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亚经济发展中的制度过剩
2016-11-10占华
占 华
浅析中亚经济发展中的制度过剩
占华
本文简要分析中亚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制度的需求与国际组织的供给之间存在的不均衡,即国际组织的制度供给未能满足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产生了制度过剩的困境。本文从中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入手,分析中亚国家的制度需求。但各个介入中亚的国际组织由于自身的能力和意愿的不足,导致其无法提供中亚所需的经济帮助,甚至造成中亚经济出现“先天畸形,后天不足”的境况。
中亚国际组织;制度过剩
1991年苏联解体,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其中就包括“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下文简称“哈”)、吉尔吉斯坦(下文简称“吉”)、塔吉克斯坦(下文简称“塔”)、土库曼斯坦(下文简称“土”)以及乌兹别克(下文简称“乌”)。此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介入下,中亚五国开始艰难的经济转型之路。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二十年的改革并未给予中亚一个光明的未来,中亚各国依然处于经济落后状态,经济前景依旧不容乐观。
一、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组织在中亚的相关文献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单就各国际组织在中亚所发挥的作用。例如《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区域经贸合作制度建设》一文中,对中国与中亚区域经贸合作现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贸合作制度安排以及具体化行动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②《欧亚联盟——后苏联空间俄罗斯发展前景》则从欧亚联盟的性质与作用、欧亚联盟的策略以及中国与欧亚联盟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分析欧亚联盟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与发展。③还有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④《论欧安组织的中亚战略——以阿拉木图中心为例》将欧安组织进入中亚的目的,以及欧安组织以阿拉木图为中心在中亚开展的活动以及其产生的影响。⑤其二,就是将在中亚的各个国际组织进行对比分析。例如《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关系探析》一文中,就探讨了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并认为这两个组织在成员国所处地区以及组织功能上多有重叠,但合作大于竞争。⑥
而学界关于中亚的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中亚五国经济特点等。例如《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评析》一文,就从中亚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以及一体化发展的潜力及合理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⑦而《中亚地区经济特点及世界经济的比较》一文,将独立后中亚经济阶段性变化,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及其原因,结合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得出中亚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与分歧。
另一方面,关于“制度过剩”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新制度经济学方面。制度过剩是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一些过时的制度以及一些无效的制度仍在发挥作用。⑧关于制度过剩在区域经济的应用研究,以《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一文为典型,作者认为东亚的经济地区主义至今还未发展出一个成熟的区域制度框架来推动区域经济进行深度整合,反倒是形成了多重制度框架相互竞争,形成“制度过剩”的特殊格局。⑨但这篇文章的主要缺陷在于,作者并未就制度过剩这一概念,以及在区域经济主义中的表现以及产生的影响并未做更深入的分析。
本文从中亚五国经济转型的“制度需求”与各国际组织的“制度供给”的对立矛盾出发,研究国际组织由于自身能力和意愿不足导致其制度供给未能真正解决中亚五国的经济需求,从而造成了“制度过剩”现象。
二、中亚各国经济需求:基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困境分析
随着苏联的解体,中亚国家独立,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便是中亚的经济转型。中亚转型的初期,以西方主导的“休克疗法”并未将中亚的经济引领到西方所设想的发展轨道上。而除了土宣布中立,只参与独联体外,其他中亚四国基本都是上合、欧安以及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可见国际组织在中亚的影响。
根据苏联之前的“劳动分工”,中亚各国扮演着原料供应基地的角色:哈重点发展粮食和有色金属初级生产;乌发展有色金属和石油天然气开采、部分机器制造和棉花种植;土发展天然气开采、棉花种植和养羊业;塔发展棉花种植、机床生产和水电工业:而吉则提供畜牧业产品和开采有色金属以及水电工业。各国分工明确,却都未实现工业化。因此苏联的解体无疑是对中亚国家经济的一大打击,中亚五国经济转型困难重重。
困境一:中亚各国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中亚各国经济严重依赖能源与农产品出口。同时,科技创新的缺乏、第三产业乃至第二产业的不足、观念的封闭与落后等都很难让中亚国家有所发展。哈应该是中亚最有前景的国家,但哈萨克斯坦依旧面临经济需要多样化的困境。土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土封闭的环境、以及独裁式的领导方式使其经济很难实现多元化。
困境二:吸引外部投资的条件不足。首先是俄罗斯依旧在中亚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电网方面。以哈为例,如何协调俄罗斯经济政策与哈经济政策,这个问题仍是哈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讨论的话题。其次,中亚各国的政策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其投资。哈的对外政策相对开放,因此受国外的投资较多,但中亚的其他国家依旧处于封闭状态,尤以土为典型。最后,自然环境的恶劣,水资源的缺乏,各国之间的矛盾等使中亚难以吸引更多的外资。
困境三:腐败问题。中亚各国由于历史因素、政治转型等遗留下一个几乎所有中亚国家都存在的腐败问题。有传言说,土石油和天然气贸易使总统及其家族获益。而实际上不可能知道土库曼斯坦总统的腐败有多么严重,因为尼亚佐夫直接控制着对外投资土的国家外汇储备基金。⑩吉的许多国家战略也因无处不在的腐败而受到严重削弱,只要阿卡耶夫大权在握,法律和司法体系都很难起诉与总统腐败相关的所有人。在乌,总统及其密友,还有其他特权小集团决定着私有化的进展,其他方面的经济改革也部分地由这些人的利益来决定。
以上的四个方面是中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当然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就目前,中亚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其所希望的主要还是其他国家的资金、技术等投资援助,以改变中亚目前的经济状况。
三、国际组织制度供给过剩:基于供给未满足需求角度分析
早期国际组织对中亚各国的援助集中体现在“华盛顿共识”上。针对中亚各国在苏联解体后,迫切希望调整其经济发展模式,开拓独立发展的道路等的需要,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并未提供相应的制度供给,反而使中亚经济陷入困境。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之间达成的,旨在克服拉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经济危机的政策建议,后来逐渐扩大为旨在指导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转轨改革的共识。其主要内容在于加强财政纪律;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邻域;实施贸易自由化等十个方面。
可见在中亚各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介入并未满足中亚的经济需求,反而造成中亚经济出现“先天不足”的情况。而到了21世纪初期,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缩写OSCE)、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缩写SCO)、欧亚经济共同体(Eurasian Economic Community,缩写EEC)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虽然在援助中亚国家的经济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受各组织自身的意愿和能力的影响,依旧无法有效地解决中亚面临的经济问题。
上合组织作为由中国主导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必然有中国的烙印,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的提出,也有学者关注到丝绸之路与上合组织的结合。就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以及相配套的经济制度,能使上合组织在中亚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中国的一贯的外交政策便是不干涉他国内政,而上合组织的宗旨也仅在于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因此同欧安组织的情况类似,上合组织也没有驻军在中亚。同时,上合组织并不能进一步干预中亚各国的内政,中亚各国的矛盾在上合凸显也令上合组织无法开展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因此,面对中亚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上合组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其进一步介入的意愿欠缺。
欧亚经济共同体是独联体运作不灵情况下的产物,俄罗斯出于自身利益提出欧亚经济共同体,对中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确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尚难以解决中亚的经济问题。虽自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受经济危机,尤其是乌克兰危机后的俄罗斯在能源农业等支产业出口下降,国家收益缩水,整体经济元气尚未完全恢复。
四、结语
本文立足于中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即国际组织的积极介入,却未能使中亚的经济现状有所改变,甚至使中亚各国走上麻木模仿西方的道路。早期,中亚国家独立,向西方寻求发达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其中具有主导作用的“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中亚国家的经济情况,因此未能真正帮助中亚经济发展反而破坏了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经济结构。而后期的进入中亚的国际组织,虽有所作为,却由于意愿和能力的不足导致无法真正解决中亚的经济发展问题,也就产生了制度供给大于制度需求的“制度过剩”的局面。从而使中亚的经济发展存在“先天畸形,后天不足”的情况。
当然,本文仅从外部因素对中亚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中亚目前所面临的经济困境除了外部的影响外,内部因素例如政治体制、领导人影响以及社会观念等都会对中亚经济转型产生影响。(作者单位:温州银行总行)
注释:
①杨恕,李欣.论欧安组织的中亚战略——以阿拉木图中心为例.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6:58.
②海米提·依米提等.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区域经贸合作制度建设.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96-100.
③欧阳向英.欧亚联盟——后苏联空间俄罗斯发展前景.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4:76-81.
④李建民.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与中俄合作.俄罗斯学刊,2014,5:7-19.
⑤杨恕,李欣.论欧安组织的中亚战略——以阿拉木图中心为例.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6:58-66.
⑥王树春,万青松.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关系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20-41.
⑦秦放鸣.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评析.东欧中亚研究,2002,1:77-82.
⑧吕之望,李雄斌.关于制度供给过剩的一个框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8.
⑨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当代亚太,2011,4:6-32.
⑩玛莎·布瑞尔·奥卡特著,李维建译.中亚的第二次机会.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1:115.
占华,男,汉族,硕士,温州银行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