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 3.0时代手机社交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以河南省视障碍者的微信使用为例

2016-11-10

关键词:障碍者社交微信

张 砚

(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 开封 475000)



Web 3.0时代手机社交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
——以河南省视障碍者的微信使用为例

张砚

(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 开封 475000)

“无障碍传播”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新概念,主要倡导残疾人(身心残障者)在物质生存环境、信息使用和交流等生活环境中达到与社会主流人群一样的生活“无障碍”。采用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河南省视障碍者的微信使用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手机社交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做出贡献。研究发现,手机社交媒体虽已深度进入视障碍者的生活,但无障碍技术以及视障碍者自身的心理原因,造成视障碍者的微信使用以缓慢的速度过渡至Web 3.0 时代;Web 3.0时代较以往缩小了视障碍者与健全人之间的信息鸿沟。

Web 3.0手机社交媒体;无障碍传播;视障碍者;微信

互联网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直接影响并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Web 1.0的信息传播时代,发展到Web 2.0的网络社交时代,再进阶到了目前的Web 3.0的集信息传播、网络社交、移动通信的社交服务时代。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达到6.68亿,其中手机网民就达到5.94亿,其手机上网率竟高达88.9%。而报告中 “中国网民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一表中,即时通信占所有网络使用率的90.8%,而手机的即时通信占中国手机网民对各类手机应用使用率的91.0%,用户达6.06亿。报告特别指出,腾讯旗下即时通信产品“微信”维持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作为时下最热门的手机社交媒体,微信正在一步步的改变人们的沟通与生活方式,这其中就包括视听障碍者在内的残障人群。

近年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李东晓博士致力于将无障碍引入传播学范畴中,建立了以视听障碍群体为主要研究主体的“无障碍传播理论”,其研究显示,我国有一定数量的视听障碍用户在使用互联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0年末统计我国视力残疾人已高达1 263万人次,由于视障碍者与听障碍者数据搜集上的部分差别,本文将聚焦于河南省视障碍者的微信使用,以此进行对于手机社交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微信概况

互联网由Web 1.0的信息传播时代,到Web 2.0的网络社交时代发展到了目前的Web 3.0的集信息传播、网络社交、移动通信的社交服务时代,而微信就是时下流行、杰出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是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支持iPhone、Android、Windows Phone、塞班、黑莓等手机系统的第一款可快速发送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手机应用程序。具体版本与功能如表1所示。

表1 微信版本更新说明

据相关统计,2015年5月微信每月活跃用户为5.49亿,已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覆盖面达200个国家、20种语言。微信平台在其目标“连接一切”的驱动下,不断完善功能,在即时通讯社交功能的基础上,开设了“公众号”“订阅号”等服务功能,“微信支付”的支付入口、微信表情和微信游戏娱乐功能以及“TV”“歌曲”等公众平台设备接入能力。

《首份微信平台数据化研究报告》[1]指出,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2015年微信用户的男女比例为1.8∶1,男性用户达6成;主要用户群在18~35岁,用户成年轻状态;近九成用户的职业分布在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职业;有57.3%的用户通过微信认识了新的朋友或联系上失联的老朋友;微信主要在社交、获取资讯、娱乐、生活服务、产品创新和就业机会等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二)无障碍传播理论及其研究情况

1.无障碍传播理论

“无障碍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新型概念,由我国青年传播学者李东晓、潘祥辉于2011年在《无障碍传播:历史、现状与理论框架》[2]一文中首先提出,是将“无障碍”的理念引入“传播学”范畴中而应运而生的。“无障碍”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其主要倡导残疾人(身心残障)应享有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也就是说残疾人不论在物质生存环境、信息使用和交流环境等生活环境中达到与社会主流人群一样的生活“无障碍”[3]。

与其他学科应用广泛的“信息无障碍”概念不同,从传播学角度,“无障碍传播”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来讲,无障碍传播就是包括老人、儿童、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可达到“人人到达、到达人人”[4]的信息传收过程。而狭义的无障碍传播指克服感官功能缺失到达特殊受众的信息传播过程,特指对视听障碍者进行有效传播的过程与结果。此与“信息无障碍”有几个比较大的区别。第一,与信息无障碍强调从技术手段来达到信息接触无障碍不同,无障碍传播试图解决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让残障人士特别是视听障碍人士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无障碍接收到信息。第二,信息无障碍强调的是信息的平等使用权,是一个单向的信息获取;而无障碍传播强调的是传播过程,不仅包括信息的接触和使用,还包括平等的使用媒介传播信息。也就是说,无障碍传播侧重研究信息接受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传播过程。

李东晓、潘祥辉2人借鉴以往传播学领域中总结出来的传播基本过程,将无障碍传播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素分解为6大类,来指导对其进行系统、具体研究。分别是:传播者研究即信息提供者研究;接受者研究即视听障碍者接收信息情况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即无障碍传播对视听障碍者的全方位影响的效果研究;传播环境研究,即无障碍传播方面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等来自政府、社会的外部支持;传播渠道研究,即成传播技术研发等研究。

2.无障碍传播研究情况

依照无障碍传播过程中的6大类,目前我国针对无障碍传播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传播渠道研究上,这与信息无障碍传播研究中的侧重技术开发有很大的关系,如朱胜芳[5]的《面向是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化信息服务的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则集中在对于影视的无障碍技术探索,如隐藏式字幕、口述影像, 如Jim Kyle、Deborah I.Fels 等人。

李东晓、潘祥辉自2011—2015年间先后对于我国的无障碍技术、无障碍节目内容、视听者无障碍媒介的使用、我国无障碍供给、我国无障碍法制体系建设针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是目前我国较为系统的针对视听障碍人群的无障碍传播研究。然而,其研究多侧重视听障碍者对于电视、电影的使用以及其媒介无障碍的发展,如《绘声绘色: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展望》[6]、《我国电视媒体的无障碍发展现状、问题兼建议》[7]等,虽有部分提及互联网,但未能单独成文深入探讨视、听障碍者对于互联网或新媒体的使用。

(三)视障碍者的大众媒介使用情况

2013年,《听见、看见》一书指出,电视、广播、手机以及互联网排在了视障碍者“经常使用”的媒体的前4位,其数据分别为86.60%,75.30%,68.10%,45.30%[8]。

1.对电视与广播的使用情况

电视是集视、听于一身的大众媒介,是视障碍者获取新闻咨询的主要渠道,“听”电视是视障碍者与家庭其他成员一同享受家庭时光的重要方式,亦是休闲娱乐、消除孤独感的好伙伴。据统计,视障碍者每天“收看”1~2小时的电视。而“收听”作为广播的必要单一行为,消除了视障碍者与健全人之间对于媒介使用的区别,成为较早并且稳定的视障碍者的媒介选择,拥有固定、忠实的视障受众。但由于电视的出现,广播流失了大部分健全受众,这也是广播没有电视使用率高的原因。除鲜少与家庭成员一起收听外,广播的其余作用对视障碍者来说与电视基本相同。

2.对手机的使用情况

视障碍者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以接打电话的语音方式进行正常的人际社交活动。由于视觉的限制,手机无障碍技术的不发达以及手机价格昂贵,导致手机的其他功能的使用率较低。

3.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孙静在其研究[9]中说,互联网对视障碍者的社会生活、就业、获取讯息、娱乐等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但其在与视障人群深度访谈后指出,由于视障碍者的局限性以及电脑无障碍技术不够先进,且电脑比较昂贵,视障碍者使用电脑存在一定的困难。有研究者调查发现,事实上,视障碍者是“选择性接触互联网”[10]。虽然建立了无障碍网站以及开发了网络辅助工具,但是,由于互联网的门槛较高,既需要视障碍者具有一定的财力来购置设备,又需要他们有一定的受教育水平去学习和掌握上网的技能。因此,多数视障碍者有选择性的使用互联网。

4.我国互联网的无障碍发展

近10年来,我国涉及残疾人的多部法律法规都提及要大力促进我国的互联网无障碍建设,积极出台指导文件与制定标准。2008年,《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中明确提出了“网页内容要可感知、接口组件要可操作、内容和控制要可理解”等要求。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提出:“制定信息无障碍技术标准,推进通用产品、技术信息无障碍……推动互联网网站无障碍设计。”在此推动下,以我国各级行政机构网站为代表建立了众多无障碍网站,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郑州金水区政府网站、新浪网等。其功能主要集中于网页的文字、页面的放大缩小、配色、网站文字语音功能、网页语音导航功能等。然而,虽然我国的互联网无障碍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就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而言,赵媛等就指出,我国相关立法过于分散,尚没有一部针对信息无障碍建设全面而系统规定的法律[11]。并且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符合国际、国内信息无障碍标准的网站有50个左右,很大一部分的政府网站未建立无障碍网站或无障碍的网站存在着技术问题不能达到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简言之,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无障碍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研究问题

互联网的出现,深度侵入包括视障碍者在内的人类生活,亦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格局。手机社交媒体更是成为人们互联网生活的一部分。而主要依附于手机、利用互联网络的微信集语音传送的社交活动、音乐、游戏等娱乐功能于一身,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且几乎满足了视障碍者对电视、广播、手机、互联网的使用要求。在我国针对某一人群对于手机社交媒体特别是微信使用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是鲜少将焦点集中在视障用户对于微信的使用研究上。本研究就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根据文献综述可知,首先,我国目前有一定的视障碍者在使用手机和互联网,也就是说有一定数量的视障碍者使用手机社交媒体,即有一定数量的视障碍者使用微信。其次,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社会和心理起源引起需求,需求激发对大众媒体和其它来源的期望,期望造成了不同类型的媒体接触,最终导致了需求的满足和其他非气即性结果”。因此,视障碍者使用微信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引起的。并且,基于视障碍者对于手机与互联网的使用情况以及微信手机社交媒体的自身特点,假设视障碍者使用微信主要是为了人际社交。再次,根据视障碍者对互联网的使用呈“选择性接触”,那么视障碍者对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手机社交媒体微信的使用亦呈“选择性”接触。最后,其选择性接触的原因,与手机、互联网的无障碍技术以及经济费用有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由于视障碍者无法阅读的特殊性,本文将重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标准开放式访谈法以及文献搜集来辅助研究。标准开放式访谈法是深度访谈的其中一种,其运用结构化的采访模式即采访问题有一定的顺序,但其问题多以开放式结尾且采访内容具有灵活性。这种方法是在围绕问题的基础上,超越问题结构的束缚,使受访者可以更好地表达其观点和经验,这种采访会集中关注实际的信息以及总体的评价意见。

本研究提出的假设:一定数量视障碍者使用微信;由于社会和心理因素导致视障碍者使用微信;视障碍者使用微信主要是为了人际交往;视障碍者对微信的使用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接触”与微信的无障碍技术以及经济费用有关。

在正式采访之前,均会向被采访者说明采访目的;保证调查者的匿名性;解释采访流程以及采访者的联系方式;将告知并征得对方同意采访过程全程由手机录音功能以及手写采访文本进行记录;在采访过程中,有选择的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行深入提问;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将尽可能地保持中立。

(二)采访对象以及数据搜集

按照本调查的假设,采访对象为视障碍者,即视觉障碍者或视力残疾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在我国,根据有关标准,将视力残疾者分为全盲人与低视力2类,达标者可申请残疾证,因此本研究将参访对象对准全盲人以及视力低下者。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指出,河南省残疾人口达676.3万人,居各省首位。因此,将对河南地区进行样本采取。《2013年河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到,河南省的盲人按摩机构迅速增长,单就2013年全省培训的盲人按摩人员就高达2 700名,因此,调查样本的选择首先采用随机的盲人按摩机构进行采访,再以受采访者推荐的方式滚雪球式进行了采样,每次采访均留下受采访人联系方式,进行补充采访。

本研究样本搜集共历时1个月,从2015年9月26日到2015年10月26日对河南省20名视障碍者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关于主题的面对面采访或电话采访,采访过程中伴随着速记、采访后文本记录整理及研究者思绪记录,其中对5人进行了预采访,以致采访内容的修正完善。每次采访前采访者均与受访人进行一定的沟通攀谈,建立一定感情后,才开始采访。采访多使用口语化方式以便受访者更好地表达。每次采访后,均及时进行了采访文本的整理与分析,现资料分析如下。

表2 受访者信息

三、 数据分析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及研究的稳定性

(1)如表2所示,由于保证被采访人的隐私,正文以及附件文本记录中所涉及的采访者姓名均由“姓氏+性别”代替。此次采访的20人中,最小的20岁,最大的45岁,人群主要集中于“中青年”,这与微信报告中提及的微信用户呈年轻化趋势基本符合。其次,受访男女比例为11∶9,虽未刻意为之,但已足以搜集针对男女方比较可靠、全面的数据。再次,全盲者与低视力者比例为15∶5,就本调查内容来看,此比例并未对结果造成明显的影响。此表还反映出,视障用户呈现中等教育水平。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2人,小学及以下学历者2人,其余16人均为中专或初中教育水平。还有受访者职业多为中医按摩师。此结果,有两个原因,一是如上文所提,本研究是以“盲人按摩院”为起始调查点来进行滚雪球式采访。二是受访者在交谈中也表示,作为视障碍者的局限性比较大,可选择职业比较单一,多为推拿职业,因此调查对象多为中医按摩师也在情理之中。

(2)经采访可知,在20人中,仅有2人从未使用过微信,3人偶尔使用微信,其余15人均呈现每天、不定时的、多次使用微信。

(3)采访中发现,微信的流行以及其在视障碍者生活圈包括健全人、视障群体中的推荐、普及的社会环境,导致受访者表现出对于微信的“从众”“好奇”的心理,亦是其开始接触与使用微信的社会环境与心理原因。

(4)用微信的受访者使用微信最多的功能集中在于“文字、语音聊天”、“朋友圈信息的发布、阅读、分享、评论”以及“公众号、订阅号的订阅”等;并且受访者指出,其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集中在社会交往、获取新闻信息、学习相关知识以及消磨与打发无聊的时间。

(5)采访了解到,20名受访者中8人有过使用电脑的经历。其中2人可熟练操作电脑,其余18人属于“不太会”以及“基本不会”的状态,有电脑者更少。因此,视障人群确实存在着由于电脑使用“门槛高”以及经济条件不允许的“选择性接触”的情况。然而,就微信来说,虽然受访者表示,对于微信的使用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无障碍技术的问题以及手机费用、流量费用的问题,但是不影响其选择且主动接触微信;并且不使用微信或偶尔使用微信的5人中,除1人是由于手机损坏无法使用微信以外,其余均是由于对于微信“好恶”而非其操作技术、无障碍软件及经费问题。

四、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手机社交软件深入并且影响视障碍者生活,获视障碍者喜爱并对其充满期待

经采访发现,视障碍者均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微信、QQ等手机社交媒体,并且由于微信的流行以及微信以语音功能见长、利于视障碍者的沟通交流,所以视障人群的手机社交习惯有从QQ向微信逐渐转移的趋势。视障碍者指出,微信使其与“圈内”“圈外”的沟通更加得快捷、方便、频繁,甚至有的受访者通过微信,找到了失联许久的朋友。不仅如此,视障碍者还通过微信,获取了大量的实用信息与专业知识,为他们的出行、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而且实际的帮助。

视障碍者还表示,手机社交媒体的出现,增加了其与外界联系的平台与渠道,并节省了许多通讯费用。然而,视障碍者普遍反映,微信使用过程中存在“手机卡死”“链接读不出来”“图片识别不了”“读屏软件不兼容”等现象,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微信的使用以及喜爱。

微信,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啊,对我们来说已经够用的了,现在微信有很多升级,我都没有升级,升级了以后,我们这个读屏软件,可能有些微信他不支持;升级了以后,用新版本可能没有老版本用着方便。(张男士,2015.10.19)。

但视障碍者十分期待手机社交媒体可以更加完善,能够真正地关怀他们的需求。

(二)视障碍者接触Web 3.0 时代较缓慢,且未能全方位融入 Web 3.0时代

经采访发现,受访者接触微信大多集中于2013年之后,即微信版本4.0时期,这距离微信的推出时间2011年晚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经研究发现,这里有多重原因。第一,微信推出之初,视障碍者的读屏软件停留于键盘手机时代,并未及时地更新研发新的读屏技术,阻碍了视障碍者接触新事物的可能。其次,上文提到,微信的语音功能对于自身存在缺陷的视障碍者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微信的语音功能也是逐渐完善的,这无形中推迟了视障碍者接触并使用微信。再加上,视障碍者自身的心理抵触情绪。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对于出现的新鲜事物多呈现“否定”“自我否定”“不自信的态度”以及“为难情绪”。采访过程中,部分视障碍者提到,在未接触微信时,就有“使用不方便,担心自己学不会”的心理。

以前对这种东西不了解,以前别人跟我说的时候,我刚开始还接受不了……因为自己不会操作呗,因为不像正常人看的那么方便,也不会操作。(骆女士 2015.10.02)

就微信游戏这一功能的采访中,亦出现同样问题。视障碍者在没有尝试过使用游戏功能的情况下,就认为肯定“玩不了或困难很大”,从而失去了对微信游戏的兴趣。大多数的视障碍者均是在其信任朋友的推荐下,才最终决定尝试使用的。因此,究其以上3个原因,可发现视障碍者在接触Web 3.0时代特点于一身的微信上,是相对缓慢的。

不仅如此,本研究还发现,视障碍者使用微信功能较为基础,并未很好地贯彻微信“连接一切”的宗旨。如上文所提,对于微信功能的使用多集中在聊天社交功能、朋友圈分享功能、浏览公共号订阅号获取信息服务功能。而对于微信中表情包、游戏等娱乐功能以及微信支付功能等甚少涉及。有视障碍者指出,他们所用的读屏软件,仅能读取部分的微信表情,而微支付仅仅参与“发红包”以及手机充值,对于微支付购物过程大多需要寻求“明眼人”帮助才能使用,故甚少使用,而游戏功能更是从没有玩过。这一切都是由于视障碍者自身的缺陷、智能手机的发展程度以及读屏软件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因为尚未创造出视障碍者使用手机社交媒体全部功能的条件,加大了其融入全新时代的成本。

(三)Web 3.0时代较以往缩小了视障碍者与健全人之间的信息鸿沟

无障碍研究普遍认为,视障碍者与健全人之间存在着信息鸿沟。但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是扩大还是缩小了这一信息鸿沟,尚没能有一个定论。然而单就本研究数据而言,视障碍者对于“电脑上网”这一行为确实存在“门槛高”“选择性接触”的情况,这是与电脑及读屏软件费用昂贵、无障碍技术不发达以及视障碍者需一定培训才能掌握操作使用电脑息息相关的,然而Web 3.0时代,手机和读屏软件的低廉以及无障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简易操作,都给视障碍者提供了一个缩小与健全人之间差距的可能。因此,就本研究而言,集信息传播、网络社交、移动通讯网络社交于一身的Web 3.0时代,较Web 1.0时代、Web 2.0时代来说应该缩小了视障碍者与健全人之间的信息鸿沟。

五、研究结论与设想

本研究以河南地区视障碍者的微信使用为例,以充实Web 3.0时代手机社交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通过文献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了解并发现了手机社交媒体已深度进入视障碍者的生活。但由于无障碍技术以及视障碍者自身的心理原因,造成视障碍者的微信使用以缓慢的速度过渡至Web 3.0时代。不仅如此,本研究还根据受访者具体的采访内容,推理出较Web 1.0、Web 2.0时代,集信息传播、网络社交、移动通讯网络社交于一身的Web 3.0时代,缩小了视障碍者与健全人之间的信息鸿沟。

然而阻碍视障碍者更好融入Web 3.0时代的问题亦是确实存在的。而无障碍传播研究就是致力于解决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让视听障人士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无障碍接收信息平等地使用媒介传播。针对此研究以上提出的问题,提出3点建议或设想。

首先,归根到底,视障碍者使用手机社交媒体面临的最实际问题就是无障碍技术的缺陷。想要使视障碍者平等、灵活、全面使用手机社交媒体,“触屏手机+读屏软件+手机应用App”成为了视障碍者的“标配”,然而,手机软件不兼容、链接和图片读取不了成为视障碍者使用手机社交媒体时的家常便饭。针对这一情况,有2点设想:一是“标配”的各个环节大力研发无障碍技术。例如,无障碍研究者提倡的,视障碍者在“观看”电视时,应采用“影像描述”方式,此技术可否应用于手机社交媒体中,智能读取且描述图片、视频内容。二是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优化和融合标配,“合二为一或和合三为一”是降低视障碍者使用手机社交媒体成本的有利方式。根据以上2个设想,具体地实施还需要各“标配”环节的研发者认真思考。据了解,iphone、Android等手机系统都推出且积极完善手机自带读屏软件,市面上也推出了多款公益或收费的读屏软件,如保怡。并且,手机应用app如微信也专门成立了无障碍支持小组,以不断完善app的技术,来满足视听障碍人士对于该应用软件的需求。未来无障碍技术的研发将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包容的环境。社会的各行各业,尤其是在Web 3.0时代,推出新兴事物时,应将受众直指“健全人”与“弱视群体”,应给予视障碍者在内的残疾人群同等的对待,不应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开始关注那些社会弱势群体、小众群体。应扩大其包容性,真正接纳、重视弱视群体,以推进时代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最后,作为包括视听障碍者在内的有障碍群体,应对于自身以及社会充满信心,克服自身的悲观心态,打开心扉,相信自己,相信国家,相信社会,相信会拥有一个尊重、关怀、平等的社会环境。

[1]企鹅智酷.首份微信平台数据化研究报告[R].北京:企鹅智酷,2015.

[2]李东晓,潘祥辉.无障碍传播:历史、现状与理论框架[J].中国传媒报告,2011,10(2):96-105.

[3]BENGT, N. 1994 Classic article from 1969: the normalization principle and its human management implication[J].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tole valorization journal, 1994(2), 19-23.

[4]赵雅丽.台湾地区视障者之媒介使用行为与动机调查研究[J].新闻学研究,2001(66):61-96.

[5]朱胜芳,孙瑞志,陈雷.面向视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化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3):65-67.

[6]潘祥辉,李东晓.绘声绘色: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浙江学刊,2013(4):188-198.

[7]李东晓.我国电视媒体的无障碍发展现状、问题兼及建议[J].现代传播,2013(5):7-13.

[8]李东晓.听见、看见——影视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9]孙静.网站可达性及视障用户读屏软件可用性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

[10] 李东晓.我国视障者的媒介使用及大众媒介的无障碍供给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4):30-36.

[11] 赵媛,张欢,王远均,等.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6):266-274.

[责任编辑位雪燕]

The Barrier-Free Communication of Mobile Social Media in the Era of Web 3.0 The Visual Handicapped’s Use of Wechat in Henan Province

ZHANG Yan

(Henan University Press, Kaifeng 47500, Henan, China)

As a new concept in communication study, barrier-free communication advocates that the handicapped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people enjoy the same life with the mainstream in material living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use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visual handicapped’s use of Wechat in Henan province is surveyed and results show that mobile social media has penetrated into the visual handicapped’s life, however, the transition to the era of web 3.0 is at a slow speed because of barrier-free technology and psychological reason of the visual handicapped; web 3.0 narrows the information gap between the handicapped and healthy people.

mobile social media in the era of web 3.0; barrier-free communication; the visual handicapped; use of Wechat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6.03.017

2016-07-09

张砚 (1989—),女,河南郑州人,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

E-mail:zhangmengshiwo0210@163.com

G206

A

1673-9779(2016)03-0374-08

张砚.Web 3.0时代手机社交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以河南省视障碍者的微信使用为例[J].2016,17(3):374-381.

猜你喜欢

障碍者社交微信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自灸 睡眠障碍者的自救
社交距离
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的现状与路径叩问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