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放而优雅的油画
2016-11-09陈超
摘 要:自从油画传入中国,历经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中国油画已然独具自己的特色。受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熏陶,油画跃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逐渐印上了本土化的烙印。白羽平是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以白羽平的艺术创作为基础,通过对其作品中的色彩、构图、肌理等进行分析,以初探白羽平油画中的“迹象”表达。
关键词:迹象论;白羽平;风景
“象”指画面的间架结构和画面中表现的形状与态势,它包含我们常说的轮廓、形象、造型及构成等。连同绘画材料在内,任何一幅作品里,一个完整的“象”必定有相应的“迹”来充实,“迹”即为“一物作用于一物而产生的痕迹”,也就是整幅作品形成所展现出来的肌理、笔触、质感、色彩等元素,在我们所观的任何绘画或者艺术品中,都可以通过“迹象论”来进行解读。不过,一幅成功的作品仅仅拥有高超的“迹”与“象”是不够的,还要有可以驾驭人内心的“故事”,也就是“迹象论”中不可或缺的一点“X”,“迹+象+X=画”,“X”就是观念、境界、美或者是希望能够传达给观众的内心情感。
一、白羽平风景油画中的绘画语言
白羽平的家乡来自有塞上绿洲之美称的山西右玉,这里四周环山,苍茫辽阔。出于对大自然的无限情感,白羽平的绘画题材多来自他的家乡。他的画面单纯、简洁、干练,从不执意于矫揉造作、玩弄形式,却具有着生命和情感相联的形式特征,充满着矛盾与和谐、节奏与韵律。他在用笔方面也十分精妙,既能表现山西黄土地的那份浑然,又有着一份漫不经心的精心。笔触与颜色相互碰撞所形成的迹与象,或涂抹,或挥洒,或堆砌,在具体的塑形过程里,“象”隐没在“迹”之中,像一位浪漫的诗人一般,在画布上阐释着大自然赋予他的纯真与潇洒。
二、白羽平风景油画中的“象”的推演
追求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从早期的象形文字以及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经过人类对自然万物主观加工处理后的几何图形,无不散发着“象”所推演出来的美。由此可知,人类自古便具有了感知“象”的能力。
无论是绘画还是写文章,好的章法与布局是必不可少的。就绘画而言,所谓的章法、布局便是我们所说的构图,在“迹象论”中,称之为“象”。
细观白羽平的油画作品便不难发现,他处理“象”的方式与一般的风景画是不同的。他善于营造远景,且画中的景物占据整个画面大半部分,远处与天空的交接位置位于整个画面上方的四分之三处,对景致大面积的阐述使得整个画面庄严磅礴。同时,这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西(北部)那种经受岁月洗礼,饱经沧桑却又坚韧宏伟的性格特点。“象”的修养是大内容的开始,而白羽平对几何构图分割的掌握也十分娴熟,不规则块面间的相互穿插,使得画面活泼却又不失优雅。此外,“象”也是画面的主体构建,它会给我们最直观的视觉刺激。新颖的“象”,真挚浓烈的色彩才能打动观众,在他处理画面时,喜欢把前面的色彩画的更暖、明度更高、对比更强,后面的更冷、明度更低、对比更弱。而远处与天空交接的地平线也是变化丰富,比如《黄河之歌》(图1),把地平线作为画面中的重心点,给人以沉稳大气之感,左半边受光面亮一些,右半部分暗一些,使得画面左右的空间感也极强,而地平线右面那一条似物非物的深色线条更是与左上部分的灰色天空首尾呼应,地平线左右虚实的变化,地面中富有节奏感的色块穿插,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符号,独有的“象”。
三、白羽平风景油画中的“迹”
视觉艺术离不开色彩,中国画论中常说的 “使色如使墨”,就是把色当墨来用,做迹过程的丰富使得最终的效果建立在一遍一遍的写意基础之上。这样,即使是极其锐利的色彩,都因互相垫衬而沉郁起来。而在白羽平的风景油画中,最常见的“色”便是干净,利索的黄和白,接下来,笔者将从“迹象论”的角度,初探白羽平油画中“色”所阐述的“迹”的表达。
因为黄色在色系中明度较高,视觉效果突出,而黄色又是黄土高原的标志性颜色,所以,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在他的画面上,黄色的“迹”会经常占据画面多半空间的原因吧。观看他的画,总有一种站在黄土高原上俯瞰远方的感觉,纵横交错的黄色沟壑尽收眼底,仿佛其他的颜色已经被融化了。而画笔在画布上留下的“迹”又与中国画有相似之处,如《高原云雾》(图2)画面中展现的,五分之三的黄土地,剩下的天空也被浓厚的黄色所弥漫,整幅画面将黄色赋予了生命,色彩浓重,色调统一,笔触苍劲有力,厚重的颜料在笔触的自由流动中产生的“迹”与其独有的“象”完美结合,抽象色块的衔接把黄土高原景象表现得苍凉而又壮观;在气势恢宏的“象”面前,画家用挥洒的“迹”展现了其旷放的姿态和优雅的气质。
大千世界,同一自然景观,在不同时节、不同地域和气候下,呈现给世人的面貌也不尽相同。来自于西北方强烈的寒风,直击冬季的黄土高原,北风吹吹,大雪纷飞,遥望大地,一片苍茫。那白雪也就作为季节、某种物质或者精神的象征色了。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惠与馈赠,并非所有人都能有幸一睹为快。受地域的影响,只有温带、寒温带及寒带地区才能适时享有它。每每身处雪景之中,便会由衷地感谢造物者的施舍。冬日的黄土高原在白羽平的绘画创作中是除去黄色之外的第二种有代表的色彩符号。在(作者)2007 年创作的《暖冬》(图3)中,除去沟壑之间的交界处,几乎没有琐碎和细节,山川相互之间的块面轮廓清晰,偶尔符号语言如灰色、褐色、青色在白色的色彩语言中,构成纯粹有意趣的“迹”。画家除了在色彩上对“迹”下足了功夫,而且还把传统书法里的书写性用笔,成功结合油画刀来在画面上做“迹”,笔法之“迹”拙而有力,黄土高原的沟壑在油画笔与刮刀的游走下张弛有度,刀笔结合,使得画面效果潇洒自如。这些也正是白羽平绘画中精神的追求,这种绘画背后的意蕴是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以及对于黄土高原的颂扬。
四、白羽平油画迹象特点中的意境表达
画面中简约、概括的“迹”的处理方式,让观者感到一种空旷、辽阔的大气之美。厚重有力的色彩,清秀而不失生猛的笔触,既有着北方造型的严谨,又有着南方灵动笔法的结合。在他的笔下渗透出与景致的生存联系以及诗意的依恋,可谓“气韵生动”,作品中刻画的景物仿佛具有着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在(作者)2007年创作的《瑞雪兆丰年》(图4)中,放眼望去,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象尽收眼底,厚厚的积雪,好像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盖在土壤上的松软的雪,似乎能让人们感受到里面藏着的不流动的空气,就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画面中星星点点的农户村落,为画面增添了不少活力。等到寒潮过去以后,天气渐渐回暖,慢慢融化的瑞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而这也是他对从小长大的家乡那种深深的依恋与期盼。虽然现在很多人学习白羽平,但只是模仿了表面上的技法而已。倘若没有对大自然真挚的情感,那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定是苍白无力、没有情绪的,也就是缺少了意境的表达,缺少了“迹象论”中的“X”。一幅好的画,好的作品,“迹”“象”“X”是缺一不可的,不然即使技法炉火纯青,也不会赋予画面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2]白羽平.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白羽平[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3]白羽平.中国油画名家——白羽平[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
[4]胡兆量,韩茂莉,冯健.图说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陈超,中南民族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