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分析报告——中国红歌系列研究之二
2016-11-11崔志,陈晨
崔 志,陈 晨
(1.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32;2.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铁岭 112000)
《长征组歌》分析报告——中国红歌系列研究之二
崔 志1,陈 晨2
(1.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2.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铁岭 112000)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本文是继2011年作者发表的《长征组歌——中国红歌系列研究之一》后,对《长征组歌》进行再次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从其创作的民族性特点、音乐本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此为中国红歌系列研究之二,谨以本文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献礼。
长征组歌;民族性;本体
一、浓厚的民族性音乐作品(中西合璧的乐队编配)
《长征组歌》中的编配使用的是以管弦乐为主的中西合璧的乐队。在配器上,曲作者在一些富于风土民情的音乐段落中,乐队编制混合使用了中国民族乐器来丰富表现的色彩,使用了锣鼓、唢呐、竹笛、横箫、板胡、二胡、琵琶、三弦等民族乐器音色。如:在第一段的中断过门用二胡和琵琶演奏,形象地表达了群众对工农兵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第二曲中,用土棒子急促地敲,表现出乐曲的紧张感。第五曲中的川剧音乐,用铙和马锣敲击强化节奏,用来渲染气氛。在其他曲中,运用了各种民族打击乐器,如:芒锣(云南傣族)以及陕西秦腔用的低音板鼓、五音鼓、中堂鼓、板,等等。
在配器形式上,在民族乐器突出的地方,管乐器避让。这样更能显示出中国民族的风格,而且管乐器音质不适合表现抒情、优美的旋律,二胡等民族乐器与弦乐器合作,不仅音色上融合,而且抒情性很强。值得一提的是,乐曲将唢呐和竹笛作为旋律声部,管乐器作为伴奏乐器,这样突出了民族乐器的特点,也避免了民族乐器与管乐器的冲突。
二、音乐本体结构
(一)速度变化
速度是展现一首乐曲情绪变化的手段,不同的速度对比是体现乐曲特征的主要方面。在《长征组歌》中采用了不同的速度对比,列表如下:
从整体来看,首先,《长征组歌》每段的速度都遵循着长征这一史实,每段都有联系,都是由慢速迂回向快速进行。这首作品的速度布局,满足了长征发展的需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长征进程的每个阶段,符合了事物螺旋式发展的逻辑。其次,“从速度的快慢先后上看,全曲是由慢逐渐曲折向快速进行;内部有两个板块,每一个都是由慢速逐渐向快速进行。这种由慢渐快的速度布局与我国套曲中‘散-慢-中-快-散’速度布局一脉相承。”因此,速度上不仅表现长征的整个过程,也体现了民族性特点,具有传承的意义。
(二)演唱形式
《长征组歌》每个乐章的演唱形式都不同,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形象地塑造长征过程,每个乐章的安排都具合理性和严谨性。列表如下:
如:在文章的第一曲中,作者并没有将乐曲写成英勇抗战的画面,而是描写“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工农红军被迫告别乡亲父老,放弃根据地,战略转移。第一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混声四部合唱,以舒缓深情的方式来表现别离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第二部分以女声二部深情柔和合唱来表现恋恋不舍的情绪,用革命根据地采茶戏的音调和模仿复调的手法烘托出惜别之情;第三部分回到混声四部合唱,演唱形式坚毅、自信,由前两部分的惜别和无奈的心情转变为自信、悲愤的情绪,这样的演唱形式变化表现出人们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二曲由混声合唱与轮唱形式呈现工农红军冲破重重险关,“围追堵截奈我何,数十万敌军空惆怅”的战略英姿。歌曲刚进唱,用二部合唱来完成,到第二句转为齐唱,一种节奏的形式,一种速度并且一气呵成,充分表现出红军在面临数十万敌军围堵时展现的拼搏精神。
第三曲《遵义会议方光辉》用模仿复调的手法,在女声二重唱领唱的时候,把苗族和侗族的特色运用其中,展现出“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的景象。
第九曲《报喜》先用女高音领唱,唱出对红军的怀念,接着是女声合唱与领唱进行轮唱,进一步加深了怀念之情。然后又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讴歌了红军的英勇气概。
《长征组歌》虽然形式多变,但层次清晰,衔接自然,更形象、充分、具体地表现出长征的过程。
[1]何丙瑞.不朽的历史诗篇——论《长征组歌》的艺术创造[D].河南大学,2007.
[2]唐艺华.《长征组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
[3]崔志.长征组歌分析报告——中国红歌系列研究之一[J].大众文艺,2011.
J604
A
1007-0125(2016)11-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