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记者走边关“国殇”之地:军民共建钢铁海防
2016-11-11曹正明熊永岭寇耕晨
本刊特约记者 曹正明 熊永岭 寇耕晨
国防记者走边关“国殇”之地:军民共建钢铁海防
本刊特约记者 曹正明 熊永岭 寇耕晨
一连营区镌刻着“耻”字的景观石
殷红的“耻”字,时刻提醒着走进这个海岛的军民:刘公岛背负着多么屈辱沉重的历史。据悉,组织参观甲午海战纪念馆,是每位上岛官兵的第一堂课,也是送给每一名新兵的“成人礼”。
踏进甲午海战纪念馆大门,扑面而来的两个大字——“国殇”,震撼着每名新上岛的官兵。
“甲午海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海上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伴随着讲解员沉痛的语气,每名官兵心中的思绪汹涌澎湃,激流翻滚。
不仅仅是一连,驻岛的其他官兵也都把“耻辱”两字,立在路边、刻在石头上、装进自己心里,时时鞭策着、警醒着,用“打胜仗”的要求时刻准备着……
除了刘公岛上的驻军,威海市的所有驻军也都把牢记耻辱、发愤图强作为鞭策官兵的重要方法。成山头位于威海最东端,近代以来,这里曾20余次成为侵略者入侵中国的登陆点,驻守在那儿的威海军分区某炮兵连,就在敌人曾经登陆的地方训练、备战,将耻辱化作胸中燃烧的火焰。
向党旗宣誓守岛固防永不懈怠
在威海市,随便问一个人,上至党政领导,下至普通百姓,说起甲午战争,无不满怀仇恨和悲痛。威海市的大小书店,研究甲午战争的书籍都很畅销,每逢“国耻日”,威海都要举行各类纪念活动,反思战败根源,激发强国之思,参加的不止有成年人,还有大中小学生。
甲午战争中日军于除夕夜在荣成湾登陆,竟无人察觉,最终完成对刘公岛的海陆合围,今日威海军民难忘此辱——
“五位一体”构筑信息化钢铁防线
漆黑的夜幕下,一场信息化条件下夜间防敌渗透袭击对抗演练,在刘公岛后山打响。
海防一连连长张茂春,带领一个训练有素的特战班充当渗透之敌,利用夜暗条件乘坐橡皮艇悄悄摸上刘公岛。他们翻过陡峭的崖壁,从岛后密林地带向重要目标靠近。
殊不知早在他们上岛前,防卫分队的指挥员就发现了他们乘坐的橡皮艇,迅速召集防卫方战斗人员向目标地域奔去。岛后坡陡林密,夜间可视度极低,防卫分队指挥员是怎么锁定“敌”特战分队位置并“守株待兔”的?
原来,通过与友邻单位和地方机构协商,一连指挥室接入了雷达观察站的岸对海情报侦察系统、海事局的海情监控系统、刘公岛管委的监控系统,加上连队既有的监控系统,利用雷达和遍布全岛的60余部摄像头,他们实现了对刘公岛可登陆码头、便于登陆地段,重要路口、坑道、重要库(室)及近岸海上目标和高度数百米的“低、慢、小”空中目标的全时侦察警戒。
连长张茂春训练时身先士卒
他们还与雷达站、边防派出所、刘公岛管委会等单位之间架设专线电话,开通视频会议系统,建立了军、警、民联络通信网。有了这些明亮的“眼睛”,官兵们要拿下“敌”特战小队实在是轻而易举。
海防部队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是威海市军地探索实行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海防管控新模式的成果之一。
威海地处黄海前哨,辖区有近千公里海岸线,大小岛屿200多个,点多面广,管控难度大。如何有效发挥军民融合优势,加强海防管控,确保海疆安全?
威海军分区司令员王建政说:“当年日军在成山头登陆如入无人之境,根本原因是我方的信息获取、传输能力太弱。”痛定思痛。近年来,威海军地各级围绕“广联控海、深融兴边、实备固防”的建设思路,充分挖掘发挥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优势力量,坚持军民共建体系联、海陆统筹网络联、完善机制常态联,在加强联建联演联防中提升了海防管控质量。
抢占炮位
加强海防管控,信息联通先行。近5年来,威海军分区在上级机关和30余家军地科研院所指导下,积极进行海防设施设备改造、技术引进和系统升级,“信息烽火台”遍布千里海防线,为捍卫海疆安全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坚持把海防信息化建设纳入“数字威海”发展战略,依托覆盖陆地海上的光缆光纤和无线通信网络,引接政府信息网、国防动员网、公安信息网和驻威部队局域网,整合军地指挥、侦察、监视、交通、物资等信息资源,构建起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军地预警联动平台。
威海市濒海管海军地单位众多、力量配置分散,各自为政、指挥不畅、平战脱节等问题,曾一度影响了海防管控质量。为从机制上化解难题,威海军地各方主动作为,在面对面的沟通探讨中,建立了海防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实行国防动员机制与社会动员机制、平时应急抢险预案与战时紧急出动方案、作战指挥体系与动员指挥体系的有机衔接,做到力量科学整合、资源统一调配。在此基础上,他们定期组织军警民联合检查、联合执法、联合防卫、联合管理,常态化开展实案化演练,全面提高联合决策和协同行动能力,海防管控实现了远海能警、近海能控、全域能通。
北洋海军依靠进口装备,使用劣质物资,独自对抗全国动员的日军,焉能不败?今日威海军民同心,誓保海疆安宁——
企业深度参与为部队提供坚强的物资保障
电影《甲午风云》中的一些情景令人难以释怀:使用高官亲属供应的劣质煤炭,烟囱冒出的黑烟,远远地就被日军发现;炮弹口径不对,塞不进炮膛,现场用锉刀打磨,半天打出一炮;进口的劣质炮弹打中敌舰却不爆炸,眼睁睁看着敌舰在炮口下逃窜……
“以一舰队之力对抗举国动员的日本,还面临国内国外各种势力的掣肘,北洋海军的战败是注定的。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要广泛发动威海军民,深度推进军民融合,立足自身,确保各类物资保障的高效率、高质量。”威海市委副书记赵熙殿说。
靶场上,威海某部正在组织轻武器实弹射击,与以往不同的是,靶场上少了报靶、糊靶的保障人员,一轮枪响过后,每名射手身边的显示器上清晰地显示着弹着点,大家立刻自主修正瞄准点。他们使用的自动报靶系统,是该团依托威海某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极大地提高了训练效益。
依托驻地企业生产军需物资,是威海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一项举措。据了解,山东省近百家军民融合企业,威海占半数以上,军工产值近50亿元;山东省确定的军民融合10大类重点发展产品中,威海具有较强优势的占8个……
威海市提出的“一体并进观、双赢发展观、共同责任观”发展理念,为推进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上档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有力推动了军民融合发展产业新格局的形成。走进威海市威高集团、金猴集团、广泰空港公司等军民融合发展明星企业,记者见证了威海小区域大融合的精彩“三部曲”。
——高端产业与国防科技深度融合。威高集团既是全国医疗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军民深度融合的典范样板,2015年5月,威高集团的发展经验被山东省推广。虽然仅是一家民营企业,但他们依托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产学研合作优势,积极推动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发展朝气蓬勃。在威海,以威高集团、新北洋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把握地方经济转型和保障国防科技支撑的切入点,大力推动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双向开放合作,在军民两用技术市场抢得先机、占据主导,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优势产业与军需供给深度融合。“敢于毛遂自荐、大胆亮出品牌”,这是威海优势产业赢得市场、繁荣发展的大气魄。他们着力提升军方需求与企业供给信息共享水平,组织重点企业与军队开展合作对接,建立威海企业产品信息发布平台,邀请军队人员实地考察,引导优势企业向军需产品市场挺进,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产品:广泰空港公司通过持续研发,已形成26个系列120余种型号产品结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金猴集团以一流的产品质量,进军部队皮鞋、箱包、腰带等领域,其军品市场份额已超过50%。
——蓝色产业与战备动员深度融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发展,给威海海洋蓝色产业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海洋运输、船舶修造等特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威海市充分发挥区位和比较优势,加强与军队战备动员需求合作,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国防动员潜力和能力。目前,威海市拥有远洋渔船近500艘,客货运输船140余艘,已形成整船400万载重吨的运载能力,可进行大兵力、重装备远程投送。
当年高举“中体西用”旗帜的洋务运动是无本之木,看似强大的北洋海军不堪一击,启示着我们军民融合要体制先行——
体制先行开创军民融合新局面
“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中体西用’,在不改变清朝体制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科技创新成果,发展国防工业,结果成为无本之木,看似强大的北洋海军不堪一击,一战败于丰岛、再战败于大东沟、三战覆没于刘公岛。所以,今天我们推进军民融合,不能止于‘器用’层次上的合作,更要探索体制上的完美契合。”威海军分区政委曹元怀说。
陈列馆中感悟历史使命
前不久,山东省威海市50余名军地领导、技术专家,走进该市部分军民融合建设项目一线,对军民融合发展项目进行现场听证、动态论证,及时研究解决各类矛盾问题,有效提高了军民融合发展的质量效益。
像这样的军地联合考察论证活动,每年都要组织2~3次,这也是威海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项实际举措。
几年前,围绕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怎么对接”“如何协调”等问题,威海军分区、民政局、经信委等军地12个部门进行了一场大讨论,积极探索“理念共融、产业共促、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五共”发展模式,推动军民融合由“入”转“合”、由“浅”至“深”、由“用”入“体”。2011年以来,该市先后召开军地联席协调会议13次,研究筹划重点工作,解决建设难题,为推动军民融合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在推进军民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上,威海市充分论证重大基础设施的军事需求,科学量化港口、机场、公路、仓储等设施所需要担负的军事功能指标,以此为据开展相关建设,确保建设项目有需求、不重复。近年来,威海市投资6亿多元,用于军民兼容性交通设施、人防设施、通信设施等基础建设,既改善了驻军的战备训练条件,又实现了军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融合补充,在抗击风暴潮、扑灭山火等抢险救灾行动中,军民融合设施设备作用发挥明显。威海市军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了战场“缺什么”与市场“有什么”、军队“需要什么”与地方“能做什么”的有机对接,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望刘公岛,记者不禁想起一位将军的诗作:回首甲午心惟痛,放眼新春梦汉风,何惧鬼魅再作孽,策马待命箭在弓。
(责任编辑:胡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