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6-11-11叶兰
叶 兰
综合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叶 兰
目的 综合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辽宁省辽阳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经过为期3个月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病表现、个人整洁、抑郁、激惹、社会兴趣、社会能力、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血管疾病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实施躯体症状、精神症状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可显著改善其精神症状,促进心理康复、减少后遗症发生,且护理满意度较高。
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综合护理
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为情感表达、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障碍,行为活动不受大脑控制。临床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存在一定不良反应[1]。而对于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给予正确引导,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本研究就综合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32例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5~87岁,平均(49±3)岁;病程3个月至11年,平均(2.7±1.4)年;文化程度:小学2例,初中3例,高中7例,大专及以上4例;精神分裂程度:轻度8例,中度6例,重度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46~89岁,平均(50±4)岁;病程3个月至12年,平均(2.8±1.7)年;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3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4例;精神分裂程度:轻度9例,中度5例,重度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相关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检查得知患者所患脑血管疾病情况为:脑梗死22例,脑出血5例,脑出血合并脑梗死3例,皮下动脉硬化2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行为紊乱以及幻觉妄想等临床表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疾病的对症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接受生活环境、日常行动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2.1躯体症状护理 ①肢体康复护理:在急性期,患者存在明显症状,此时需确保其绝对卧床休息,使肢体保持良好的姿位。同时,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待其神志恢复且疾病不再发展后48 h按摩患侧上下肢,并指导患者开展床上被动运动。患者一旦获得运动功能,就应实施自主运动锻炼,并接受相应的针灸、理疗等,从而全面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予以高度重视,尤其需要注重训练手的操作技能。随后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丧失程度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及目标:对于肢体功能丧失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尽量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而对于丧失程度较轻的患者,除自理能力外,还应促进其劳动能力的恢复。②语言能力训练:由于脑血管疾病损伤了患者的脑组织,可使其认识及语言表达能力受损,此外,发音器官运动不协调以及肌无力等均可导致构音障碍出现。在此种情况下,为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促进其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开展相应的语言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开展语言能力训练前,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训练的方法、计划、技巧等,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在与患者交流时,护理人员应有足够的耐心,及时鼓励并赞扬患者,帮助其逐渐摆脱自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精神症状护理 ①加强安全护理: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通常会存在语言不清以及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除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外,其沟通能力也较差。此时,患者易出现焦虑、急躁等情绪,希望医护人员能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实现药到病除。然而,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以及治疗的进行,却未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此时患者便会产生失落感,甚至还会存在萎靡不振的情况。当久治不愈时,患者的失助心理就会越严重,逐渐失去治疗的信心与自我价值感,并陷于绝望之中,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幻觉,甚至产生自杀倾向。护理人员应重点监护此类患者,将其安置于易观察的病房中,尽量派专人进行护理,做好交接班工作。此外,还需严格遵循医院各项安全制度,对患者是否在床上、身上藏有剪刀等危险物品展开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护理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以和蔼、热情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使其将自己实际的需要及想法自愿表达出来;同时,还需对患者的内心活动展开深入分析,认真、详细地解答患者的疑虑,并给予其积极鼓励与指导,使其充分意识到只要严格执行医嘱,接受治疗与护理,是可以消除各项临床体征与症状、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②生活护理与技能训练:由于存在肢体活动及精神等方面障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发生显著下降,护理人员应满足其各项合理需求,需要对其日常生活进行协助料理。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指导患者家属掌握翻身及锻炼技巧,以免发生褥疮等并发症;对于痴呆患者,由于其存在较为严重的记忆力障碍,语言表达、思维理解以及判断等能力几乎完全丧失,需要帮助并督促其开展饮食、穿衣、洗澡、入厕等日常生理活动,并鼓励其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促进基本生活技能的提高[3]。需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及家属应将写有患者年龄、性别、家属电话号码及家庭住址等信息的卡片放于患者口袋内,当其离开病区外出接受检查与治疗时,为避免出现因记忆力障碍而难以顺利返回病区情况,还需派专人进行陪伴。③充分发挥家庭及社会支持作用:凭借良好的家庭支持及社会关系,可明显缓解精神障碍患者的不良情绪,在提高其健康行为及治疗依从性的基础上,实现神经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对于住院患者而言,其重要支持者包括医师、护理人员,以及家属、同事、朋友及社会团体等,可从生活、经济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其充分的帮助与关心。当患者处于消极状态时,家属应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并给予足够的陪伴与照顾,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1.2.3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每天应单独与患者进行15~30 min的交谈,耐心聆听患者诉求与心声,使其将心中的不适与苦闷充分发泄出来,释放不良情绪。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及同情心,帮助患者分析自身的病情,向其详细讲解疾病知识与治疗成功的案例。此外,还可以与相同信仰的患者加强交流,从而缓解不良心理。
1.3观察指标 3个月护理后,采用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SIE)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精神病表现、个人整洁、抑郁、激惹、社会兴趣、社会能力、总积极因素以及总消极因素进行评估[4]。并采用本科室自制的问卷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工作是否及时、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护理效果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好、一般、差3个标准,分别对应5分、3分、2分,让患者自主进行评分。满意:总分80~100分;较满意:60~79分;不满意:低于60分。总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护理3个月后NOSIE评分比较 经过为期3个月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病表现、个人整洁、抑郁、激惹、社会兴趣、社会能力、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3个月后NOSIE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3个月后NOSIE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精神病表现个人整洁 抑郁 迟缓 激惹对照组 16 9±3 3.9±2.1 8.9±5.5 16±520±13观察组 16 6±3*7.2±2.6*4.2±2.7*13±5*13±8*组别 例数 社会兴趣社会能力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 总分对照组 16 7±3 11±7 11±6 11±5 80±33观察组 16 11±4*15±7*16±3*7±4*70±17*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满意11例,较满意4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3.8%(15/16);对照组患者中,满意7例,较满意5例,不满意4例,总满意度为75.0%(12/16);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类疾病,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指的是患者由于存在出血性、缺血性、缺氧性等脑血管疾病对脑组织造成损伤,并出现了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症状。此类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同时也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5]。为有效消除此类患者的临床病症,促进其康复,除了进行积极的药物维持治疗外,还应对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及病残范围展开全面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心理疏导、解释、支持及指导训练等,从而加快患者肢体、语言表达等功能的恢复,将后遗症发生率尽可能降至最低,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本研究中,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使其脑血管病症及一般精神病理表现得以显著改善,不仅情绪稳定,表情逐渐丰富,对周围的事物更加关心,而且病友之间更加友爱,行为愈发恰当,与医护人员相处融洽,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逐渐清晰,并主动服药配合治疗。采用NOSIE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发现其精神病表现、个人整洁、抑郁、激惹、社会兴趣、社会能力、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均得以显著改善,与于希洋[6]的研究结果相似,其在对30例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展开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个人抑郁及精神障碍等症状同样得到明显改善。这可能是因为精神障碍的产生与脑血管病部位、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患者性格、环境因素、心理状态和对疾病康复的信心等诸多因素有关。而通过对此类患者展开肢体康复、语言能力训练、生活技能护理以及加强家庭支持等方面的护理,可促进其康复信心的增强以及心理状态的改善,从而积极接受治疗与护理,在缓解脑血管病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的同时,促进患者意识恢复。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疾病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实施躯体症状、精神症状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可显著改善其精神症状,促进心理康复、减少后遗症发生,且护理满意度较高。
[1] 丁玉新.32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外走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2):162-163.
[2] 陶晓葆.脑梗死合并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8(29):116-117.
[3] 姚凤云.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8):182-183.
[4] 张静.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12,5(4):69-70.
[5] 李美新.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48例的护理[J].内科,2013,4(4):660-661.
[6] 于希洋.30例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3):187.
R473.74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10.070
辽宁省辽阳第四人民医院,辽宁辽阳 1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