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2016-11-11李睿余璐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9期
关键词:武汉市文明生态

李睿 余璐

中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李睿余璐

近年来,武汉市在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但长期以来传统高耗低能产业破坏生态结构、人居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生态发展、生态意识薄弱阻碍文明进程。本文因此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产业;治理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调控;培育生态文化,树立绿色生态观,进一步巩固武汉的中心城市地位,推动中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

中三角;生态一体化;武汉市;生态文明

一、问题的提出与核心概念阐释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明确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制度手段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规划的推动下,涵盖一江两湖的中三角经济区逐渐成形,被定位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者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决定了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特殊联系。中三角地区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一定冲突。因此,分析和探讨中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经济理念纳入经济发展过程始终,对进一步巩固武汉中部中心城市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约90%的学生对文化导入的内容感到满意;访谈中部分受访学生提出在文化导入时应更多地对汉英文化进行对比,认为这种方式对学习和记忆最为有效。

本文围绕生态文明与生态一体化两个核心概念进行讨论。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成果的总和。[1]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3]生态一体化是指生态文明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4]当下,区域生态一体化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两者正在产生日益紧密的联系。但对于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省份及区域,生态一体化是机遇更是挑战。

从生态文明发展进程看,割裂各个文明体系建设之间的联系,优先建设物质文明再建设生态文明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有目共睹。因此,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法治文明、政治文明一并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刻不容缓。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的最佳手段,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社会效能和生态效能的良性循环。

二、中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近些年,武汉市城市圈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不断为绿色产业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做出部署,对加快构建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的形成进行了探索。然而,在前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制约武汉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也影响了中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

1.传统高耗低能产业破坏生态结构

武汉市三大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本文拟从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角度分析三大产业对环境的冲击力,以此讨论并制定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农业方面,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大机器生产、大规模开垦土地,使武汉湿地、沼泽、湖泊面积大大减少,严重影响大气调节功能,动物栖息地锐减。随着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有害物质大量投入使用,无机物残留、土地重金属化,生态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工业方面,尽管工业在三大产业中是刺激经济增长最快捷有效的发展方式,但从发展工业需要消耗的各项资源和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情况分析,武汉工业产业结构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已大大超过预期值。由表1可看出,武汉工业垃圾排放量在中三角区域中排名第一,较南昌和长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严重。

表1 武汉、南昌、长沙工业制造的垃圾排放量比较①

第三产业方面,尽管武汉旅游业已成为拉动本地经济飞速发展的增长点,但游客的涌入带来大量生活垃圾、一次性餐具、塑料制品等污染,造成垃圾无法降解的环境问题,加重了游区内部环境保护的负担。此外,武汉市高校众多、电子科技市场容量大,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使电子垃圾逐年增加,而传统的填埋和焚烧又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破坏。

二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价格税收体系、有偿使用及补偿机制。用体制和机制手段加强企业责任意识,平衡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污染,坚持开发补偿性原则,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带来的有效资金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表2 武汉、南昌、长沙2015年GDP总值及三大产业比重 单位(亿元)②

武汉、南昌、长沙三市2014年GDP总值、三大产业所占比重比较表明,武汉市2014年GDP总值远超过南昌和长沙,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见表2)尽管武汉工业基础扎实,发展历史悠久,但是钢铁、电力、汽车零件、石油石化、建材、造纸等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也进一步加重了城市圈环境的恶化,阻碍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前进步伐,影响了中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㉖

1.6 疗效标准 临床症候观察项目为:气促、发热、咳嗽。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相关文献进行检索[5-6],将主要症状按轻重程度分为4级,以3分制积分:正常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

有一次,一位记者找寻过来,准备采访居里夫人。当他发现,一座渔家房舍就是居里夫人的住所时,他大感震惊,因为实在没有想到,在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府邸竟如此简朴无华。

空气污染方面,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是挥发性有机物、黄标车、工地扬尘及餐饮油烟污染,而挥发性有机物被国家环保部列为细颗粒物之外最大的空气污染元凶,工地扬尘是产生PM10的重要推手。据检测,2013年武汉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43.56%,优良天数不到全年天数的1/2。2015年空气污染指数居全国省会城市空气污染排名倒数第五,全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3.7万吨,烟(粉)尘排放总量2.75万吨。③空气污染使呼吸道疾病、皮肤疾病骤增,给人民群众生活带了严重影响,也对进一步加快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2.治理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水质污染方面,武汉水资源充足,城市供水需求量大,城市整体环境状况很大程度上与水质状况息息相关。当前居民用水和工业排放造成水质污染情况时有发生,对2012年武汉市11条主要河流的监测表明,劣V类水质含量接近整个河流水量的1/4。而房地产高度发展造成的填湖建房,导致湖泊面积骤减,水质富营养化,2013年武汉市89个湖泊有71.9%达到富营养化程度。2014年的“4.23”水污染事件④使武汉3家水厂紧急停产,致使30多万居民、数百家食品加工企业用水受到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

绿化程度方面,宜居城市人均绿地面积需达20平方米。数据显示,2014年末,武汉市森林覆盖率为27.31%,公园总数为74个,绿地面积达到7016.89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1.0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09%⑤,远未达到“绿色肺活量”全国城市前50强的标准。针对以上问题,武汉市政府曾提出增加城市生态绿化总量,至2016年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3年内新增33个生态郊野公园及中小城市公园,但近年庞大的财政赤字,使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有待考证。

3.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生态发展

一是行政主导下的权力冲突。众所周知,行政主导的隶属关系易出现部门和条块分割。我国当前体制以产业部门和行政区域划分生态系统,将整个生态领域分割为农林矿业和水产业等部门。这种划分可能是为了管理的需要,但产业部门和地方权利之间的冲突关系也为相关体制建立带来不良影响。

二是生态资源价格及税收体系未建立。当前,武汉市资源与环境税的相关税种设置不全,没有规范地根据资源的稀缺情况、市场需求空间、环境承载能力量化资源价格指标,导致相关企业在污染治理与技术创新方面缺乏足够动力。

2.人居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三是生态法律制度的缺失。现行的生态立法和生态建设实践中,以口号和宣传性规范建设较多,硬性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较少。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的相关法规尚未建立完全,也没有出台相应配套法规和标准,未真正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制度缺失是主要问题。

4.生态意识薄弱阻碍文明进程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武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高校数量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居中国第二。尽管是文化大市,但生态意识仍较薄弱。

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的人类行为,已导致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遭到严重破坏。而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以生产总值的增长为主要依据,直至2015年才建立环境考核的指标体系。但考核出台的具体范围、实施路径和界线尚不清晰,也无统一指标,中央和地方存在多种政绩考核实践,这些体系都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疏忽,生态意识的落后,直接导致公共环境下的环保道德意识缺失,不利于建立环保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倾向。此外,环境法律普及范围偏低,公民承担环境污染责任的意识并不明显,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参与度不足,积极性需要调动。以垃圾分类为例,早年间武汉就已设置了分类垃圾箱项目,但受观念的束缚,许多市民并没有分类投放垃圾的意识,甚至无法辨识垃圾是否可以回收,许多分类垃圾箱处于闲置状态。由此看出,生态意识薄弱已成为阻碍武汉市生态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中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在中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走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和谐化道路。

3.2.1 多功能旅游空间布局 旅游空间布局是整个规划核心部分,遵循一定的流程和原则至关重要。旅游产业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空间布局规划的本质,不仅要生产效用最大化,而且消费者的消费效用也要最大化。做好空间布局规划要突出资源特色,各功能之间要协调互补,同时要保证资源的完整性,以保护环境为基本。另一方面,可借助互联网,用AR、VR等浓缩成虚拟的空间场景,增加游客的体验乐趣,使生态休闲旅游变得更人性化,更有乐趣。

由于重化工业在武汉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较高,钢铁和电力两个行业煤炭消费总量超过武汉工业煤耗总量的80%。[7]应加快实施重化工企业的改造及其搬迁,将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比重降低到50%以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实施清洁能源改造。由于高能耗高污染工业将被市场剔除,传统制造业必须进行革新升级,才能引领产业向绿色化、信息化转型,给予绿色产业更多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弥补缺陷的重要手段。教学目标对应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一概而论,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状态都不同,对应的学习目标自然不同,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制定教学目标。例如利用主题探讨式互动学习《几何概型》这一课时,制定四至六个学习目标,采用分层互动,要求每位学生达到自身对应层次的学习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制定一定学习任务,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儿童后颅窝肿瘤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MRI有优良的组织分辨率、无骨伪影及多参数、多平面成像的特点,能准确显示肿瘤内部结构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首先,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武汉市政府要针对当前雾霾污染建立具有可行性的防护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空气资源、淡水资源、林业资源进行维护,环保部门应与城市管理各个部门协商联动,带动社会公众共同治理雾霾、污染等,以防范和控制重度污染空气的频繁出现。

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其次,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环保体系。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应提高废弃物的回收综合利用程度,使之达到循环发展的作用。城市污水治理最根本的方式是杜绝乱排乱放四处污染的现象,同时,技术化污水处理过程需要科技手段的支撑,才能将污水重复使用率提到最高。

三、有着长达数千年“层累”优势的中国文化,其发育发展离不开中国乡村社会土壤,其思想内涵在村落生活中有丰富积存。因此,这种实验式村落民俗志书写还应在深描之中提炼理论话语,从国家推行、精英阐发与民众实践等维度对中国文化作交互式理解,特别是发掘与分析中国文化的民间表达形式与传承机制,以小见大地阐述中国社会的人文传统、基本国情与发展道路。

第三,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武汉市应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统一规划,扩大城市绿地布局规模[8],全方位构建绿地系统。结合城市居民用地绿色化、自然环境绿色化、公共用地绿色化为一体布局,逐步加强生态绿地普遍化趋势。

由图16可知,在一定的加载范围内,施加的载荷相同时,给定的存活率越高,对应的安全寿命越短;对于相同的安全寿命,给定的存活率越高,对应的应力水平越低,经济性越差。所以在疲劳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存活率p对于提高提升机卷筒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3.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调控

吴良镛院士运用希腊城市学者道萨迪亚斯的人居环境系统模型,结合城乡建设实际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5]这个理论从城镇居民点都包含着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等5大系统的原则出发,提出解决人居环境的5项原则,第一条即是“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而人居生态环境考评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于空气、水和绿化。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刻不容缓,以制度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才是最根本的方式。

一要强化政府的生态环保职能。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自身基本职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过程中统筹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情况,各部门既要做好各自职责,又要懂得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职能。突破传统行政区域局限,尊重自然环境自身的构建范围,创立共同的环境保护职能机构,实行生态一体化的府际治理。

本文以酒店业态(相对较为复杂,囊括了罗列的所有风机盘管控制方式)作为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其中包含商业公共区域的温控面板设置的解决方案,对于民用公共建筑业态来说,相对全面,可作为风机盘管控制及温控面板位置选择技术的参考模板,供智能化建筑电气行业设计人员参考。

(1)根据现场情况布设主轴线,钉设引桩,并砌砖保护,作为测量轴线的依据。为保证结构轴线位置的准确性,用全站仪进行测量。

三要制定统一资源环境保护法。将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考虑,不能污染或过度开发后去治理。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方式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明确界定环保法律与资源性法律的管理界限、执法界限,防止法律的空白点和重叠点,切实保障资源和环境不被过度消耗。

4.培育生态文化,树立绿色生态观

生态文化是在意识观念上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培育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9],也是武汉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条件。当前,武汉市应首先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形成以保护生态为荣的市民意识,提倡节约型消费、环保型消费、适度型消费等新型消费行为,树立公民的“绿色消费”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此外,应进一步引导绿色产业的再循环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发展成效和政绩大小的评价体系,树立“绿色政绩”意识。

[9]沈满洪.生态文明建设:从概念到行动[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区域产业生态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引文注释

①数据来源:笔者据《2014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湖北统计年鉴2014》《江西统计年鉴2014》《2014长沙统计年鉴》自行整理。

②数据来源:笔者据《湖北省统计年鉴2014》《江西省统计年鉴2014》《湖南省统计年鉴2014》自行整理。

③数据来源:笔者据空气质量APP自行整理。主要采用各地环保部门最近一年空气污染指数排名的相关数据,包括PM2.5、PM10、臭氧、二氧化硫等综合指标。

④“423”水污染事件是指2014年4月23日武汉市政府应急办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武汉段水质曝出氨氮超标,三家水厂先后紧急停产,致使30多万居民、数百家食品加工企业用水受到影响,市民在超市哄抢瓶装水的公共突发事件。

⑤数据来源:笔者据《2014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自行整理。

[1]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转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4).

[2]梅凤乔.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转折点[J].生态经济,2015(11).

[3]胡艺,刘璇.武汉市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

[4]黄万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在逻辑[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4).

[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张景奇.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2014(8).

[7]王从彦,等.浅析生态建设背景下政府行为的选择[J].生态经济,2015(12).

[8]严耕主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14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1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武汉市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编号:16D030);湖北工业大学博士启动金《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武汉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编号:BSQD13059);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培育项目《社会变迁视角下湖北工业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与利用研究》(编号:2016SW0203)]

猜你喜欢

武汉市文明生态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