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建筑“优良设计”实践的探索
2016-11-10王君璐
“优良设计”的概念来自1949年瑞士工业同盟举办的一个观光展览会上,由设计师马克斯·比尔首先提出。由于当时的美国消费主义盛行一时,这种“炫耀性消费”和生活方式在欧洲引起了一些设计师的疑问和讨论。“优良设计”从威廉莫里斯时代开始,主张使用自然的材料,诚实的装饰,并将工艺与朴素相结合,后来在德国发展成为了一种理性,核心内容是形式追随功能,并适当使用材料。上世纪50年代“优良设计”的概念传到了日本,并且对当时的日本现代设计也产生了影响,“优良设计”作为关于设计伦理问题的反思,在当代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矛盾突出、在文化上个人文明的独特性与世界共存的“文明冲突”中从未停歇,设计师对“优良设计”的追求也使缓和矛盾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一、倡导可持续,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资源
“优良设计”最初在德国所追求的适当使用材料在当今资源紧张的时代具有相对重要的意义。1980年产生于日本本土的无印良品,对商品品质的追求用“这样就好”四个字来概括,没有非常突出的品牌价值或者美学意味,更加倡导一种“抑制”“让步”的理性态度,在实际的产品设计中也往往体现出了对资源保护利用而不降低产品质量的设计理念。以该品牌的床品包装为例,所有的床上用品比如被套、床罩、枕套等均使用一根布条捆扎,没有复杂的外包装,消费者在选购时也可以直接接触商品的材质,在包装方面既方便了消费者也大大地节约了过度包装所产生的资源浪费,并且布条在丢弃后也易于被分解,对环境影响较小。小到包装,大到建筑设计方面对于可持续的追求也有所体现。在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馆里面,Transsolar公司坚持自身对于可持续性的不懈追求,在阿布扎比卢浮宫的设计中,通过对当地风俗文化的提取与光、热、气流的充分利用,将二者相结合,并将这一理念融入设计当中。该建筑以慢速旋转的中间层引导外部的阳光进入建筑内部,并在白色的墙壁上投入光和影,似乎是一片斑驳的树影景象,也为建筑的通风和采光提供了保障(图1)。
今年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获得2016年世界建筑节提名,在保留传统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和精神层面的中国文化,整座建筑处处彰显中国文化的内涵。建筑表面使用主板编制的肌理,阳光会透过表皮投射进入建筑内部,在PVC材质的表面留下斑驳的投影,不仅节约了电能,而且蕴含着中国传统禅意的味道,是功能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优良建筑(图2)。
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紧缺无时不在提醒着设计师们重新思考“优良设计”在当代的意义,在设计中寻求更为经久的可持续价值,设计产品更加注重内部功能与外观上的和谐统一,在建筑领域将现代主义的注重功能引领到了一个与时代相结合的层面,更多地去考虑生活在不同地区大众的需要,使建筑的功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为不发达地区设计”
——“优良设计”的人性化
巴巴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提出为不发达的“第三世界设计”,并且是公认的先驱者。在当代全球化的席卷下,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世界文化上也占据了制高点,美国丰裕社会所创造的繁荣却是建立在不断消费的基础上,而在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许多人的基本生活和卫生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在现实面前,当代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摒弃浮华的外观设计,转而思考人在设计中的核心意义,并将人性化带入了“优良设计”中。
来自哥伦比亚的Calientamigos简易太阳能热水器解决了不发达地区的洗澡问题,体积小易存放,以最小的输入提供最大的输出,并且整个设计简单方便,一个加热冷水的热水头,一个决定用水量的脚踩泵和一个多用喷头组成了一套热水淋浴系统,满足了不同地区生活条件贫困的人们洗一个舒服热水澡的愿望,提高了人们的卫生条件。上海市四川北路有一栋三十平方米的百年老宅,祖孙三代五口人一直“蜗居”在里面。设计师王仲平通过对房屋的规划和改造,将三十平米的拥挤空间改造成为了三层的“电梯豪宅”,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使祖孙三代各自拥有了独立的生活空间,并且加大采光,利用天窗的设计达到通风采光的目的。考虑到身患血友病男主人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在设计中处处彰显着人本设计的思想,例如墙面设计成为利于血友病人观看的红色,整座建筑改造从内部结构到外观都彰显着以人为出发点的优良设计的气息。美国年轻的服装设计师Angela Luna受到叙利亚无家可归难民的启发,为难民设计了一组独特的“Design for Difference”的服装,白天穿在身上保暖的大衣到了晚上可以变成帐篷,掉落水里会鼓气的外套还能充当救生圈的作用,还有能变成背包的外套和解放母亲双手用来背孩子的夹克……这一类为不发达地区的人性化设计更是“另类时尚”的表现。人性化在当代已经成为设计的主旋律,摆脱了只为有钱人设计的局面,设计开始走向为更多人服务的大众化局面,设计产品更加注重功能性的延伸,摆脱传统设计带来的桎梏和阻碍,将人性化穿插到设计过程的始终,确定了以人为本的主要基调。
三、教育机制的创新——保障优秀设计师的涌现
设计的相关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的,用老旧的思想去培养下一代的设计师只会起到思想禁锢的作用,限制受教育者的思维与眼界。“优良设计”在当代更多地是为人类的更好发展而存在的,用过去的逻辑思考,只能限制了创新性思维,并不适合今天的发展需要。
几年前,中央美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周子平为北京市170万居住在地下室的人们改造居住空间的案例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学平面设计的周子平认为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住房空间的改造,而是牵扯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障碍,即缺乏信任机制。周子平在英国圣马丁学的是“叙事空间”,而此类学科的设定是从问题角度入手的,在我国还没有具体的创意产业概念的时候英国已经有了此类学科,并且有一批年轻人已经开始为此琢磨,去思考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优良设计”的产生和进步离不开发现问题的眼睛和思考的大脑,单纯地将关注点集中在简单的外观改变上是设计教育的失败。英国在设计教育上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大学生里面参与创新创业的人数比例非常高,并且英国将国内的129所本科大学及352所高职高专一律更名为“商业与创新创业学院”。同期的美国也有着类似的情况。而中国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却缺乏一个创新创业教育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中心。
优秀设计师的培养是保障更多“优良设计”出现的根本,在这种背景下反思设计教育的目的、责任和价值,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周子平对地下室的改造工程有悖于传统设计教育下的思考方式,也正是设计思维上的跟进才打破了传统的僵化思维。设计教育的创新需要高校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的状况下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立足根本,兼容并包,循环演进,才能实现设计教育上的突破。
四、结语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科技与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上世纪50年代关于“优良设计”的讨论在每个国家都非常激烈,出于设计伦理问题的反思,针对“优良设计”不同国家都各有独到的看法,可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相结合,根据本国在当代的设计需求将二者结合。“优良设计”对于资源问题、人性化设计和未来设计教育机制的演变具有强烈的作用,人与世界如何更好的共存是全人类都在思考的问题,设计的功用得到了一个新的程度上的扩展,通过对“优良设计”的发扬跟进,将为21世纪的时代精神带来重要改观。
作者简介:
王君璐,现为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