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筑师的足迹与丰碑——忆建筑教育家、第二代建筑师叶仲玑先生AnArchitecturer'sFootprintsandMonumentalWorks
2016-11-09梁鼎森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梁鼎森(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一个建筑师的足迹与丰碑——忆建筑教育家、第二代建筑师叶仲玑先生
AnArchitecturer'sFootprintsandMonumentalWorks
梁鼎森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叶仲玑先生作为建筑教育家,曾执教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并先后担任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主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建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作为我国第二代建筑师,40年代后出版《建筑标准制式图集》等著述。在抗战胜利后设计了重庆大学图书馆,解放初设计了重庆和平电影院等反应那个时代文化的建筑作品,并在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建筑方案全国设计竞赛中获甲等奖,留下虽量少但有时代印记的作品。
叶仲玑;建筑教育家;第二代建筑师
编者按:电话那头,梁先生热情真挚的话令我非常感动,作为叶仲玑先生的学生,感念恩师的教诲,铭记恩师坎坷中仍坚持努力的一生,特意写了这篇纪念文章。然而,对重庆建筑事业而言,叶先生不仅仅是梁先生的恩师,更是我们重庆建筑学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刊发这篇文章,就是庄重地在我们城市发展历史上抹下浓重的一笔记忆。
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叶仲玑先生
叶仲玑先生是我国西部著名建筑教育家,我国第二代建筑师。安徽黟县人,汉族,1915年7月生。1934年至1937年在上海江苏省立上海中学读书,抗战期间先后经江西、安徽、云南昆明辗转到达重庆。1938年11月,考取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在内政部营建司和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杨廷宝先生领导下从事中国建筑研究工作。1946年夏考取赴美国自费留学资格,同年11月到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任教。1947年秋得到重庆大学公费资助留学美国,在堪萨斯州立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49年春研究生毕业后曾在美国几家建筑师事务所实习、工作。1950年他接到国内老师梁思成先生来信转达周恩来总理代表党和政府欢迎留学生回国服务的召唤,经过努力争取,遂于1950年冬乘克里夫兰轮经香港回到祖国,同船回国的还有他中大的同学吴良镛先生。这次留美回国学生88人中只有他们二人是建筑学科。1950年回国到北京时,叶先生本有条件留北京工作,而且也有同学建议他留北京,他为了回报重庆大学,仍毅然决定回到地处祖国西南的重庆大学,任重庆大学副教授兼建筑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到重庆土木建筑学院(后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教,1953年12月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立建筑系,叶仲矶先生任首任系主任,并任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民盟重庆市委委员,重庆市政协第二届委员。1953年当选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
叶仲玑先生早在学生时代,就以成绩优异显示其才华,深厚的中国建筑专业功底、丰富的知识结构,加上出国深造对国外现代建筑技术及文化的研究,为他献身祖国建筑教育事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他在建筑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了二十余年,同时执力建筑创作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国西部的建筑事业无私的贡献了一生。1976年12月退休,1977年7月病逝于成都,年仅62岁。
我认识叶先生是在1954年秋季开学时,他与我们建筑学专业59届两个班新生见面并作专业介绍会上,他的学者风度至今难忘。而和他较多接触是1959年我毕业留校后的几年中,我们同在民用建筑设计教研室,叶先生是教授,我是助教并担任教研室科学秘书。经常能看到、听到包括叶先生在内的老先生们教学的勤奋和劳苦,广博的知识、各种见解和肺腑之言,使我们年青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至今老先生们的形象恍如昨日,牢记他们忠于建筑教育事业的精神和在建筑创作上走过的艰辛道路的历史正是我写这篇回忆文章的初衷。
从1952年至1966年文革开始前,叶先生大部份时间都在第一线执教。其中1953年至1957年担任建筑系主任期间,时值院系调整后建校初期,也是建筑系的初创阶段,举步维艰。他虚怀若谷、坦荡待人,努力把各方面的人才组织起来,发挥其各自的才能,顺利地打开了工作局面,在图书资料、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师资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使系的工作正常运转。他治学严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本功的培养,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至今仍然是建筑城规学院办学的优良传统之基石。他对人宽厚、关心爱护的气度,深为老师们所敬佩。
图1 北京玉泉山塔铅笔画
1957年的政治风波叶先生受到冲击,不再担任建筑系主任职务,但他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工作。他要求学生严格,身体力行,深深地熏陶了年青一代。他的铅笔画主题突出,线条生动,成为师生宗法的楷模(图1)。在课余他主动搞一些课题研究和译著工作,先后为建筑学专业编写了《中国建筑营造法》、《中国古建筑调研铅笔画册》等教材及参考资料。他教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桃李满天下。他在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师。从建系之初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前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建筑专业人才。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三个专业,三个国家一级学科,学科门类齐全,已成为国家重要建筑教育基地。作为建筑系的开创人、首任系主任,他功不可没,叶先生在天之灵当感欣慰!
叶先生在从事建筑教学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和建筑创作,记得在他的晚年有一次商讨工作安排时,他就说希望给他安排设计。作为我国第二代建筑师,囿于所处时代及工作条件,他进行建筑创作的机会不多。即使这样,叶先生解放前后短暂的创作生涯仍然取得了可贵的成就,作品虽然少,但却是我国西部那个时代的代表,留下了他的光彩业绩。他的建筑创作思想,他探讨具有时代感而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创作的道路明晰可见,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叶先生的早期作品——1946年主持设计建成的重庆大学图书馆为其20世纪40年代的代表作(图2)。位于校园团结广场旁台地上的这幢建筑充分利用地形,从当时的建筑材料与结构技术出发,塑造了一幢体现建筑功能,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底蕴,与团结广场对面20世纪30年代建设的传统形式理学院大楼等建筑遥相呼应,而又有当时时代特色的校园建筑,简洁新颖,构图严谨,造型美观,被建筑界誉为当时中国建筑设计创新典例,大家一时称道的杰作。可惜这幢历史建筑于上世纪80年代初拆除,其地块用于建设办公楼,使重庆大学失去了一处闪烁着40年代建筑文化光芒的标志性建筑。1951年叶先生还主持设计并建成重庆大学的另一重要建筑——绘图大楼。1954年主持设计建成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实验大楼等工程,已成为学校那个时代的历史建筑,至今屹立在重庆大学A、B校区。
图2 重庆大学图书馆1946年(已拆)
叶仲玑先生另一代表性作品是1955年主持的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建筑方案设计,这是新中国建国后早期针对一项重要工程项目举办的全国性设计竞赛。经过紧张艰苦的工作,叶先生率领的主要由建筑系年青教师组成团队的设计方案经评审获全国竞赛甲等奖(全国共3个甲等奖项)。设计把建筑与雕塑有机结合,塑造了一座有民族特色和新中国时代风貌的现代桥梁桥头堡建筑。虽然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实施方案采用了高度较低形式,但叶先生对建筑造型的把握和当时设计与图纸的表达水平无疑都达到了国内较高的境界,我曾经看到过刚完成的设计图,可惜该项目的资料已经无存。
立面图
重庆和平电影院是叶先生20世纪5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品(图3),1956年由他主持设计建成,这是重庆解放后最早建设的几个大型民用建筑之一。影院位于重庆市中心解放碑,座席容量1459座,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织处理充分利用山城市中心珍贵的基地面积和建筑空间,十分重视功能实效,建筑构图手法严谨,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和谐,色彩淡雅,造型美观,入口上方的和平鸽浮雕更是外观造型的画龙点睛之笔,反映了当时的时代之声。为了作好电影院声学设计,他还特请中大的学长唐璞先生给予协助。在重庆市中心解放碑屹立了半个世纪的和平电影院展现了重庆城市建设的新面貌,是新中国那个时代城市文化建设的代表之一,和平电影院后改名改建为国泰电影院,直到21世纪头10年末因新建国泰艺术中心扩建广场需要而拆除。
叶先生在建筑创作上的成就和他在建筑理论上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在建筑理论方面,早在1943年就由当时的内政部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建筑标准制式图集》。他不仅建筑构图娴熟,重视建筑的造型美,而且十分重视建筑与结构的关系,强调建筑师应该熟悉结构技术,为此,他翻译了《建筑结构设计》一书稿。他的其他译稿还有《建筑的美学与技术》、《热带建筑》等。我记得其中《热带建筑》的译稿1964年前后他曾委托我去京时带交他的同学,时任建设部副部长的戴念慈先生。即使他去世后,上世纪80年代初,戴部长还委托有关部门找叶先生的夫人伍宝森老师收集了叶先生的一些书稿,其中《建筑结构设计》一书终于在1983年出版,这时距他去世已过去了七年。上世纪60-70年代,即使身处逆境和文革灾难,他对重庆的建筑创作仍寄予极大的关心和希望,对建筑科技的发展仍然倾注了他的心血。1963年6期《建筑学报》发表了他的《重庆几个大型民用建筑创作的分析》一文。该文经过深入调研对重庆山城电影院、重庆港务大楼等几个新建的重要建筑创作进行了全面评析,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见地深入,文如其人,足见其终身献身建筑创作矢志不移。1973年他还奉派赴京参加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科技情报的翻译工作,这也许是他最后从事的献身建筑事业的工作,在长城留下的是他最后的身影(图4)。
叶仲玑先生于文革刚结束不久辞世,至今已39年。他未看到改革开放后国家与重庆社会经济建设历史性、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唯看到了粉碎“四人帮”,可聊表欣慰。他没有能涉足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师那样浩瀚的建筑创作天地,但在他生活的那个艰辛年代,仍然创作了重庆大学图书馆、重庆和平电影院等反映那个时代的代表作,他耕耘过的建筑教育土地桃李芬芳,在中国建筑教育史上留下了他的足迹。作为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叶仲玑先生的名字和学者音容将永存。
(本文的写作得到叶仲玑先生夫人伍宝森老师的支持与协助,谨此致谢!)
图3 重庆和平电影院1956年(已拆)
图4 1973年叶仲矶先生长城留影(左第3人)
图片来源
图1伍宝森女士提供
图2老重大老照片.重庆大学内部资料[G].2004.10:66.
图3周人忠主编.电影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203-204.
图4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纪念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办学五十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9.
〔1〕杨永生(编者).哲匠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288-289.
〔2〕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纪念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办学五十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9:2-3.
责任编辑:官正梅,孙苏
M r.Ye Zhongji,an architectural educator,onceworked asa teacher in Architecture Departmentof Central University,Dean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of Chongqing University and Dean of Architecture Department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successively,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rchitecturaleducation in China,especially thewest China.Asan architectof the second generation,he published Atlasof Architectural Standard Pattern in 1940s.After the liberation of Chongqing,he designed the library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Chongqing Peace Cinema,reflecting the era.He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the bridge head design for Yangtze River Bridge inWuhan.Hisworksarenotabundantbutera-marked.
Ye Zhongji;architecturaleducator;architect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TU248.3
A
1671-9107(2016)10-0005-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6.10.005
2016-09-25
梁鼎森(1935.11-),男,教授,原重庆大学校长,重庆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建筑创作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重庆建筑的其它文章
- 对Ⅰ类车库泡沫-水喷淋系统管径的计算探讨On Pipe Diameter Calculation of Foam-water Spraying System in I-classGarage
- 建筑体验的维度:从感官意识到时空秩序——评S·E·拉斯姆森《建筑体验》(下)The Dimension of 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From Geometric Feature to Structure Rules
- 重庆冉家坝广场3号楼结构设计Structural design for No.3 Building of Ranjaba Plaza in Chongqing
- 媒体重头文章概览
-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一个不该提出更不该固守的概念Foundation Design Grades:A Conceptwhich should notbe Proposed andMaintained
- 基于产业模式转型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策略——以四川省射洪县万林乡书房嘴村为例PlanningStrategyforNewRuralDevelopmentBasedonIndustrialModeTran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