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生物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6-11-08王世朋

四川环境 2016年5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群落水体

王世朋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 610065)



环境生物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世朋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610065)

目前全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对环境中的污染物的存在状态以及迁移转化规律有全面的了解,环境监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监测方法有许多种,其中生物监测方法在所有的方法中具有连续性、灵敏性、综合长期性等突出的优势。简单阐述了生物监测的传统和现代技术,根据生物监测方法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环境生物监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发展

1 引 言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质量却面临巨大的威胁。过度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严重忽视环境保护,使得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目前的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区域,更多的是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保护环境的前提基础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存在状态以及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解。因此,环境监测至关重要。环境监测是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1]。如果仍旧采用常规的理化监测方法,仅对环境中污染物的一些理化性状作出分析,不能够反映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的影响。因此,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监测上,能够更好地反映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为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提供直接的依据。

2 环境生物监测的优点

环境生物监测技术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运用于环境检测的重点技术,环境生物监测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监测技术具有诸多优点:(1)传统的监测方法采用的是定期采样进行分析,检测结果只能够反映采样时期的污染状况,而生物监测方法可以实时连续地监控环境污染的状况,提供更加全面的污染特征,对于制定污染治理与防控方案更具有科学依据;(2)传统监测技术仅针对某一种已知污染物进行检测,对于不明污染物难以及时检测,生物监测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生物的代谢过程进而判断环境的污染状况,不局限于已知污染物;(3)对于环境中低浓度的污染物运用物理、化学方法难以检测出,但是生物方法可以通过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等作用对污染物进行积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同时也可以反映低浓度污染物的生物毒性;(4)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的污染物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采用生物监测技术可以通过监测生物的生长和代谢状况来反映多种环境污染物的复合作用。

3 传统生物监测技术

传统生物监测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角度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的一种技术[2]。利用生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通过观察生物的种群或群落变化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1土壤污染生物监测的应用

土壤污染是目前污染比较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可以被植物富集,进而通过食物链进一步放大,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对动植物都具有严重的危害。常用于监测土壤污染物的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动物监测法:选取在土壤中生长繁殖速度快,对土壤变化比较敏感的生物作为对象,用来检测土壤中是否存在污染物和污染程度,以及污染物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存在的影响。Lee认为环节动物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土壤污染物监测指示动物,研究蚯蚓体内的镉浓度与其所生存的土壤总镉浓度,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3]。

植物监测法:一些植物对土壤的污染非常敏感,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理状态、形态等特征变化判断土壤的污染程度。植物通过土壤获取其生长的一些营养物质,如果土壤环境遭到污染,一些污染物可以通过植物获取能养的途径进入植物体内,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例如植物的叶子变黄,甚至掉落,树干出现裂痕等。其中植物的反季节变化是对土壤污染的一个明显的指示。

微生物监测法:微生物具有繁殖速度快,且对环境因素变化敏感的特点,土壤一旦受到污染,该区域的微生物群落很快会发生改变,因此微生物被用来指示土壤的污染状况,常用于有毒物质以及抗生素的检测。

3.2大气污染生物监测的应用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主要用的是植物,环境中对大气污染最敏感的为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均在大气中进行,一旦大气受到污染最先受到伤害的即为植物,植物对大气污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另外植物的生长位置比较固定,易于监管,通过监测植物的生长情况,可以判断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状况。常见的有SO2、NO2和氟化物指示生物。

SO2指示生物:主要为地衣、落叶松、苔藓、杜仲、水杉等。其典型症状为叶脉间显现出块状伤斑,也可能在叶缘,伤斑多呈红棕色或土黄色。

NO2指示生物:常见的有向日葵、番茄、秋海棠、柑桔、烟草等。典型症状为叶脉间有不规则伤斑,呈现白、棕色或黄褐色,也可能全叶点状伤斑。

氟化物指示生物:主要有唐菖蒲、金线草、郁金香、大蒜、葡萄苔藓、杏、梅等。典型症状为叶尖多见伤斑,少数在叶脉之间,伤斑一般为浅褐、红褐色,坏死部分与健康部分存在明显的界线。

3.3水体污染生物监测的应用

水体受到污染之后会对生活在水体的生物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一些动植物的死亡、畸形生长、疯狂生长等现象。生物监测可以选择水体中种群丰富,繁殖速度快而且对污染物比较敏感的生物作为监测对象,通过监测这些生物的生长情况反映水体的污染状况。

指示生物法:利用水环境中对污染物敏感物种的存在与否,来指示所依靠水体中污染物的存在情况。该方法是目前水体污染检测中最普遍的方法,选取的指示生物应具备生长周期长,在水体中位置比较固定,对水体污染比较敏感等特点

微生物群落监测法:水体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于水体污染很敏感,一旦水体环境发生略微变化,微生物的生理性状很快就会发生改变。现在用的最多的是聚氨酯泡沫塑料法。

水体植物监测法:水生植物具有位置固定,生长周期长,对水体污染敏感的特点,水体一旦发生污染,敏感水生植物的生长状况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4 现代生物监测技术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新的生物技术已经运用到环境当中,对环境的保护起到推动作用,其中一些技术已经被运用到环境监测当中。例如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技术、彗星试验、生物酶技术等。

4.1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特殊的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以生物活性单元作为生物敏感元件,通过生物元件对待测物结合的专一性与一个能够产生与待测物浓度成比例的信号传导器相结合[4],检测待测物的浓度。最先问世的生物传感器是酶电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Clark等[5]最先提出酶电极的设想,进而制成了第一支酶电极。随后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不同种生物元件制成的生物传感器不断地被研究者开发出来,并广泛运用。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

图 生物传感器基本原理[3]Fig. The basic principle of Biosensors

生物传感器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生物传感器由专一性的生物元件构成,一般不需要样品预处理,测定时一般不需要加入其他试剂;(2)生物传感器体积小,可以实现连续在线监测;(3)响应速度快,样品用量少;(4)生物传感器比较灵敏,可以用于监测低浓度污染物;(4)生物传感器的成本比较低等。

目前已经发展起来的生物传感器已经有很多种,其中一些生物传感器已经商业化生产,由于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成本低、稳定性较好以及能在复杂系统中快速在线监测等特点,使它在环境保护领域得到迅速发展[6]。常用的生物传感器有BOD生物传感器、亚硫酸盐传感器等。

BOD生物传感器: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是监测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状况的最常用指标,常规的BOD测定耗时长、操作复杂、干扰大,且不宜现场操作。目前研究人员分离酵母菌株制成的BOD生物传感器[7],用于测量BOD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能够现场测定且耗时短。

BOD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8]为当生物传感器置于恒温缓冲溶液中时,在不断搅拌下,溶液中的氧达到饱和状态,此时生物膜中的生物处于内源呼吸状态,溶液中的氧通过微生物的扩散作用与内源呼吸耗氧达到一个平衡,传感器输出一个恒定电流。当加入样品时,微生物由内源呼吸转入外源呼吸,导致扩散至传感器的氧减少,输出电流减少,之后重新达到一个平衡。一定条件下,传感器输出的电流值与BOD浓度呈线性关系。

BOD生物传感器仍存在许多缺点:(1)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污染物质对生物活性元件具有毒性导致出现“中毒”现象,最终测定的BOD严重错误;(2)一种生物活性元件不能够同时用于测定多种废水,检测范围有限;(3)生物活性元件一般都具有其最适条件,如果条件发生变化,不仅影响检测结果,同时也会造成传感器的寿命缩短。

亚硫酸盐传感器:酸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常规的方法检测这些化合物浓度非常复杂。Karube等用含有亚硫酸盐氧化酶的肝微粒体和氧电极制成安培型生物传感器,能够迅速灵敏地测定亚硫酸盐。亚硫酸盐传感器根据含有二氧化硫或三氧化硫的样品溶液通过传感器时会消耗氧,引起电极周围溶解氧浓度降低,传感器输出的电流降低。亚硫酸盐传感器输出的电流值与二氧化硫或三氧化硫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检测有毒有害物质,如杀虫剂、除草剂、重金属等[9]。常用于检测杀虫剂的酶为乙酰胆碱酯酶,首先将乙酰胆碱酯酶固定于生物传感器内,如果试样中含有杀虫剂时会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造成抑制,可以通过测定酶的活性进而检测有毒有害物质。

4.2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是通过微加工技术将成千上万乃至几十万的生命信息集成在一个微小的芯片上,达到对基因、抗原和活体细胞等进行分析和检测。由于生物芯片与其他的仪器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携、无污染、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已被广泛的应用。

1991年Fodor等[10]提出DNA芯片的概念后,近年来以DNA芯片为代表的生物芯片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不同功能的生物芯片,例如根据核酸序列设计的基因芯片,根据多肽、蛋白、酶等[11]蛋白质设计的蛋白芯片,根据免疫功能设计的免疫芯片以及芯片实验室[12]等。

生物芯片是根据环境中污染物与芯片上固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生物芯片可以快速检测污染微生物或有机化合物对环境、人体、动植物的污染和危害[13]。生物芯片已经应用于水体环境生物监测中,法国一家水管理企业Lyonnaise des Eaux开发生物芯片用于检测公共饮用水中微生物;生物芯片还可以用于瞬时检测水体中病原微生物,保障水体安全;通过基因芯片杂交试验可以检测水体中某种监测微生物的基因表达水平,判断该微生物对水体安全的影响。

4.3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又称PCR技术,PCR技术能快速、特异地在体外扩增所希望的目的基因或DNA片段,可以将极微量的DNA特异地扩增百万倍。PCR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简便、特异性强等优点[14],在环境监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环境监测中PCR技术主要用于研究某一特定环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进而了解其种群动态变化;监测环境中特定种群(如致病菌、工程菌等)的动态变化。

目前PCR技术在实际环境监测中应用有(1)检测水体中病原体的数量,已经发现PCR对星状病毒的检测灵敏度比电镜更高,并可鉴定这一病毒的不同血清型;(2)利用多链PCR技术可检测非人源性E.coli的甘氨酸羧酶基因,从而可快速鉴定河流是否受到人类粪便的污染;(3)英国人开发了一种基于PCR的E.coli检测方法可以在24小时完成对99种不同环境水样的检测。

4.4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技术

环境生物监测主要通过监测环境的变化对其中生物的影响,从而确定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为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信息。环境中存在最多的生物即为微生物,且微生物对环境状况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反映环境污染状况。常用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的方法有微生物平板纯培养、磷酸脂肪酸(PLFA)、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4.4.1微生物平板纯培养

微生物平板纯培养是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传统的方法,该方法对于检测特殊微生物的群落变化非常有效。根据目标微生物选择相应的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观察培养基中各种微生物的生理特征和外观形态,分析环境中目标微生物的丰度。该方法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存在其局限性,环境中的微生物比较丰富,且存在较多的微生物不能够进行纯培养。因此,通过微生物平板纯培养研究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易造成较多的数据缺失。另外微生物平板纯培养提供的微生物生长环境与实际环境存在较大的差距会引起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发生一定的改变。

4.4.2磷酸脂肪酸(PLFA)

White等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了磷酸脂肪酸(PLFA)谱图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基于脂肪酸可作为生物标记物而发展起来的分析技术[15]。由于磷脂几乎是所有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条件下细胞中的磷脂含量恒定,不同种属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磷脂种类和水平。因此,可以将磷酸脂肪酸作为生物标记物,对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磷酸脂肪酸分析方法不同于依靠分离技术和生理学特性的平板纯培养,具有以下优势:(1)不需要依赖培养体系,可以直接有效地提供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特征;(2)磷酸脂肪酸随着环境中微生物的死亡,会很快得以分解,该方法提供的环境微生物群落信息反映的是环境中活的微生物群落信息;(3)PLFA可以对环境中整个微生物群落进行定量描述。

目前PLFA分析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水体沉积物、水体以及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生物膜和菌胶团等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该方法比较适合分析环境中总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然而对于单一的微生物种类的研究具有缺陷性,需要结合其他的分析方法,如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等,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4.4.3分子生物学方法

(1)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是将16SrRNA的基因通过PCR技术进行扩增,得到长度相同的片段,然后线性增加变性梯度通过电泳分开不同序列的过程[16]。目前DGGE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壤、水体等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和微生物群体动态的追踪研究中[17]。袁飞等[18]运用DGGE技术对我国三种不同土壤中的氨氧化细菌(AOB)的区系变化进行了研究;朱建林等[19]采用PCR-DGGE技术对梯田式和复合垂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做出了研究;余跃惠等[20]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DGGE技术相对于其他的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①检测的DNA片段长度有限;②对PCR扩增的DNA序列的G-C碱基对含量有一定的要求;③电泳的条件必须适宜,不然可能造成DNA片段不能够完全分开;④DGGE的条带有时可能代表几种菌株,或者几个条带代表同一菌株。

(2)原位荧光杂交技术(FISH)

FISH技术是一种应用非放射性荧光物质依靠核酸探针杂交原理在核中或染色体上显示DNA序列位置的方法[21]。FISH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中,成为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尤其对环境中复杂的混合微生物群落监测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根据不同种微生物比较稳定的DNA序列设计FISH探针,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环境中微生物群落比较复杂,多数微生物不能够获得纯培养,但可以提取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DNA序列,根据获得的DNA序列设计特定的核酸探针,研究环境中的不可获得纯培养菌株,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生长状况及群落组成。

FISH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还存在一些不足:①检测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依赖寡核苷酸探针的特异性,因此探针的灵敏度还有待提高[21];②一些微生物自身能够发荧光,对FISH的检测有干扰作用;③荧光会发生淬灭,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3)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erminal-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是根据微生物的比较基因组学信息[22],选取微生物基因组中的保守序列(如16SrRNA,18SrRNA)的末端限制性片段的多态性[23],通过分析微生物基因组中保守序列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而实现分析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该技术相对于其它的指纹图谱具有以下优点:①高通量,能够产生大量重复、精确的数据,可以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研究;②可以根据末端限制性片段的长度与现有的数据库进行比对,直接鉴定图谱中的菌种;③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灵敏度高。

由于T-RFLP具有明显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Tom-Petersen等[24]运用T-RFLP对受铜污染和正常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表明铜污染对土壤整个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Kaplan等[25]调查研究了石油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表明在治理石油污染的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Lian等[26]利用T-RFLP技术研究了盘尼西林发酵残渣和城市污泥联合堆肥过程中的坑生素抗性基因(β-内酰胺抗性基因)的拷贝数,对联合堆肥的产品安全性作出评价。

(4)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Dequencing,NGS)

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对DNA测序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冲击,目前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的其他方法相对于下一代测序技术具有信息量小和通量低的缺点。而以IIIumina公司的Solexa、Roche公司的454和Life Techonlogies公司的SOLiD、Ion Torrent为主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具有数据产出通量高的特点[27],已经普遍应用于对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

4.5彗星试验

彗星试验即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技术(SCGE),SCGE是在细胞水平上检测核酸损伤的方法[9]。当细胞在中性或碱性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细胞DNA解旋形成单链的过程中,如果细胞受损会出现分子量较小的DNA片段。在电场中,带负电荷的核酸片段向阳极移动,荧光下可以观察到受损伤的核酸形成形似夜空中的彗星图像,故也称彗星试验[28]。鉴于环境中的遗传毒物浓度比较低,单细胞凝胶电泳在检测低浓度遗传毒物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且对细胞没有特殊的要求,因此该方法已被应用于生物监测、遗传毒理学的研究。Mirjana等[29]将淡水蚌类暴露在五氯苯酚(PCP)中,并用其进行血细胞的彗星试验,研究血细胞中DNA的损伤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的PCP会引起血细胞中DNA的断裂,说明彗星试验可以用于监测水体中PCP的污染状况。

4.6生物酶技术

4.6.1酶抑制技术

由于许多农药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农药造成食品中具有较高的农药残留,同时喷洒农药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农药残留的监测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随着生物酶技术的迅猛发展,酶抑制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都是神经毒剂,对人类和动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对参与神经生理传递过程的AchE具有抑制作用,导致乙酰胆碱的积累,影响正常的神经传导[30]。酶抑制技术是依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的特异性抑制作用而发展的酶化学分析技术[31]。目前酶抑制技术已被应用于对食品和环境中残留的微量和痕量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检测。实际环境或者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可能存在多种组分,某些氯代烟碱类物质也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作用,检测中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4.6.2酶免疫技术

酶免疫技术是基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将生物酶技术与免疫分析技术联合应用的一门新技术,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是应用最广的酶免疫技术。 ELISA是把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与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超微量的测定技术,可以定量检测[32],该技术的核心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ELISA特别适用于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在水体和土壤农药残留物的检测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成功应用于甲基对硫磷、甲胺磷等农药的检测[33]。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应用该技术开发检测试剂盒,对环境中残留的农药进行检测分析。

5 环境生物监测的发展趋势

环境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和传统监测方法相比具有非破坏性、连续性、敏感性、经济性、综合长期性等优点。为环境监测的连续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也降低了环境监测的成本。鉴于生物监测可以反映环境中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在环境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环境生物监测仍存在许多不足:(1)生物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不足,虽然生物元件具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但是环境中的污染物是复杂的,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也可能某些污染物对生物元件具有毒性作用,因此生物监测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有待提高;(2)生物监测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统一标准监测得到的结果就缺乏可比性,实际应用价值降低,建立统一的生物监测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物监测今后的发展要多学科结合,发展具有集成化、智能化的生物监测系统,使监测技术更精细、更准确、更灵敏,同时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更多基于分子水平的生物监测方法的建立有利于克服现在生物监测准确性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成功应用,表明加强学科间的交流、渗透和合作,对于今后环境监测的发展至关重要。

6 结 语

目前全球环境问题突出,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和迁移转化规律有全面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然而常规的理化监测不能够反映环境中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且对痕量污染物的监测不够灵敏,相对于常规监测方法,生物监测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弥补了常规监测方法的不足。因此,环境生物监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已存在多种环境生物监测的方法,有比较传统的生物指示法,也有现代的环境生物监测方法,例如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PCR技术、彗星试验、生物酶技术、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等。虽然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但仍然存在准确性和稳定性差的不足,随着多学科的结合,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更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中,将进一步提升环境生物监测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另外必须建立统一的生物监测规范,提高生物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实用价值。加强多学科的交流、渗透和合作,发展具有集成化、智能化的生物监测系统,使监测技术更精细、更准确、更灵敏,是今后环境生物监测发展的大趋势。

[1]苏春花.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低碳世界,2015,(9):14-15.

[2]戴舒雅, 余俭, 丁波, 等. 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污染防治技术, 2013, 26(5): 62-65,71.

[3]王建龙, 文湘华.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4]武宝利, 张国梅, 高春光, 等.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4, 24(7): 65-69.

[5]Clark L C,Lyons C. Electrode systems f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in cardiovascular surgery[J]. Ann N Y Acad Sci, 1962,102:29-45.

[6]宋立岩, 孙勇, 赵由才, 等. BOD生物传感器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05, 25(11): 47-50.

[7]陈玲.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综述[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06,25(9):4-7.

[8]Liu jing, Mattiasson B. Microbial BOD sensors for wastewater analysis[J]. Water Research, 2002, 36: 3786- 3802.

[9]陈家长, 杨琳. 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4(增刊): 325-329.

[10]Fodor S P A, Read J L, Pirning M C,et al. Light-director spatially address-able parallel chemical synthesis[J]. Science,1991,251:767-773.

[11]府伟灵. 生物芯片概述[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1):1-2.

[12]胡永隽, 何池全, 徐高田. 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水体环境生物监测中的应用[J]. 生态学杂志,2005, 24(10): 1250-1252.

[13]程金平, 郑敏, 王文华.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上海环境科学, 2001,(12):605-606.

[14]李惠民. PCR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 19(4):37-39.

[15]李冬梅, 施雷华, 孙丽欣, 等. 磷酸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及其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J]. 科技导报,2012, 30(2):65-69.

[16]付琳林, 李海星, 曹郁生.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微生物的多样性[J]. 生物技术通报, 2004, (2):38-40.

[17]王小芬, 王伟东, 高丽娟, 等.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详解[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 11(5):1-7.

[18]袁飞, 冉炜, 胡江, 等.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研究我国不同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及活性[J]. 生态学报,2005, 25(6):1318-1324.

[19]朱建林, 詹鹏, 吕文洲. 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研究梯田式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 32(2):46-50.

[20]余跃惠, 张凡, 向廷生, 等. PCR-DGGE方法分析原油储层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多样性[J]. 生态学报,2005, 25(2):237-242.

[21]李冰冰, 肖波, 李蓓. FISH技术及其在环境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J]. 生物技术,2007, 17(5): 94-97.

[22]李献梅, 王小芬, 崔宗均.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在微生物群体分析上的应用于技术优化[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14(4): 1-9.

[23]江欣倚, 刘玲, 熊静飞, 等. 限制性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及其在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 (2): 307,309.

[24]Tom-Petersen A, Leser T D, Marsh T I, et al. Effects of copper amendment on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agricultural soil analyzed by the T-RFLP technique[J].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2003, 46(1): 53-62.

[25]Kaplan C W, Kitts C L. Bacterial succession in a petroleum land treatment unit[J]. 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4, 70(3): 1777-1786.

[26]Lian Y, Shihua Z, Zhiqiang C, et al. Maturity and security assessment of pilot-scale aerobic co-composting of penicilin fermentation dregs (PFDs) with sewage sludg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6, (204):185-191.

[27]楼骏, 柳勇, 李延.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4, 30(15):256-260.

[28]刘日先, 王新红, 洪华生, 等. 生物标记物检测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 海洋环境科学,2003, 22(3): 68-73.

[29]Mirjana Pavlica, G Ran I V Klobu, Nina Moja,et al. Detection of DNA damage in baemocytes of zebra mussel using comet assay[J]. Mutation Research/Genetic Toxicology and Environ- mental Mutagenesis,2001, 490(2): 209-214.

[30]陆贻通, 周培, 李振红. 生物酶技术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 上海环境科学, 2001, 20(10):467-470.

[31]赵人琤, 陈景衡, 杨俊. 生物酶技术与酶免技术在农残快速分析方面的应用于研究进展[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2, 12(5):640-641.

[32]罗鸿斌.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 20(3):73-77.

[33]刘娜, 孟庆雷, 钟立华. 酶联免疫吸附法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4):10673-10674.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Bio-monitoring

WANG Shi-peng

(CollegeofArchitecture&Enviroment,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5,China)

The world has been confronted with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nowadays. To solve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learn the existing state and the migration transformation rule of pollutants, which make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rucial.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ethods, Bio-monitoring method shows better performance in continuity, sensitivity and comprehensive long-term.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bio-monitoring technologies. Based 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disadvantages of bio-monitoring technologi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bio-monitoring technology were propose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bio-monitoring; development

2016-04-24

王世朋(1990- ),男,河南南阳人,四川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技术及有机固废的资源化。

X835

A

1001-3644(2016)05-0041-07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群落水体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TiO2基光催化剂在降解水体污染物中的研究进展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广元:治理黑臭水体 再还水清岸美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