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在于观念的转变
2016-11-08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明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汤明
最重要的在于观念的转变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明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明在2016国企管理年会上做主题报告。
他说,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还在于观念的转变。企业改革转型的过程永远是目的、手段和道德伦理的博弈过程,大企业永远不应该忘记对正当性的追求。
在企业转型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还在于观念的转变。改革等于正确的理念加强有力的领导。人类在思考如何改进自身社会处境时,常常受传统的既有观念的支配。冲不破思想的牢笼,摆不掉观念的束缚,企业转型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谈。边界条件已变,决策因应市场而变。
中央企业的发展轨迹
中央企业的市场化进程从执行计划、命令的主体转化为自求生存的市场参与者,大量企业的重组、兼并、破产导致了中国的巨大振荡。1978年以后的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得不融入世界、不得不现代化的道路。与我们新生的国家一同成长的中央企业,同样经历了由“延安模式”、命令执行者到市场经济参与者转化的阵痛过程。随着中国逐步向理性的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回归,中央企业的转型轨迹为:命令执行者→分配市场→寻找市场(早期)→创造市场→创造价值获得市场→国际合作(加入全球合作)。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之相适应的世界一流大型企业集团呼之欲出。当前全球发展的历史进程必然选定大型中央企业担当此使命。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从中国央企成长壮大的过程看,基本上是因局部垄断而大,因中国市场巨大而大,因权力的重组而大,因政策倾斜而大,处于大而不强,量大而质不高的状态。当然,中央企业除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也存在其先天不足:
第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多人拥有的东西,最少人关心”,很容易形成公权私有化,只关注自身或自身小群体利益,而忽视企业利益,造成的是真正的所有者缺位和搭便车现象。
第二,中央企业从计划经济而来,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本质是任务的执行者,所以央企中一直存在着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山头的战争思维的经营模式,对成本的控制基本上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中央企业从计划经济的条块分割而来,各部委、各行业都有其自身的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使得所有的中央企业跨领域的合作存在很多的行业壁垒。
第三,大量潜水艇似的人存在,这些人经常处于不吃亏的临界点,有名有利的时候浮起来,有责任和风险的时候沉下去,更有甚者像啄木鸟似的依附和栖身于企业这棵大树上,让企业为其提供水分、阳光、食物,稍不如意就会啄伤企业的筋骨。中国企业家大多数时间都在官场和内斗中对冲,真正思考企业的时间和精力却少之又少。
第四,受中国传统官本位影响,中央企业领导人的价值取向往往最终归依到官场,“人在曹营心在汉”“人在商场,心在官场”,把做企业作为从政的路径和台阶,缺少将做企业视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价值取向。
第五,中央企业领导人任期的客观实际造成了其永远是跑接力棒,都希望自己春天的花是最美的,大家都只是注重眼前的业绩,缺乏经营百年老店的长远战略和深谋远虑。在一定程度上,中央企业的经营权比产权更重要。
第六,中央企业没有试错机制。任何创新与发展都允许试错,但是央企不允许试错。中央企业的工作既要开拓创新,又要保守稳健;既要激情,又要理性。中央企业领导人本应该扮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角色,应该思考“如何做正确的事”,但在“不出差错即是成功”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只能与政府官员一样,思考“如何正确地做事”。
企业转型六大规律
企业是人类真正“以利相聚”“为生存而生”的经济组织。如果说国家是以血腥和暴力划定界线,而企业的边界则由自己的综合能力划定。
企业竞争有三个层面。第一是物质层面。物质层面实质上是资源组合方式的竞争。它是由实物、资本、信息、人力资源、知识、关系、角色使命七大要素组成,其中知识、资本、人才是这个层面上最核心的要素。第二是制度层面。制度层面首先取决于对国家制度、国际规则的尊重,内部制度优的企业总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一个企业要生存下去,一定要靠制度吸引人,留住人,培育人,激励人,让人高产,让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最大化。第三,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是企业家思想力的竞争。这个层面的竞争才真正决定了一个企业是不是能够胜出。企业家最大的能力是在信息不对称和未来不确定情况下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改革转型要成功,必须遵循六大定律:第一,改革实际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生产力的重新创造。改革必须以不损害人的既得利益为前提, 因此,在市场上自己活得很好,而让其它同类企业走投无路的企业,必然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第二,改革必须是既得利益阶层领导、参与使之获得超越既有的物质和精神收益方能成功。第三,改革是第一领导者与全体管理阶层共同行动才能成功,切忌叶公好龙、画饼充饥。第四,改革需要实干家和实干精神,要有执行力强的人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切忌纸上谈兵。第五,成功是失败之父。在企业转型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还在于观念的转变。改革等于正确的理念加强有力的领导。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成功也是失败之父,太成功就会形成路径依赖,就会造成思想的僵化和单一。冲不破思想的牢笼,摆不掉观念的束缚,企业转型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谈。第六,企业改革转型的过程永远是目的、手段和道德伦理的博弈过程,大企业永远不应该忘记对正当性的追求。
中央企业的定位及走向
中央企业没有必要通过改变自己的“基因”变为完全西方标准的企业,且西方标准也不是市场经济唯一的模式,中央企业完全可以在保留本国和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成为市场经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中央企业最根本的特色,就是其承担的角色使命,正如季晓南先生所说,“中国央企在国家战略中扮演着两个重要的角色:一是对内弥补市场失灵,二是对外体现国家战略。”这体现了出资人的意志,构成了企业的生产要素,当企业运行和行使这一使命时就要支付成本,这是中国央企理论上的核心问题。
中国的问题由于其独特性,不能完全用西方经济学来解释,中央企业也不可能复制和重走西方企业之路,完全的自由经济、绝对的公有制和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绝对国家干预都是不适合中国的。自由经济和国家干预之间应有一条黄金分割线。
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应该如何分工?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也要划分好各自的“生态领域”,这个“生态领域”的划分原则是: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功能,由民营企业来提供;满足人的社会属性功能,由国有企业来承担。国有企业应该多考虑公共产品和非赢利产品。
若按要素组合,中央企业应该更加注重研发和创新。作为中央企业,应像传统的木桶理论一样,关注每一个短板;而民营企业应该充分发挥长板效应。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各居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就能够有效避免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争利。
中央企业要坚持做高尖端产品,做公众不愿做的事,靠资本资源和知识资源做大事,将能力的提升聚焦在研发和创新方面,不与民营企业争利;中央企业要做产业标准的制定者,产业链上资源的组织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也是市场经济道德的楷模,是人类经济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对企业而言,产品是企业集体人格的延伸。企业家必须专注、必须创新,精益求精。企业家应该钟情于产品和品牌,利润应该是社会给予企业创造价值的褒奖,以单纯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的企业不会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编辑/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