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密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
2016-11-09张丽丽
【摘 要】高密民俗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高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以保护与传承为前提,在对高密民间艺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高密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数字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38-02
高密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高密名人辈出,民间艺术繁荣,是我国著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众多高密民间艺术中,以扑灰年画、剪纸、泥塑、茂腔最具代表性,被誉为“高密四宝”。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趋于现代化,而这种改变也使得高密民间艺术在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迁,也为高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通过分析高密民间艺术在当前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问题,探究数字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并为高密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建议。
一、高密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传承
高密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凝聚了当地群众的才华和智慧。1993年,高密被誉为我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高密茂腔和扑灰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高密剪纸和聂家庄泥塑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于第二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更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制定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保护体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已步入正轨,但在传承人方面仍旧存在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年轻人更倾向于寻求新的谋生途径,因此高密民间艺术未来的传承面临挑战。
(二)市场产业化保护与传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需求逐步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步得到重视。实践证明,走市场产业化道路是民间艺术得以保护与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并不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借助于市场产业化更好地传承民间艺术内在的文化价值才是主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高密的民间艺术,使这具有民族地域象征的活态文化能够可持续传承下来,高密地区及相关部门也积极采取了系列活动,如成立民间艺术培训班、创建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同时组织高密的民间艺术积极参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各类民间艺术文化展,对高密民间艺术的魅力进行传播。高密优质的民间工艺品吸引了众多外来客商,进而促进了高密民间艺术的产业化运作,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教育学术性保护与传承
为了让当地中小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高密的民俗文化,加强民间艺术的基层教育,当地政府创建了民俗民艺教育基地,在学生课堂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开设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等课程,拓展学生业余爱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高密的社会文明发展历史。学术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山东工艺美院等针对高密剪纸、扑灰年画、泥塑、茂腔等民间艺术也进行了相应的课题研究。
(四)博物馆化保护与传承
民间艺术作为高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潍坊市博物馆、高密文化馆等都设有专门的民间艺术展厅,对高密剪纸、扑灰年画、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藏与保护,并为民众提供一个了解高密民间艺术的平台。但在展览内容与陈列方式上,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厅中只是简单的陈列与摆放,并没有对高密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缺乏相应的分析与讲解。另博物馆内展品禁止参观者近距离接触,也影响了参观者对高密民间艺术的深层次了解。
二、高密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但是,现在面临着老龄化现象严重、后继乏人的困境。在“现代”元素的冲击下,高密民间艺术因不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而无法形成广阔的市场,新时代的青年因对原有生活方式的排斥而更倾向于外面的世界,这一系列元素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断层现象严重的困境。
(二)宣传方式、宣传力度存在不足
目前高密民间艺术主要的宣传方式有三种,即参加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展览、在博物馆展出、在青少年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这些方式存在宣传面窄、宣传不够深入等问题。博物馆的民间艺术品多以静态方式展示,参观者与之的互动性、交互性较少;高密民间艺术在学者、媒体圈的认可度较高,来参观者多为领导、学术研究人员等,但市场认可度较低,对广大民众吸引力较低;外出参展规模小、档次低;高密各民间艺术在宣传时整体运作少,而“单兵作战”的宣传方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据调查,目前年青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已经非常少,为了使他们重新认识、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改变宣传思路,加大宣传力度。此外民间艺术应与时俱进,将自身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吸引时尚元素,更好地融入市场,引起青年人的关注。
(三)市场产业化运作程度不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不是将其置于博物馆而一味远离市场环境,民间艺术与市场结合,是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正确处理好高密民间艺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推进生产性保护,通过产品在市场中的生产、流通、销售推动高密民间艺术的发展,实现高密民间艺术的动态保护,同时也使民间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有了动力。
尽管高密有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缺少有效包装,没有合理整合,高密民间艺术给人的印象就是散、乱、少。例如高密剪纸的生产商家,多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生产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高密泥塑种类繁多,然前来订单大多只有“泥叫虎”一种泥塑,其他种类的泥塑无人问津。同时由于目前高密民间艺术老龄化现象严重,作品缺乏创新,内容单一,数量较少,难以形成知名品牌。
三、高密民间艺术数字化传承发展的建议
(一)借助数字化手段,创建特色数字传承模式
1.建设高密民间艺术数字博物馆
目前高密民间艺术博物馆内的展品多以静态方式呈现,参观者无法与之进行互动,且随着时间流逝,部分展品逐渐陈旧。而通过创建数字博物馆,参观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更为全面、便捷的了解民间艺术的魅力,借助于数字博物馆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带给受众更强的现场感,激发受众浓厚的兴趣。
另外,传统的保护手段难以实现对传承人系统全面的保护,而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更多传承人的资料、现状及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还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为民间艺术创作更多的艺术形式,如数字电影、科普动画、动漫形象等,同时借助三维技术将工艺品的发展过程进行还原,借助虚拟现实实现个人与民间艺术的近距离接触。
2.构建高密民间艺术全局性动态网站
借助于动态网站,结合数字电视、音频播放、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对高密民间艺术的深层次宣传,运用好网络媒体,可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网站运行过程中注重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及内容传播的全面性,可将高密民间艺术的宣传与高密的历史民俗文化的大背景相结合,提升高密的城市知名度,树立城市品牌。
(二)依据内容不同,细分传承方式
采用数字化技术对高密民间艺术进行传承,需依据民间艺术的不同属性与类别对高密的民俗资源进行细分,根据细分类别选取适合的传承方式。例如聂家庄泥塑在保护与传承中可借助数字化技术制作泥塑动漫形象,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人机交互等,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聂家庄泥塑。
(三)多平台合作,扩展数字化传承场域
伴随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发展迅猛,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积极转型,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媒介融合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集中媒介优势,细分传播内容,充分满足受众需要,既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引发了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整合媒体、政府、企业等多平台,扩展数字化传承场域,提升高密民间艺术数字化传承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首先,借助于新技术的发展,创新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在媒介融合的情境下,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优势,实现节目内容生产、制作与传播的融合,打造民间艺术传承的全媒体平台。其次,加强政府、企业、媒体及学校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提升社会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加强民间艺术的产业化运作,树立城市品牌。引导政府、企业及媒体采用数字化技术对高密民间艺术进行宣传,采用拍摄民间艺术宣传片、策划大型民间艺术文化展等方式,重视数字化技术在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不再停留于传统的生存环境,合理配置和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然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最大限度还原传统民间艺术,又要创新传播方式,因此在运用中要把握好度,在数字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不失高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倩,李宜兴.浅析高密民间艺术[J].科技视界,2014,(5).
[2]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2).
[3]高卫华,梁春晴.新媒体时代土家族文化数字化传承问题管窥—以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6,(2).
[4]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1).
[5]孙丽国.论高密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科技信息,2014,(5).
作者简介:
张丽丽(1985-),女,山东青岛人,硕士,青岛滨海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基金项目: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山东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Z2014048);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齐鲁文化的媒体镜像研究》(项目编号:J15WB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