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反复”语识提高语文素养

2016-11-10陈秀华福州市象园小学福建福州350001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字理课文素养

陈秀华(福州市象园小学,福建福州350001)

重视“反复”语识提高语文素养

陈秀华
(福州市象园小学,福建福州350001)

反复手法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为其他修辞所不能代替。渗透反复语识的学习是开发教材资源的需要,是加强中小学衔接的需要,因此教师要重视反复语识。教学中,应抓住反复处,引导学生辨析字理理解词义;声情并茂练习朗读;仿写片段内化语言;学会选材谋篇布局。

“反复”语识;扎实语言训练;内化吸收

“反复”指的是作者在行文中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特殊语文现象。“反复”的语用意图,或在于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或在于理清行文脉络,增强语言的节奏感。[1]许多结构精巧,文字优美的课文,虽然体裁不同,风格不同,但在应用反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上,经常不谋而合。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这种语言魅力,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一、重视反复语识原因有三

(一)反复承担的语用功能

反复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词语反复。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的目的。

2.句子反复。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理清脉络,加强气势,强调文章主题作用。

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诗歌使用反复手法,可增强其节奏感,抒发强烈情感。小说中应用此手法,或突出人物形象或渲染环境气氛等。

看来,不论词语反复、句子反复,还是语段反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都为其他修辞手法所不能替代。

(二)开发教材资源的需要

人教版5—6年级教材收入的文章中,许多作者采用了反复修辞格。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做了如下表格。

人教版5—6年级教材中精读课文使用反复修辞格统计如下:

小学高段精读课文共52篇,其中现代文48篇。在48篇中,使用反复修辞手法的课文占全部的20.83%。如果教师不予理睬,那将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加强中小衔接的需要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要有明确的整体意思,衔接意识。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夯实本学段教学目标,又要渗透高一学段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第二部分阅读第10条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有八种:比喻、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对偶、反复、拟人。其中七种修辞格在小学高段课堂教学、平常训练以及期中期末监控中经常涉及。而唯独“反复”在此阶段常被忽略。

初中的教材中许多名家名篇如《背影》《孔乙己》……都大量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如果小学阶段缺失了反复手法的学习,势必阻碍了孩子们在初中阶段语文能力的成长。可以说,渗透反复语识的学习是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需要。

二、抓住反复手法,提纲挈领,开展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问得琐碎,讲得杂乱。意涵蕴藉的阅读美感荡然无存,艺术享受的精神食粮变成精神折磨,阅读课成了应试技巧课。

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备课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个成分(或词语或句子或语段),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就要想一想:为什么重复出现?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作用……努力揭示反复处在文章中的内在逻辑联系。以此为切入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枝不蔓;教学程序,简单流畅;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一)抓住反复处,与辨析字理无痕对接

反复处的,往往一词统领全文,有的揭示中心,有的蕴含深意。对这些词追本溯源辨析字理,有四大好处:1.由方块汉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2.学生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词义,包括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3.作为文眼的词,带着温度回归课文,学生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理解课文,就有了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基础;4.学生能体会作者表达的秘妙,为学习表达做好铺垫。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朱自清先生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描摹出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匆匆”是课题,在文章中出现四次,可以说“匆匆”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教师可抓住这个词辨析字理,揭示课题,为下面的学习酝酿情绪,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据此,设计以下揭题步骤:

1.辨析字理,明白匆匆的意思

出示“匆”字的演变

师解释:匆,繁体字有两种写法“怱”和“悤”。匆,金文在“心”上加一点或两点,表示某种心理状态。造字本义:着急,心跳得厉害。篆文加(“囟”加一撇,表示思想有负担),强调因精神压力而着急。这个字从心,从囱,囱是声旁。《汉字简化方案》用“匆”代替“怱”。

师:匆匆的意思是什么?(急急忙忙的样子)

2.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3.读课题(速度要快些)。

(二)抓住反复处,声情并茂练朗读

朗读是把书面的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是小学语文学习重要构成部分,能够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优化朗读教学,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也成了当今语文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反复处的词或句子或语段在文章中起重要作用。教学中,抓住反复处去训练朗读,往往能一气呵成,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例如人教版十一册《桃花心木》,作者借平平常常种树的故事,比育人之理。其中第4自然段到第7自然段,写种树人给桃花心木小苗浇水的事,为后面说理作铺垫。此片段“奇怪”出现了三次,作者反复用“奇怪”一词,既表达了作者诧异的心理,又层层设疑,留下悬念,训练朗读可围绕这个词来组织教学。

教学主线:

第一步,默读4—7自然段,弄清种树人哪些行为让人感到奇怪。

第二步,引导生发现此片段“奇怪”一词出现三次,指导学生读出“奇怪”语气。

第三步,第二次默读,横线画出带有“奇怪”语句,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在此处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设疑,指导他们读出“越来越奇怪”的语气。

(三)抓住反复处,培养写作素养

在语文教学构架中,最能体现言语表现性特征的应是“写”。在语文教育中,写作素养的培养应是重中之重。[2]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实际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去学习,那么“以写为本,以素养求发展的理念”[2],也只能停留在喊喊口号的阶段。反复手法承担着重要语用功能,教师可充分利用反复处的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1.仿写片段,内化语言

茅盾先生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反复处常常是文本最精妙之处,是作者言语智慧的闪光,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是培养语言与思维共同发展的有效策略。

例如前面提到的《桃花心木》,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读中理解层层递进关系,接下来进行片段训练。在仿写中,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也水到渠成内化到学生语言系统中。仿写片段练习如下。(1)用“奇怪的是……,……我越来越感到奇怪,更奇怪的是……”来写一件事。

奇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越来越感到奇怪,更奇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求选择一个心情的词语(如:高兴、伤心、嫉妒……)填空,再写片段。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越来越感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教学中,依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仿写训练,是促使语言由积累过渡到内化,由吸收转化为表达的有效途径。

2.学会选材,布局谋篇

写作,是由感知、酝酿、选题、立意、构思、表达、修改、反思等极为复杂心理过程构成的。其中“构思”,包括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是最接近于“表达”的一个环节,对“表达”质量的影响最直接。高年级学生应该学会从篇章出发学习布局谋篇,整体构思文章。

比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其中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来写。“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在此片段中反复出现三次,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强烈的要求,体现了文章主旨。笔者认为学习这片段要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的秘妙,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选材的能力。

首先,学生理解课文此处意思——西雅图要求接受这块土地的白人善待河水、空气、动物。其次,引导学生明白西雅图不仅仅要求白人善待这些东西,还要善待土地上的一切事物,花鸟虫鱼等。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西雅图选择河水、空气、动物来阐述的原因:大地上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河水、空气、动物。最后,得出结论——写文章要学会选材,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表达。

教学中,教师抓住反复语识,以此引发学生讨论、感悟、交流,扎实语言训练。这样的课堂紧凑从容,这样的教学高效实用。

潘新和先生说:“从语言(文章)到言语(能力、过程)的认知是高校写作界和中学语文界的一个了不起的觉悟,写作学科和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品质得到了确认。”[2]笔者认为这句话也适合小语界。语文课就要干语文的“事儿”。[3]在课程标准的整体映照下,教师应以语文知识为经线,以获得能力为纬线,以学段目标为高度,踏踏实实地指导,扎扎实实地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王崧舟.听王崧舟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黄毅.语文课就要干语文的“事儿”[J].小学语文教师,2015(4).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字理课文素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背课文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