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花鸟画色彩教学研究
2016-11-10张永康
张永康
着眼于现当代的国画界,改革开放之后,多元的文化格局迅速形成,之前遭到冷遇的花鸟画重新被人们认识和赏识。在这样的契机下,为了进一步打破传统花鸟画中色彩单一化和程式化的格局,花鸟画家们试图从民间艺术的色彩表现形式和西方色彩理论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以此类方式形成的花鸟画作品,因为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在形式上新颖别致,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众的审美趣味,获得雅俗共赏之效,并在艺术市场和收藏界赢得一定的地位。当然,这种“蓬勃之势”下也不乏大量“粗造滥制”“牵强附会”之作,它们在多元化的艺术生态中如同雾霾一般,干扰人们的视线,甚至误导大众的审美价值判断。这样一来,艺术教育的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待西方艺术与中华艺术、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将新材料、新技法所产生的色彩效果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相结合,如何在按部就班、稳健前进的基础上又发展出自身的独立个性等,已经成为当下花鸟画创作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 “色彩在中国花鸟画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沿革” “色彩在现当代花鸟画创作和教学中的基本态势”以及“中国现代花鸟画的色彩革新及色彩教学的关键点”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望对当下花鸟画在色彩方面的创新和教学有所裨益。
一、色彩在中国花鸟画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沿革
作为绘画艺术风格的基本组成要素,绘画语言中的色彩、造型、线条、结构等一直都是其创作艺术形象的关键要素,特别是色彩的运用,凭借内涵丰富的艺术特征,给观者带来鲜明的视觉冲击。艺术家借助色彩构成语言来抒发感情、表达情绪和创造意境,并将之物化到作品之中,艺术作品的色彩美往往通过一定的视觉心理规律激发观众的审美情趣,从而满足观者的审美需求,这一特点,不管是在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东方的又或是西方的绘画作品中,都得到了验证。
中国画历史悠久,其绘画在古代被称为“丹青”,“丹”指丹砂,“青”指石青,石绿,两者均为重彩颜料,足见中国画对色彩的重视和强调。有迹可考的中国古代艺术,如一些漆画、帛画和敦煌壁画,无不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色彩的情感。
中国画按题材大体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花鸟画,作为独立的画科较前两者而言虽出现得最晚,但却在色彩表现上最为丰富。不同种类的花鸟画在用色理念和着色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同时,色彩作为一种表现与再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视觉语言,在各类花鸟画中所表现的功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首先,花鸟画的独立成科是人类精神文明演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顾名思义,花鸟画是指以花鸟草虫等自然景物为主要题材的绘画,在此基础上,它们具有更深一层次的以花鸟题材作为基本语言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二、色彩及其教学在现当代花鸟画发展中的基本态势
当下,文化领域呈现高度包容的时代特征,中西方文化在不断碰撞中慢慢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在持续对峙中渐渐统一,由此,大众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艺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了大众审美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艺术领域中,无论是创作教学还是品评鉴赏都由原来的注重主题内容转向注重表现形式,其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要素重新得到审视,花鸟画的色彩倾向由于受到新艺术思潮冲击的影响而显得愈加丰富起来,不论是细腻娟秀、富于骨感的工笔花鸟画,还是肆意粗犷、充满意境的写意花鸟画,都发现了适于各自繁荣发展的新大陆,用来满足新型绘画语言的时代需要。
诚然,身处艺术领域的我们已经很熟悉“当代性”的必要性,即如何在当代艺术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取传统国画之精华,弃其繁文缛节,充分发掘深层的色彩艺术价值,如何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下合理地借鉴和吸收西方绘画、当代艺术以及民间艺术的用色方式和技法,如何将以上提及的几点整合为一套灵活的理论体系,并将之贯彻落实到有关花鸟画的色彩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去,对于当下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中国现代花鸟画的色彩革新及色彩教学的关键点
(一)坚守与继承
所谓坚守,就是要坚定地恪守艺术形态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不能被外来的文化意识所侵蚀;所谓继承,就是要批判地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并适时做出一定的取舍。
关于传统花鸟画的继承,我们需要认识到需求的差异性,以区别于古人的方法临摹作品,做到量带动质,所谓“厚积方能薄发”正是如此。这样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花鸟画在工、写、彩、墨等方面都具有高超的技法,随着临摹量的积累,对于绘画质的领悟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尽管临摹是传承的一个关键,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此,量固然很重要,意临才是最终目的,活学活用,摹古方以开今。
感悟传统画道离不开大量优秀作品的观阅,将绘画之史论铭记于心,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期临摹所得的经验,思考尚不足之处并作出有效的总结,据此加深自己对传统花鸟画作品中表里意向的领悟。而为了品味绘画作品的内涵,观者需要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以应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
传统就如同一坛美酒,只有经过岁月的历练,才可以酝酿出醉人的香味,而深入传统骨子里的人类智慧也会伴随时代的更迭延续下去,或许会有强弱之别,但凡是优秀的,都会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此外,在花鸟画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也应当引导学生既要将传统花鸟画中优秀的、共性的规律加以继承和发扬,又要博采众长,并根据自身的特色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艺术元素来深入研习、为我所用。
(二)发展与创新
1、内容主题上
(1)从对自然和生活的体会和感悟中提炼素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作为艺术家,应对自然和社会投以极大热爱和关注,对时代精神有独到的思考和感悟。尤其是通过一定时间的画技练习和画道体悟之后,更应以新的姿态重新深入生活、体悟自然,以此来进一步提升作品的意境和自己的精神境界。
(2)紧跟时代的步伐
艺术是时代的见证,是特定时代的哲学、文化、审美的集中反映。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花鸟品类日益丰富,在形态和色彩上,打破了原来的单调局面,呈现出绚丽多姿之态。在这样一个开放而多元化环境里,花鸟艺术家完全可以不受传统题材的束缚,凭借中国画特有的笔墨去展现与时俱进的主题和精神。
2、表现形式上
(1)对民间艺术中色彩的借鉴
民间艺术主要是相对院体艺术而言的,它在各方面都强调贴近生活,民间艺术中的花鸟元素在设色方面受到生活的启示很多,频用亮色、纯色,对比鲜明,有着极强的装饰性,较之院体画也更显浓烈,表达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诠释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期盼。所以说,对民间艺术色彩的借鉴,不仅是挪用其形式,更应该发扬民间艺术家那种积极向上、敢于创新的精神。
(2)对西方艺术作品中色彩以及其相关的色彩理念的研习
从花鸟画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花鸟画的发展在任何时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外来文化的滋润,如汉代佛教传入对中国美术绘画的影响,西域文化发展了唐代“凹凸法”,尤其是海派对西画色彩研究,一直影响到现代齐白石、潘天寿等人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积极、合理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取西画之所长,补自我之所短”这一观念在当代花鸟画坛也有着新的面貌,如潘公恺先生的《兰花》《晨露》,张桂铭的《蓝瓶玉兰花》《荷满塘》等等,大都立足于西方绘画的平面构成理论,与东方绘画的题材、意境、笔墨及韵律相结合,作品中传统的意笔用线以及色彩的主观表达,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时代感和前卫性。这些成功的先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然,对外来艺术形式的借鉴,应当是辩证的、合理地、适度的、有选择性的,因为,它们毕竟是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文化渊源。所以说,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融”是极其不易的,在当下花鸟画的创和作色彩教学中,我们唯有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在如此循环反复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深化认知、完善技能,方能取得成功。
正如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语录》中说的:“常,承也;变,革也。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进步的动力,现代花鸟画的发展也是如此。从时代生活中汲取素材,从民间艺术和西方绘画中寻求灵感,从新材料新媒介中探索新技法,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提取新的色彩语言等,都是中国当代花鸟画在创新道路上可以努力的方向。没有探索就没有发展。作为创作者,我们需要创新;作为教育者,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我们方能超越前人,超越他人,超越自己,艺术的独特性方能化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 [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陈滞冬.中国画色彩的功能和意义[J].美术,1999(10).
3.赵勤国.绘画形式语言 [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3.
4.徐辉.当代花鸟画色彩表现的拓展[J].美术大观,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