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2016-11-10刘诗卉
刘诗卉
[摘要]在中共第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建设繁荣富强中国,振兴中华的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方针,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中国梦的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其根本目的就是建设一个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拥有国家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民族凝聚力。如何凝聚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国梦,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中国梦 实现途径 民族凝聚力 措施
[中图分类号]D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001-02
中国共产党自建国以来,始终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来开展国家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因此,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强有力实施途径。本文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阐述,提出了凝聚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国梦实现的有效措施。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国梦的含义
所谓中国梦,是指中国人民想要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梦对于个人而言,其具体的含义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提升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中国梦对于民族而言,其具体的含义就是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能够重新屹立在世界文化之巅,代表着民族对于自身文化发展的最高诉求。中国梦对于国家而言,其具体的含义就是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世界的最高地位。
(二)民族凝聚力的概念
所谓民族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的不同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的民族奋斗目标而表现出的民族向心力、民族亲和力、物质凝聚力和精神凝聚力,宏观体现就是该民族不同成员互相的协作程度。民族凝聚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梦的实施,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因此民族凝聚力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内容
根据民族凝聚力的概念可以了解到,民族向心力、民族亲和力、物质凝聚力和精神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内容,其具体含义如下。
1.民族向心力
民族向心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条件,是指五十六个民族的不同成员之间对于融合后的民族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向心力的重要表现就是国家的安定程度,一个国家和民族,民族向心力越强,国家越稳定。凝聚民族向心力,有利于增强民族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
2.民族亲和力
民族亲和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外在表现,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同一民族不同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所表现出的凝聚力。民族亲和力的重要表现就是民族空前大团结,实现一家亲。由于许多历史残留问题,我国依然存在三独势力,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民族亲和力,进而保障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畅通无阻。
3.物质凝聚力
物质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障,是指为实现民族向心力和民族亲和力的物质保障力。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基本的物质保障和支持,为了更好凝聚民族向心力,满足不同成员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需要加强物质凝聚力的建设。物质凝聚力的高低,对于实现中国梦的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4.精神凝聚力
精神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追求目标,是一种宝贵的可以代代相传的精神文明财富。民族凝聚力的精髓就是拥有完整的精神凝聚力,犹如一个人的灵魂,因此需要依托于民族向心力、民族亲和力和物质凝聚力。积极建立符合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凝聚力,有利于将中国梦这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传承下去,而不局限于时代的影响。
(四)中国梦的现实目标
中国梦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的传承和继续,其根本的现实目标就是让中国人民生活幸福,让国家繁荣昌盛,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愿景。
1.人民生活幸福
实现中国梦,就要实现个人梦、组织梦、企业梦、政府梦,其核心就是个人价值和梦想的完美体现。人们注重对于物质条件的追求,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中国梦的实现也不可能脱离于人民群众,所以中国梦的实现,主要目标就是人们群众可以幸福安康的生活追求的实现。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可以为我国的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国家繁荣昌盛
实现中国梦,就要做到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于国家而言,就要努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概括,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缺陷,而我国采用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制度保障。由此可见,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现实目标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3.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物质文明,而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实现中国梦,就要求立足于事业发展的基本点和关键点,对于物质文明建设,经济水平发展属于事业发展的基本点,而传承优秀民族精神文明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点,具有强大的软实力。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本屈辱的受侵略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许多代人的共同精神文明追求。中国梦由于包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的现实目标,因此是振兴中华的传承与创新。
二、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国梦实现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抽象概念的描述,本文将采用以凝聚民族凝聚力来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描述,加深对于凝聚民族凝聚力的了解和认识。
(一)个人民族意识薄弱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时代发展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由中国民主主义国家成功转型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发展旗帜,但还存在一种思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国富民强的国家是政府的事、是国家的事、是别人的事。这就极大削弱了民族凝聚力,阻碍了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
(二)公民道德素质不高
实现中国梦,核心就是个人价值和梦想的体现。个人梦想的实现就需要每个人努力奋斗、拼搏向上,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发展不一,因此许多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通过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或是采用损害集体利益的不正当行为获取非法经济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民族凝聚力无从谈起,人们的价值导向也发生偏移,一切活动以经济利益为前提,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是极为不利的。
(三)民族精神普及较差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一切工作重点以发展经济为前提,大力推动经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关注度不够,在凝聚民族凝聚力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现,民族凝聚力处于疲软状态,许多公民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内容并不了解,无法积极推动民族凝聚力建设。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是,民族精神是不能以客观的物质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是中国梦实现的中流砥柱,需要加强对于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
(四)形式主义问题突出
实现中国梦,不仅有利于共产党的执政根基的加固,对于每一个公民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然而,由于受官僚资本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我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形式主义问题突出。许多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向上发展,迎合实现中国梦的时代特点,大力推进基础工程项目建设,实际取得的效果是,不仅劳民伤财,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危害很大。中国梦的实施,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而不是为了“个人梦想”而大搞形式主义。
三、凝聚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国梦实现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任何事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实现中国梦也一样,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具体措施如下。
(一)增强个人民族责任感
为了凝聚民族凝聚力,发挥民族凝聚力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和推进作用,需要增强个人的民族责任感。一方面,可以加强民族斗争历史教育,让人民群众勿忘过去,进而激发浓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特别是加强对于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八路红军红学教育,让人们意识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民族凝聚力的凝聚需要自己积极贡献力量。
(二)加强道德素质的教育
自从推行全民教育以来,我国的人均科学文化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科学人才。对于凝聚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国梦实现所面临的个人道德素质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个人对于高素质水平的人生追求,进而满足中国梦实现对于全民道德素质水平的基本要求。
(三)开展民族凝聚力活动
为了有效普及民族凝聚力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开展民族凝聚力活动的方式,增强群众对于民族凝聚力、中国梦以及个人的关系的认知和理解。首先,需要根据民族凝聚力不同的实现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集体活动。其次,根据不同的人群特征,有选择性开展凝聚力促进活动。可以树立民族模范的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活动效率。最后,结合民族凝聚力的薄弱点或是容易取得的成果作为活动开展的切入点。
(四)营造实干兴邦的氛围
凝聚民族凝聚力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这样才能将实现中国梦的安全风险降至最低,以保护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控制形式主义风气的恶意滋长,需要营造实干兴邦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加强对于贡献突出人员的成果审核。对于在工作中取得突破或表现“优秀”的个人加强成果审核,对于非法手段获得的,坚决给予严肃处理。另一方面,树立实干典型。国家和政府对于为民族凝聚力建设做出贡献或表现优秀的人员,及时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
四、结束语
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而言,中国梦是对过去的传承和创新,是整个民族的共同夙愿。而凝聚民族凝聚力是保障中国梦实现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需要对于凝聚力在助推中国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凝聚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梦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谭德宇,陈学兵.筑好中国梦: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有机统一的基础[J].社会主义研究,2013(06):41-47.
[2]章忠民.中国梦: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37-43+159.
[3]陈晓杰.中国梦认同的意义、维度及路径[J].云南社会科学,2014(06):14-18.
[4]肖承罡.中国梦与民族吸引力[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8-12.
[5]吴灿新.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9-11.
[6]吴祖鲲,王慧姝.民族凝聚力提升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分析[J].长白学刊,2013(04):148-152.
[7]康燕芬,薛惠群.永恒的课题不竭的动力——读《中华民族凝聚力关乎“中国梦”实现》有感[J].红广角,2013(05):38-40.
[8]陈载舸.增强凝聚力实现“中国梦”[J].红广角,2013(06):54-56.
[9]南方日报记者辛均庆.中华民族凝聚力关乎“中国梦”实现[N].南方日报,2014-12-18A05.
[10]周英姿.“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4.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