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音乐教学的新思路探索
2016-11-09乌雅汗
乌雅汗
【摘 要】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音乐教学,它不单单是审美教育, 更是对学生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文力求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音乐教学的思路进行研究和探索,希望以此为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思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26-01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种重要寄托方式。高等师范的音乐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教师掌握音乐理论知识、良好的歌唱方法、扎实的舞蹈表演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在音乐教学方面培养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所有媒介形式单一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教学媒介是各类实物乐器、黑板、各类曲谱、纸质教材,这些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音色音高、和声、合奏、协奏的含义,更不利于对整个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内涵的理解。由于教学手段和媒介的匮乏,给教师讲解音乐作品、教授专业技巧带来一定困难,直接影响到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高素质音乐教师人才缺失和流失
师资力量是教育教学前进的动力,是一个高等学府实力的象征。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就是人才的缺失和流失。据笔者调查,很多高素质的音乐人才都需要大量资金的培养,但我国很多高等学府薪资过低,导致音乐教师人才流失和缺失严重,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竟然由在校研究生担任,由此可见一斑。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音乐教学相对而言,较为抽象。所以,学生难于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讲解多,学生练习少。没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无法在练习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体会音乐背后的内涵。这就需要高等师范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去创新、去发展、去创造更美的音乐。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等师范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遵循新课程标准,改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目标、创新教育理念
如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调整高等学校的教育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风格等,培养将来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职业需求的人才。高等师范的音乐教学不同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在高校教学阶段,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在三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课程目标方面,让学生更多地去感受和实践,真正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分析能力。第二,课程结构要合理,突出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与其他文化课相结合,让音乐专业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相互促进,加深学生对音乐背景、音乐内容的理解。第三,在教育理念上,要针对生源质量、个性特征等,采用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不是一味学习、模仿其他院校。
(二)按照新课改要求,完善课程定位,丰富课程内容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主要是为中小学或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音乐教师,学生必须在思想道德品质和专业水平上都要合格,才能保障日后的工作质量。因此,该专业在课程内容上,既要包含思想道德修养、音乐传统知识,也要有创新培养。首先,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有思想政教育课,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要有传统的音乐专业教育,要培养他们深厚全面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表演艺术功底,使他们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在学习上述内容的前提下,更多地是要加入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三)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作为音乐教学工作者,首先要具备极强的音乐专业素养、极高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也才能真正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其次,新课改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要了然于胸、使用得当。最后,音乐教师还要提高自身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只有管理好课堂、才能吸引学生认真、用心地学习。
(四)变革专业课的考核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新课程改革,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考核办法上,也要从专业技术考核发展为综合全面的考核。考核内容不仅包括音乐专项技能、专业知识,还包括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如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在考核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省市、院校等各个级别的比赛或者演出,这是对学生能力的内化,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结语
简言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称职的,甚至是优秀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者,既要有为教育事业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又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对待学生,要热爱,要因材施教、一视同仁,要努力为他们提供发挥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让他们不断进步;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要扩宽思路,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才能培养出上进、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2]柳潇.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大众文艺,2012,(21):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