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旅管专业“行业内就业”要素体系分析——以陕南三市为例
2016-11-09沈宏洁
沈宏洁
(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基于AHP的旅管专业“行业内就业”要素体系分析——以陕南三市为例
沈宏洁
(安康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文章首先以陕南三市的旅游企业为调研对象,了解旅行社、酒店和旅游景区的员工数量、员工学历比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在岗人数、就业情况及员工流失率情况等,掌握旅游行业就业市场特点.其次,以安康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调研对象,了解学生的就业态度、就业目标、就业偏好和理想就业地选择,掌握学生的就业意愿.最后,筛选22项促进学生行业内就业的指标,利用AHP法进行比较筛选,形成旅游管理专业行业内就业的关键要素体系.
旅游管理;行业内就业;AHP
1 前言
陕南是指陕西南部地区,包含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市.其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近年来,陕南凭借良好的自然生态、优美的山水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4年陕南三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55.32亿元,年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17家,3A级景区40余家,旅游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是总书记对陕西发展阶段的全新定位和全新要求.“陕南模式”也成为省域经济“追赶超越”的典型样板.诚然,随着国家和省政府进一步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既为陕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这里面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旅游人才”的渴望与需求.
旅游的发展依赖于“人”的发现与创造,依赖于一批批专业的旅游人才的传承与突破.旅游人的培养,既离不开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更离不开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支持与重视.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全国有544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生19.42万人.再加之1067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高职高专旅游大类专业及中职教育,总供给量达给86.04万在校生,这样一个规模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并不乐观,仅有10%-20%毕业后得以在行业内就业,而工作两年后的流失率则高达80%[1].2014年10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近年来本科院校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其中就含旅游管理专业.这就不经使我们反思,产业需求在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也在极度扩张,为何就业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诚然,其中原因各种,但关键点即在于市场人才需求与校园人才供给之间无法做到良性对接,产生了鸿沟[2].一方面,旅游业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对口就业率走低且流失率居高,两种现象并存,这反映出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而这种矛盾在陕南地区——落后的西部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一方面,西部山区地带很难吸引外地院校学生前来就业,另一方面,本地院校培养的人才本地就业意愿不强.
为此,笔者首先深入陕南地区的旅游企业进行调研,全面了解目前旅游人才的用工情况和需求潜力.其次,以安康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为调研对象,了解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偏好.在两者基础上,利用AHP方法,探讨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行业内就业的关键要素,找到旅游人才供需的结构特征,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支持,为陕南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2 陕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现状调查
笔者于2016年6月至8月间调查走访了陕南三市的旅行社25家、酒店25家和旅游景区17家,其中4星级酒店6家,4A景区13家.通过问卷及一对一的访谈形式,了解旅行社、酒店和旅游景区的员工数量、员工学历比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在岗人数、就业情况及员工流失率.
旅行社、酒店和旅游景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因此,选择三市中规模较大、星级较高,发展较好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清楚看到:
(1)陕南地区旅游企业规模有限,高星级的酒店、景区数量较少,可容纳就业人才总数不大.在走访的旅游企业中,最小规模的旅游企业3-4人,家庭作坊式的旅行社构架,最大规模的企业,用工量不超过200人,其中20-50人的企业规模高达58.4%.
(2)目前旅游行业内拥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历的人数较少,比例偏低.三大行业无一例外.在调查的67家企业里,有18家企业完全没有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员工.员工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多以大专学历为主,部分一线服务岗位以高中学历为主,就业者年龄偏大.除此之外,除了汉中旅游百事通国际旅行社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员工数达到19人,其他企业均在10人以下,1-2人企业超过39%.这对于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企业人才的积累和培养,企业形象的塑造和竞争力的提升都会带来巨大的隐患和问题.
(3)在调查过程中,通过与旅游企业负责人一对一的访谈,笔者了解到陕南三市的旅游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容易关注“毕业生”的籍贯.很多负责人表示,在浏览毕业生的毕业简历时,用人单位比较看中毕业生的籍贯,优先录用当地大学生.这是因为,陕南地区无论从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行业的发展水平来看,都处于西部较落后地区,如何能够留住人才,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长期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地方,是陕南地区旅游企业的难题之一.由于不具备一二线城市的吸引力,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与其他地区水平相当,甚至偏低.所以,很多毕业生只是选择将本地企业作为就业的踏板,导致行业的人才流失率较高.因此,很多企业就会偏向于选择本地户籍的毕业生,希望能提高就业的稳定性,也使得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后备力量选拔过程中,少一些后顾之忧.
3 陕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意愿调查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又设计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就业意愿调查问卷》,以“就业态度、就业目标、就业偏好、就业“地”选择”为调查重点,了解学生的就业想法.调查对象主要为安康学院、陕西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于2015年4月至8月,对在校的三个年级学生及11级大四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现场发放与网络调研方式,共发放问卷335份,有效问卷317份,有效率为94.6%.
3.1就业态度
在调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态度”时(见图3-1,发现43.3%的本科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一般”,选择“不太乐观”、“不乐观”的学生占到了受调查者的39.1%,仅有17.6%的学生选择了“很乐观”和“比较乐观”.
图3-1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态度调查表
图3-2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目标调查表
3.2就业目标
从调研结果来看(图3-2所示),选择最多的是“先在旅游企业干着,视情况再决定是否跳槽(52.1%)”,基于4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超过一半的学生,会先选择旅游行业.但同时发现,“先就业后择业”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主流观念,视情况而定,说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忠诚度低、行业外就业倾向严重.除此之外,11.4%的学生愿意“长期从事旅游方面工作并有所发展”.17.9%的学生“不从事旅游方面工作,准备到其他行业看看”,“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占9.6%,“无所谓”6%,“其他”3%.
3.3就业偏好
从表1可以发现,学生在工作选择时选择频次最高的“个人发展空间”“经验积累”“薪资福利”这三方面,其次是“对工作感兴趣程度”“工作环境”“距离家乡的远近程度”.笔者发现,选择“专业对口”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只占到“3.93%”.这说明,陕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不高,专业是否对口不作为其选择工作的重要考量要素.3.4就业“地”选择
从对“你最期望的就业地点”问题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表3-2):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省会城市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选择“中西部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的比例很低.数据显示出旅游专业本科生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倾向于那些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经济发达地区,极少有人期望在中西部中小城市或者农村地区就业.
表3-2 希望的就业地点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意愿较低、中西部地区就业意愿较低的事实.因此带来了旅游人才供给方面的紧张局面.如何提高行业内就业率,特别是西部地区旅游行业的就业问题,是西部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
4 基于AHP法的旅游管理专业行业内就业要素分析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结论,搜集访谈中的被提及频率最高的,笔者选择已经在行业内就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和陕南三市相关企业的领导人和负责人为调研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请他们对选取的22个行业内就业评价要素进行两两打分.因为问卷填写难度较大,因此共发放问卷97份,回收84分,有效率86.6%.
表4-1 准则和指标权重表
首先,构造单级成对比较矩阵.对从属于上一层某单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采用对偶比较量表,依次进行各层因素两两间的重要性比较.进行比较的因素有n个,则判断矩阵B为n×n阶矩阵,即式中bij表示fi因素与fj因素相比的重要程度值,且满足bij=1/bji,依此确定每一层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产生多个判断矩阵.
问卷的评估尺度分为5个等级,采用1、3、5、7、9赋分,即将两个因素比较的相对重要性赋值为:两者同样重要=1,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3,明显重要=5,绝对重要=7,强烈重要=9,介于他们之间的赋予2,4,6,8.
再利用和法计算权重.首先,将各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进行归一化,其归一化矩阵各元素其次,对按行求和得然后将归一化得则有因素权重向量
最后,组合权重.通过比较矩阵求得各层的单极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利用加权的方法求得指标层各因素对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利用各层的评价指标权重向量,计算出评价指标的总权重向量,即权重合成.
4.1权重计算结果
从表4-1可见,笔者将“行业内就业”要素分为两大部分:推力因素(学校方)和拉力因素(企业方).两者的权重分别为0.539和0.461,差别不大.就业的基础要素为学校方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塑造.其次,需要企业提供相应的薪资待遇、晋升渠道、培训机会,让学生了解发展前景和职业规划等等,以吸引旅游人才,留住旅游人才.
在推理因素的11个指标中,笔者选取问卷访谈中提到的最多的,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就业心理要素(0.168),知识要素(0.182)和能力要素(0.189).其中“专业兴趣”权重最大(0.098),它是促使学生行业内就业的最核心的要素.其次是旅游基础知识(0.074)和专业技术能力(0.071),这是判断一个学生4年学习成果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其在就业过程中最重要的法宝.其他要素的比重相对较小.
在拉力因素的11个指标中,笔者将其划分为两大部分:有形因素(0.506)和无形因素(0.494).这是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的主要吸引力要素,也是学生求职过程中最关心的显性要素和隐形要素.其中,发展前景(0.073)和薪资待遇(0.070)权重最大,也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关心的两项要素.与此相反,激励制度、单位福利、企业领导的权重较小,在学生的首次就业过程中,这些要素往往被考虑的较少.
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22项指标的排名情况为专业兴趣、旅游基础知识、发展前景、专业技术能力、薪资待遇、职业规划、企业规模、沟通能力、社交礼仪知识、工作热情、培训机会、工作地点、学习能力、计算机网络知识、创新能力、公文写作知识、晋升渠道、企业忠诚、工作环境、单位福利、激励制度、企业领导.推理因素排在前10名的有6个,拉力要素排在前10位的也是4个.
4.2“行业内就业”要素体系分析
图4-1 “行业内就业”要素体系
由此可见,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的关键要素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双方力量.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行业内就业意愿,企业方则需要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薪资待遇来留住人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改变现阶段行业内就业率较低的现状.见图4-1所示.
5 结论
(1)陕南地区旅游企业规模有限,高星级酒店、景区数量较少,可容纳就业人才总数不大.因此,对三大行业、67家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行业内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数量较少,比例偏低.并偏向于本地户籍的应聘者.
(2)陕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行业内就业意愿较低.就业态度选择“一般”“不太乐观”的比例较高.“先就业后择业”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主流观念.学生在工作选择时注重“个人发展空间”、“经验积累”与“薪资福利”这三方面,“专业对口率”要求不高.理想的就业地点选择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省会城市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选择“中西部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的比例很低.
(3)行业内就业的关键因素在与学校方的“推力”因素和企业方的“拉力因素”双方的作用.22个单项指标中,排名前十位的推力要素为6项,拉力要素为4项.在推、拉力要素的共同努力下,即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与合作下,才能真正帮助陕南地区摆脱旅游人才缺乏的现状,才能为陕南旅游的长远发展找到根本的解决之道.
〔1〕汪剑明.面对旅游企业人才饥渴高等院校何去何从[N].中国旅游报,2004-05-21.
〔2〕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分析比较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6(sl):53~57.
〔3〕吴国清.我国学院建制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6(sl):47~51.
〔4〕Peacock,N.,Ladkin,A..Explor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a university and the local tourism industry.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2,16,393~401.
〔5〕Barron,P.,.Stormy outlook Domestic students'impression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Tourism2006,6:1~3.
G646
A
1673-260X(2016)10-0213-05
2016-06-11
校企合作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g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