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青山多针浅刺治疗面肌痉挛60例临床观察※
2016-11-09陈春海孙嘉逸刘春禹通讯作者陈新华
陈春海 孙嘉逸 周 翔 张 楚 刘春禹 通讯作者:陈新华
纪青山多针浅刺治疗面肌痉挛60例临床观察※
陈春海1孙嘉逸2周翔2张楚1刘春禹1通讯作者:陈新华1
纪青山;面肌痉挛;多针浅刺;临床观察
纪青山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纪青山教授临床注重辨证、辨病、辨经相结合,诊病必查舌脉,常用“五腧穴”“原穴”等特定穴,笃信“气至有效”,施针必要“得气”。擅长治疗面瘫、脱发、面痛、面肌痉挛、腰痛、耳鸣、痹证、三叉神经痛、癫痫等病。
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抽搐,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间断性不自主阵挛性抽动。起病大多从眼轮匝肌开始,后多涉及整个面部,抽搐表现为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激动、紧张、疲劳等因素而加重,是一种临床常见疑难病症。纪青山教授善采用多针浅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明显,自2014年9月—2015年3月笔者随纪青山教授学习期间,观察记录治疗面肌痉挛60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60例面肌痉挛患者均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纪青山教授门诊病例,按就诊顺序先后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2~68岁,病程4个月~5年。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3~64岁,病程6个月~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1]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①中年以后发病,以女性患者多见;②早期多表现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扩散可至面颊肌、口轮匝肌、颈阔肌;③可因情绪激动、紧张、劳累等因素加重,入睡后停止,不能自行控制;④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2]制定:本病多以单侧脸部表情肌阵发性抽动为主,疾病的起始阶段多为眼睑周围出现间断性、反复性的跳动,逐渐向眼睑下扩散到脸部的面颊和口角,跳动的范围一般不会超过面神经控制的表情肌。少数患者的疾病发作时可伴有面部的轻微疼痛。后期甚至还可出现面部肌肉无力、萎缩乃至肌瘫痪等严重症状。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8~70岁;③愿意接受针灸治疗,完成临床观察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病患、造血系统病患等原发性疾病患者;③不能按规定疗程治疗,中途自行停止针灸治疗者。④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⑤针刺治疗同时,服用药物或进行其他治疗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取患侧阿是穴、翳风、阳白、太阳、地仓、合谷、后溪、攒竹。操作:取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常规消毒后,刺入3~5分,行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度,留针30 min,中间行针2次。
治疗组:取患侧头维、太阳、阳白、四白、瞳子髎、颧髎、睛明、迎香、上关、下关、大迎、听会、听宫、地仓、颊车、承浆、风池、对侧合谷。操作:选用0.25 mm×2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常规消毒后,快速浅刺1~2 mm,不行手法,留针30 min。
以上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2 d,共治疗3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相关标准。治愈: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面部牵拉抽动、麻木基本消失,在天气及情绪变化时偶有发作。有效:面部牵拉抽动次数明显减少,痉挛持续时间缩短,相邻两次痉挛间隔延长。无效:症状无变化。
结果: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体会
西医学认为面肌痉挛的病因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即血管性因素,主要是由于血管的扩张、延长、迂曲、硬化等因素对面神经出脑干区造成压迫导致面肌痉挛;而继发性则为非血管因素,主要是桥小脑角区的占位性病变,如面神经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后遗症、局限性癫痫发作、桥脑肿瘤等。中医学认为,面肌痉挛发病多与风相关,面肌痉挛发病主要症状是面部肌肉抽搐,古人有云:“筋约束不住而莫能持,风之象也”,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而纪青山教授认为其发病由外风和内风两方面因素所致。从外风而论,患者劳累过度或年老体衰,导致机体脉络空虚,营卫不固,风邪直入经络,导致气血瘀滞,不能荣养面部经筋,加之风性数变而善动,故导致面部经筋动摇不定,又或旧病虽愈,但风寒之邪未尽,加之正气亏耗,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从内多从肝风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多因七情所伤或久病治疗失当,导致津液亏耗,阴虚肝风内动,上扰于颜面,继而引发抽搐。
纪青山教授在选穴上多选太阳、阳明、少阳的穴位。一方面,《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上颈,上夹口,合于,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额,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说明面肌痉挛主要是面部太阳、阳明、少阳经筋转急拘挛所致。另一方面,纪青山教授认为虽然本病在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上有所不同,但实质都是面部经脉气血不畅,局部经筋失于濡养,引动筋脉收涩所致,又阳明经多气多血,少阳经多气少血,均与人体气血有着明显的关系,所以在选穴上侧重选择太阳、阳明、少阳的穴位为主,既可从局部取穴治疗疾病,又可调节诸阳经气血濡养经筋。加之善治头面部疾患的四总穴之一合谷,配合太阳、风池穴,祛风散邪之功更强。
面肌痉挛在中医学中常见于“筋急”“痉证”等条目下,这些体现了面肌痉挛本质上是经筋病,《素问·长刺节论》有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 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纪青山教授认为本病病所在络而不在经,又因面肌痉挛发生于面部,面部肌肉浅薄,不宜深刺,故纪青山教授在治疗面肌痉挛时采用多针浅刺法。多针浅刺法是结合《灵枢》经中“浮刺”“直针刺”“扬刺”“毛刺”等法而来。《素问·调经论》有言:“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微刺奈何”“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由此可知浅刺的治疗方法可以祛除皮肉浅表之邪。西医学也认为浅刺法可以刺激末梢神经,引起轴突反应和节段反射,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增强毛细血管的渗透力,改善血供,促进炎症吸收,因而起到了治疗局部的肌肉紧张、痉挛的作用[4]。
纪青山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对于治疗面肌痉挛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且运用多针浅刺治疗面肌痉挛理论基础扎实,且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学习和推广。
[1]王维治.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
[2]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1-7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0,186.
[4]郑武熙.浅刺排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纪青山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015-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