词:河套当地政府面粉

不久前,经朋友介绍,与“兆丰河套面业龙头企业”当家人杨兆霖有了“一面之缘”。第一印象,他不像老板,更像个教书先生。

杨先生今年55岁,经商近30年。从他文质的外表和有条理的表述,仍能明显映像出他早年当教师的影子。20世纪80年代末就“下海”的人,成功的不少,失败者更多,杨兆霖自嘲属于“没成功但仍然活着的人”。

他的从商经历可划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为10年。

第一个10年是1996年以前的十年,初创时期,四面出击,期间做过计算机、国际贸易、农业大棚、房地产,甚至还做过杂志社社长。

第二个10年是1996年至2006年。

1996年,国家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当地政府也不断给出政策红利。于是,杨兆霖在当地承包了20万亩荒沙、盐碱地,其中有6000亩是靠近风口的沙丘地。同期引进以色列智能大棚。然后花了5年时间,“常与蛇蝎为伍”,“靠人背驴驮种树”,才把沙子挡住,把生地“养熟”,个中艰苦,令英雄扼腕无泪。然后,开始种鲜花、七色小西红柿。沙漠绿洲现奇观,只是叫好不叫座。表面风光不挣钱,每年亏损几百万,几年来投资加亏损上亿元。“大棚经济”,最终折戟。曾经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如今宛如残存的种植文化遗址,诉说着“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得不偿失”的警示。他开始找出路,试着种河套优质小麦。

值得庆幸的是,做现代农业的苦恼,却让杨兆霖的思维流线,缠绕上了“河套小麦”,他精耕细作种植河套小麦,梦想着也能像五常大米那样,让河套小麦制成世界最好的面粉。

冥冥之中,暗示机缘。

2003年,当地一家知名国有面粉厂亏损重组,政府希望民企入股。该厂的“河套牌雪花粉”,是当时全国面粉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品牌”。这条信息激活了杨兆霖沉淀在内心深处的“河套小麦程序”。于是,他迅速地、孤注一掷地,把自己的所有身家都投了进去。正当他对企业经营整合初见成效之时,当地政府出于引进外资的考虑又将其“劝退”。如此反反复复,使其蒙受了巨大损失。

往事成了无奈的笑谈,但其实正是那次与面粉业的“一面之缘”,让他看见了未来的路:1、农产品加工转化要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河套小麦无可替代。2、搞现代农业,企业应该发挥好中国农民种地的优势,自身作好农民不擅长的事,即:做产品、做市场、做品牌。

第三个10年是2006年至今。

从经商初期的八面玲珑,到认清自我看准市场,杨兆霖从各种经验教训中分离出真正的商机,做到“物我合一”,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2006年,他召拢旧部,汇集资金,成立了兆丰河套面业公司,他要种小麦、做面粉、做面品。过往的一切,仿佛都淬炼成一颗闪光的金色麦粒。从此,他心无旁骛。

“我们的过去、现在、将来,只为做好一件事:用中国好麦,作世界好面”。这是他名片背面的一句话。

猜你喜欢

河套当地政府面粉
面粉大战
英国的“鲨鱼屋”
河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
无人机测温
面粉多少吨
近代晋陕移民与“河套”内涵变迁
中国游客在普吉翻船
小灵通磨面粉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研究
——以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为例
河套灌区:兴水利强基础 惠民生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