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四军、八路军老兵工创业轶事—— 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5周年

2016-11-08袁和平

中国军转民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工部迫击炮兵工

■ 袁和平

新四军、八路军老兵工创业轶事—— 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5周年

■ 袁和平

自造小型迫击炮——1941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兵工建设的指示”,要求兵工建设以弹药为主,枪械为辅,充实部队的技术装备。4月,新四军一师组建军工部。当时,一师只有个30多人的修械所,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要求师部给军工部配备大专学生和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在他的督导下,军工部很快发展成拥有50多名干部和200多名工人的兵工厂。

从1940年夏秋开始,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进入到艰苦卓绝的年代。随着国际慕尼黑阴谋与绥靖政策蔓延,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江南掀起了多次反共高潮。

从重庆南方局送来的周恩来、叶剑英紧急报告中,中共中央获悉国民党政府军令部已经向顾祝同发出“扫荡”长江南北新四军的命令。

1940年9月6日,中共中央军委电示叶挺、项英、刘少奇准备自卫行动,并嘱皖南尤须防备。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 9000余人,奉命从云岭驻地出发往长江以北转移。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

这就是“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太急”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立即停止了新四军的武器弹药供给。

新四军的武器弹药没有了来源,枪支损坏,子弹十分缺少,常常一个战士只有三颗子弹。重组后的新四军军部自然要把军工生产列入军事建设重点,军部规定军工建设的方针是:自力更生,扩大生产,提高技术,保证供给。

参照八路军的做法,新四军军部专门成立军工部,管理军工生产。先后建立了炮弹加工厂、手榴弹厂、子弹翻造厂、铸造厂、机械厂等,形成三四百人的专业队伍。一些师也成立了军工部及兵工厂,自己解决武器弹药,改善部队装备。

回顾这段历史,听新四军老兵工讲述他们艰苦创业的趣闻轶事,真让人感慨无限。

自造小型迫击炮——1941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兵工建设的指示”,要求兵工建设以弹药为主,枪械为辅,充实部队的技术装备。4月,新四军一师组建军工部。当时,一师只有个30多人的修械所,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要求师部给军工部配备大专学生和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在他的督导下,军工部很快发展成拥有50多名干部和200多名工人的兵工厂。

一师地处苏北沿海农村,他们利用紧靠沪宁的有利条件,到上海秘密采购材料、机床、计量器具和各种技术书籍。电影《51号兵站》记述的就是这类与敌寇斗智斗勇的故事。

1943年5月,粟裕来到铸工车间,看到加工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废弹壳,就鼓励大家钻研技术,想办法解决废品率高的难题。随后,军工部部长程望(解放后曾担任六机部副部长)与技师一起改进铸造砂模,创制离心式鼓风机,选用优质铸铁,试用新工艺,突破了铸造技术关。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生产出合格的迫击炮炮弹。

1943年6~7月间,粟裕指示程望迅速研制一种轻便的能够曲射的小型迫击炮。他说:“打敌人掩体后面的机枪火力点,手榴弹投不到,要有曲射能力的火器,配合机枪连排使用。”军工部历经艰险,在上海采购到了两种无缝钢管。由程望亲自设计,工人同志们加班加点工作,集智攻关,不到一年时间就制造出73毫米与52毫米小型迫击炮三四十门,并配备好充足的炮弹,提供给前线部队使用,解决了消灭敌机关枪火力点的难题。

1944年,一师军工部发展到每月能生产1000发82毫米迫击炮炮弹。年底,一师军工部为每个排都配备了一门52毫米迫击炮,每个营都有一门73毫米迫击炮。一师军工部在新四军兵工会议上,被授予82毫米迫击炮炮弹生产厂“制造精良”奖旗。8月,粟裕第二次到军工部驻地,看到各个车间的生产热火朝天,十分高兴,他命令慰劳军工部每人一斤猪肉,还专门派来摄影师为产品拍照。

在苏浙战场,我军充分发挥迫击炮和小型迫击炮数量多的优势,取得了最终胜利。

电影胶片变火药——用废电影胶片制成炮弹发射药,这是新四军兵工厂的发明。

当年新四军曾用黑火药制成了迫击炮发射炸药包,解决了前线的急需。但这种炸药包缺点很多,如发射距离较近,命中率不高,特别是炮膛内残渣较多,发射几次后,弹体就不能进膛,影响继续发射。

黄桥决战前的一天,新四军军工处处长李仲麟,拿着两个损坏的乒乓球来到装弹班,对大伙儿说:“这玩意儿的原料是硝化纤维,估计可以代替无烟药,你们试试看”。大家很受启发,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用乒乓球做发射药包好是好,就是数量太少,也不好加工;用电影废胶片准行,它属于硝化纤维类,量多,价格便宜,比乒乓球好加工。

于是,兵工厂让前线部队从敌占区搞来了一批废电影胶片,除去胶片表面的氧化银后,再挤压、粉碎、烘干、过筛,废电影胶片粉末终于搞出来了,“新型”发射药诞生了。

前线炮手对此反映较好,编了顺口溜:“新式药包呱呱叫,连续发射效率高,又安全又可靠,命中目标效率高,炸得敌人哇哇叫”。

开水煮哑弹——抗战到了节骨眼上,前线对武器弹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新四军需要大量的迫击炮弹。但是这种弹,当时华东地区没有一家军工厂能生产。

大伙儿一合计,决定将缴获的敌人的迫击炮哑弹拆卸,掏出弹体内的炸药,装在我们自造的迫击炮弹体内,送到前方消灭敌人。

开始,新四军兵工战士将哑弹引信轻轻拆卸下来,再用小锤打一根铁针,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向里挖,3个人一天累死累活才掏二三发弹的炸药,远远满足不了前方战斗的要求,大家万分焦急。于是,善于动脑筋的人提出让哑弹下锅煮,将炸药煮出来。

这办法真灵,当水温达到90度以上时,弹体内炸药便慢慢溶解于水中,像厚厚一层麻油漂浮在水面上,用勺子将它轻轻舀到铁皮桶内,使它逐渐冷却结晶。“开水煮弹”试验终于成功了!这种方法既安全,速度又快,不但能取出小口径炮弹的炸药,而且还能取出飞机投下来的大炸弹里的炸药。

从造炮弹到造步兵炮——1941年初,八路军山东军区某部在杨勇司令员的指挥下,全歼了日军一个小分队,并缴获了一门92式步兵火炮和6发炮弹。

八路军如获至宝,杨勇也很高兴。但只有6发炮弹,一旦这6发炮弹打光,这门火炮就成了摆设。于是,杨勇下令第8军分区修械所和炸弹厂立即研制炮弹。

由于缺少设备,无法铸造炮弹壳,只能用捡来的旧的炮弹壳;弹头用的则是破轧花机上的灰生铁;其它原料如信管里的雷汞也是从废炮信管里挖出来的,兵工战士们经过反复试验,反复摸索,最终突破难关,研制出3发炮弹。但拿去试射的这3发新炮弹,最后没有爆炸。检查原因发现:撞针的滑道太粗糙,弹簧太软,弹头落地后不能引爆炸药。

查明原因后,工人们不辞辛苦,马上进行改装。第二次试射时,面对射击目标,八路军自己研制的炮弹再次被装进炮筒,炮弹呼啸着飞出了炮膛,“轰”地一声巨响,将山上的小庙目标炸掉一半。“爆炸成功啦!”在场所有的人都高兴地欢呼起来。从此,八路军手榴弹厂开始生产迫击炮炮弹了。

但是,由于敌人对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制造炮弹的各种原料都奇缺。于是,军分区发动民兵去扒铁路,把钢轨抬回来锻造弹头;挨家挨户地收集破铜烂铁,用来生产炮弹壳。

无独有偶。与前述新四军一样,地处山东战场的八路军兵工厂,这时也利用村郊野地里日本飞机扔下的没有爆炸的炸弹,把里面的火药掏出来,再用它的外壳做炮弹。军分区组织起精干的队伍,将根据地周围凡是日本飞机扔下的没有爆炸的炸弹,都收集起来,将炸弹里的炸药都掏出来,解决制造炮弹的原料问题。面对危险爆炸品,大家也是将取出引信后的炸弹放到铁锅里煮,炸药溶成液体后,会慢慢地从弹壳里流出来,没有丝毫危险。

此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每当日本飞机扔下炸弹后,老百姓大人小孩都朝着弹着点跑去。炸了的弹,捡钢铁碎片;没炸的弹,则抬回去放在大铁锅里煮。就这样,通过发动群众,制造炮弹的原材料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有了充足的原材料,工厂的产量也日益上升。起初几个月,平均每月生产10发,以后随着工人们技术的日益熟练,每月的产量逐渐增加30多发。

与此同时,工人们又开始生产82发迫击炮弹,两种炮弹的月产量最多时达100多发。有了炮弹,那门92式步兵火炮在前线就更加活跃了。攻坚打据点,摧毁敌人的“乌龟壳”,在战场上大显威风。

在这个基础上,八路军兵工部又开始研制迫击炮。有次部队从黄河虹吸工程区送来一根大曲轴,兵工人将它切断,做了一个炮筒,将那门92式步兵炮的旧炮筒换了下来,对照仿制全套的92式迫击炮。经过3个月的辛苦劳动,八路军兵工厂将一门崭新的92式迫击炮生产出来了。

它的炮筒是用火车的大轴挖成的,坐力簧是用蓝牌钢打造的,密封用的甘油是从蓖麻油中提炼的。炮筒的膛线则是工人们用自己创造的拉线杆,一道道挖出来的。就这样,山东兵工厂先后生产出4门92式迫击炮。它们随我军转战南北,攻城夺镇,立下了赫赫战功。

如今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陈列着当年八路军生产的第一门92式步兵炮。尽管它显得那么粗糙、陈旧,可它却凝聚着当年军工技术人员的智慧,纪录着我军兵器研制史上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改装迫击炮打岗楼——1942年4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为攻占山西省长子县石哲镇的一座日军核心炮楼,已经打了整整两天。该炮楼约10丈高,占地百余亩,岗楼外挖有护城壕,壕沟内有齐腰深的水,壕沟外设有木桩和铁丝网。炮楼内驻有一个日本兵中队和部分伪军。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亲自来到石哲镇指挥进攻。刘师长先命令用迫击炮攻击,但迫击炮弹对坚固的岗楼不起作用。刘伯承将师部直属炮兵营调来,重新部署兵力,组织进攻。

有了炮兵营平射炮的火力支援,形势立刻发生了变化。平射炮可直接瞄准射击,炮弹击中铁丝网、鹿砦,为步兵冲锋开辟了道路。平射炮炮弹又密集地飞向敌人的岗楼,有的甚至准确地钻进了岗楼上的射孔,在岗楼内爆炸。岗楼顿时黑烟滚滚,日本兵和伪军鬼哭狼嚎,乱作一团。八路军步兵乘势冲上去,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最后迫使敌顽投降。

在总结胜利经验时,刘邓两位首长都认为,平射炮是对付敌人炮楼最有效的武器。然而,八路军当时装备最多的是迫击炮,它曾在山地游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进入平原作战,多数战斗是打鬼子的据点或者坚固的炮楼为主,还要具备相应的攻坚武器。能使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改善的惟一办法,就是把迫击炮改成平射炮。刘邓首长将这项任务交给了炮兵部。

1942年5月,炮兵部从一二九师中抽调了20余名有经验的迫击炮手,组成了迫击炮平射和特种射击研究班,着手改制技术攻关。经过3个多月的研究和试验,制成了迫击炮平射拉发装置,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此以后,一二九师的各部队都学会了用迫击炮平射来打敌人的碉堡。这种经过改制的迫击炮,保留了迫击炮携带轻便、使用方便等特点,并且具有射击准确、威力大的优点,深受战士们的喜爱。

1943年4月,刘邓签署嘉奖令,表彰炮兵部的巨大贡献,并号召全师官兵学习他们的首创精神。为了使这种炮在战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二九师炮兵部还举办了两期训练班,共培训了100多名炮手和火炮指挥员。

中央军委得知这一情况后,也很重视,于1943年11月电令一二九师:“闻悉你师研究成功迫击炮平射装置,甚好。请将迫击炮平射装置的构造与使用方法,速派干部带样来延安教授。”从此以后,迫击炮平射平打成了一项重要的作战方法,各部队的攻坚能力也因此有了很大提高。日本鬼子的炮楼也被八路军的炮弹炸开了花。

讲述至此,光听我军讲战绩是不够的。这里,选一则日军资料的记述,来看看我军兵工战线创造的奇迹。有本叫《战地陈情》的资料说,日军曾有一支战车部队,在山西境内遭到八路军的阻击,被八路军用“反坦克地雷”把日军坦克炸得车毁人亡。

而在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战史记载中,却根本不曾生产过什么“反坦克地雷”。

要知道“反坦克地雷”的来历,也有段小故事。原来,当年日军进攻太原时,傅作义将军在城周布防时,偶然发现太原城西的军需仓库中,还有遗存的军用物资。为了避免这批军用物资落入敌手,他当即同意让八路军搬走这批急需的军用物资。但到了这个时候,残留的、能让八路军搬走的东西都不那么规整,其中就有一批晋造山炮的炮弹。紧急疏散之下得到的这批炮弹,开始觉得是个宝,可八路军光有炮弹却没有可射击的火炮,派不上用场。于是,只有将它送去黄崖洞兵工厂,把这些炮弹加以重新改造。其中的一些炮弹就被厂里改造成了土制的反坦克地雷,有效地打击了猖獗的日寇战车。这些战斗战役情况,在国民党军抗战史中也有记录,称为:“中国抗战曾以最简陋的武器对抗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的确,那些用血与火创造出的历史,并非只是一个传奇,而且还是激励国人研制新型武器装备的原生动力。

(袁和平,国防科工局原直属机关党委巡视员)

猜你喜欢

工部迫击炮兵工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绝地迫击炮
五彩湾工部龙
别惹怒了迫击炮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格鲁吉亚推出GMM—120型6×6新型自行迫击炮
荷兰拟采购60mm轻型迫击炮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兵器工业的关怀与嘱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兵工企业的内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