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期刊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报道

2016-11-08祝兴平

中国期刊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专题报道财经类胜利

祝兴平 马 瑙

年度重大事件专题报道

中国期刊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报道

祝兴平 马 瑙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针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大新闻事件,各大期刊媒体积极行动,提前策划,试图通过深刻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共创未来。

国内的期刊媒体多采用封面报道、专题报道、图片报道等较为深入的方式呈现这一重大事件,力图为受众提供更全面、更深刻的报道。其中,时政类、财经类、文化类等期刊根据自身专长和媒体特性,在报道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区别,但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本文拟从这三类期刊入手,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报道进行总结分析。

一、财经类期刊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

(一)财经类期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基本情况

根据笔者对龙源期刊数据库的调查统计,财经类期刊对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专题报道主要涉及对抗战历史的回顾、从战争中汲取的教训、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歌颂等几个方面。我们选取了5本代表性样刊,对它们针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统计后的数据表明财经类期刊对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事件的报道数量并不突出。几家样本期刊中,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的报道篇数占当期报道总量的比例均不到10%。

财经类期刊对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的篇幅、数量不大,但是却无一例外地将相关报道列为了该期的封面报道,以此体现财经类周刊对该事件的重视程度。此外,财经类周刊也纷纷通过图片报道、专题分析等另辟蹊径的报道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专业、深入的报道,从而体现了财经类周刊在这一事件专题报道上的独特价值。

(二)财经类期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基本特点

1.以封面报道为主

封面报道是期刊着重强调的话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家期刊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办刊水准。与此同时,将专题选为封面文章也足以体现期刊对于该专题的重视程度。2015年9月,选择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相关报道作为封面文章的财经类期刊占据了报道的主体,足见各家期刊对于该专题的强调。

《中国经济信息》2015年第18期的封面文章以9月3日的阅兵式作为报道主题,以空军、陆军、老兵等多种图片形象诠释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大意义。《金融博览》2015年第10期以“回眸历史,珍视和平”作为封面标题,利用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民族救亡与复兴视野下的上海金融业研讨会”这一契机,从金融的视角回顾和反思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34期的封面文章是“抗战损失大调查”,通过回顾日本军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中国人民造成的荼毒以及财产方面的重大损失,阐释了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主题。《财经国家周刊》在2015年第18期的封面文章中,从大阅兵的重型武器装备说起,通过回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武器落后的景象,展现了今日祖国的繁荣富强。《企业文明》2015年第8期的封面文章题为“太行浩气雄千秋”,通过回顾山西军民在百团大战中的英勇表现,体现了笔者对烈士的追思以及对于战争胜利的荣耀之情。

《金融博览》2015年第10期封面

《中国经济信息》2015年第18期封面

2.主题专业,挖掘性报道突出

财经类期刊不同于其他期刊类别的一点就是它的专业性,这一点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专题报道系列中也可见一斑。此外,财经类期刊注重对专题的挖掘性报道,擅长通过经济的视角提炼出深入的观点。

《中国经济周刊》第34期的相关报道共有两篇。在“抗战损失大调查”一文中,作者提炼了中国抗战损失大调研的初步结果,通过汇总军民伤亡数量、财产损失额度等多个指标,说明这次调研的目的是用历史事实来反映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巨大灾难以及揭露日本侵略者的反人类罪行。文章指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烧杀抢掠惨绝人寰,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按照1937年的币值计算,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同时,日本的侵略还阻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滞后的事实。因此,如果说读者以往对于这场战争的严酷后果意识不足,那么通过一组组真实的数据,便可窥见这背后血淋淋的事实。

《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34期封面

《财经国家周刊》2015年第18期封面

通过经济数据的汇总及分析得出合理结论是财经类期刊的惯用手法,《财经国家周刊》的相关报道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这一点。《财经国家周刊》第18期的“胜利大阅兵,万众向复兴”一文,首先从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的先进武器装备这一角度阐释历史与当下的巨大差别,说明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70年前那个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同时文章指出,阅兵是一个国家军队装备的充分展示,70周年大阅兵展现了近年来强军兴军的最新成果,体现出近年来国家对国防、军队建设的投入有了显著的回报。近5年来,我国国防费用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15年国防预算已达8868.98亿元。这次阅兵仪式中,新装备占比达84%,且大部分是自主研发,有的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充分说明有限的军费花到了武器装备建设的刀刃上,我国国防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

3.题材多元,感情真挚丰富

《金融博览》2015年第10期有关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文章共有两篇,一篇是针对这一纪念日的活动纪实,即民族救亡与复兴视野下的上海金融业研讨会这一主题;另一篇则是“阅兵方阵中的老兵”,与其他期刊不同的是,该期刊用诗歌手法抒发了对抗战老兵的敬重与感激,文中写道:

你们是感动 /是阅兵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岁月沧桑 /镌刻了你们的坚毅 / 那一刻 /习主席深情致意 /数亿人真诚祝福 / 整个中华大地都在感动

你们是力量 / 抗日烽火 / 祖国建设 / 你们勇往直前 / 用行动诠释血性 / 你们是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中国前行的脊梁

你们是精神 / 你们把坚定的信念 / 坚毅的品格 /植根大地 / 生成我们民族的基因 /像一座灯塔 / 照亮中国梦的征程

通过三组排比,笔者将自己对抗战老兵的崇敬与赞美抒发得淋漓尽致。通常来说,财经类期刊的行文笔调都较为严谨客观。然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重大事件背景下,财经类周刊里也不乏感情色彩浓郁的篇章。《金融博览》的这首诗就是明证,它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抗战老兵浓浓的感怀。

《中国经济周刊》的“走近阅兵训练基地”一文则运用图片报道的手法,选取阅兵训练这一独特视角展现了阅兵前战士们的备战过程。《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华北某地的空军某师三代战斗机参阅部队训练基地。报道中指出,为了实现万无一失、整齐划一的展示效果,飞行员用数据化的手段确保万无一失。同时,飞行员的宿舍楼前树立了红色的阅兵倒计时牌,体现了阅兵式的紧张备战状态以及训练人员对阅兵式的重视态度。

《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34期——“走近阅兵训练基地”配图

《企业文明》2015年第8期的相关专题文章尽管只有一篇,但却独树一帜。文章中,作者通过纪实的手法,描述了自己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和百团大战纪念馆的游历过程,同时回顾了山西军民在百团大战中的英勇表现,从而表达了对为国捐躯的抗日先烈们的崇敬之情。文中,作者较为详尽地介绍了百团大战的重大战役——狮脑山阻击战的具体过程,生动再现了百团大战八路军的英雄业绩。游览革命圣地,留给作者的是对先烈的崇敬和对如今美好生活的感激。文章笔触真挚,感情浓烈,寄托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以及对和平的珍惜。

4.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为了使专题报道更直观、更具吸引力,财经类期刊在图文结合方面下足了功夫。除了前文提到《中国经济周刊》的“走近阅兵训练基地”一文之外,在《中国经济信息》2015年第18期的报道中,一篇题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的文章也直接采取了图片报道的形式。通过国旗飘扬、鹰击长空、抗战老兵、文艺晚会等多个图片场景诠释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大意义。精美的图片相比直白的文字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如今繁荣昌盛的自豪之情。

《中国经济信息》第18期——“正义必胜、和平必胜”配图(鹰击长空)

《中国经济信息》第18期——“正义必胜、和平必胜”配图(抗战老兵)

在《中国经济周刊》第34期的“抗战损失大调查”一文中,除了援引战争对中国造成损失的具体数字,期刊还选取了诸如日军掠夺耕牛、日军为控制华北金融业成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等图片。生动的图片加上精彩的文字,使得读者对于“抗战损失”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增强了经济类时事报道的形象性和可读性。

《中国经济周刊》第34期——“抗战损失大调查”配图

《中国经济周刊》第34期——“抗战损失大调查”配图

在《财经国家周刊》第18期中,“胜利大阅兵,万众向复兴”一文采取了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我国首次以胜利日名义举行的盛大阅兵式。图片中,陆兵正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行进,并向看台上的观众以军礼致意。在图片的衬托下,笔者用满怀深情的笔触介绍了阅兵式的盛况及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财经国家周刊》第18期——“胜利大阅兵,万众向复兴”配图

二、时政类期刊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

(一)时政类期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基本情况

相比财经类期刊和文化类期刊,时政类期刊更加注重对这一事件的跟踪报道。根据笔者对龙源期刊数据库的搜索调查,时政类期刊对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专题报道主要涉及对抗战前史的回顾、对抗战英烈的崇敬与歌颂、对阅兵仪式的分析与赞美等几个方面。我们选取了几本代表性样刊作为分析对象,发现各刊均有针对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专题报道,并且相关报道占据了当期期刊报道总量的较大比重。

同时,党政类期刊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显得尤为突出。我们选取了《党史纵览》《党建》《党史文汇》《党的生活(黑龙江)》《百年潮》等五家期刊作为样本,以期从中总结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事件在党政类期刊中的报道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党政类期刊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数量较多,占同期期刊报道总数的比例较大,均在25%以上,甚至有两本样刊设置相关报道的专刊,给予了这一事件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报道形式而言,图文结合的文章较少,文字性描述占据了专题报道的主体。综合来看,图片报道在每本期刊中平均出现一次,如《党史纵览》2015年第9期的“刘伯承邓小平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一文,以刘伯承陈旧的皮箱、油灯、放大镜、望远镜折射了抗战的硝烟岁月,讲述了刘邓等人的感人故事,《党史文汇》2015年第9期的“图说八路军在山西主要战斗战役”、《百年潮》2015年第9期的“沙飞镜头下的抗战岁月”等。除此之外,其他报道均以文字描述为主。

《党史纵览》2015年第9期封面

《党史文汇》2015年第9期封面

(二)时政类期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基本特点

1.故事性强,人物报道占比突出

在这一专题的报道中,时政类期刊多采用叙事的方式,以情动人,引人入胜。此外,人物类报道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各刊将中共领袖、抗日英烈、国际友军等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饱满。

《党史纵览》2015年第9期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专刊,共有中流砥柱、见证抗战、抗战珍闻、抗日名将、抗日英烈等五个版块。其中,超过半数的文章都与抗日人物紧密相关。例如,“清河抗战虎将杨国夫”一文通过杨国夫挺进山东清河,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等事迹,将一位身经百战、英勇顽强、屡建奇功的我军将领展现在读者眼前。

再如《党史文汇》2015年第9期中的“海明威的中国抗日烽火行”一文,通篇介绍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抗战期间,访问战火中的桂林、与周恩来秘密会见以及发表对中国现状的6篇报道及报告等,通过他对中国将会获得胜利等极有战略的预言,体现了海明威作为军事专家不为人知的一面。

《党的生活(黑龙江)》2015年第9期的“我家的抗战故事”栏目共有8篇与抗日相关的人物经历,介绍了抗战期间民众与抗日联盟的深厚情缘。在“爷爷赠马助抗联”一文中,笔者介绍了爷爷白玉有慷慨借予抗联战士两匹好马的真实经历,将一位爱国心切、深明大义的老者及抗联与日伪周旋、奋战的紧张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

《党的生活(黑龙江)》2015年第9期封面

《新民周刊》2015年第35期封面

《新民周刊》2015年第35期的封面标题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全刊有多篇文章属于故事性的专题报道。在“与日寇厮杀的岁月”一文中,作者回顾了自己参与平型关伏击战、马庄攻坚战、坟台头阻击战等多项战役的经历,其中不乏与鬼子近身肉搏等激烈场面,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抗日战士的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决心。另一篇题为“他心里一直装着中国”的文章也同样感人肺腑。全文介绍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美国飞虎队灵魂人物陈纳德将军的外孙女尼尔·凯乐威女士的访华经历,同时表达了陈纳德将军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的主题。

《新民周刊》2015年第35期——“与日寇厮杀的岁月”配图

《环球人物》2015年第24期的封面人物是习近平,与抗战胜利70周年的报道也紧密围绕习近平展开。在“从首长秘书到军委主席习近平的军旅生涯”一文中,笔者介绍了习近平从最初的军委机要秘书到预备役师第一政委,再到后来成为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最后成为中央军委主席,详细描述了习近平的军旅生涯,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习近平严谨踏实、刚正不阿的美好品质。

《环球人物》2015年第24期——“从首长秘书到军委主席习近平的军旅生涯”配图

2.注重总结回顾,兼有地方特色

多家时政类期刊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事件的报道上都有大篇幅的回顾性总结,同时在一些地方党政类期刊还着重强调该地方军民与抗日战争的深厚渊源。例如《党史文汇》2015年第9期中就涉及了“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图说八路军在山西主要战斗战役”等多篇与山西地区相关的专题报道。在“图说八路军在山西主要战斗战役”一文中,笔者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描述了平型关大捷、广阳伏击战、忻口战役等会战的具体过程,体现出八路军英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再如《党的生活(黑龙江)》2015年第9期中的“中国共产党在东北14年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从吹响东北抗战的号角、指明东北抗战的方向以及身为东北抗战的领导核心等三个方面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战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伟大爱国情怀。

回顾性总结方面,《凤凰周刊》 2015年第21期以“日本1930:通往癫狂之路”作为封面标题,三篇专题报道均聚焦于日本的战前岁月。在“日本战前岁月剪影”一文中,笔者以哀鸿遍野的十年衰退、愤怒国民的炼成、生不逢时的政党政治和极端右翼兴起于国粹运动等四个版块介绍了日本于二战前逐渐走向癫狂的时代背景,总结了日本发动战争的历史原因。同样是回顾性总结,《新民周刊》2015年第35期中的“历史上的大阅兵”一文就回顾了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六十华诞所举行过的14次国庆大阅兵,通过阅兵这一富有纪念意义的事件阐述了历史的变迁,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逐年提升,能够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

《凤凰周刊》 2015年第21期——“日本战前岁月剪影”配图

3.角度独特,以小见大

期刊在重大新闻的报道方面想要独树一帜,往往需要另辟蹊径,找寻与众不同的写作角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专题的报道中,多家期刊的专题角度都做到了区别化,且大多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达爱国主题。

《党建》2015年第9期的“珍贵的文物,崇高的精神”一文就很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介绍毛泽东的炕桌、朱德的题词、左权的家书、杨靖宇的马鞍等文物及动人故事,展现了革命领袖们崇高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热情。

《党建》2015年第9期——“珍贵的文物,崇高的精神”配图

在《党的生活(黑龙江)》2015年第9期中,“侵华战争之前,日本人花了70年时间在中国搜集情报”一文详细阐述了“七七事变”之前,日本谍报制度在中国进行的为期70年的情报收集工作,详尽的介绍体现出日本谍报制度的组织严密和计划周全,号召读者以史为鉴,不忘过去。

《新民周刊》2015年第35期的“接受检阅的明星武器”一文盘点了受阅武器体系完备、空地一体、性能先进等三大亮点,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武装直升机、舰载战斗机等多种新型武器装备,让多数不能去现场参加阅兵式的读者们大饱眼福。“王汝刚:我在阅兵现场”一文则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汝刚向受众讲述自己在阅兵式上的观礼见闻和感受,文中分享了父辈们的“抗战记忆”,详细描述了自己从接到观礼邀请到踏上北上路途的喜悦心情,亲切平实的语言让读者们感同身受,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新民周刊》2015年第35期——“接受检阅的明星武器”配图

4.选题深刻,启示类报道频出

除了让读者体验阅兵式的激动人心,深刻的启示类报道也是时政类期刊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专题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党的生活(黑龙江)》2015年第9期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文就从习近平的讲话中提炼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一格言,分析了这句话的出处、本意以及被习总书记引用的深刻内涵。引用这句格言不仅说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也告诫执政者如果确立了一个正确无误的政治目标,就应该全力实施,而不能半途而废。意味之深长由此可见一斑。

在《新民周刊》2015年第35期中,“决战在战场外”一文从高瞻远瞩的角度回答了中国为何要大阅兵、美日为何拒绝中国以及欧洲国家的事出有因等多个问题,同时向读者展示了当下的世界格局,阐述了谁是我们未来的朋友、谁是我们可能的或潜在的对手甚至敌人。主题深刻,发人深省。

《新民周刊》2015年第35期——“决战在战场外”配图

《人民论坛》2015年第16期的“战争只能带来灾难”一文是典型的启示类报道,阐述了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大意义在于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历史是人类发展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时代演变最好的注解。和平来之不易,维护和平更是任重道远。

5.感情真挚,文笔凝练

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各刊也不吝赞美,纷纷向抗战精神和伟大祖国表达崇敬和爱戴。《百年潮 》2015年第9期中的“赞不尽的抗战精神”一文以满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战争时期,人们热血沸腾地投身到抗日洪流中去的激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精神风貌和抗战精神。而在今天,抗战精神没有消失,我们依然需要弘扬它,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齐鲁周刊》2015年第35期的“大国阅兵的‘阅’与‘悦’”一文作者写道:通过阅兵场上的雄壮军威,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家国春秋,那是一个民族历尽沧桑后的“阅”与“悦”。“阅”与“悦”看似是简单的谐音,实则内涵深刻。“阅”既指阅兵,也指中国百年沧桑、阅尽坎坷,今日终于成长为繁荣富强的大国;“悦”则是中国人民感受国富民强的喜悦以及对祖国历尽艰辛后终成大业的欣慰。简单两个字,却包含着深厚的感情。

《百年潮》2015年第9期封面

《齐鲁周刊》2015年第35期封面

三、文化类期刊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

(一)文化类期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基本情况

文化类期刊的涵盖面较为广泛,综合文化、书画摄影、文学文摘、电影戏剧等主题均可纳入其中。因此相比财经类期刊和时政类期刊,文化类期刊关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专题报道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根据笔者对龙源期刊数据库的搜索调查,文化类期刊对于相关专题的报道较多,并且都较为符合该期刊的基调和特点。因此,在文化类期刊内涵丰富的基础上,各刊对于这一专题的报道形式、内容、角度区别均较大。我们选取了《中国摄影》《瞭望东方周刊》《北京文学》等7家期刊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文化类期刊在该专题报道上的特点。

统计数据显示,文化类期刊对这一专题的报道较多,但是比例不均。综合来看,除了《北京文学》的抗战主题报道占比小于10%之外,其他期刊均在10%以上,甚至达到48.1%。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类期刊对这一专题的重视与关注。就报道内容而言,文化类期刊的报道有对阅兵仪式的详细介绍,有对抗战老兵的恳切感念,也有对抗战历史的深刻反省。

(二)文化类期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基本特点

1.封面标题与封面设计

相比期刊内容,封面标题与封面设计更先映入读者眼帘。因此,如何通过新颖的标题与精美的页面吸引读者值得期刊下一番功夫。显然,各家文化类期刊在这方面表现不错,也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中国摄影》2015年第7期的封面标题是“最前线”,封面人物是一个吹响号角的抗日小战士。黑白的底片,营造出抗战年代所特有的压抑氛围;但是画面里的战士正在坚定地吹响冲锋的号角,因此紧张的战争背后蕴含着胜利的希望,同时又与封面标题“最前线”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祖国》2015年第17期的封面标题是“以历史昭告未来,以强军捍卫和平”,封面设计与不少期刊相同——习总书记讲话的图片。封面标题直接表达了本期期刊的主题,与封面设计的结合也较为巧妙。习总书记的面前放着一排话筒,与“昭告”二字不谋而合,并且习近平的讲话中提出了军队建设方面的信息,因此“强军”二字也可得到印证。

《中国摄影》2015年第7期封面

《祖国》2015年第17期封面

《畅谈》2015年第15期的封面标题是“我们的抗战”,封面设计是一组抗日战士的雕塑。这幅图片中,众战士有的高举砍刀,有的拿着步枪,斗志昂扬,奋勇杀敌。这组封面设计初看较为平常,但是却能够与标题交相辉映。因为“我们的抗战”依靠的并不是飞机坦克,而是落后的武器装备——小米加步枪。因此,这幅图片较好地诠释了主题,显示出我军尽管条件恶劣,但依然凭借坚毅的战斗精神和爱国热情击退日寇、保卫祖国。

《河北画报》2015年第9期以“致敬!老兵方阵中的河北人”为封面标题,封面人物是驶过天安门城楼的老兵方阵。虽然老兵们已近暮年,但是他们还是向主席台敬着军礼,显示出昂扬的精神气息。图片和文字结合恰当,并且突出了本期期刊想要表达的主题。

《畅谈》2015年第15期封面

《河北画报》2015年第9期封面

2.专题报道

为了做好纪念抗战70周年的宣传报道工作,文化类期刊也策划了多组专题进行重点报道。这些报道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人物刻画类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专题报道中,文化类期刊通常会选择某个人物形象进行系列报道。例如,《祖国》2015年第17期就以抗战老兵为刻画对象,“他们走在受阅队伍最前列”与“终生难忘的时刻”两篇报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笔者对抗战老兵的崇敬和赞美。在“他们走在受阅队伍最前列”一文中,作者首先从“老战士们谈感受”说起,侧面表现了党和国家对千千万万抗战老兵的重视与尊重,同时以老八路战士及英烈后代等人物形象作为刻画重点,详细描述了他们在阅兵式上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兵及其后代对祖国的深情。

《祖国》2015年第17期——“他们走在受阅队伍最前列”配图

在《畅谈》2015年第15期中,“老兵关福才:幸运的是,我赶上了阅兵”和“海外华侨:中国抗战另一个大后方”两篇报道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抗战老兵和海外华侨。“海外华侨:中国抗战另一个大后方”一文描写了抗日烽火燃起之后,大批海外华侨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走向联合,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运、踊跃捐款、抵制日货等手段表达对祖国的支持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一桩桩具体的事例使得华侨们的爱国形象跃然纸上。

《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第35期中的“当将军回归士兵”“将军走过天安门”等四篇报道均是描写阅兵式上的将军们。在“当将军回归士兵”一文中,笔者介绍了将军们为了准备阅兵式需要付出的艰苦努力。文中说道,将军在训练场上就是一面旗帜,因此将军的集中训练强度比普通官兵更大。但是在将军们看来,这次阅兵是他们军旅生涯的巅峰,是难得的荣耀。全文展现了我军良好的精神风貌,赞扬了将军们的坚强意志。

《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第35期——“当将军回归士兵”配图

(2)历史回顾类

在《中国摄影》2015年第7期的“抗日战争照片寻访记”一文中,作者回顾了抗战时期中国摄影界对日军犯罪证据的记录。影像是历史的有力记录者,面对日本想要抹掉侵略史实及其篡改历史的行为,大量的抗战影像资料应当被妥善保存、整理。历史远去,但警钟长鸣,虽然经历过这段浩劫的人正悄悄地离我们远去,但是这段记忆永远不应该消失。

《中国摄影》2015年第7期——“抗日战争照片寻访记”配图

《祖国》2015年第17期中的“国共两党两军在中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一文客观回顾了国共两党在各个抗战阶段发挥的作用。作者通过对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等三个阶段的分析,否定了国民党抗战、共产党不抗战,或是国民党及其军队于正面战场发挥了主要作用等混淆视听的说法,详尽描述了国民党的抗战表现,并对共产党的抗战功绩给予了肯定。

《畅谈》2015年第15期中的“宣传画里的抗战”和“印在香烟海报上的抗日宣传”两篇报道反映了抗战时期民众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社会氛围,表明奋起反抗的精神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主旋律。

(3)情感歌颂类

在《中国摄影》2015年第7期中的“最前线”一文中,作者一语双关,既指抗战的最前线,也指抗战时期奋战在最前线的摄影家们。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大批的中国摄影家以相机为武器,用镜头记录下14年全民抗战的史诗性场景。文章中,作者用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抗战摄影家们的崇敬与感谢。

《北京文学》2015年第9期中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歌专辑”以诗歌题材描述了抗战时期军民联合抗敌的大无畏精神,用青松、激流等意象传达出抗战将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河北画报》2015年第9期中的“致敬!老兵方阵中的河北人”一文记录了郑玉民、赵福辰、陈双杰等抗战老兵的英勇作战经历,表达了笔者对抗日战士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号召读者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河北画报》2015年第9期——“致敬!老兵方阵中的河北人”配图

四、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的经验和传播效果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可预见的年度重大新闻事件,各大媒体都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如何能够在众多同话题报道中脱颖而出就成了期刊值得关注的课题。在此次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专题报道中,各大期刊都结合自身专长,通过封面设计、封面报道、专题报道等形式吸引读者,效果良好。总结这些报道内容的策划方法,无疑对今后的期刊专题报道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从报道内容的组织和策划来看,国内期刊对这一专题的报道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

1.历史回顾类

诸多期刊选取与抗战相关的历史进行总结和回顾。例如《党史纵览》2015年第9期的“清河抗战虎将杨国夫”一文通过杨国夫挺进山东清河,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等事迹,展现了一位身经百战、英勇顽强、屡建奇功的我军将领形象。再如在《新民周刊》2015年第35期的“与日寇厮杀的岁月”一文中,作者回顾了自己参与平型关伏击战、马庄攻坚战、坟台头阻击战等多项战役的经历,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抗日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情感歌颂类

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宣传报道中,各刊不乏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军民以及国际友人等的歌颂类文章。《党建》2015年第9期的“珍贵的文物,崇高的精神”一文通过介绍毛泽东的炕桌、朱德的题词、左权的家书等文物的动人故事,展现了革命领袖们崇高的英雄气概和抗战精神。

3.以史为鉴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并非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对历史的沉思和反省,不忘过去,展望未来。《人民论坛》2015年第16期的“战争只能带来灾难”一文阐述了阅兵式的重大意义在于维护和平、避免战争。中国人民应当牢记历史教训,珍爱和平,共同维护中国友好的大国形象。

总之,从报道方式的选择来看,国内期刊大都通过设置封面报道或专题报道的方式吸引读者,这一点是众多期刊在该专题报道上的共性。与此同时,财经类期刊、时政类期刊及文化类期刊均结合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对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专题进行区别化的报道,避免了同一专题报道下的选题重复化,这一点值得在以后的重大事件专题报道中予以借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严肃的专题报道上,部分期刊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或是灵活有趣的策划方式对专题进行介绍,也同样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祝兴平系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瑙系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专题报道财经类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专题报道
坚持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十九大胜利召开