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全球化

2016-11-10赵子琴

现代交际 2016年18期
关键词:流动全球化文化

赵子琴

[摘要]如今全球化己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席卷世界。“全球化”也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流行、最时髦的话语,也是经常被滥用的词语,“全球化”一语随处可见。尽管多数人对“全球化”的确切含义并不能给出十分精确的界定,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使用它。全球化发端于经济领域,但并不仅限于此,在文化领域同样也有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文化全球化问题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且它存在极大的争议。作为人类文化发展新趋势的文化全球化,它的出现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作为国际舞台上愈加重要的角色,也赶上了文化全球化的潮流,这对一个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051-02

一、文化全球化

(一)文化全球化的界定及传播

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是指一个或者一组体现了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根据它们的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加以衡量,产生了跨大陆或者区域间的流动以及活动、交往以及权力实施的网络。①文化的概念悠久且复杂,文化指的是人们对意义进行的社会建构、阐述和接受。我们在最全面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但它还是模棱两可。全球化是实物、符号、人员的跨区域流动,那么文化全球化必然也伴随着这三种流动。而人口流动则是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载体。文化也涉及实物的运动,因为当个体劳动者成为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时,他们自己一直局限在自身的交往中,文化形式和思想依靠一般人和博学者通过书籍、书面记录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而在空间上被广泛传播。最后,由于电信的出现,文化传播的人工性已经随着无形符号——以电子脉冲的形式——在时空上的同步传播而逐渐减弱。根据这些流动的地理范围的广度以及与国家和地方相关的那些流动的强度或流动量,我们可以描述文化全球化。

(二)关于文化全球化的几种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同时进行的过程,或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并行。这种观点认为全球化也是一个异质化的过程,强调世界化并不是一元化,而是只有在追求多元化时才有其真正的价值。文化同质论,是指一种共同的或者单一的文化的形成。这种观点沿用工业社会趋同论的思路,把文化全球化看作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主张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当今的文化变化的方向趋于均一,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减。文化冲突论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这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强化文明间的差异与冲突,所以必须用区域化来对抗,以捍卫与保护西方文明。②

二、反文化全球化

反全球化是一个涵盖性术语,用以指代多种立场——既反对目前的全球化形态,也反对被认为由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反全球化运动的成员认为全球化秩序主要是由利益关系构成的,对世界上的少数精英阶层有利,损害其他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身在第三世界的多数人的利益。人们认为,全球化的进程是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且导致国内和国家间不平等现象的加剧,破坏了民主进程③,反文化全球化亦然。

反文化全球化的原因如下:

文化的属性:文化是根植于民族血液中的传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的精神依赖。文化天然带有某种程度的排他性,当然程度可大可小。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人们的精神依赖、文化信仰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随着国际社会的动荡和国际关系的易变性,利益当道的国际交往和需要相互之间极大信任的文化交往形成了极大反差。自有文化开始有了质疑,甚至排斥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危机感。

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指某些文化对其他文化施加权力,以使更为强大的国家和文化向新的地区强制出口的做法。这种做法目前不仅限于音乐和文学,而且延伸到消费主义模式、消费品以及政治和经济制度。尽管以往的分析倾向于关注语言与宗教,但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现象,威胁、强势文化的社会压力或软实力都能够促成文化帝国主义。也许文化帝国主义中最行之有效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习俗变得难以维持或不再流行,并使得话语及社会形态发生变化。这一术语与关于全球英语以及美国文化的广泛影响的争论相关,它也被用来支持“全球化不是一种新现象,而是殖民以及帝国主义做法的延续”④这样一种论断。这种文化帝国主义使人们在文化全球化中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的潜在脆弱性和易变性:民族文化在传承的同时受到冲击,这种冲击会产生相应的自我怀疑。亨廷顿指出,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聚合和分离的过程存在着冲突和认同,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同民族认同的易变性也是反文化全球化的一大动因。

文化多元论:多元文化主义主张以承认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平等为前提,它强调群体文化身份的重要意义,主张保持群体文化的独立性格和特点,承认群体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赋予某些群体文化以独特的公民身份与文化权利。⑤多元文化的现实使持怀疑态度的本土文化者对文化全球化充满敌意。

三、中国的接纳与抗拒

根据文化文化全球化的三种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在传播方式中窥见中国在文化全球化中的种种表现。随着中国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多,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逆流而行是行不通的。在信息文化爆发式传播的今天,中国是一个庞大的输出者和接受者。如果说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同质化和异质化的过程,中国就同时在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中“愉悦”地煎熬着。所谓愉悦,中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可以说获益颇多,搭上了这趟文化全球化的列车使得中国相对以往获得了极大的认同,在许多领域的发展阻力减少。而煎熬意味着冷战时期残留的意识形态仍在作祟,世界眼光对中国持有的偏见不可能一日消散,结合国内的主流文化依然与西方的文化观存在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过去相比是在减少,但彼此之间的隔阂仍在继续,相互误解阻碍着相互认同,不得不说,中国在某些领域依旧被边缘化。文化全球化本身就是矛盾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种既接纳又抗拒的角色。

(一)中国的接纳

人口流动:伴随着全球化的大背景,人员流动范围也不断扩大,跨洲际、跨国界的人口流动的同时携带着自身的文化基因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由此造成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以美国为例,作为民族大熔炉的移民国家,大量移民的涌入带来了文化的包容、谅解,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增强了整个国家的活力和创造力。文化的多样性与社会的包容性是有一定相关性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包容性逐渐提高,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中国欣然接受了这种人口的流动,工作、学习、婚姻跨境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人口的流动范围更大,流动速度更快,相应的文化更新速度也加快。外商带来的外资企业改变着中国传统的管理及就业观念。大量中国留学生在外求学和外国留学生的大量涌入,改变了青年一代的传统观念。人口流动催生了语言的更新,大量外来语成为常用语,成为我们交流的工具。人口的多样性也改变着中国的艺术、音乐、饮食风格与氛围。这些有利于丰富人民生活,改善社会状态的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自然是中国乐见其成的。

实物流动:各种文化实物的流通使得中国广告艺术、通俗文学、大众化的影视文化、流行歌曲、爵士乐、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消遣服务、网络文化、街头艺术等等大众文化不断发展,不断衍生。

符号流动: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中国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发起了中国传媒的魅力攻势。中国的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中国利用全球卫星传输电视和广播信号,加强了传媒建设。新华新闻电视网(CNC)推出了24小时环球英语电视新闻台,接着又开通了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CNTV还主办了一个面向世界近百个国家的网站,而CNC则推出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语种的新闻、商业和生活类节目。此外,已有10年之久的CCTV-9英语频道改名为CCTV News,100多个国家都可以收看该频道的节目。⑥中国也引进了国外的影视作品,丰富了国内人民的文化视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历久弥新。中国文化在历史中多次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它本身就是个多元文化体。文化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机遇,它可以作为一个受益者以开放的胸襟参与其中,与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二)中国的抗拒

人口流动:伴随着人口流动可能出现相应的社会问题,如恐怖主义,非法宗教传播、分裂主义及非法移民,极端势力混淆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跨境人口流动的复杂状况和影响着政策的制定,使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严格的入籍及入境管理涉及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也是抗拒外来文化传播的一种路径。严格的文化控制有利于中国政治文化的稳定和谐。

实物流动:大量优秀的学术著作、小说作品并不能及时在中国发行,使得普通民众的信息相对滞后。如果没有专业的渠道,很难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由于对中国的警惕,使很多敏感信息不对中国市场开放。另一方面,中国在某种程度是抗拒了那些不涉及国家安全、但影响思想状态的实物流动。

符号流动:谷歌在中国的惨败,退出大陆市场,Facebook、

YouTube在中国无法使用,国内视频网站大量国外剧集下架,任何影视作品需经过严格审批才能进入中国市场,互联网无法浏览境外网站,外国传媒业在中国市场遇到了阻碍。同样,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对文化全球化的反抗和抵制。国外对中国意图的怀疑使孔子学院面临窘境。中国文化产业受政策限制极大,无论是中国的文化产业向外发展,还是国外文化的市场进军,都非易事。

中国文化积极向外发展的高昂姿态和对国外文化在中国市场苛刻的准入制度引发的相互之间的猜疑与互不信任。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政府维持整体信息控制两者之间很难平衡。如今文化全球化、国际化,对国家行为体对文化的控制提出了极大挑战。以电影行业为例,融资、拍摄、剪辑在不同国家完成,削弱了一国权力,使创作题材更为广泛,这不得不说是文化的一种丰富。但也正是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了文化的复杂性。为保证国家安全,提高了对异质文化的警惕性,尤其是文化帝国主义的防范,以及在新时期的文化霸权及所谓“意识形态”的渗透。结合前文提到的反文化全球化的原因,同样在中国身上得以呈现。

四、结语

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没有严格的定义与评判标准,但它在现实中又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有欣然接受者,有强烈反对者,也有怀疑论者。无论持何种态度,文化全球化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在于试图寻求其种种表现及原因,以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突破各自的地域界限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充满了冲突和融合的同时作用,又有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双向互动。人类文化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融合过程。可见,接纳文化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文化只有积极参与到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实行改革开放,才能获得发展。但同时,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中也要保留文化的多样性,警惕文化帝国主义,质疑文明的冲突。中国也应保持自己相对独立清醒的态度在文化全球化中均衡发展,所以说,文化全球化的矛盾性决定了它对中国文化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树立多元互补、和平共存的文化共生理念,促进世界不同文化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追求的新理念。同时,我们还要在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基础上,不断制定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战略,推动中国文化既能不断走向世界,又能不以一种强硬的姿态强行介入。

注释:

①戴维·赫尔德.全球化大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2.

②孙洪斌.文化全球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4.

③安娜贝拉·穆尼(著),刘德斌(译).全球化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5.

④安娜贝拉·穆尼(著),刘德斌(译).全球化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1.

⑤李丽红.多元文化主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1.

⑥迈克尔·巴尔.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50.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流动全球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流动的画
谁远谁近?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