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蒗走在扶贫、发展、转型的幸福大道上

2016-11-10龙琼燕

今日民族 2016年9期
关键词:全县民族发展

□ 文 / 龙琼燕

宁蒗走在扶贫、发展、转型的幸福大道上

□ 文 / 龙琼燕

1956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今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已走过60个年头。自治县成立以来的60年,是跨越式发展的60年,是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60年,是加快转型,加快发展步伐,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的60年……

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这里区位偏僻、交通闭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曾是一个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等多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地区。在一代代宁蒗人的不懈努力下,在革命与改革、开发与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今天的宁蒗发生了历史的巨变。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5亿元,2015年为30.8亿元,年均增长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1024元,年均增长14%。

“十二五”以来,全县克服经济下行等不利影响,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宁蒗全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8亿元,年均增长10.6%,地方财力显著提升,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是“十一五”累计数的4.36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03%,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泸沽湖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县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消费的持续提高。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14亿元,年均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67元,年均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21元,年均增长18.3%。在全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基本同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初步扭转,城乡收入比从2010年的4:1降低至2015年的3.5:1。

近年来,在稳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大背景下,宁蒗县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产业重点县战略深入实施,粮食、核桃、花椒、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增量提升,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旅游文化蓬勃发展,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据悉,2015年,宁蒗全县粮食产量达到8.5万吨,实现连续12年增产。目前累计建成核桃、花椒、苹果、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基地100万亩以上,喜获“云药之乡”称号。猪、牛、羊等养殖业稳步发展,肉类总产量持续提高。发展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户,专业合作组织403个,形成女儿珍果脯、小凉山苹果、凉山金荞、高原红米等农产品品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新型工业示范县建设加快推进,矿电产业优化升级提速,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煤炭资源开发整合力度加大,企业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水电开发稳步推进,能源支撑不断强化。战河片区水、电、路设施进一步改善,格桑铁合金厂技改、干布河电站扩容、林产品加工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地平整全面完成。

此外,旅游文化特色县建设全面推进,以泸沽湖为核心的旅游基础及接待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一批文化产业不断发展。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过6亿元,比2010年翻了5倍。

据介绍,宁蒗县依托项目,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平台,以外向型经济和回归型经济为重点,坚持引进外资与激活内资相结合,实施全方位招商引资,近年来,累计引进协议资金300多亿元,目前到位资金53亿元。

民族文化成为宁蒗一道靓丽的风景

经济、智力开发并重民族教育成为品牌

在宁蒗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民族教育却成了一颗耀眼的明珠:中高考成绩斐然、常年没有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引入“宁海模式”特色办学、独特的“民族女子班”……

民族教育之花绽放小凉山,成绩背后是坚守、是付出,更是宁蒗县把民族教育放在特殊地位、常抓不懈、多措并施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前,宁蒗县一直交通不便,生产方式落后,温饱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民族教育更是困难重重,教育起点低、质量差。现代意义上的宁蒗教育,是在经济极度贫困、文化极其落后的状况下起步的,其中师资严重不足是制约教育的主要瓶颈之一。

在寻求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宁蒗县委、县政府首先抓住了教育这个突破口。“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教育为本、科技兴宁”战略口号的提出,一系列教育倾斜政策的出台,教育被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长期的狠抓实干后,宁蒗教育渐入佳境。

“引进来”“抓好质量”“不断创新”的字眼在宁蒗民族教育上字字充满力量,宁蒗这样一个贫困县办出了高质量的大教育。

1988年,首批33名海安优秀教师肩负重托,踏上支持民族教育的征程,由宁蒗县投资、海安老师承担全部教学和管理的“宁海中学”正式诞生,两地人民共同缔造了堪称合作教育典范的“宁海模式”。

“宁海模式”促进了宁蒗全县教育的发展,在其精神的指引下,宁蒗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特色政策措施,教育行政部门用宁海中学这个典型引路,大力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很快在全县引起了积极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由上海对口支援的“贝尔模式”。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中考、高考一直名列丽江市前茅,全县中小学的管理水平、办学效益、教育教学质量等都已经接近和部分超过市内先进县水平,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宁蒗县重视女子教育。1991年9月,首期宁蒗女子班开班,招生60人,直至今年,宁蒗女子教育走过了26年历程,先后招收了15期民族女子班,培养了各民族女性达1000多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女性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生力军和接班人。

良好的学习环境

民生工程全面发力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走进宁蒗县大兴镇干河子村,水泥路、框架房映入眼帘。村里很少有人,打听才知,这里的村民要么出去务农,要么外出打工了。

干河子村以彝族村民居多,从前村民们过着吃粮靠老天、穿衣靠救济的贫困生活,许多贫困家庭家产不足千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很差,不通路、不通电、没有安全饮用水,人们没事就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如今却会积极增收致富了。“转变可大了,现在的生活好多了。”村民们都说。大兴镇干河子村只是众多村寨变化的一个缩影。

宁蒗,集“山”“少”“边”“穷”于一身,贫困、发展差距明显,一直是制约这里发展的首要因素。

如何脱贫,宁蒗全县上下出谋划策。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信贷扶贫、易地扶贫、连片开发、深度贫困村大会战等,一场脱贫之战连续不断地在进行着。

通过产业扶贫、信贷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族群众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宁蒗县永宁乡温泉村,我们随处可见纺织机,民间手工纺织已然成为当地一个优势产业,带动普米族等群众增收。广大妇女白天到庄稼地里劳作,晚上就在家中搞纺织,户均有一台以上织布机,收入高的每人每月可收入两三千元。据介绍,宁蒗县通过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项目区群众户均有1人掌握1—2项农村实用技术,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

而村内卫生道路硬化改造、通电、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民房改造……以基础设施为主的整村推进等举措给一个个村庄带来了希望与改变。

通过多措并举,这里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到2015年全县贫困发生率较“十一五”降低18.62个百分点。

本地黑绵羊保种选育群

不仅如此,“十二五”期间,宁蒗县积极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攀升。全县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初步构建;水利设施明显改善;能源保障显著增强;信息设施加快发展;市政建设不断完善。同时,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宁蒗共建成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0个、广播电视“村村通”5.1万套和农家书屋91个;深入开展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和“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活动,组建20支乡土艺术团和业余文艺演出队,群体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此外,社会保障持续改善,五大保险参保积极性和参保人数持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完成9个敬老院、居家养老院服务中心和30个农村幸福院建设。居住保障深入实施,全县累计建成廉租房154户、公租房2300套。

在宁蒗人眼里,家乡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宁蒗,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正走在脱贫发展的幸福大道上。

猜你喜欢

全县民族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MINORITY REPORT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教师发展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