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街区模式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研究——以新乡市石牌坊片区为例
2016-11-10吴峻万宁宁
吴峻,万宁宁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开放式街区模式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研究——以新乡市石牌坊片区为例
吴峻,万宁宁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目前,各大、中城市出现了很多城市病:其中交通相关的有交通拥堵、环境恶化、雾霾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其中一项今年年初提出的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推广街区制。通过了解国内外开放式街区的发展概况及对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分析,调研了新乡市石牌坊片区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将开放式街区理念运用到改造方案,预测了经过改造后将获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开放式街区;石牌坊片区;交通拥堵;道路系统
1 概述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后简称《意见》)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这一政策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尤其在规划行业。《意见》提出原则上不再建封闭式住宅小区,是将开放式街区理念融入到传统小区内,采取一些措施达到街区制的效果。目前传统小区呈现出了一些弊端:如破坏了城市的完整性,导致城市肌理不连续;部分道路分级不合理造成城市拥堵,间接造成雾霾严重等等。为解决城市中的交通拥堵及车辆增多引起的城市问题。部分大城市采用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例如对车辆进行限号通行、限时通行、摇号购车、部分设置单行道、收取拥堵费等,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中小城市在这些问题上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城市病也越来越严重。
2 国内外开放式街区发展历程及案例借鉴
2.1开放式街区发展历程
“宽马路,大路网”的城市道路模式下,受早起建筑技术的限制,“深墙大院、高密度”式的住区模式,解决了当时的住房紧张、安全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交通方式的改变,城市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生活不便、交通拥堵、环境卫生较差、原有邻里生活的消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欧美一些国家探索新的居住模式—开放式街区模式。汽车工业最先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由汽车带来的交通问题日渐严峻,街区制正是破解城市交通拥堵的良药。为应对交通拥堵难题,通过发展小街区,畅通城市毛细血管,使城市路网稠密,四通八达,从而达到“治堵”的目的[1]。日本在80年代后期提出了集合住宅住区理论,抛弃了原来的封闭式住区模式,其实本质上集合住宅类似于街区式住区模式。集合住宅创造了适宜的住区街道和良好的街区文化,对我国城市型居住街区的建设富有借鉴意义[2]。
我国自建国以来60多年间主要采用的住区模式是传统的封闭式小区模式,这种模式来源于苏联的“大街坊”理念,具有内向性及自完整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提高,封闭式住区的优点已经不能发挥到很大的作用,反而造成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国内目前针对城市问题也有一些成功案例—开放式街区理念的武汉万科四季花城,有效的缓解了一些城市问题,尤其在交通方面;另外还有上海的里弄,也是街区制的雏形。2.2开放式街区实践经验
通过分析一些国内外的开放式街区的成功案例,总结得出开放式街区的一些特点,这些案例都是从城市建设的层面来考虑住区内的道路系统,景观节点,资源共享等方面,在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方面有所提高。
首先,道路系统方面,住区内部的道路组织与周边已经形成的和规划设计的道路有良好的衔接,避免出现截断已有道路、改变道路走向等现象,从而保证交通的顺畅。将部分住区道路对城市开放,作为对密度不足的城市道路系统的补充,辅助完成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3]。不仅可以保证城市肌理的连续性,同时丰富城市空间形态(如图1、2)。
图1 加拿大太平洋协和社区
图2 武汉万科四季花城
其次在开放空间的布置方面,将配套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城市空间引入到住区内,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住区的活力,同时丰富城市及住区的空间层次。
第三,在开放空间的廊道上布置景观节点,为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提供场所,营造良好的邻里氛围,提高住区的活力。
最后,采用适宜的封闭规模及管理制度。将组团规模的建筑适当的封闭管理,实施小范围的管理制度,同时结合“邻里守望”的心理学原理,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全安静的住区环境。
3 开放式街区模式在石牌坊片区改造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3.1地块概况
石牌坊已有悠久的历史,属于新乡市的核心繁华地段,位于连接西边火车站和东边高铁站的城市主干道平原路和南北走向的城市主干道和平大道的交叉口(如图3、4),也是南北与东西方向主要流通的核心地带。交叉口车流量较大,经常会发生交通拥堵、交通延误现象,也是交通事故多发区。地块内部的建筑已经很破旧,环境较差,亟需改造。根据规划,政府已经提出了改造的计划。
图3 区位图
图4 石牌坊片区现状
3.2基地分析
首先,平原路与和平大道的交叉口上下班高峰期较拥堵,经常会出现交通延误的现象,也是交通事故多发区。如果采用立体交叉来缓解交通压力,在平原地区的一个小城市并不是最佳选择。不仅成本高,会延长通过交叉口的时间,并没有提高通车效率,在该地块设立体交叉设施有点小题大做。增加支路网密度才是分担主干道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
其次,该地块部分建筑是七八十年代比较久的建筑,一些建筑的质量、通风、日照等都不符合目前小区规范要求。基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人口规模的急剧增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地块的改造是大势所趋。该地块历史悠久,文化气息较浓厚,由于城市管理等其他原因导致该地块环境差、交通不便等,该地块的商业价值并没有被充分发掘。
最后,该地块占地面积大,是治安比较差的地段。该地块的街区活力也是不够的。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应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营造良好的邻里氛围是重要手段。
综合分析可知,石牌坊片区当前由于道路系统欠科学导致交通压力过大。结合国家刚出台的《意见》对该片区进行改造规划,将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3改造措施
规划中先进行建筑质量评价,有选择地保留基地周围的商业设施及一类建筑,保留基地内的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保留基地中的茶文化街与牌坊街两条城市支路,对两边的建筑拆除、改建,设计具有文化氛围的街区;将人民中路向东打通,延伸至卫河西侧,升级为城市的次干道,两边布置一些商业设施;沿卫河西侧规划建设一条城市次干道,打造滨河景观;最后在和平大道与牌坊街之间新规划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次干道,并在该路的西侧规划一个公园,供人们休闲娱乐。
图5 改造前后对比图
3.4石牌坊片区改建后的效益预测
3.4.1环境效益
由图5可以看出,地块周围的城市道路系统已经延伸到了地块内部,将大规模的道路系统融入到城市的路网结构中,使住区不再是一个个封闭的开发单元[1]。为城市道路减少交通压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交通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个一个地区的空气质量的好坏,例如汽车尾气导致的雾霾。改造之前,车辆经过平原路与和平大道交叉口的时间约5min左右;而改造后预测时间约为2min左右。不仅可以减少交通延误,降低怠速交通比例,降低汽车尾气的有害气体含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地块及周围的环境质量。
3.4.2经济效益
一方面,在住区沿路的部分建设商住混合使用的建筑,不仅提高的土地的利用率,还提升了地块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保留茶文化街以及牌坊街,对其进行改建,将文化特色与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可以增加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增加街区的商业价值,提高街区丰富性及多样性。打造一个文化气息浓郁、充满活力的街区,吸引人们来这里休闲娱乐,带动整个住区的经济发展。另外,适当的拆迁比率将会给该地块带来客观的经济利益。
3.4.3社会效益
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是开放式街区理念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封闭式住区的“自给自足”的公共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了浪费,而且由于小区规模的影响,一些设施的经营是比较困难的[3]。共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仅可以共享公共配套设施,也可以共享开放空间。这样就为营造一种良好的邻里关系创造了条件及机会。和谐的邻里关系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效益共同提高是实现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4]。一个地区的发展由很多因素决定,我们没有办法实现所有的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一直在实现的路上不断努力。开放式街区模式相对于传统小区在这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方面都有所提高。它也许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该地块是目前最中肯的方案。
4 结束语
开放式街区模式在我国是一种新的住区模式,虽说部分城市住区已有实践,但目前尚未普遍推广。实践开放式街区模式不仅要从城市肌理的整体性、连续性及住区的安全性等方面考虑,更应考虑到给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带来的冲击,这种住区模式将给现有的居住区规划理念带来一定的冲击性。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须考虑到城市支路网的布置、断面型式,交叉口间距;通过优化城市道路等级结构,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道路型式,从而达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不断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及街区活力。规划理念的革新需要一个过程,这是摆在广大的城乡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创新与实践。
[1]朱利,贾雪,韩晓萌.中央要求拆除小区围墙不是拍脑袋决定[N].人民日报,2016-02-22.
[2]王红卫.城市型居住街区空间布局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万科住区规划研究课题组.万科的主张:城市住区1988—2004[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刘丽云,韩美,张晓慧.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关性探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1).
TU984.16
A
1007-7359(2016)04-0028-03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4.010
吴峻(1972-),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和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