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主义视角下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社会学分析

2016-11-10盛文明

现代交际 2016年18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仪式

盛文明

[摘要]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制度时间和仪式时间的统一体,是我国纪念抗战胜利的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纪念活动。我国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借助时间与空间场域中的仪式活动,将抗战精神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本文通过制度时间和仪式操演的视角,说明我国政府怎样通过纪念日在社会的建构,发挥其传承社会历史记忆,强化社会公众正确的价值观念,增进社会团结,动员社会公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抗战胜利纪念日 仪式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005-02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9月3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使对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今年是抗战胜利71周年,从社会学功能主义角度分析抗战胜利纪念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抗战胜利纪念日的建构

抗战胜利纪念日是一种象征符号。象征符号是人类表达情感和传递价值观念的媒介,反映社会的期望和要求,是实现社会认同和社会团结的有效途径。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一象征符号产生于特定的时间场合,在我国近现代特定的历史中得以建构。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是我国政府根据抗战胜利的时间而设置的。通过抗战胜利纪念日的仪式活动,使纪念日成为宣扬抗战精神的媒介工具,以弘扬抗战精神。

我国以立法的形式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使之成为制度时间。“制度时间”是依据社会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时间表,是社会组织及其成员都需要共同遵守的时间。国家通过立法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使对抗战胜利的纪念以国家制度的形式得以固定化和规范化。抗战胜利纪念日在日历上固定为每年的9月3日,使人们能够回忆以往的纪念活动,使纪念日的特定历史时刻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集体时刻。这种周期性的仪式活动使抗战胜利纪念日成为制度时间。帕累托认为:“重复,尽管它没有半点逻辑,但比最好的逻辑——经验论证更为有效。”[1]抗战精神借助纪念日的制度时间得以周期性宣扬,从而深入社会思想领域,使人们追忆抗日战争的场景,重温抗战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纪念日时间场域和仪式操演

纪念日是一种仪式时间。抗战胜利纪念仪式活动是纪念日活动的主旨,它强调仪式的举办时间、空间、程序和礼仪,以彰显纪念日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抗战胜利纪念日是建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空间的时间场域。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能够把它视作“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场域的效果得以发挥。[2]”纪念日由时间、空间、程序和礼仪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使纪念日所蕴含的象征符号意义在纪念活动的场域中通过仪式操演得以展现。David Kertzer 认为仪式是规范化和重复性的社会行动,“仪式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消除了历史和时间的限制。”[5]通过抗战胜利纪念日的仪式,社会公众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场景中追忆抗日战争,在仪式活动中形成共同的集体意识,强化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从而增强社会团结。

纪念日的象征符号意义通常借助仪式操演体现出来。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节日能够被粗略划分为三类,“要么跟节令农时有关,要么跟宗教神话有关,要么跟政治事件有关。”[4]抗战胜利纪念日必然与政治事件有关,具有一套固定化和规范化的程序和礼仪。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社会行动在国家与地方层面以仪式操演的形式进行,主要包括纪念日阅兵、举办相关展览、举行座谈会、缅怀革命先烈、慰问老战士、创作相关文艺作品等形式。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象征意义通过仪式操演得以展现,建构出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景,并通过社会成员的社会记忆而代代相传。抗战胜利纪念日中的仪式操演,可以强化社会公众的集体记忆,使之内化为人们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

三、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社会功能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分别承担着相应功能,以保证社会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抗战胜利纪念日作为社会的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格尔兹认为:“任何一项文化事件不单只是存在、发生,它们还具有意义并因这意义而发生”[5]。抗战胜利纪念日的仪式活动由于具有意义而发生,然而这种意义并不是常人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实用性意义,而是社会个体自我意识世界之中的精神性意义。

(一)纪念日有助于传承社会历史记忆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纪念仪式具有强化社会历史记忆的作用。抗战胜利纪念日包含时间、空间、程序和礼仪四个因素,这些因素可视作社会文化事实。抗战胜利纪念日使纪念时间的固定化和仪式的操演化得以确定,使抗战精神借助仪式化语言的载体得以表达。哈布瓦赫认为:“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和记忆的社会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将自身置于这些框架之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6]通过纪念日的设置,使人们追忆战争年代,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等抗战精神,旨在提醒人们历史不能忘记,以增进人们对抗战的社会记忆。

(二)纪念日有助于强化社会公众正确的价值观念

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由于人们的态度具有共同的仪式表达形式,所以人们不但凭此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态度,而且还转而强化这些态度。仪式可以使态度上升到一种高度自觉的状态,还会进一步通过这些态度来强化这个精神共同体。”[7]纪念仪式是抗战胜利纪念日的外在象征表现,但绝不仅仅只是将抗战精神对外进行宣扬的象征符号,还是将抗战精神不断地建构与再建构出来的手段的集合。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把社会公众聚集到一个程序化和标准化行为模式的纪念活动之中,通过对纪念仪式所承载的抗战精神的周期性宣扬,必然会使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纪念日有助于增进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力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是社会群体定期重新巩固自身的手段。纪念日有助于确保抗战的精神信仰不从记忆中消失,使集体意识得以形成和巩固。抗战胜利纪念日使社会群体能够定期增强其对抗战胜利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社会个体的爱国意识也得以强化,形成共有的抗战精神信仰。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纪念仪式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能够将社会公众凝聚在社会共同体之中,使过去的抗战记忆得以延续,以前的历史得以铭记,使社会群体形成共同的集体意识,以增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四)纪念日有助于进行社会动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我国走向复兴的转折点。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8]抗战精神作为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抗日战争所蕴含的牺牲奉献、艰苦奋斗等抗战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意志源泉。习近平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9]抗战胜利纪念日把抗战精神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五)纪念日有助于强调我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我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胡锦涛指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10]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但是近年来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分子企图歪曲历史,挑战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日本右翼分子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扩充军备等行动,不断挑战着亚洲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的底线,对亚洲乃至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大威胁。日本的做法必须引起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和世界的警惕。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设置,一方面使社会个体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奋斗,增强国家实力,避免悲剧重演;另一方面使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更加了解我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识别并谴责日本的右翼分子的错误言论,敦促日本承认和尊重二战历史,以维护世界和平。

总之,抗战胜利纪念日是重要的象征符号。通过纪念仪式之载体,抗战胜利纪念日发挥着传承历史记忆,强化社会公众正确的价值观念,增进社会有机团结,动员社会公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会功能;同时有助于警示日本尊重和承认二战历史,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社会功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峰.节日的功能及其社会学隐喻[J].河南社会科学,2008.

[2]侯俊生.西方社会学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3]David I Kertzer:Ritual Politics and Power,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p9-10.

[4]刘东.有节有日[J].读书,2001(10):87.

[5]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6]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雷蒙﹒阿隆(著),葛智强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50.

[8]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习近平.在七七事变纪念活动77周年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

[10]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讲话[N].人民日报,2005-09-04.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仪式
让家庭教育中的仪式感伴随孩子成长
当代年轻人仪式感行为大赏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