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僵尸企业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6-11-10高山
高 山
我国僵尸企业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高山
当前“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战略,“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调结构和去产能,而去产能的关键就是加快淘汰一批以“僵尸企业”为代表的落后企业。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僵尸企业”做了一个系统的分析,首先界定了僵尸企业的概念,然后阐述了我国僵尸企业的现状,梳理了僵尸企业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尝试着给出了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一些建议对策。
僵尸企业;供给侧改革;企业结构调整
中共十八大之后,“供给侧改革”开始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我国政府提出了2016重点完成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在五大重点任务中,去产能排在第一位。我们可以看到去产能的重要性,而产能的关键就是要加快淘汰一批以僵尸企业为代表的落后产能。
“僵尸企业”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在国外,僵尸企业很早之前就成为外国学者研究的课题,美国经济学家Edward Kane在1987年的论文中最早提出了僵尸企业的概念,此后学者对僵尸企业的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经济全面衰退,出现了被学术界称为的“失去的二十年”。学者们普遍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日本当时存在的大量僵尸企业占据和浪费了大量的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等资源,使经济失去活力。为此,美国经济学家Caballero和日本经济学家Hoshi和Kashyap于2008年在《美国经济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僵尸企业的识别标准CHK标准,讨论了僵尸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相关问题。
虽然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僵尸企业”这个名词是最近三年才开始在我国的官方文件和会议中出现,2015年12月04日李克强总理在经济专家座谈会上称要下决心淘汰僵尸企业。也是在最近几年我国的学者开始关注僵尸企业问题。谭语嫣等人(2016)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年的企业数据为样本研究了我国僵尸企业资源配置相关问题。何帆等人(2016)则综述了国外学者对僵尸企业的研究,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僵尸企业的结构,并指出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更大。也有学者则在文章中指出在对“僵尸企业”进行处置时,也要切忌一刀切,要认真梳理有关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我国僵尸企业的现状分析
(一)僵尸企业的概念界定
2015年我国1340.73万户新市场主体在工商局登记,这其中只有70%的主体实际营业。除了这些新登记的企业,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时期,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中存在着大量的长期生产低效,资不抵债的企业。关于僵尸企业,学术界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判别标准,笔者认为这也是僵尸企业治理困难的原因之一。所谓“僵尸企业”是指那些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难以为继、濒临倒闭。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对于需要清理僵尸企业提出的标准:“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由此来看如果一家企业连续三年利润为负,并且没有回转迹象,就需要进行“出清”。但是这对于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并不适用,例如像京东自从成立之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此外,上文提到的CHK标准是从信贷的角度来理解僵尸企业。该标准提出,如果一家企业连续几年的债务利息支出都很低,甚至比市场中最低的利率所需利息还要低,那么就可以怀疑该企业可能与银行之间有不正常的信贷关系,该企业可能就是僵尸企业。我们也可以借鉴CHK标准来判断僵尸企业。
(二)我国僵尸企业特点
第一,我国的“僵尸企业”大部分是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让中国经济摆脱对重工业和建筑业的过度依赖。然而,国有企业大都集中在一些污染严重的行业,例如钢铁、煤炭、造船和重型机械——所有这些行业都与旧的增长模式联系在一起。这些笨重的企业巨头无法适应新兴行业的需求,例如医疗、科技、教育和娱乐行业——这些都是中国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身处产能过剩行业的民营企业,持续亏损几年后可能就无法继续经营,企业所有者会将企业卖掉或者关掉。然而,规模较大,员工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可以继续获得银行的贷款或者政府的支持,既不会破产,但也不能重获新生,只能通过银行的贷款或政府的支持勉强维持现状。
第二,“僵尸企业”所在的行业大多为产能过剩的行业,例如钢铁、煤炭、水泥等。这些行业的很多企业从经济效益看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我们用银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来看的话,企业每年的资产收益率低于银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表明该企业的盈利能力低下,但政府有时出于地方就业和GDP的考虑,并没有让这些企业破产重组。下表显示出2000年至今,ROA低于当年一年期贷款利率的企业数量及占比。
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至今,ROA低于一年期贷款利率企业数量呈稳定上涨的趋势,尤其是2010年开始,此类企业的数量有飙升之势,从12年起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与此同时,“僵尸企业”基本属于比较低端的制造领域,属于“一低”(低附加值)、“三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其中低盈利能力企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的行业在能源和房地产等行业,如下图:
图2
在材料与资本货物行业,亏损企业数量最多,如下图所示:
图3
第三,“僵尸行业”另一大特点就是占据了大量的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等社会资源,同时他们将此用来抵债而不是技术更新,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钢铁行业在8月份的负债超过了3万亿,18家上市钢铁企业的负债率超过70%。这些行业一旦面临经济下行,投资需求萎缩,沉重的债务负担将会给企业的资金链带来严重的问题。
(三)行业产业政策
国家目前对于低端制造业行业内部的产业过剩问题解决,已经给予了重点关注和大力支持。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会议中就正式提出,将“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作为2016年四项改革措施的首要一条。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成为了下一年工作的重点。应该说,从总体而言,行业内政策已经对清除僵尸企业表明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态度,这也是进一步清理工作落实到实际时的重要依据。从具体而言,清理僵尸企业政策将分财税优惠,处置不良资产,解决就业和专项补贴四个部分,并且明确规定截止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四)行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僵尸企业主要集中于低级制造业,以煤炭炼钢矿行业等为典型,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我们暂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包括前期投入、成长、成熟以及衰退四个主要时期。随着各个时期的不断发展,钢铁总体产量将经历一个由增到减的过程。
1996年我国钢铁产量开始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制造业的核心已经逐步迁移到中国,也进一步帮助了钢铁行业的喷薄发展。截止到2014年,我国粗钢年产量已经达到了8.2亿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49.5%。而2015年粗钢产量8.04亿吨,同比去年降幅2.33%,是我国钢铁行业内34年来的首次下降。不仅如此,粗钢日均产量也同期下降5.18万吨,市场需求形势表现低迷,钢铁价格持续低迷。与此同时,钢材库存依旧处于高位,月平均库存已维持到3000万吨以上,产业过剩现象明显。
日本及美国钢铁行业目前已经处于成熟期时,其钢铁相对PB值的变动区间为(0.35,1.45),与此同时,我国钢铁行业龙头企业目前PB值位于0.7,已经处于成熟期区间中,与日、美成熟期时钢铁指数走势具有同步性。
虽然钢铁行业已进入成熟期,但我国产业集中度程度始终不高,美国与日本在钢铁行业成熟期时CR4指标分别为48.7%和65.6%,然而我国产业生产集中度始终维持在20%左右水平,2015年只有18.5%,不具备鲜明的成熟期特点。而且值得关注的是,自2014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内产业集中度呈下降趋势,2014年CR10指数为36.59%,同比去年下降5.77%;CR20指数为52.24%,同比去年下降了6.58%。因此基于以上数据,我们不可以直接认定,我国钢铁行业目前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而只能说明我国钢铁行业虽然在生产总量上达到了世界先列,但仍然存在产业集中度低,库存水平高,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僵尸企业所主要集中性存在的问题。
二、僵尸企业成因分析
“僵尸企业”产能过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体制成因。我国从1978年开始了经济改革,放权让利,地方政府由此拥有了一定财政自由权,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加积极的介入当地的经济活动中。例如在当地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因为其存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消化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每年都会给他们一定数量的补贴以帮助他们弥补亏损,进行产业升级等,这种补贴广泛的存在于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对于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特殊性决定,不少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也倾向于给予地方企业大量补贴,来缓解就业压力,拉动经济增长。而很多的地方国企由于他们对当地的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即使他们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政府出于各方面考虑每年仍会给予他们大量补贴帮他们弥补亏损,维系生产,长期以往,这些企业就容易形成“不死不活”的僵尸企业。
第二,政策性成因。一方面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决定财政投入四万亿来刺激经济,拉动经济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免引起了盲目投资、扩张等行为,为产生僵尸企业埋下了隐患。据统计,大量的财政投入进入了一些基础设施和重点制造业行业中,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在比如钢铁、水泥等行业已经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开始已经处于亏损转态;另一方面,08年经济危机波及全球,其结果是我国的外部市场需求急剧萎缩,相关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滑,使得很多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价格低于成本,出现亏损,只能靠国家补贴续命。
第三,企业自身经营机制原因。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日益激烈,如果一个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一直停滞不前,就会出现经营不善、竞争力下降而被其他导致盈利能力下降,出现亏损、资不抵债等情况,这种情况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尤为严重。例如,在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大量的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但是由于他们技术更新缓慢,产业升级困难,使得利润减少,连年亏损,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拥有大量的就业人员,一旦倒闭会造成大量失业人员,给社会稳定造成威胁,政府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往往会给与他们大量的补贴,以帮助他们维系生产。
第四,银行信贷歧视。在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银行在审核贷款时候存在歧视。尽管民营企业的经济活力比国有企业更强,但是出于安全等方面考虑,银行还是愿意将钱贷给国有企业;同时国有企业与政府更多的政治联系,有时候在政府的干预下他们更容易得到银行信贷。当国有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候,一方面银行坚信大型国企在政府的支持下“大而不倒”不会减少给他们的贷款;另一方面,银行会迫于政府的压力,继续给企业贷款,而这些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很大,银行的这种信贷歧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僵尸企业的形成。
从近几年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2008年之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利润率呈下降趋势,而负债率去呈上升趋势;与此相反的是,2008年之后民营企业的利润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而其负债率呈下降趋势。这也就是说,2008年之后,我国的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在下降,却得到了更多的银行信贷资源;民营企业虽然经济活力增强,但是却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
三、消除僵尸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短期阵痛
1、股市异常波动
从企业这一微观层面来看,消灭僵尸企业,清除过剩产能在短期会出现一批与僵尸企业相关的兼并、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和清算破产等“出清”行为。但是,由于消灭未上市的僵尸企业对股票市场的直接影响较小,故在此不作具体分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行业会影响到股票投资者对于国家有力执行“消除过剩产能”政策的信心,从而间接影响其对相关上市企业未来表现走势的判断,进而可能导致相关上市企业股票的短期大量交易,引起股市异常变动。对于那些上市的僵尸企业来说,特别是在上、深交所上市并交易的僵尸企业来讲,它们面临的则将是转板或强制退市的命运。这在短期内可能会造成非理性的市场恐慌情绪,使其有“被出清”嫌疑的上市企业的股票遭到卖空,从而造成短期的股市下跌。但是随着信息的持续披露和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上述卖空压力降低,相关绩优股会因去产能后行业好转的预期而受到热捧,造成短期的股市上升。
2、金融性风险
另外,短期来看,消灭僵尸企业还可能会带来金融性风险。长期以来,多数僵尸企业之所以能够一直存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政府、银行、央企的财务公司等不断为其输入资金,而多数这类资金则与银行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在自身缺少实力、外部又无足够盈利条件的性况下,多数僵尸企业在未来能够还本付息的机率较小。
根据万德获取的数据显示,A股僵尸企业的占比走势与银行不良资产率走势耦合程度较高,说明部分银行的不良资产的至少是由僵尸企业引致。
图4
另外的数据则显示,从2014年3月到2015年6月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呈逐渐上升之势,而拨备覆盖率则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一季度至2015年二季度,各类银行,其中特别是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净生成率在四年中呈上升趋势。
图5 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走势
图6 各类银行不良贷款净生成率走势
总的来看,这种趋势说明银行业的总体不良资产带来风险的可能性是逐步上升的。在与僵尸企业相关的银行不良资产在银行业的总体不良资产中占有一定比重的情况下,消灭僵尸企业,进行相应的资产重组、兼并和破产清算,必然会使各相关银行表内、表外不良资产部分甚至是全部浮出水面。尽管大型银行都有着不错的不良资产控制能力,但是地方性的银行和一些个别银行也可能会发生大规模的坏账计提和资产减计,从而可能引发局部性甚至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进而对股市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冲击。
总的来说,消灭僵尸企业,清除过剩产能在短期对股市的影响是难以预测的,这涉及到诸多复杂的因素,可以预见的是消灭僵尸企业在短期必然会带来导致股票市场的异常波动。但是在经济转型时期,这也是股票市场自然产生的阵痛表现。
(二)长期利好
1、优化实体经济,提振长期投资信心
消灭僵尸企业是清除过剩产能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僵尸企业的清理,能够有效地降低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加速这类行业的产能整合,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和行业活力。
不仅如此,除了我国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船舶、石化、光伏、风电等著名9产能过剩行业中的僵尸企业,我国的僵尸企业还广泛分布在一些其他似乎并没有产能过剩的产业。根据截至到2015年3季度的数据显示,在A股上市企业中,资本货物、房地产、烟草、制药和消费者服务等行业均存在僵尸企业。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非上市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二级、三级企业中也同样存在着诸多僵尸企业,只是因为未在股票市场上交易而未被股票投资者所注意到。
通过全面地清理这些僵尸企业,将不仅能够降低过剩行业的产能,还能提高其他行业的竞争效率,减少实体经济中由僵尸企业引起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良好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并助力中国经济触底反弹。因而,消灭僵尸企业和清除过剩产能必然会在长期提高股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进而吸引更多长期投资资金进入股市,促进股市的稳定繁荣。
2、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更好发挥股市功能
消灭僵尸企业对于上市公司的质量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消灭已经上市交易的僵尸企业,通过对这类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兼并、破产清算,使这类企业停板重组、转板或退市,能够停止这类企业对投资者利益的蚕食,减少股市中绩差股企业的比例;另一方面,这类僵尸企业的退出,会使行业可获资源流向更加优质的企业,提高优质企业的实力,从而提高这类企业股票的实际价值,进而推动僵尸企业所在行业上市企业的股票质量。
其次,消灭那些并未上市交易的僵尸企业,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是间接影响。对这类僵尸企业的“出清”,主要会通过提高所在行业的企业的总体质量对股票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股市的功能主要有两个: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消灭僵尸企业和清除过剩产能对股市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股市资源配置方面。僵尸企业的存在有着误导投资者,扭曲股价信号,影响股市资源配置功能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股市功能和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将推动股市的健康发展,减少股市泡沫,使我国股市重新回归慢牛上来。
3、降低金融隐患风险,吸引外部资金注入
长期以来,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和落后产能领域的僵尸企业,使银行体系积聚了惊人的系统性坏账风险,这使得大量对于中国是否有能力控制住这类坏账带来的风险持怀疑心态的国外资金踌躇不前。加之上述消灭僵尸企业和清除过剩产能对优化实体经济的正面效应,我国的股市将会带来更多的资产增值效益,从而吸引外国长期投资资金的流入,推动我国股市资金在来源、质量和规模等方面的提高。
四、减少僵尸企业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我们对我国僵尸企业的现状、特点及其成因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发现在我国的僵尸企业中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而且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领域内。僵尸企业背后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原因、体制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的原因。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实现去产能,调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对僵尸企业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而且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本文的政策建议具体如下:
(一)明确判别标准,改革因地制宜
我们在判别一个企业是否为僵尸企业时,要选择恰当的判别标准,做到不错选不漏选。可以基于国务院颁布的明确的判别标准,再参考国内外文献提供的一些可行性标准,尽可能的识别僵尸企业。在识别的基础上,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僵尸企业做出关停、重组合并、技术升级等处理决定,不应该一刀切,更不应该“谈虎色变”。
(二)发挥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那些因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产能过剩而导致连续多年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肯定会被优秀的企业所淘汰,因此他们没有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之所以出现僵尸企业,一定是在市场机制之外存在其他的干预机制,而这种干预与政府的职能息息相关。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僵尸企业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认为政府应该转变经济职能,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尊重市场规律。
(三)强化银行的预算审核
银行的信贷给了企业强有力的生存活力,同时银行大量的贷款也为一些企业盲目发展埋下了隐患。国家应该强化银行的预算约束,对银行贷款的质量进行有力的监督。另一方面,银行的贷款在一定程度受到行政化的干预,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银行系统的独立化,对于地方行政官员干预信贷行为要及时登记并对其负责。
(四)促进国企改革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一部分,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对于国企中存在的大量僵尸企业也要痛下决心。本文认为国企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对于国企定位的改变,如果国企承担太多的政治功能和政策性负担,那么国企就会把就业和税收收入作为主要的目标,而政府也会为了避免其倒闭而给予大量补贴,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作为国企应该减少行政色彩,增强自身竞争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1]朱慧.产能过剩困境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以焦炭行业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9):18-19.
[2]邹蕴涵.我国僵尸企业的判别、影响及对策建议[J].中国物价.2016,(7).
[3]聂辉华,张雨潇.分权、集权与政企合谋[J].世界经济,2015,(6).
[4]谭语嫣,黄益平,胡永泰.中国僵尸企业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亚洲经济论文.2016.
[5]何帆,朱鹤.嘿,我发现了一只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系列研究之一.财新网,http://pmi.caixin.com/2016-01-11/100898020.html.
[6]何帆,朱鹤.嘿,我发现了一只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系列研究之一.财新网,http://pmi.caixin.com/2016-03-07/100917284.html.
[7]聂辉华,李金波.政企合谋与经济发展[J].经济学.2016,(6).
[8]潘贻芳,门峰.加快淘汰钢铁工业落后产能的研究[J].钢铁.2009,(3).
[9]干春晖,邹俊,王健.地方官员任期、企业资源获取与产能过剩[J].中国工业经济.2015,(3).
[10]王文甫,明娟,岳超云.企业规模、地方政府干预与产能过剩[J].管理世界.2014,(10).
高山(1991-),男,山东日照人,吉林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