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思到美思
2016-11-09杨公坦
【摘 要】对于艺术的定义很多先哲和思想家都表达过看法,而从当代艺术开始,其观念理论被大众褒贬不一,评论家也多次将当代艺术指向虚无主义。另一看似与艺术并行的学科——哲学,一直以来,以其探索世界引领思潮而存在着,但在当代却被说“哲学已死”。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既对于艺术的追求都是不曾改变的,而所谓当代艺术的观念意象,实则为一种本学科的大发展,艺术家在潜移默化中替代了哲学家的职能,在指引着我们思考其作品所表达的关于生命本身的一切意义。
【关键词】当代艺术;哲学;思维导向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42-02
在20世纪初产生的达达主义,像是个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迅猛地加速了后现代艺术向当代艺术的发展。其中最出名的艺术家当属巴塞尔杜桑,他的新作《泉》——小便器型雕塑,是对安格尔同名画作的推翻与反叛。当代艺术发展至今,一直被诟病且褒贬不一。愈来愈明显的形式化与观念主义,将当代艺术推向了风口浪尖。学者彭富春认为:“当代艺术在根本上是反叛性的,它意在颠覆传统的一般价值,也就是所谓的真善美、崇高性和悲剧性等。虚无主义的艺术不仅是反规定的艺术,而且也是无规定的艺术。它虽然消解了旧的意义,但并没有建立新的意义,而且也不试图建立任何新的意义。因此虚无主义艺术是一种无意义的艺术。它往往是梦幻、呓语、空洞的游戏之作。”①因此对于大众来讲,当代艺术一方面变得为人所看不懂,即看画人不理解艺术家的用意以及作品本身的内涵;另一方面则变得为人所看不起,认为艺术家的作品太过平凡简单。艺术家要么变得遥不可及,要么变得低俗不堪。为什么当代艺术会发展至此,当代艺术究竟以何种形式作为其存在的意义。
一、当代艺术与大众审美诉求
在生命本体论对于艺术的探讨中,我们知道大众对于审美的追求是一种恒定的、多元的且完全不会被抹除的必然需要,是人作为社会人必然经历的本能反馈。法国美学家维隆把艺术定义为情感的表现,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创造了美,而在于它对情感的表达。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在两河流域时期的文明中就得以体现,出土于伊拉克阿斯玛尔土丘的还愿雕像就证明了这一点。当时人们对于造型还不甚熟悉,但已经在追求歌颂他们的神明并力求把塑像做得更加自然且富有美感。
克罗齐的“心灵表现说”②以及弗洛伊德的“性升华说”“无意识说”③也同时揭示了艺术作为人抒发主观感情和其作为人的生命本能的存在意义。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原始本能不外乎是“自保”与“传种”,人对于性的本能渴望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如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年画艺术就是创作者在未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对于美的必然追求的体现。于是就引起人们思索,艺术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当然不能是单纯地抒发自己对于美的感官体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结束,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追求自然写实和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开始将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这时也正是大众审美观形成阶段,于是当代艺术与大众审美看起来似乎是“决裂”了,但事实上当代艺术并非走上绝路,而是成为艺术家们自娱自乐的产物。在学院派画风和行画市场盛行的今天,纯粹的当代艺术表面上被看作是虚幻、朦胧、不知所云的,实际上正是这些艺术家在捍卫着艺术的最本质的特性,就像是一个人乱画的线条与抽象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时,胡乱的线条注定无法与经过深度思考整理出来的,体现艺术家看法的画面相提并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代艺术,其作品所表现出的内容,更多地是艺术家自身对作品的理解,画面或雕塑所展现的内容被推向了一个更具人文主义关怀的深层境地,这也使得当代艺术与大众审美之间的距离进一步被拉大。提升大众审美,也是提升大众综合素质水平的问题,这和哲学深度密不可分。
二、当代艺术与哲学从学科脱离到职能代替
哲学作为人类探求世界的手段,无数智者构建起了严谨的理论体系。从自然学派哲学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与叔本华,哲学发展到当代,在学科建设上完全成熟。而艺术属于娱乐文化的范畴,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也就是情感交流说、心灵表现说等多个著名学说所共同下的定义。
在开始的时候,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前,哲学与艺术的发展就像是两个分分合合的兄弟,相互独立又彼此统一。随着历史发展,这两个看似无甚关联的学科,愈发地显露出相同的特点,并趋于同质化,直至在当代艺术时发生量变——即我谓之艺术正在吞噬哲学并显露哲学职能。但哲学与艺术两学科体积庞大,其所包括的方向也繁杂众多。在这里,主要强调关于哲学与艺术对于大众思维的导向作用,而不涉及哲学对于科学方向、艺术对于纯粹审美方向的横向发展,也就是哲学问题的提出者已经从哲学家变成了艺术家,美思取代哲思的完整过程。
关于如何产生这一过程,就需要从哲学与艺术的发展、当代哲思低迷现状与当代艺术有别于先前新的形式观念等方面说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关于艺术取代哲学提出哲学问题观点的发现,和哲学家的理论是分不开的。黑格尔就提出了艺术的终结问题:“艺术类型发展到了最后阶段,艺术就不再局限于某一类型的特殊表现方式,而是超然于一切特殊类型之上。在各门艺术之中,只有诗才有可能这样向多方面发展。”④可以看出,黑格尔的这种对艺术终结问题的理解正好暗合了他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即感性理念的显现。根据这一论调从表面上可以理解为艺术在消解,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艺术扩展了本身的职能,其理念植入了每个人的思维。艺术在向着引导大众哲学思维的方向发展,艺术家也在渐渐扮演着哲学问题导师的角色。艺术并非不能恢复到它从前在现实中的崇高地位,这其实是艺术的一种长足且坚实的发展。
哲学的本质来源于思考,当今哲学似乎出现了一种表面上的停滞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无法进行深度阅读,从而无法进行深入思考。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归结于移动互联网造成的信息碎片化,另一方面则与现今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息息相关。一部分理性的哲学被现代科学取代,而哲学式的生活态度及哲学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就显得窘迫不安,其中后者更为重要。就连很多高校哲学系都面临着生源缺乏、学生毕业即失业及学科解散等问题,难道当代哲学已经无法顺应社会的发展吗?难道这一学科已经濒临枯萎了吗?当代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说,现在的哲学已死。虽然这一言论提出后被媒体批判太过武断,但仍然可以看出当代哲学在社会中“不吃香”的窘境。
相比之下,艺术的发展则是欣欣向荣,起码没有出现当代哲学如此“落魄”的情况。但很多评论家说当代艺术的特点是“享乐主义”“技术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一现状是当代艺术商业化造成的。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是鱼龙混杂的,但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装置艺术就值得我们关注,它将艺术本体收起,强调人们的关注和体验,甚至有的作品需要观赏者的参与才可以完成。当人们置身其中时,所体味到的意境完全有别于传统艺术给人的距离感和单一感,它情调的是一种意识灌输,从内涵上说,更多是关于哲学的。在这一点上,强调画面的当代艺术也是如此。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们耗费在手机上的时间增多,丰富现代人生活的休闲方式也从书本阅读逐步变为从微信、微博上获取信息。知识与时间的双重碎片化导致人们似乎无法再投身于阅读大部头的哲学书籍,转而对清新的图片更为感兴趣。而艺术的画面感、体验感就弥补了这一空缺,它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新的世纪里焕发光彩。
阿瑟·丹托在《艺术的终结之后》中表述道:“我们的时刻是深刻的多元主义和全面宽容的时刻,至少在(也许唯一的)艺术中。什么都不会被排除在外。”他深知现代主义的时代业已结束,新的革命时期已经开启。他的艺术终结观念没有丝毫的悲剧色彩,相反,他对艺术的当代图景充满乐观。
从现代的形式艺术到当代的观念艺术,以哲学相辅来看,当代艺术并非所谓的“放弃回乡而无家可归”,而是应该看到其哲学效应和在刺激社会思考方面的显赫成果。艺术家已经成为哲学家过去所担任的角色,指引着大众思考其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如果我们放大当代艺术的这一特点,当我们在一个诺大的艺术展堂里看到一万只苍蝇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杜尚的小便器型雕塑时,那么我们并非感到作品的美,而是在真切地寻找其所想表达的内涵,一部作品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就已经足够了。如果说当代艺术何以可能存在这一问题,那么正如本文开头所说,艺术的“哲学职能”指的是它所探讨的并非丑与美,而是无处不在地揭示一个埋藏在人心中的思维观念,而这都是以艺术家为主导,为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
注释:
①彭福春.当代艺术现象批判[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
②“心灵表现说”,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和科林伍德,该学说的影响波及到了西方近现代美术以及20世纪世界美术的潮流。表现说虽然是从创作者的主观本体出发探讨艺术的本质,但其哲学的理论层面更为深厚,它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出发探讨艺术。
③“性升华说”认为艺术是另一种“解发”(发泄)的方式——经过升华的方式。“‘无意识说”,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不但是情感的表现,而且还是人的本能欲望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
④(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参考文献:
[1](美)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杨公坦(1994-),男,辽宁沈阳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3级本科学生,美术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