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在痛苦上栽种莲花
2016-11-11牧原
牧原
生命最初的疼痛,莫过于不被父母看见。这样的痛伴随了李雪许多年,也促使她从物理学转向心理学,成长为一名儿童心理专家。最痛的时候,她曾形神分离、万念俱灰,但她选择了勇敢面对心魔,最终战胜了恐惧。走出痛苦后,她又广种莲花,帮助更多人完成了自我救赎。
直面心魔,看见自己
婴儿期的李雪饱受母亲的忽视。除了喂奶,母亲几乎同她没有任何肢体接触。无论哭还是笑,她都难以与母亲发生同频共振。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母亲没有爱人的能力。李雪的母亲成长于缺爱的家庭,是其父母宣泄情绪的工具,生命中积压了许多的怨恨,然后将对父母的怨恨转嫁到了自己的小家庭中,不仅搞砸了夫妻关系,还将女儿逼入内心的绝境。
因为不曾被爱,成年后的李雪既没有自爱的能力,也无法进入任何一段关系。那时的她只关心一件事:如何让自己活下来。她拥有两所重点大学的学位,毕业后却因内心的破碎感无法去求职,在出租屋里整整躺了一年。蛰伏一年后,她终于走出了自闭期,开始通过心理学去触摸生命的真相。
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说李雪的妈妈太宠她:不要她帮忙做家务,给她买一大堆昂贵零食,把她惯出了一身坏毛病。学习心理学后,李雪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内心极度缺爱,对“得到爱”已经绝望,便不断通过牺牲自我来宠溺女儿,间接满足自己的“内在小孩”。但付出越多,她就越怨恨李雪,因为她抢走了自己“内在小孩”应得的爱。而李雪得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内心备受折磨。
李雪曾经试图让自己相信“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告诉自己“孩子需要接纳父母,不能怨恨他们”。可这种努力带给她的是浓烈的窒息感。后来她不再逃避现实,开始诚实地去感受内心,并接受了自己痛恨母亲的事实。于是,内心深处那个一直无法碰触的密闭空间打开了,她全然体验着那种痛不欲生的感受,结果疗愈发生了,她获得了心的自由。
重生之后,李雪的感官能力也慢慢复苏,曾经她无比麻木,三九寒冬只盖一床薄被。因为母亲从不关注她的冷热,所以她自己也不知道。直到有一天看到舍友的妈妈对舍友嘘寒问暖,她才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很冷很冷。在重新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她开始学着看见自己,从很小的事情开始,鼓励自己的欲求和感受,像一个妈妈一样关心自己,“你坐得舒不舒服?晚上吃点什么喜欢的水果呢?出门穿的这件衣服,和皮肤接触的感受好不好?”从这些细微的事情开始,她慢慢看到了自己,于是能量随之流动,她蜕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
利剑出鞘,斩向无明
心灵重获自由的李雪不再以“受害者”的身份自怨自艾,她更愿意做一个“创造者”。她通过认识自己来学习心理学,然后将所思所得辐射到更多人的身上。
放眼人海,她看到了许多不正常的关系:有的父母通过控制孩子来进行情感勒索,有的孩子在为父母的错买单,有的家庭序位错乱,少数成员承担了原本不该承担的责任。而在决定孩子一生幸福感的母婴时期,许多无知无觉的母亲根本不懂得去积极回应孩子,导致孩子的一生都铺上了灰暗的底色。因为经历过痛苦,所以不希望他人受同样的苦,这是李雪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重要动因。因此,她以自己的方式帮助更多人觉醒,引导他们去邂逅真正的自己。
前些年,一篇名为《美国妈妈带孩子的17个绝招》的帖子在网上疯传,文中的“美国妈妈”声称爱哭的孩子都是妈妈教出来的,要求妈妈们“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她还认为孩子夜里不需要进食,妈妈应当训练孩子一觉睡到天亮。这篇文章传播范围极广,阅读量巨大,文中提到的“哭声免疫法”“哭声控制法”影响了众多妈妈,她们依法炮制,宝宝果然“变乖”许多。但李雪读完此文后无比震惊,并深感痛心,因为其理论基础是欧美早已摒弃的行为主义训练法,如此训练婴儿,会割断他们对世界的信任,严重时还会引发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反社会人格……
震怒之余,李雪挥笔撰文,连续在网上批判“哭声免疫法”。她寻根溯源,罗列事实,并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亲密育儿的重要性,引导妈妈们去学习真正的心理学而不是随波逐流、以网上流传的育儿法坑害孩子,告诉她们:育儿,爱与自由是永远的答案。
李雪的果断发声,让无数妈妈看到了“乖孩子”背后的真相:新妈妈开始安心顺应本能去回应孩子,实施过“哭声免疫法”的妈妈也悬崖勒马,努力弥补孩子内心的创伤。而李雪,成为了她们走出茫然、觉知自我、构建亲密关系的领路人。
从物理系毕业的李雪有着绝佳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总能抽丝剥茧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对于来自权威或是备受热捧的教育方式,她从不盲从,而是冷静分析,发现谬误果断指出。比如心理学实验表明“培养延迟满足能力有助于成功”,于是有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育儿专家”,便主张父母故意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李雪巧妙论证了及时满足和回应孩子的重要性,告诉只看表象不看真相的家长们: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才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对世界充满安全感。相反,如果刻意延迟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批判、责备其欲求,孩子只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索求无度,二是当老好人,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守住初心,走向丰盛
李雪出生在物资紧张的上世纪80年代,但她的个人品位非常好,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购物时不会过度囤积东西,只选自己最想要的。直到成为心理师,深入研究和探讨人与财富之间的关系后,李雪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好品位来自于父亲。
李雪父母的关系非常糟糕,母亲怨恨丈夫,便对女儿进行“催眠”。李雪一直觉得父亲是混蛋,可童年的许多画面让她感受到了来自父亲的爱。有一次,她在街边看到卖小龙虾的,便想买一只当宠物。母亲强烈反对:“你买它有什么用?买了它,到时候还不是要我帮忙收拾!”父亲看到李雪很伤心,便问她:“你想要几只?”“我要一只就行。”但父亲给她买了三只。在许多事情上,父亲一直是李雪要一份给两份,他的行为传递给女儿富足的感受,所以成年后李雪跟财富的关系非常顺畅。
而在生活中,李雪发现许多父母都在有意无意地限制孩子获得丰盛的人生。一位妈妈总是给孩子买昂贵的童装,多得衣柜塞不下,但孩子最想要的却是廉价的贴纸。妈妈认为孩子已经有很多贴纸了,无论孩子怎样央求都不买给他。如果孩子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哭闹和折腾才能争取到,那么其内心就会被匮乏感包围,长大后非常容易欲求无度,却不知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所以李雪总是建议家长,在能力范围内全然满足孩子,或是诚实回应孩子的需求,告诉他们:不是你配不上,而是我舍不得。这样,孩子的潜意识就不会被写入限制性的信念,其未来发展就不会受到制约,也能与财富构建自然轻松丰盛的关系。
李雪总是告诉自己:我可以自由地在这个世界上创造自己想要的体验,我不去限制。需要资源时,她不会疯狂抓取,而是做自己该做的,守住初心,然后等待结果自然发生,每每总能心想事成。她还将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当我不再制造分裂/安住于内在的中心/一切资源向我涌来/我就是宇宙的中心。”
现在的李雪,兼有心理师、培训师和作家等多重身份,而她的主要工作,是教会他人如何自爱以及爱人。她创办了名为“初心”的心理平台,过上了丰盛而不用力的人生。当初的锥心痛苦早已化为淤泥,朵朵红莲正在淤泥上灼灼盛放。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