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针刺加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6-11-11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腹针面神经针灸

吴 波

常规针刺加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

吴 波

目的 探讨常规针刺加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ouse-Brackmann分级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4%,对照组为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针刺加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显著,较单独使用针灸更好,并且可以保证安全性,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常规针刺;腹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较为常见,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及社交等影响较大,因此需要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本病治疗较为棘手,虽然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尚待观察。国内利用针刺对穴位进行刺激,祛风散寒、刺激经络、补足正气是较为流行的治疗方法,但仅采用常规针灸治疗仍然有部分患者无效,故推荐采用联合口服中药或通过新型的腹针改善疗效[1-4]。本研究就常规针刺加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2~68岁,平均(30±6)岁;病程1~10 d,平均(5.1±1.4)d;左侧面瘫23例,右侧面瘫22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12~67岁,平均(30±6)岁;病程1~10 d,平均(5.0±1.4)d;左侧面瘫22例,右侧面瘫23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2~68岁;③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无法配合治疗者;④颅脑外伤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常规针刺取患侧面部穴位分为两组,第1组穴位:风池、下关、颊车、丝竹空、夹承浆;第2组穴位:阳白、四白、颧髎、迎香、地仓。每天针刺1组穴位,轮换针刺。采用0.35×40 mm一次性无菌毫针进行针刺,急性期浅刺(天部),恢复期深刺(人部或地部)。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继续针刺,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1.3.2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每天针刺腹针: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采用0.35×40 mm一次性无菌毫针深刺,腹四关(滑肉门、外陵)中刺,阴都浅刺。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继续针刺,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1.4观察指标 ①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面瘫疗效标准进行评价,治愈:患侧各部位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双侧额纹及鼻唇沟对称,患眼闭合有力,鼓腮,露齿正常;显效:静止时两侧肌张力对称,仔细检查可见闭眼轻度无力,患侧额纹提升稍差,鼓腮时患侧鼻唇沟稍浅,水沟略向健侧歪斜;有效:患侧额纹显现,但较健侧浅,患侧眼睑闭合迟缓,但无流泪,静止时可见患侧鼻唇沟较健侧浅,水沟歪向健侧,鼓腮吹气时患侧口角漏气;无效:不符合上述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6-7]:分为Ⅰ~Ⅵ级,Ⅰ级:正常;Ⅱ级:轻度功能障碍;Ⅲ级:中度功能障碍;Ⅳ:中度至严重功能障碍;Ⅴ级:严重功能障碍;Ⅵ级:完全麻痹。③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低,表明面神经麻痹程度越差。④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分级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ouse-Brackmann分级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分级结果比较[例(%)]

2.3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针眼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4%;对照组针眼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94,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45±20 80±17观察组 45 42±19 88±18 t值 1.1897 3.2123 P值 >0.05 <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是由于非特异性炎症、受凉、神经缺血及水肿等原因所致,临床上较常见,治疗较为棘手,容易因为延误治疗而留下后遗症[8-9]。尽管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较少,国内多选用针刺疗法,刺激神经,以起到康复作用,但恢复仍然十分缓慢。常规针刺疗法基于中医传统理论,祖国医学中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称为吊线风,由于脉络空虚、缺乏整齐,风寒邪乘虚而入,至经脉导致痹阻,经脉因此失去滋养导致弛缓不收,而采用针刺特定穴位可以疏通经脉,并且激发正气,驱除风邪、寒邪[10-11]。雷胜龙等[12]研究发现,利用常规针刺可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研究中取穴为合谷、风池、三里、池仓、太阳、颊车、下关、丝竹空、迎香、四白、人中、耳牵正、头维等,是针灸科的常用疗法,尽管与本研究中的常规针刺不尽相同,但均为利用针刺穴位促进面部神经恢复,该研究报道常规针刺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7%,表明针灸是治疗本病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在临床上仍然有较多的患者治疗无效,因此需要研究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腹针是一种针灸的新理论,其主要以神阙为中心。神阙为人体先天的经络母系统,可调节脏腑功能,也可对经络气血功能进行调节,同时按照生物全息对应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复针疗法中采取深刺,以引起归元,对脏腑功能进行调节,调理后天和先天之本,使人体脏腑功能更加旺盛,有扶正祛邪之功,而腹四关是由足阳明胃经在腹部的滑肉门和外陵穴组成,该四处穴位可使气血上输下达至肢体末端,并对脏腑之气起到引导作用,使之向全身疏布,而面部阴阳脉散布,中刺腹四关可使脏腑之气上行至面部,以起到面部神经恢复作用,最后阴都在生物全息对应论中正对人体面部,浅刺可同气相求,同气相感。经过不断的研究,目前认为针灸对面瘫起效的机制是通过对部腧穴患侧刺激,以祛风经络、调和局部脉络气血,以分组取穴之法,使面神经主要分支的分布区均有良好的刺激信号,可改善面神经周围的微循环,促进早期面神经管水肿的消除和恢复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13]。腹针疗法则是通过对脏腑功能进行调整,调和经络气血,以另一途径提高人体正气及免疫功能,进一步帮助恢复面神经功能。与常规针灸并无冲突,两者相辅相成,可以更快地发挥更好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对所有患者均有效,表明加用腹针对患者有利。而针灸对操作手法的要求较高,专业人员实施针灸安全性一般可以得到保障,针灸的常见并发症为针眼痛,由于观察组患者加用了腹针,针刺穴位更多,因此有2例患者出现针眼痛,但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眼痛也并非大碍,一般无需进行处理,因此腹针联合常规针刺的安全性也可以保证。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较为棘手的疾病,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影响较大,并且不易治疗,需要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针灸治疗本病较为流行,但常规针灸对部分患者无效,加用腹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两者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本病起到治疗效果,并不会发生冲突,治疗也十分安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1] 俞纪伟.针灸配合中药辨证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6例[J].中国药业,2013,22(6):124-125.

[2] 洪东方.盛氏面三针结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3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29-630.

[3] 扈玫琳,王建平,吴华,等.温通针法结合短时间留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J].中医研究,2015,28(10):61-62.

[4] 徐正梅,李保兰,马素兰,等.红外线照射联合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激光杂志,2014,35(3):55.

[5] 司威,李建德.针罐结合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1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2):46-48.

[6] 武永妙.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1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9):1237-1238.

[7] 王旭静.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9):2538-2539.

[8] 常宇.应用地塞米松注射完骨穴配合针灸、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76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1-2.

[9] 戚其华,倪姗姗,王友兰,等.中药穴位贴敷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3,33(11):965-969.

[10] 石春辉,刘兴琼.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574-575,598.

[11] 刘慧荣.透刺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5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12):1840-1841.

[12] 雷胜龙,覃天,陈蕾,等.电水针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6):196.

[13] 杨红.针灸配合中药辨证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8):1143-1144.

R746.3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10.034

辽宁省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辽阳 111000

猜你喜欢

腹针面神经针灸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