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财务分析体系的拓展与教学创新
2016-11-08王冬梅游朝阳
王冬梅+游朝阳
【摘要】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改革、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编制、“综合报告”的提出、管理会计改革与新思潮的涌现提出了对财务分析体系进行重构的要求。本文从驱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拓展的因素出发,通过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印证了财务分析领域需要将投资决策放在首位,同时需要大力拓展为管理决策服务的功能。相应地,高校财务分析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要转移重心、重构或改造比率、修正杜邦模型。同时要广泛运用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教学,如学生之间的分享、决策模拟等。本文的结论和建议无论对本领域的学术研究还是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将是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财务分析体系拓展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0
一、引言
适用于实体经济和传统制造业的报表分析技术包括比率和模型未必适用于“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新环境。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新思潮的涌动,呼唤着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改革、管理用财务报表和“综合报告”的编制,进而提出了对财务分析体系进行拓展的要求。而这些有可能随着我国管理会计改革的推进迅速成为现实。曾经居于首要用途的“为信贷决策服务”是否依旧十分重要?高校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依旧延续项目介绍+比率计算+杜邦模型的套路是否合适?本文拟就财务分析体系的拓展与教学创新展开专门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改革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2009)认为:“现有财务报表列报结构和项目在实务中应用良好”指的是一般的基础性的会计工作,对于通过报表分析以为各类使用者决策服务则存在明显不足。刘玉廷(2009)认为IASB按照营业活动(包括经营和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三大报表进行分类,旨在加强报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更清晰的信息,其出发点是满足成熟市场中理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需要。喻灵、冷冰(2009)在总结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研讨会代表的意见时,特别提到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石化的代表的意见是“财务报表列报格式的调整,将带来几乎所有内部会计信息分类科目的调整。在没有实质性作用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改变现有报表列报模式”。但另有一些代表却“长疼不如短疼。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和重建就需要很高的成本,可以就此一并改过来”。卢兴杰(2010)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革及中国对策”—2010年中国会计学会资深会员论坛综述中提到“有会员认为从三大报表可以了解哪些资产产生了哪些利润和哪些所有者权益,从而彻底打通了三大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设计理念很好”。而杨有红的意见则是“根据变更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报表后,如果与之配套的企业报表分析方法没有相应的变化,准则变革最终服务于投资决策的价值可能会降低。因此在修订准则的同时,还要改进估值技术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曲晓辉、肖红(2010)在一篇会议综述中认为,这种变革加强了三大报表之间勾稽关系的内在一致性,使报表使用者能够在不同报表的相同位置上找到相同活动的不同方面的信息,也使一些关键财务指标的取得和计算将更加容易,对企业未来不确定性的判断也将更加客观和准确。张金若、宋颖(2009)认为可以基于财务报表分类列报重构财务分析系统。
以上文献,都涉及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随着分类改革的推进,需要重构财务分析系统,而且重构的财务分析系统应主要满足投资决策的需要。张新民(2014)是第一个尝试者,他构建了从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到战略结构、战略关系和战略方向资产负债表的全新体系。但笔者认为张文有三点值得商榷:其一,资源利用战略与资源配置战略容易混淆,不如改称资源获取战略和资源配置战略更恰当;其二,将资产划分成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而不是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与财务报表列报分类改革口径不一致;其三,将长期股权投资归入投资性资产并不合理,应归入经营资产。但张文的尝试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它第一次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战略管理完美地联系在一起。开拓了报表分析为管理决策服务的新视角、新方向。
(二)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编制
2010年注会考试教材《财务管理》首先响应了财务报表分类列报的要求。在这本教材中,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将企业活动划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将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活动一分为二,其中与营业活动有关的生产性投资活动划分到经营活动,而另一部分多余资金的利用划分为金融活动。并提出了如何构建一套完整的管理用财务报表体系。随后金永、玄立平(2011)就管理用财务报表如何编制进行了具体的解析。李丽霞、李宁(2015)以陕鼓动力为例阐述了如何编制整套的管理用财务报表,并在此基础上示范了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利用以为管理决策服务。不足的是,从这两篇文章的介绍来看,编制成套的管理用财务报表依旧是一项高难度的动作,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尤其当企业经济活动较复杂时,几乎很难编制正确。
(三)“综合报告”的提出
2010年8月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提出了综合报告的概念。“综合报告(Integrated Reporting)”又称“整合报告”,是一种融合了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等信息的更连贯、更有效的公司报告方式,旨在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价值创造能力的综合性对外企业报告。目前仅有少数国家(南非和法国)强制本国企业发布综合报告。王秋红、汤湘希(2015)认为全面推行综合报告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综合报告到底该如何编制?第二,内容框架如何构建?第三,非财务信息如何计量等。
(四)管理会计改革、新思潮的涌现
2014年11月,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此后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活动服务均予以高度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也催生了一些新思潮。比较典型的如黄世忠(2015)认为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创新和智能制造将引领移动互联网时代财务与会计的变革与创新。王冬梅、韩成、孙明明(2016)认为财政部力推的管理会计不能单纯理解成“管理会计”这门课程,要理解为“管理型会计”,即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共同服务于管理决策的会计。
三、财务分析体系拓展的动因总结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在我国,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改革提出的重构财务分析体系的要求首先在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编制上得到体现,但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转换成本过高以及对会计实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过高,短期内难以在大范围内推广使用。然而随着管理会计改革的深入,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自然会更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转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综合报告”将来能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包括我国广泛推行,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可依据的信息将更加全面,由此必然会提出创新财务分析视角、拓展财务分析用途的新要求。所以,新的、更加全面的、包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甚至更加广泛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关键,虽需要时日,如5年、8年,甚或10年。但相应的探索可以先行,待成熟后即可为实践提供指南。
四、一次问卷调查的印证
本文第一作者于2016年春季学期在讲授MBA选修课“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时,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匿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2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一)背景信息统计
被调查者相关背景信息的统计结果如下表1—表3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者的本科专业分布为:会计学7人,财务管理3人,金融保险6人,经济学2人,工商管理6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8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人,其他理工类专业如化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7人,文科语言类专业如历史/法学/教育学/英语等5人。其中工商管理与其他管理类专业占比28%,排在第一位;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占比20%,排在第二位;经济金融保险类专业占比16%,名列第三;其他理工类专业占比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占比12%,其他文科类专业占比10%,分别名列第四、五、六位。总括起来,与管理相关专业占比64%,非相关专业占比36%。可见样本主要是来自相关专业的。这样能保证对后续问题有足够的理解力,其回答也有足够的代表性。从表2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学生此前学过的相关课程依次有会计学、财务成本管理、审计学和财务报表分析。其中96%的人员学过会计学,达48人,可见会计学的教育已经十分普及了,也是一门最为基础的课程。学过财务成本管理包括管理会计的,共计20人,占比40%。学过审计学的共8人,占比16%。学过财务报表分析的有5人,占比10%。由此可见,在MBA学生中广泛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十分必要。从表3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学生此前或当前从事的工作最多的是采购、销售、研发、总助等其他管理相关工作,共17人,其中总助2人,自主创业者1人,占比达34%;其次是银行信贷审核、投资等金融相关工作,计13人,占比26%;再就是会计、财务管理和其他与管理不相关工作,均为7人,占比14%。排在最后的是外审和内审,只有6人,占比12%。需要分析和利用会计报表的岗位为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内审、银行信贷审核、投资等金融相关工作和总经理助理及自主创业者,共计29人,占比58%。可见半数以上的岗位需要读懂和分析报表。
(二)通过相关问题的回答得到的印证
对于“财务报表分析应涵盖的内容”这一问题,从表4可以看出:公司价值评估与股票投资决策排在第一位,50人中共有44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应该包括进来,占比88%;其次是企业经营分析诊断,共有35人勾选此项,占比70%;参与调查人员对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评价颇为重视,有31人勾选此项,占比6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如何通过报表分析对企业战略的执行后果进行评价,考察战略与行动之间是否一致,差距有多大,以便诊断到底是战略规划的失误还是执行不力正日益受到重视,有24人勾选此项,占比48%,这也是财务分析领域一个新的拓展方向。勾选“基本的比率分析”选项的只有22人,占比44%,不到一半。这说明随着我国会计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立足于报表项目介绍加简单的比率计算的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管理工作者的需求了。而比较出乎意料的是“选择信贷决策中的报表审核与分析”项的只有15人,占比30%,不到1/ 3。原本“财务报表分析”最初始的功能是为信贷决策服务的,为什么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需求反而下降了呢?可能的原因有三:其一是信贷人员的报表分析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二是在信贷审核中报表分析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已,而这个环节已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银行发放信贷前需要进行更多的其他工作如实地调研等。其三可能是样本中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人员日益减少,更多的是从事一些新兴业务如互联网金融、投资银行、私募、证券投资分析等,这些行业均是高风险行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出现使得诸多新兴企业未来的投资价值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报表分析的需求转向风险评价和价值评估领域,从表4也可以明显看到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在上升。传统上认为应该是除基本的比率分析外,三大决策的重要性依次为/信贷决策/管理决策/投资决策,现在转换成投资决策/管理决策/信贷决策,管理决策的位置没有改变,但投资决策与信贷决策的位置却对调了。
对于“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尝试”选项,最受欢迎的是由实务界人士来课堂作一次报告或现身说法进行分享,然后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点评和纠偏这种方式,勾选此项者达44人,占比88%,排第一位,即近90%的人认为这种尝试最好,收获最大,从此也可看出即使是财务报表分析而非会计学这样的课程,学生们依旧希望贯彻实务导向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从桌面下载上市公司报表,凭着逻辑推理进行分析然后草率地下结论(王冬梅,2016)。勾选“决策模拟”的排在第二位,有22人选择此项,占比44%,接近但不到一半。所谓“决策模拟”,就是邀请实务界人士参加由学生组成的决策团队,现场模拟通过报表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来进行筹资、投资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是一种角色扮演式的教学创新,组织起来的难度较大,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提前准备。但这种做法显然比较受学生欢迎,值得探索和尝试。选择“财务分析软件实操”的也不少,有20人,占比40%。所谓“财务分析软件实操”,指的是开发或购买一种财务分析软件,根据阅读报表之后留下来的印象录入一组关键数据,软件即自动进行比率计算并以图表的形式输出结果。分析者可以根据输出结果写出分析结论,建议进行股票买卖等投资决策。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这种尝试也心向往之。其中最不被看好的是邀请高校大牌来开学术讲座。这说明学生们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是实务性很强的课程,善于学术研究者并不见得对报表的分析能切中要害。至于选择“游戏或竞赛类的互动活动”的也最少。可能的原因在于这种形式并不适合“财务报表分析”类课程。
对于“课程最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一问题,从表6可以看出:最被学生们认可的是由本院教师主讲,偶尔穿插实务界人士的报告和点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此项的有20人,占比40%,排在第一位。这是因为学生们希望保持课程体系完整,不希望过多的穿插扰乱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又能贴近实务。排在第二位的选项是“各种互动活动综合,但由高校教师为主且负全责”,选择此项的有10人,占比20%;相较于“各种互动活动综合,但由实务界人士为主且负全责”占绝对优势,后一选择只有4人,占比8%。没有人选择“完全由实务界人士讲授”这一选项。可见学生们既看重互动,又对实务界人士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持怀疑态度,还是比较信任高校教师,尤其是本部教师。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选择“由本院教师主讲+多次课堂上的学生之间的分享和互动活动”的人数为8人,占比16%;相较于“由本院教师一人贯穿全课程+课后练习+少量的课堂互动”略占优势,后者只有6人,占比12%。可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受欢迎,必将被淘汰。有趣的是,还有6人希望开成研讨课,占比12%。研讨课的组织形式一般为:主要由学生学习、报告,教师指导、点评,并要求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如案例研究和小型实证研究等。估计是因为这种训练能帮助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与会计相关的毕业论文,而MBA学生恰恰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也没有相关课程开设的缘故。至于选择系列讲座的只有1人,估计也是担心讲座之间缺乏协调导致课程混乱的缘故。
五、结论与建议
上文的分析过程显示:“综合报告”在我国的推行取决于全球趋势,尚需时日。一旦推行,将为报表分析者提供更多有关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企业盈利模式和价值创造方面的信息,公司估值技术和股票投资决策水平将得到莫大的改进和提高,财务分析的首要用途将回归至为投资决策服务。这也符合IASB呼吁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改革的初衷。管理用财务报表的广泛编制在我国实行的契机为管理会计改革,其进程基本上由管理会计改革的进程而决定。当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全面、深入、广泛地实行时,管理会计就真正成为“管理型会计”了。所以,财务分析领域的另一个需要大力拓展的方向就是与管理会计相结合,全方位地为战略决策、风险管控、企业经营分析诊断服务。为“信贷决策服务”这一最古老、曾经最主要的用途已退居第3位,因为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会将其中很大一部分功能剥离至为“投资决策”和“管理决策”服务中。上文的问卷调查中关于“财务报表分析应涵盖的内容”的回答也证实了这一点。
与此相适应地,财务分析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除了如上所述的内容的拓展和重心的转移外,报表分析的背后逻辑也需要重新建立,如需要改造部分传统的财务比率或者重新设计一些新的、反映新经济、新业务的比率,杜邦模型也需要适时进行修正。从上文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及“课程最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回答看,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应更紧密,教学组织形式也需要大胆创新,如学生之间的分享、决策模拟等互动性强的活动将更受学生们的欢迎,甚至可由任课教师开发出新的财务分析软件并用于课堂实操、竞赛类活动中。要尽量避免填鸭式教学,多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胜任新的环境和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会计研究,2009(9):3 -5.
[2]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会计研究,2009(9):6 -9.
[3]喻灵,冷冰.积极行动稳步推进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2009(9):10 -14.
[4]卢兴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革及中国对策”—2010年中国会计学会资深会员论坛综述.会计研究,2010(4):91-94.
[5]曲晓辉,肖红.公允价值反思与财务报表列报改进展望—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观点综述.会计研究,2010(5):90-94.
[6]张金若,宋颖.关于企业财务报表分类列报的探讨.会计研究,2009(9):29-35.
[7]张新民.资产负债表:从要素到战略.会计研究,2014(5):19-28.
[8]金永,玄立平.管理用财务报表编制解析.财会月刊,2011(11):62-64.
[9]李丽霞,李宁.管理用财务报表应用实例—以陕鼓动力为例.财会月刊,2015(28):76-78.
[10]王秋红,汤湘希.论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发展.财会月刊,2015(22):3-6.
[11]黄世忠.移动互联网时代财务与会计的变革与创新.财务与会计,2015(21):6-9
[12]王冬梅,韩成、孙明明.中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热潮中的冷思考.财会月刊,2016(27):36-39.
[13]王冬梅.财务报表分析教学创新:团队式实践教学法.财会月刊,2016(21):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