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1

2016-11-08北京一考生

美文 2016年16期
关键词:老腔自然段传统

北京一考生

每一个在历史上定格的瞬间都蕴藏着无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随着《白鹿原》的上演,槽运船工的号子声衍化而来的“老腔”拂去了尘封的面纱,撞人大众视野,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这种华丽的转身,不禁引起我们深深地思索:“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有人说,应对“后物欲时代”,更需保留传统之美,静守内心安定。“老腔”一声吼,震撼着从耳朵到心灵的每一个细胞,唤醒你沉溺于名利权势的灵魂,无论多么耀眼的都市霓虹灯,此时都黯然无光。正如《菜根潭》所言:“世人被荣利缠绕,动曰尘世苦海,却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樵讴谷答。”当名利的枷锁让人们不堪重负时,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老腔”拨开风尘,横空出世。以其硬朗坚韧的生命力唤醒现代人对传统之美的认识与体悟。陈道明在一节目中说:“文化也需要接力。”其实,“老腔”的表演者正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在完成着一场文化的接力,这种超越功利的努力让我们再也无法视而不见。当我们在老腔声中寻得一方净土,从而对老腔文化产生敬重与捍卫之心时,传承与弘扬便不再是奢谈。如此,远离功利、唤醒生命的“老腔”怎能不让人心动?担当着文化接力重任的“老腔”,怎能不让人震撼?

老腔是充满泥土气息的纯粹的草根文化,充斥着“很陕西”的味道。当老腔在大银幕上唱响,一股来自西北的热浪,席卷着黄沙滚滚而来,是陕北农民双脚踏在滚烫大地上的力量,是起满老茧、握着锄头的双手的力量,是从额前滚落的滴滴汗珠的力量,这力量融铸在陕北人的淳厚、俭朴之中,声由心生,有着被岁月沉淀后返璞归真的独特魅力。老腔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陕北的土地中孕育而生,从船夫的号子演变为一种正规的艺术形式,因其对当地民俗的描摹与叙说,老腔更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大漠黄沙的风花雪月,坚毅刚强中的丝丝柔情,传递着民族精神永垂不朽的生命力,这样的老腔,岂能不让人震撼?

然而,“老腔”之所以令人震撼,还不仅在此。

其实,无论是颇受观众青睐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类电视节目还是《华阴老腔一声吼》一样的春晚节目,都不约而同地赋予了传统文化以创新元素,使其在内容与形式上引起大众共鸣。若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文化,那么再光鲜的文化也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不以创新为方向的文化也终究只是在僵化的体制与形式中“戴着镣铐跳舞”的文化。老腔之所以能在现代文化市场引起巨大的响应,与其融入了鲜活的现代元素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在不改变文化精神之根本的前提下,不妨多点“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华阴老腔一声吼》正是将传统华阴老腔与美国现代摇滚乐相结合,刷新了现代人的艺术视听感。当老腔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掀开新的帷幕时,怎能不激荡人心,震撼寰宇?

“老腔”,一株攒着万点翠绿的古木,蕴蓄着雄浑奔放的生命力,在传统与创新中生机勃发,疗救着现代人的精神萎缩,就像平地一声惊雷,震天价响,震醒了灵魂,催生了万物!

[点评]本文整体上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是一篇上乘考场之作。1、文字流畅,功底深厚。从本文作者笔下流泻出来的文字富有质感,语言不拖泥带水,掷地有声,读来朗朗上口;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小作者有很强的写作功底,类似《菜根谭》这种经典作品的名句信手拈来,且不似堆砌,用得恰如其分,素材使用也不是陈词滥调,较为新颖;2、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本文采用较为经典的议论文结构,用总分总的形式结构全篇,用递进式的结构论证观点。第一自然段,抛出了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三自然段用并列的两个观点揭示“震撼”的原因,第四自然段提出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对前两个分论点的升华。最后一段。水到渠成,作出总结;3、立意深刻,思辨性强。本文以“老腔”为对象,提出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对传统文化,作者不是一味的否定也不是一味的肯定,而是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传统文化。作者首先时“老腔”所具备的内在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老腔之所以震撼人心,不仅仅是其本身的优秀,而是加入了创新元素。

猜你喜欢

老腔自然段传统
老腔新韵绕梁来
秋天
老腔的颜色
少年力斗传统
美丽的秋天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