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磕磕碰碰,处理误区多
2016-11-10杨世疆
◎文/杨世疆
孩子磕磕碰碰,处理误区多
◎文/杨世疆
误区1:用酒精、双氧水等消毒剂清洁伤口
酒精可能会损伤正常组织,双氧水因其强氧化作用,可能会烧灼皮肤,都不建议使用。清洁孩子的伤口,最好用碘伏或活力碘、络合碘等性质温和、对组织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并结合创面生理盐水冲洗。
误区2:把该暴露的伤口包扎了
这种说法大多数是来自对“破伤风”的错误理解。我们常说的“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并不是很多人望文生义所理解的“怕见风”。对部分伤口而言,纱布等敷料的确能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但对于擦伤或某些渗出、分泌物较多的伤口,不做包扎而采用“晾”的方法,及时排净渗出及分泌物,保持创面干燥,才更有利于伤口愈合。
误区3:啥伤口都用创可贴
如果皮肤破损程度不大,只是小擦伤、裂伤或轻度烧烫伤,可以直接暴露伤口;如果受伤部位在颜面部、会阴部,一般也应直接暴露伤口,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如果受伤部位是手掌、脚部等易摩擦的部位,或伤口较深,建议用消毒纱布包扎。需要注意:渗液较多的伤口应每天更换纱布敷料。只有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才能保证消毒安全,减少感染风险。
误区4:伤口痒,就是快好了
有些孩子在伤口愈合后期会发痒,一般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因为神经末梢逐渐长入,会有局部痒感,但伤口周围皮肤的痒也可能是由于不当包扎导致的。常见的情况有:污染的纱布等敷料造成局部皮疹导致发痒,胶布、敷贴、药物过敏导致发痒等。除了勤换敷料、及时清除痂皮外,也可以用碘伏等外用消毒水涂擦伤口,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痒的程度。
误区5:伤口“流水”等于“感染了”
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正常的渗出及分泌物,最常见的是淡黄色清亮的液体,多是血清或正常的组织渗液,不必做特殊的处理。然而,一旦伤口出现黏稠、浑浊的渗液,伴随伤口红肿、疼痛,很有可能是感染了,应该尽快就医。
误区6:撕胶布时动作要快
这样很可能引起伤口再次撕裂。应该将胶布顺着毛发生长的方向慢慢地撕下来,可以蘸酒精或水在胶布周围轻拍,令黏合物松散易撕。
误区7:缝针会留疤,不缝针就不留疤
对于绝大部分的严重伤口,只有缝合才能达到组织的准确对合。如果不做缝合处理,仅依靠伤口本身的收缩和结痂,必然会遗留明显的瘢痕。
特别要提醒的是,发生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受伤部位肿胀明显、出血较多,有较大、较深裂伤需要缝合;重物砸伤或挤伤后,皮肤出现瘀紫、破裂甚至疼痛剧烈;伤口部位有异物,清洗不干净;动物咬伤;被细长的玻璃片、针、钉子等刺伤,有感染破伤风的风险;较大面积的烧烫伤。
(摘自《生命时报》)(责编悬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