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2016-11-09吴婧
吴婧
摘要:河南省地处中原,是我国的产粮大省,要想成为农业强省,就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农业发展的现状,找出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F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2
一、引言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农业现代化。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棉花、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区,肩负着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传统农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农业发展基础有了较大提高,农产品的供应由原来的匮乏,到现在的供需平衡,甚至有些农产品出现了过剩,产品市场极大丰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逐渐完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农业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因此如何根据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关于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分析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找出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农业发展迅速
农业综合生产总值显著提高。2015年全年全省生产总值370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09.5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89.36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14611.33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为11.4∶49.1∶39.5。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粮食生产能得到根本性提高。全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累计投入414亿元,建成高标准粮田4602万亩。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全省水利投资达1226亿元。全年粮食产量6067.1万吨,比上年增长5.1%,占全国的10%。小麦产量3501.0万吨,增长5.2%;玉米产量1853.7万吨,增长7.0%;棉花产量12.6万吨,下降14.3%;油料产量599.7万吨,增长2.6%;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96.5万吨,下降1.0%;禽蛋产量410.0万吨,增长1.5%;牛奶产量342.2万吨,增长3.1%。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3元,增长8.9%,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887元,增长8.4%,实际增长7.1%。
2.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合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富足,这种无序的分散化生产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使政府和农户逐渐意识到必须改变这种生产模式,走农业合作社的方式、走产加销一条龙生产方式。全省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实施,规划培育产业集群540个,分布在农业领域的11个产业、50多个子产业,拥有龙头企业7300多家,每年实现销售收入9500多亿元,促进农民增收2180亿元。全省在资本市场上市、挂牌的农业企业33家。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积极推进,规划建设了8个示范园区,探索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形式。“互联网+”广泛应用,农村电商异军突起,阿里村淘项目在22个县落地,1100多个村级服务站投入运营。
全省有6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11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涉农上市企业13家,农业品牌667个,品牌农产品年销售额796.8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4464家,覆盖全省农户总数的20%以上。
3.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河南省率先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协调推进设施农业和初加工机械化,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近80%,高于全国的近15%的水平。2015年农作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1710.0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农用拖拉机379.85万台,下降1.1%;农用运输车217.15万辆,下降0.5%。。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有力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数量和规模不够强大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有效途径,但是河南省的农业企业数量较少,且都是规模不够大,带动力不强。作为农业大省,粮食、油料等产量都排在全国前列;但是真正的龙头企业较少,上市的企业仅有十多家。除了双汇、三全、好想你枣业和思念等较为出名,其它企业的规模都较小,产值低,且集中于对于原材料的初次加工,深加工的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这和河南省农业大省的称号严重不符。所以农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发展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进程。
2.政策制度不完善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流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门槛较高,存在着重工轻农的思想;导致大量的农业龙头企业由于达不到银行要求的条件而出现资金短缺;由于资金匮乏,这些企业不能快速扩大规模,更新设备,研发新产品等,进而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虽然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土地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显然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实行农场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农产品流通制度不完善,河南省农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产品市场化程度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农产品流通市场却没有较大发展,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河南省地处中原,农业产业适合规模化经营;但是,还有近80%的农户在个体经营,为市场提供的是最初级的产品,这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会导致农户游离于农业企业或者农业合作组织之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地方农产品大丰收却销售不出去。部分农户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出现了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合作的生产经营模式,但其带动效应有限。大部分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内容单一,起到一个中介作用,为农户提供信息等销售服务。鉴于这些组织的资金、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有限,很少能进行深加工,提供一些高附加值产品。还有一些合作组织没有明确的法人地位,和农户之间的合同关系在出现利益矛盾时往往会为一纸空文,保障部了农户利益。
4.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河南省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一直很低,因为农村教育观念落,认为学历高将来也可能找不到好工作,不如早点出去打工,导致很多农民和子女们对教育的态度无所谓。很多子女初中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不再从事农业工作。一些受到高等教育的子女由于城乡工资待遇差异,而不愿再回农村从事农业。
四、政策建议
1.完善支农政策
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基本完成4000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农村金融加快创新,中原经济区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实施。新乡、信阳成为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探索的改革经验在全国总结推广。16个省辖市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鹤壁、济源等7个一体化试点市,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涉农资金基金化改革,设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和全国首只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股权投资基金。所以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订单双方的法律意识,实施农产品标准化, 完善农产品收购验级制度。
2.加大创新驱动
农业的现代化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同时,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农业产业,还有农村教育,要发展农村教育,培养现代农民。在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扩大高中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发展优质高中和职业高中,让尽可能多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学习。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尤其要加强对青年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举办注重实效的讲座、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3.各地因地制宜
我省将抓紧启动实施“一群一园一基地、群创经济满天星”这一重大战略。 “一群”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休闲观光等乡村特色产业集群;“一园”是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布局乡村特色经济园区;“一基地”是鼓励乡村形成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比较优势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在调整中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根据比较优势配置资源和组合生产。对于农业还应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户家庭经营、农民合作经营、农业公司经营等多种经营制度的优势,集成创新,着力构建“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专业加工企业+专业行业协会”的以专业合作为主线的“五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4.深化土地改革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但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政府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股份制,这种方式其实在九十年代的南方就已经施行过,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即农民以土地来入股,农民不再直接耕种土地,以股份来取得收益,这样就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分离,有利于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当然,还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农民把土地出租出去,每年收取固定的收益,这些收益能满足农户基本生存。
参考文献:
[1]李顺龙,付姝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家,2014.
[2]程霞.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3]梅艳.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4):106-108.
[4]姜松,王钊,周宁.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个案解析与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5(1):30-37.
[5]何雄浪.扶贫开发视域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J].甘肃社会科学,2016(3).
[6]李道亮.农业现代化如何从“互联网+”发力[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10).
作者简介:吴 婧(1982-),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黄淮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