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人样,什么样?”大讨论

2016-11-10

新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妈大爷道德

“老人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今年第8期本刊首篇文章《老人样,什么样》 引发了众多读者的关注。文章提出:“老人是一个家族的大家长,具足精气神,如如不动,寥廓高远、海纳百川……世事洞明、通情达理,说话论事,要给小辈儿的‘打样儿”。老人应“懂得享受亲情、友情、爱情的美好,享受树木、花朵、云霞的无穷乐趣,享受艺术、旅行、阅读等精神上的补给,不自卑,也不自负”。

“老人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高龄人口剧增,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的今天,特别是随着新媒体、自媒体不断曝光的“老人公交车上强迫他人让座”等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之后,这个话题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

从今天开始,本刊将从各个方面就“老人样,什么样”进行深入讨论,欢迎各界人士各抒己见,谈谈你们心目中的“老人样”。

事件回放:“惹不起”的大爷大妈

9月14日,济南某路公交车上,一位老汉因坐过站,执意要求下车,受阻后脚踹车门,责骂并用扇子拍打司机。

9月16日,天津大剧院古琴演出过半,台下一大爷突然大喊:“点什么点!”原来大爷一直用手机拍照还开快门声,工作人员用激光笔提醒,大爷反称:“我七十了,拍照怎么了?公共演出凭什么不能拍照?”工作人员上前劝离,可大爷态度强硬,导致演出中断六七分钟。

近日,因不堪广场舞大妈的高分贝喇叭骚扰,福州一居民自制水枪,在楼上对着大妈们喷水,大妈们落荒而逃。有大妈气不过,骂楼上的住户没道德,还有大妈向楼上扔小石子,但该住户没回应,只是继续“扫射”,两方对战约20分钟。

……

翻阅一下新闻,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报道几乎每天都有,难道在公众眼中,老人的形象就如此不堪吗?

调查:被丑化的“老人样”

近些年老年人群体形象跌落的源头,不过是最初的几起“碰瓷”案和公交车让座纠纷,但一些人却将其无限放大,进而炮制出了老人变坏、坏人变老的舆论话题。我们且来看看这些给老人们戴上的“帽子”吧:

第一顶“帽子”是“没道德”。一些人出于种种目的,将某些负面新闻中的老年人与历史上某一特定时期的一群所谓的“坏人”牵强附会地联系起来,一举占领了道德高地,进而开始对整个老年人群体进行“扫射”。现在的老人们都经历过那个特殊的年代,于是,便也都是“没道德”的人了。

第二顶“帽子”是“没素质”。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处在一个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但凡老人与年轻人在公共场合起冲突,抢座位也好,为广场舞斗气也罢,一经传播总会挑起话题,老年人也被贴上“没素质”标签。

第三顶 帽子是“没文化”。古谚有云:“一个老人就是一座图书馆”,老年人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渊博知识令人崇敬。而今,有些人自诩受教育程度提高,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在提升,看到一些老人遭遇电信诈骗,迷恋保健品,智商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这种优越感,像是看到别人崴脚,就感慨自己从没崴过脚;看到别人丢钱包,就觉得自己人品好,从没丢过钱包,也不了解丢钱包是什么感受。

分析:老人为何没有老人样

内因一:离退休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等疾病影响

一部分老年人在公众场合出现的种种问题,与退休后生活和地位反差造成的情绪失常有一定关系。而早期的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甲状腺分泌失调及情绪抑郁等都会引发老年人性格改变、行为失常。

内因二:缺少内心寄托

笔者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向教师、职员、媒体工作者、公务员等不同职业的50位退休老人发出调查,询问“什么是老人样”,7成以上对象告诉我,退休后,仿佛一夜之间,他们就变成了隐形人,在家不再是一家之主,外出时,年轻人常常对他们视而不见。他们感觉被隔离,久而久之,原本有活力的老人也变得消沉起来,有些老人开始自我否定,陷入自卑,担心因为疾病或衰老成为子女的负担。

外因一:公共资源不足

很多冲突并非双方所愿,而是客观造成的——老人“无位可坐”,原因在于不尽完善的公共交通,老人“无地可跳舞”,反映了目前我国健身设施和场所不健全,,这样的矛盾,只能在社会的发展中慢慢解决。

也有专家分析,此类冲突增多是老龄化社会来临的一个征兆,老年人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之间的资源分配相应产生了变化,老年人的“占领”会越来越多,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

外因二:媒体放大效应

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某些媒体往往对于负面新闻热点跟风报道,造成一段时间内某些问题仿佛一夜之间集中爆发,给人造成社会道德沦丧、正能量轰然崩塌的错觉。

“老人倒地要不要扶的现象”折射出人们一种焦虑的心态:有对目前道德状况的焦虑,有对如何避免风险的焦虑,还有担忧自己变老后的境遇的焦虑。更多的还是一种道德方面的要求,不要受夸大的社会现象的干扰,应理性看待。

坦诚地说,目前社会上老年人身上所出现的这种不文明行为毕竟是少数,但随着这一群体人数的扩大,特别是随着经济转型期间财富分配、社会保障等种种社会矛盾的加剧,应当注意到,这一不满情绪在逐渐加大。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上世纪90年代,调查发现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接近95%,而2000年的调查结果是8成,其中经济收入在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中占有较重的比重,其次是家庭关系。这说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老人逐渐感到失落,对于自己的未来缺乏安全感。为了安置好我们的晚年,每一个老年人都应该寻找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的形象。

结语

10月9日的老年节,不仅仅是个节日,更具有强烈的倡导意味。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设定老年节别有深意,体现了国家对老年人的尊重,也希望借此引起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敬老美德。

尊老敬老不是一味服从,模糊是非、迁就原则,而体现为更多的谅解和理解。人人应该“亲其亲”、“长其长”,还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天下“无冻馁之老者”。广大年轻人应该意识到,老年人不是别人,就是未来的我们每个人,今天老人的形象,就是未来自己的模样。

本刊发出邀请:希望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通过电邮、热线、来信,说说你们身边可爱的老年人,谈谈你们心目中的“老人样”,为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塑造新一代的老年人形象建言献策。

(责编:孙展)

猜你喜欢

大妈大爷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我们班的“大爷”是个谜
大妈
酒大爷
大妈为何尿失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周大爷终于同意搬家了
千万不要和大妈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