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你一起“温和而坚定”

2016-11-08张仙峰中国科学研究院发展心理学博士

父母必读 2016年2期
关键词:内心规则情绪

文┃张仙峰(中国科学研究院发展心理学博士)

编辑┃柳佳

和你一起“温和而坚定”

文┃张仙峰(中国科学研究院发展心理学博士)

编辑┃柳佳

我们都知道,对待孩子要“温和而坚定”。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温和”总是无效?我们的“坚定”变成对峙?听听心理专家为我们深度解析温和坚定,并给出练习的方向。

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妈妈分享她女儿刚上幼儿园时的情境:

早上起来很磨蹭,妈妈本着爱的精神,跟女儿讲事实摆道理、关爱拥抱,却还是出不了门,爸爸看不下去,走过去跟女儿说:“今天我送!背书包!穿鞋!走人。”

爸爸的声音不大,但语气坚定有力。女儿麻利地背上书包穿上鞋,出门了。

朋友总结说,光有爱还不够,她从爸爸的身上学会了坚决,这其中也包含着对孩子的信任。以后每天早上遇到孩子磨蹭,她会理解地抱抱孩子说:“我知道你不舍得离开妈妈。”然后,看着女儿坚定地表达:“你3岁了,要上学,妈妈送完你要上班。下午4点50分妈妈会去接你。”妈妈的温和与坚定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早起上幼儿园的节奏。

为什么我们需要温和而坚定?

建立规则,表达爱

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养育,也认识到教育孩子时简单粗暴或打骂孩子的伤害性,意识到并希望自己可以更温和、更有耐心、更有方法和效果,尤其在幼儿时期是孩子学习规则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孩子需要在爱中得到支持、保护和养育,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世界的边界,父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就非常重要。

避免童年创伤

关于温和而坚定,心理学家科胡特曾用诗意的句子表达类似的含义:“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他进一步阐释说:“在孩子的经验里,创伤与恰到好处的挫折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这个不同点在于一个母亲严厉地喊‘不’,而另一个则是温和地说‘不’。或者说,这个不同点在于一个是令人恐惧的禁止,另一个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历。这个不同点也如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大吵大闹还以敌对的暴怒,而另一个父亲抱住孩子并安抚他——坚定却没有攻击性,充满爱意却不诱惑。这个不同点还在于一个是不妥协的禁止,只强调孩子不能要什么或不许做什么,而另一个是对被禁止的事物和活动提供可以接受的替代品。”

所以,爱和温和是教育的出发点,坚定则是对孩子的安抚和保护。我不喜欢你大吵大闹,但我尊重你生气的权利,并愿意陪伴你。温和意味着对孩子的爱、理解和包容,透过父母温和的对待,孩子感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生存最基本的安全和信任感;坚定则意味着对界限和规则的坚持,帮助孩子建立对世界的安全感,即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有条理的、可预期的。父母需要以温和传递爱,以坚定表达清晰的界限。

两个梳理,深度理解温和而坚定

温和而坚定,父母更需要技术方法还是修炼内功?

温和而坚定是父母内心稳定、成熟状态的外在呈现。它的出发点是对孩子的爱和关怀,它尊重并坚守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发展利益,同时也根据情境、父母和孩子的情况,在底线之上可以有一定弹性和调整。似乎我们很难举一个合适的方法来说明它,重要的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在做这件事时的立场和初心。

举个例子,在咨询室里,父母们总是渴望得到实际的方法。一对父母希望咨询师告诉他们,他们给3岁的儿子买多少玩具、什么样的玩具才算正确。父母各执一词。爸爸认为儿子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才能获得玩具,认为男孩需要挫折才能更坚强。因此他责怪妈妈对儿子有求必应,买很多不需要的玩具。妈妈则认为爸爸对孩子过于严厉,认为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双方都认为对方只愿意听权威人士的话,听不进自己的意见,请咨询师为他们断公道。

买多少玩具合适?每个家庭可以有不同的考量,不是专家可以判断的。与这对夫妻深入探讨后,原来这位爸爸从小生活条件艰苦,从小父母教育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在“如果不努力就像父母一样穷困”的担心中不断努力,所以每当看到儿子可以“不劳而获”时,总担心儿子以后吃不了苦,忍受不了挫折,将来会失败。而妈妈从小家境优越,虽然已经成年,但内心仍是个小女孩,生孩子后总担心带不好儿子,3个月大就将儿子交给父母帮自己带,内心对儿子又很内疚。父母发现其实他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站在自己的担心、恐惧、内疚中判断儿子的需要。所以,只有父母的内心需要成长,才能真正看见、听见并关注到孩子成长的需要。

这个例子中的爸爸非常努力,每次都带着笔和本来,随时准备记下咨询中的启示。我建议他放下笔,更多理解、体会自己和儿子。教育孩子和任何事都一样,就像学武功,技术和方法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修炼内功。这位爸爸说:“方法是我看得到的,学会了我就可以去做,但是体会我看不到,也感受不到。”这才是真正有挑战的部分。

有一些父母与自己已经“失联”很久了,他们在与孩子的联结上也会出问题,他们非常努力地打拼,买房买车、创造条件让孩子进好幼儿园、好学校,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孩子仍然会出问题(他认为的脆弱),妻子仍然会不满。萨提亚的家庭治疗师约翰·贝曼曾在课上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出门他看到路边停着一辆车,司机坐在车上,发动机不停地在转,等他吃饭回来,发现那辆车还停在那里,发动机还是在转。贝曼转而问大家,请检视你们的忙碌,你们是否也一样是发动机在轰鸣,却只是在空转,呆在原地,哪里也没有去?

养育孩子,我们需要进入到内心很深的地方,这是一个挑战,也是养育孩子带给我们的新的成长机会。在温和与坚定这件事上,我们所要觉察的,决不只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内心透露出的深意。

温和而坚定,你站在谁的角度?角度决定态度。父母的位置,是我们理解并做到温和坚定的另外一层意思。我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还是孩子的角度“温和和坚定”?或者温和是否含“诱惑”?我们的坚定里是否有“敌意”?

充满爱意却不诱惑,是我们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即,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本身,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不会因为你按我的想法做好了,我就爱你多些,也不会因为你做错了事我就爱你少些。这种爱里不包含大人与孩子的权力之争,不是谁要听谁的,父母是出于对孩子深切地关爱,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恐惧或担心。比如:孩子不听我的话怎么办?没有父母的权威怎么办?如果不答应他,他大哭大闹怎么办?如果他大哭大闹,我担心自己不再是个好父母。父母不需要由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如果宝宝乖、好,就意味着我是一个好妈妈。

不含敌意的坚决意味着:“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这样态度坚决地禁止你,不是因为不爱你,而是不喜欢你做的这件事。”这就把孩子与孩子的问题分开,比如,“我讨厌你尖叫的样子,但你仍然是我爱的孩子。”“我可以理解你的失望,并接受当下你有愤怒的情绪,我会批评或制止你不当的行为,但我仍会拥抱着你安抚你的情绪,学会没有指责的批评。”

三个练习,轻启动“温和而坚定”模式

学会尊重和倾听

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温和和坚定里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一个未来的成人,愿意蹲下来理解和倾听孩子。

学会通过简洁的语言、必要的行动制止来表达坚决

由于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经验的限制,父母教育孩子时尽量避免长篇地讲道理,尤其表达规则与坚决的态度时,语言要尽可能简洁。

有时父母需要通过及时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传递他们的坚定态度。比如,有个孩子对奶奶又打又踢,奶奶、爷爷和妈妈都在讲道理,却没人上前制止,家长们传递了两个矛盾的信息:语言上的禁止与行动上的允许。而孩子收到的则是对他的行动允许,这种情况大人需要即时通过限制孩子的行动而加以制止。

此时不妨多练习体会抓握对方的手臂时的力度、情绪不同而带给对方不同的感觉。有的表达会带着焦虑、恐惧、愤怒,有的表达是温和而坚定的限制。父母们可以在家一起练习并给对方反馈,什么样的力量是有爱和坚定。

学会提前告知规则

尽可能提前告诉孩子规则。例如,进入超市前约好孩子可以选择几样物品,就比孩子被多样物品吸引后才告知他不能买要更容易面对些。

温和而坚定的两个常见误区

误区1:温和就是要和声细气,意味着不能表现自己的生气、不耐烦、不满等“负性”情绪。

温和不仅是表面的语气和态度,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及孩子情绪的理解和接纳。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是很敏感的,当父母假装他们并没有生气或不耐烦时,反而让孩子感到更困惑和不安。真实的父母比“完美”的父母更有教育和影响力,如果父母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并真实而不含敌意地表达情绪,一方面使孩子看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他自己的情绪。

误区2:坚定意味着不能改变既定规则和要求,无论条件如何变化,说了一定要实施。

坚定是父母内心清晰的界限,在底线之上可以有一定的弹性和调整,包括父母也可能犯错,有些规则也可以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调整,甚至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猜你喜欢

内心规则情绪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