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车,小众文化
2016-11-08
北京迎来了一年最好的季节,它不像秋天那么躁动,也不像冬天那么冷酷,虽然很短暂,但是大家都很珍惜和享受这难得的金秋。
对于媒体和企业来说也不能轻易放过这撩人的秋色,众多活动开始紧锣密鼓地办起来,其中关于老爷车的活动尤其密集,我也参加了几场老爷车的巡展,巡游,在假日里确实吸引了不少公众注意力。我从刚开始进入汽车之友就接触老爷车,想想也有十余年了,十年,对于一种汽车文化完全可以成长并壮大起来,但是在这貌似繁华的背后,我并没有感受到老爷车文化真正长大的迹象。
首先作为一种文化,需要有很强大的群众基础,比如足球,虽然中国的足球惨不忍睹,但每到周末足球场仍是人满为患。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积累,这种积累是深入每个人生活的,汽车进入家庭不过20年,这20年主要是以消费代步为主,并没有上升到文化的层面。20年前,中国的汽车工业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控制下,闭关锁国,仅有的一些车型两只手都能数过来,所谓进口也是与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交易。于是目前留在大多数人心中的老爷车代表就是国产的红旗,老上海,212,进口的也只有吉斯,伏尔加,或者日本80年代进口到中国的皇冠,风度等车型。缺乏历史积累造成现在大家对于老爷车认识的狭隘。
其次,政策的停滞。一个国家的老车保有数量是评价其老爷车文化的重要数据,我国目前对于汽车报废和年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促进这个市场的发展,比如之前的15年强制报废,现在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型不允许上路等规定,也造成了很多值得保留的老爷车慢慢地进入解体厂。因为保留和维护的成本太高,配件供应不及时,加之很多城市车牌稀缺,让人们在日常出行和保留文化的选择中没有主动权。
还有一个现象,属于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化特有的现象,就是对于文物的保护。从大的方面说,中国的建筑历史悠久,但是目前存世的历史建筑大都是明代之后的,一方面因为中国的建筑本身以木质结构为主,很难长时间保留,一方面改朝换代后统治者都习惯于破旧迎新,重塑自己的版图,让很多历史文物毁于一旦。这种观念造就了目前的中国社会对于历史文化的断层,无疑也会影响到汽车这个新兴事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有一定历史的一汽,二汽,上汽等国企,他们自身对于产品的保护和留存还不及民间收藏家丰富,一心只向前看,结果可想而知。
这十年我们的老车文化并非停止不前,有些狂热而有实力的老车收藏者开始展露头角,甚至在国际老爷车展览中获奖,说明按照汽车的发展规律,老爷车文化在中国正在崛起。但是大部分收藏者的目的还是以盈利为主,倒买倒卖,打乱了市场环境,一辆品色一般的红旗770目前已经飙升到30万,也让很多老百姓望而却步。美国的老爷车文化之所以能够如此丰富,就在于很多中产家庭有能力和实力收藏,翻新老车,让这个市场保持很大的流动基数,更加良性地发展。中国目前缺少的不是老爷车收藏者,也不是观众,而是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一个公平,透明的评价机构,目前所谓的评选,拍卖都只是作秀罢了。
所以我说老爷车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小众文化,就像赛车,F1刚进入中国,大家对它性质勃勃,但是由于普通人很难参与其中,到今天,上海F1的影响力还不如以前。但是老爷车的发展还会继续,如果政策上能对老爷车有相对公平的扶持,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参与到收藏过程中,我们的市场不再那么功利,中国的老爷车文化再有十年,也许会赶上国际的水平。到时候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一辆半个世纪前的老红旗,甲壳虫,奔驰,才真正说明老爷车走进了大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