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雁赋主题渊源

2016-11-11赵金平

关键词:辞赋体悟中华书局

赵金平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论雁赋主题渊源

赵金平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雁在上古典籍中就被赋予丰富的文化意蕴,人们将雁的特征与习性和世俗的事物联系起来,或寓意祥瑞与纯贞,或象征礼仪与秩序,或譬喻懿德与壮志,或寄寓感慨,抒发生命体悟,雁赋主题渊源于此,后世传承上古典籍中的雁文化,既有因循又有变革。在分析雁赋文本的基础上,对雁赋主题进行类分,进而对其主题渊源进行分析。雁赋传承并丰富了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体现。

雁赋; 主题; 渊源

0 引 言

班固《〈两都赋〉序》曰:“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1]24两汉散体大赋成一代文学之代表,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赋体物而浏亮”[2]2013,汉大赋之体物“品物毕图”[3]44,然大抵皆罗列名物,图其概貌,汉赋之咏物小赋虽亦占有一席之地,然单篇赋雁者,今惟存刘向《行过江上弋雁赋》、张衡《鸿赋》,前者只存篇目,后者仅存序文*此赋文原载于《太平御览》卷九一六,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亦收录。据龚克昌考证,此赋文是隋卢思道《孤鸿赋》中的一部分。本文亦从此说。。逮至魏晋南北朝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辞赋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捩,上承两汉下启三唐,咏物小赋承袭汉末体物言情赋而兴起,体物言志,情物合一,雁赋作为其中一类亦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就其主题而言,大致可分为个人生命体悟和羽仪之美两类,皆是体物缘情之作,同时,此二主题在后世多有承袭和流变。至唐代,雁赋主题出现了新变,即增加了儒家进德修身和歌咏太平的主题。宋、元、明、清,雁赋主题对前代主题多有因循,但亦有新的变革,即宋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出现了故国之思和家国情怀的主题,雁赋主题经历了从关注自我到关切外部世界的重大转变。

1 雁赋主题类分

汉末魏初,文人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经学盛于汉;汉亡而经学衰。桓、灵之间,党祸两见;志士仁人,多填牢户;文人学士,亦扦文网;固已士气颓丧而儒风寂寥矣。”[4]95“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5]1317-1318文人从凝固僵化的社会秩序中解放出来,走向个体的自觉。颂扬帝国声威富强的逞词大赋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辞赋创作向着抒发自我情怀的方向发展,咏物抒情小赋兴起,且在魏晋南北朝隋这一时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雁赋创作亦是如此。以曹植《离缴雁赋》、成公绥《鸿雁赋》、羊祜《雁赋》、孙楚《雁赋》、鲍照《野鹅赋》、陈叔宝《夜亭度雁赋》、卢思道《孤鸿赋》等为代表。就其主题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抒发个人生命体悟,以曹植《离缴雁赋》、鲍照《野鹅赋》、陈后主的《夜亭度雁赋》、卢思道《孤鸿赋》等为代表,皆以物(雁)为主体抒情之媒介,以此来抒发情志。二是咏羽仪之美,如成公绥《鸿雁赋》、羊祜《雁赋》、孙楚《雁赋》等。

清王芑孙《读赋卮言》:“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总魏、晋、宋、齐、梁、周、陈、隋八朝之众轨,启宋、元、明三代之支流,踵武姬、汉,蔚然翔跃,百体争开,曷其盈矣。”[6]311诗盛于唐,在后世已获得普遍的认同,而赋盛于唐,尚有争论,但就赋体的发展而言,“至唐而百变具兴,无体不备。”[6]317唐代承袭了前代的赋体,如骚体赋、逞词大赋、咏物抒情小赋、俗赋等,同时,又在前代赋体文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文赋、律赋,故就赋体的演变而言,唐代是最完备的阶段。后世赋体多因循而少变化,大抵都是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变化。唐代雁赋创作与古文运动的兴起及科举试赋等有密切的联系,这也就决定了雁赋的主题向着儒家传统思想和官方主导思想倾斜,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儒家君子进德修业为主题。以陆贽《鸿渐赋》(以“鸿渐路适之”为韵)、崔陟的《鸿赋》和《鸿渐赋》等为代表;二是以歌咏太平为主题。以陆贽的《圣人苑中射落飞雁赋》(以题为韵次用)等为代表;三是以个人生命体悟为主题。如赵励《秋鸿赋》等,此类雁赋虽因循中古表达生命体悟的主题,但是已无对生命的焦虑感和挫折感。

宋、金、元时期的辞赋是承继唐人开拓的新风继续发展的。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7]277宋代文化发达,与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有莫大的关系。宋初期的辞赋创作承袭唐风发展,仁宗以后,由于欧阳修等重倡古文运动,赋风转变。宋代咏物赋的发展过程亦是如此,就雁赋创作而言,宋初雁赋受唐赋影响颇深,颇重视文采的华美,多骈俪色彩,主题亦以儒家规范和羽仪之美者较多,以吴淑《雁赋》、文彦博《鸿渐于陆赋》(鸿渐于陆,为世仪表)、《雁字赋》(云净天远,腾翥成字),田锡《雁阵赋》(以“叶落南翔,云飞水宿”为韵)等为代表。南宋时期,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反映民族矛盾和铺写爱国情怀的作品涌现,在雁赋的创作中出现了以故国之思和家国情怀为主题的赋作,如李曾伯的《闻雁赋》和王质的《问北雁赋》等,这是雁赋主题出现的新的变革。

明清辞赋的创作,在体制上已经没有什么新的发展了,在内容上亦多承袭前代,故马积高认为“明清两代是辞赋发展的停滞和衰落时期。”[8]140但是明清辞赋创作,亦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明代与唐、宋、金、元历朝不同,科举考试不再试赋,但帝王时有命文臣作赋,翰林馆阁也曾试赋,可见自唐、宋以来的试赋制度仍在延续,而明代承袭元代余绪,亦不作律赋,倾向于复古,明代前期赋作多承袭唐代古文家之文风,同时由于受到理学的影响,故文辞质朴,内容严正。雁赋创作亦是如此,以皇甫涍《后湖雁赋》(并序)、薛蕙《孤雁赋》(有序)、石珤《感双雁赋》(有序)等为代表,抒发了作者个人的生命体悟,源于自我追求与社会现实矛盾后的惆怅失意,此乃明代雁赋创作的一种主题。明代后期,学术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阳明心学的兴起破坏了程朱理学的统一思想,后又有异端思想的崛起更是冲击了理学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另有一些学者推崇和实践经世致用的学风。这些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便是明代后期追求抒写真性情和真感情的文学思潮的兴起,其中赋的创作表现在现实性的加强,雁赋创作如夏完淳的《夜亭度雁赋》(并序)等,抒发了家国之思,这是明代雁赋创作的另一个主题。清代辞赋创作的主要倾向是崇雅,内容多雅正,尚含蓄。清代辞赋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清初二三十年间,辞赋作家多是明代遗老,他们的内心隐藏着深沉的愤懑和难以抑制的激情,与后期的雅正之作不同,如王夫之的《孤雁赋》等,寓深切的情感于物,虽是悼亡赋,但亦有家国情怀。从康熙朝至鸦片战争前,清代辞赋崇尚雅正,多歌功颂德之作,抑或抒发传统的游子思妇等感情,如安芩《燕雁代飞赋》(以“去来有时,南北带飞”为韵)等。鸦片战争以后,龚自珍、章太炎等人的赋作则展示了新的内容和思想。

综上,两汉雁赋只存题目,尚不知其主题。魏晋南北朝隋时期,形成了雁赋的两大主题,一是抒写个人生命体悟,二是赞叹羽仪之美。两大主题在后世多有承袭,亦稍有变化。至唐代出现了咏儒家君子进德修业的雁赋,是雁赋主题的一个转变,同时出现了歌咏太平的雁赋。由宋至清,雁赋主题多因循前代,最大的转变乃是出现了铺写家国情怀、故国之思的现实性极强的赋作。

2 雁赋主题渊源

雁在上古典籍中就被赋予丰富的文化意蕴,人们将雁的特征与习性等和世俗的事物联系起来,或象征祥瑞,或寓意美好,或比拟高志,抑或譬喻懿德等。人们认为雁是善类,故以此来象征祥瑞、纯贞等美好的事物,如《仪礼译注·士昏礼第二》曰:“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主人降,授老雁。”“抦者出请。宾执雁,请问名。”“纳吉,用雁,如纳采礼……请期,用雁。”[17]25-29《仪礼译注·聘礼第八》曰:“宾请有事于大夫。公礼辞让。大夫奠雁,再拜,上介受。”[17]236等。又因为雁守时令,随时令迁徙,如《礼记》《逸周书》等记载,且飞行有行列,《禽经》:“舒雁,鸣则前后。张华注云:舒雁,飞成行也。雌前呼,雄后应也。”[12]11《禽经》:“寀寮雍雍,鸿仪鹭序。张华注云:鸿雁,属大曰鸿,小曰雁,飞有行列也。”[12]11-12飞行时衔着芦苇用以自卫,《淮南鸿烈集解·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东汉高诱注:“衔芦,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18]645《尸子》卷下:“雁衔芦而捍网,牛结陈以却虎。”[19]167雁在休憩时,有雁警戒,《禽经》:“群栖独警。张华注云:夜栖川泽中,千百为群,有一雁不暝,以警众也。”[12]11故儒者将属于善类,且飞行、休憩有序的雁比拟为知礼仪、恪守秩序等,如《礼记正义》:“前有车骑则载飞鸿”。注曰:“鸿,取飞有行列也。”[16]105《春秋繁露》:“凡执贽,天子用畼,公侯用玉,卿用羔,大夫用雁。雁乃有类长者,长者在民上,必施然有先后之随,必淑然有行列之治,故以为贽。”注引《白虎通》曰:“大夫以雁为贽者,取其飞成行列。大夫职在以奉命之适四方,动作当能自正以事君也。”[20]531-532又因雁高翔,且不远万里、不畏艰险随时令迁徙,故人们用此来比喻高远的志向,如《尸子》曰:“虎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榖,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贤者之生亦然。”[19]110《管子》中齐桓公曰:“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21]452《史记》陈胜叹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2]1949等。由于雁本身具有诸多美好的特质,故用雁比喻人的品质和德行,如《周易集解篆疏·下经第六·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23]470《毛诗正义》曰:“鸿雁美宣王也。”[24]163《艺文类聚·鸟部上·雁》引庄子语“孔子见老子归,三日不谈。谓弟子曰,人如飞鸿者,吾必缯缴而射之,吾今见龙矣”[25]1561等。李时珍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在《本草纲目·禽部禽之一·雁》(新校注本)[集解]中曰:“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佩,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智也。”[13]1698可见人们对于这种栖居野外、随时令而动、飞翔有序、失偶不再配、警惕性高的候鸟赋予诸多的美好品质即信、礼、节、智。

然雁的叫声哀婉,又会激起人们无限的情绪。如《诗经·小雅·鸿雁于飞》:“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26]254朱熹《诗集传》云:“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27]119诗以鸿雁起兴,借以自喻,抒发了流民无处安身的感慨和对徭役繁重的哀怨,哀鸿之鸣,凄厉怨愤,引起了流民的共鸣。

抒发个人生命体悟类雁赋,如魏曹植《离缴雁赋》:“寻淑类之殊异兮,秉上天之休祥。含中和之纯气兮,赴四节而征行。”[28]1129以鸿雁自比,其源于先秦典籍中以雁为善类,象征祥瑞、纯贞之意。接着,抒发由善美孤雁颓落离群触发的自我体悟,而这又源于《诗经·小雅·鸿雁于飞》缘物触情抒发生命体悟的传统。咏羽仪之美的雁赋,如晋羊祜《雁赋》:“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2]1695赞雁群秩序井然,其源于先秦典籍如《禽经》等对雁飞行有行列的描写。晋成公绥《鸿雁赋》:“昼顾眺以候远,夜警循而相卫”[2]1797,亦源于《禽经》等记载雁休憩时,有雁警戒的情形。此类赋表现主题是通过铺写雁的形貌、行为等,以此来夸饰自我品质及志向等。此二类雁赋主题在后世多有沿袭,但又因时代文风、个人遭际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宋末、明初及明末、清初,出现了以雁来铺写家国情怀的赋作。以南宋李曾伯的《闻雁赋》和王质的《问北雁赋》为代表。李曾伯是南宋名臣,长于边事,有治绩。其《闻雁赋》原文题注:“丙戌九年十一日”[31]518,即宋理宗赵昀宝庆二年(1226)秋,赋作于此时。全赋以“闻雁”起笔,因人情而“载想物意”。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状物手法,缘物思人,推人及物,“既感物之可感,又忧人之所忧。”[31]518雁之鸣与人之思贯通一体,故国之思与孤高情志完美呈现。闻雁哀鸣,“载想物意”[31]518,推想雁在北地之行程及心思,“谅山河之无恙,今风景之不异”[31]518,悲痛国土沦亡。思绪由古及今,由北向南,追忆故国,寄托故国黍黎之悲情,亦表明不为稻梁谋的高远志向。又推想众人之思,涵括英雄失志和游子思妇。最后申抒孤高情志。《问北雁赋》以讯问雁的方式来抒发情志。作者王质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因性格耿介,屡遭打击,仕途潦倒,试图用讯问的方式来抒发心中的愤懑和了解故土百姓的境况,而雁“于是哀鸣咿嘤,若避若趋”[32]135,倏忽飞去。在作者的讯问里寄寓了忧愤之情及家国之思,而雁之反应表明故国家园已今非昔比,令人悲恸。明末清初,夏完淳等的赋作亦是如此,皆是铺写家国情怀的雁赋。其源亦出于先秦典籍中对雁的相关记载,雁乃候鸟,南北迁徙,又鸣声哀婉,会激起人们无限的愁绪和感慨,故赋家以雁来“载想物意”,寓自我激情于物,抒发家国之思。

3 结 语

在上古时期,人们认为雁是善类、俊禽,故寓意祥瑞和纯贞;雁高翔苍穹、遵时令迁徙,故譬喻高志和守信;又飞行有序、休憩巡警,故象征礼仪、秩序和机警;且南北迁徙、不辞辛劳、不畏艰险,故比拟壮志、坚韧等。可知在上古的典籍中,雁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同时,雁鸣声哀婉,在迁徙途中会离群成为孤雁,或遭受猎人的捕杀等,故人们又寄寓感慨,抒发生命体悟等。人们将雁的特征与习性等和世俗的事物联系起来,赋予其文化内涵,也以鸿雁来寄寓自我的情感。后世雁赋主题渊源于此,或通过铺写雁之外貌及特征来咏羽仪之美,或将雁之行为赋予儒家君子的进德修业,或以雁的遭际赋自我人生之不幸或抒发生命体悟,抑或以雁为媒介抒发家国情怀、故国之思等。雁赋主题渊源于上古典籍中的雁文化,且在后世一脉相传,既有因循亦有变革,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又丰富了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集中体现。

[1][南朝梁]萧统.六臣注文选[M].[唐]李善,吕延济,刘良,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王运熙,周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清]皮锡瑞.经学历史[M].周予同,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王冠辑.赋话广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7]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三联书社,2001.

[8]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 [汉]扬雄.方言[M].[东晋]郭璞,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 [春秋]师旷.禽经[M]//左氏百川学海:第三十二册癸集下.武进陶氏据宋咸本景刊,1927.

[13]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新校注本[M].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14] [晋]郭璞,[宋]邢昺.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6] [汉]郑玄.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 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8]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19] [战国]尸佼.尸子译注[M].李守奎,李轶,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0]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凌曙,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

[21] 黎翔凤,梁运华.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2]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3] [明]李道平.周易集解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4] [汉]郑玄.毛诗正义[M].[唐]孔颖达,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5] [宋]欧阳询.艺文类聚[M].汪绍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6] 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7] [宋]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8]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9] [宋]李昉,徐铉,宋白,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0] [唐]陆贽.陆贽集[M].王素,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31]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32] [宋]王质.雪山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王小娟)On the Origination about the Theme of Wild Goose Fu

ZHAOJinping

(SchoolofLanguageandLiterature,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0,China)

Wild geese were endowed with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ancient texts.People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s of wild geese to world things,presenting auspicious sign and pure state,or symbolizing etiquette and order,or analogizing with virtue and ambition,or reflecting their feelings and expressing the awareness of life,and so on.The theme of the wild goose originated from these good things,not only inherited the culture of wild goose in ancient classics,but also changed and reform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wild goose culture,the paper classifies the themes of wild goose Fu and then discusses the origination about themes of wild goose Fu.Wild goose Fu inherited and enriched our ethnic culture,and presented the wisdoms and feelings of Chinese nationality.

wild goose Fu;theme;origination

2016-05-10

赵金平,男,甘肃平凉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两汉魏晋南北朝赋学。

I207.224

A

1008-5645(2016)05-0086-05

猜你喜欢

辞赋体悟中华书局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神仙观念在汉代辞赋家书写中的价值体现
建筑史话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